本發(fā)明屬于電力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檢測線路用電情況的檢測設備。
背景技術:
鉗型表(有時也叫鉗形表、鉗表)交/直流鉗型表也作為日常維護工作中必備的測試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測試電壓、電流、頻率等相關參數(shù),要求其具有較高的測試分辨率、測試精度以及較多的測試功能。鉗形電流表是由電流互感器和電流表組合而成。電流互感器的鐵心在捏緊扳手時可以張開;被測電流所通過的導線可以不必切斷就可穿過鐵心張開的缺口,當放開扳手后鐵心閉合。穿過鐵心的被測電路導線就成為電流互感器的一次線圈,其中通過電流便在二次線圈中感應出電流。從而使二次線圈相連接的電流表便有指示測出被測線路的電流。鉗型表的上端設有兩個弧形的鉗指,鉗指的底端左側設有一個凸出表殼側面的呈三角狀的按鍵(即上述扳手),非工作狀態(tài)下,兩個鉗指的頂端相互對接接觸,即呈閉合狀態(tài),使用時,只需將上述按鍵按下即可使兩個鉗指分離、張開,此時即可將需要檢測的電線從兩鉗指的鉗口(張開的缺口)處放入鉗型表的兩鉗指之間,然后松開按鍵、鉗子復位閉合,導線位于兩鉗指圍成的封閉區(qū)域之內,此時鉗型表機殼上的顯示面板上便可顯示出所要檢測的電流等數(shù)據(jù)。目前,工作人員在使用鉗型表進行檢測時,首先要觀察互感器銘牌,核對與系統(tǒng)資料是否相符,觀察互感器外觀是否完好。然后就可以進行一次電流和二次電流的測量,核對其變比是否正確,即需要觀察記錄鉗型表顯示面板上的電流等參數(shù)值。在使用鉗型表進行上述檢測時,由于多數(shù)待檢設備元件都位于一定的安裝高度處,且在某些臺區(qū)計量用電檢查時,還容易誤碰到10kv高壓電,因此利用現(xiàn)有的鉗型表進行現(xiàn)場檢測時,不但要頻繁登高檢測,還容易發(fā)生觸電事故,工作效率既低下,危險性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便攜式多功能電力檢測設備,該設備使用方便,檢測效率高,安全可靠。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便攜式多功能電力檢測設備,包括鉗型表,所述鉗型表包括機殼和位于機殼頂端的一對伸出機殼的鉗指,在所述鉗指底端的機殼內設有伸出機殼左側面的按鍵,所述按鍵與所述鉗指相連,控制兩鉗指的開閉;在所述機殼上端的背面固定有微型電機,所述微型電機的主軸垂直于機殼背面設置;
還包括位于所述按鍵左側的兩塊平行設置的條形板,兩條形板之間設有兩個伸出兩條形板邊緣的滾輪,兩滾輪分別位于條形板的兩端,所述滾輪的滾軸垂直貫穿兩條形板,且滾輪可在兩條形板之間自由轉動;
所述主軸與所述條形板的中部相連并可帶動條形板一起轉動;當所述主軸正向轉動時,其中一個滾輪可與所述按鍵接觸并將所述按鍵壓入所述機殼內,從而使兩鉗指張開,當主軸反向轉動時,所述按鍵被釋放復位而伸出所述機殼外;
還包括伸縮桿、支持外接攝像頭的手機和可拍攝所述機殼上的顯示面板的攝像頭,所述攝像頭通過萬向軟管固定在機殼的右下角,所述攝像頭與手機相連,所述伸縮桿頂端連有所述鉗型表。
進一步地,所述微型電機的輸出端的電機殼端面固定緊貼于圓柱形殼體設置,所述圓柱形殼體一端緊貼在所述機殼的背面并采用螺栓聯(lián)接固定,所述主軸伸入圓柱形殼體的另一端,主軸的末端設有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條形板中部的芯軸上的從動齒輪嚙合,所述芯軸垂直貫穿兩條形板并與兩條形板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滾輪為凸輪。
進一步地,所述攝像頭為wifi攝像頭。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控制微型電機的遙控電路,所述遙控電路位于所述機殼內。
進一步地,還包括長方體狀的集成安裝盒,所述集成安裝盒內的上部分設有所述鉗型表,在所述集成安裝盒右側設有頂緊螺栓,所述頂緊螺栓擰入所述集成安裝盒內并將所述鉗型表的機殼右側面壓緊;在所述集成安裝盒內的下端部分安裝有可充電電池。
進一步地,所述微型電機為步進電機,在所述按鍵的上方表面還設有一塊矩形板,所述矩形板一端鉸接在所述機殼上端的左側面,兩條形板與所述矩形板垂直而兩滾輪與矩形板始終保持接觸,并在非工作狀態(tài)下矩形板與按鍵之間無擠壓;當所述主軸正向轉動時,滾輪可在所述矩形板上滾動并將所述按鍵擠壓回機殼內,當所述主軸反轉時,所述矩形板逐漸復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在傳統(tǒng)鉗型表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鉗型表安裝在可調節(jié)長度的伸縮桿上,并在鉗型表上固定可以驅動鉗型表開閉的驅動機構自動控制鉗指的運動;同時,在鉗型表的顯示面板上方正對顯示面板處設置了攝像頭,該攝像頭與手機相連,使操作人員站在地面即可對高處的設備進行檢測,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不會誤碰高壓電,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主視圖。
圖2為鉗指張開時的鉗型表的主視圖。
圖3為設有集成安裝盒的鉗型表的后視圖。
圖4為設有矩形板的鉗型表的主視圖。
圖5為鉗指張開時設有矩形板的鉗型表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便攜式多功能電力檢測設備,包括鉗型表,所述鉗型表包括機殼1和位于機殼1頂端的一對伸出機殼1的鉗指2,在所述鉗指2底端的機殼1內設有伸出機殼1左側面的三角狀的按鍵3,所述按鍵3與所述鉗指2相連,控制兩鉗指2的開閉;在所述機殼1上端的背面固定有微型電機4,所述微型電機4的主軸垂直于機殼1背面設置。
還包括位于所述按鍵3左側的兩塊平行設置的條形板5,兩條形板5之間設有兩個伸出兩條形板5邊緣的滾輪6,兩滾輪6分別位于條形板5的兩端,所述滾輪6的滾軸垂直貫穿兩條形板5,且滾輪6可在兩條形板5之間自由轉動,類似一個滑輪。
所述主軸與所述條形板5的中部相連并可帶動條形板5一起轉動;當所述主軸正向轉動時,其中一個滾輪6可與所述按鍵3接觸并將所述按鍵3壓入所述機殼1內,從而使兩鉗指2張開,當主軸反向轉動時,所述按鍵3被釋放復位而伸出所述機殼1外,使兩鉗指2閉合夾緊,鉗型表鉗口封閉。需說明的是,此處的正反轉只是說按下按鍵3和釋放按鍵3時的電機轉向相反,并未對電機的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做絕對的限制,因為,此處條形板5的安裝位置可以有很多種,條形板5位于不同位置處時,微型電機4驅動按鍵3所達到兩個極限位置(對應兩鉗指張開到最大限度和充分接觸閉合到位)不同,即并非只有圖中所示的情況,而其他情況基于本設計原理可以由本實施例所示進行相應的安裝位置協(xié)調設計,因此并不一一列出說明。如圖1—2所示,電機順時針旋轉到極限位置時,按鍵3被壓下,電機逆時針旋轉時,按鍵3被逐步釋放、復位。實際上,在設置滾輪6與按鍵3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出現(xiàn)只需其中一個滾輪6即可實現(xiàn)對按鍵3的擠壓、釋放動作,并不一定需要兩個,但考慮到主軸旋轉的圈數(shù)(角度)應盡可能小,以實現(xiàn)快速及時控制并節(jié)能的目的,因此宜采用兩個滾輪6的結構。
此外,上述微型電機4可以采用步進電機,以便直接控制電機旋轉角度,使電機在不達到上述兩個極限位置時,也可自動停止轉動,以加快控制效率,但成本稍高,結構更復雜。
還包括伸縮桿8、支持外接攝像頭的手機(圖中未示出)和可拍攝所述機殼1上的顯示面板9的攝像頭10,所述攝像頭10通過萬向軟管11固定在機殼1的右下角,所述攝像頭10通過數(shù)據(jù)線與手機相連,所述伸縮桿8頂端連有所述鉗型表,以便操作者站在地面拿著手機就可查看鉗型表上的檢測數(shù)據(jù)。上述電機的控制電線可以直接繞在伸縮桿8上,也可以伸入中空的伸縮桿1內,控制線末端所接的控制開關可以設置在伸縮桿1上任意便于操作的位置處。
進一步地,所述微型電機4的輸出端的電機殼端面固定緊貼于圓柱形殼體12設置,所述圓柱形殼體12一端緊貼在所述機殼1的背面并采用螺栓聯(lián)接固定,相當于一個小型減速器外殼,所述主軸伸入圓柱形殼體12的另一端,主軸的末端設有主動齒輪(圖中未示出),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條形板5中部的芯軸7上的從動齒輪(圖中未示出)嚙合,所述芯軸7垂直貫穿兩條形板5并與兩條形板5固定連接,以便帶動兩條形板5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滾輪6為凸輪;凸輪一邊繞芯軸7旋轉,一邊自轉,加上凸輪本身的行程特性,相對于規(guī)則圓形的輪子而言,每自轉一定角度都可使按鍵3進一步壓緊或者釋放,輔以繞芯軸7的公轉,可使微型電機4控制按鍵3運動時更加迅速及時。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觀察,減少線纜,精簡結構,所述攝像頭10為wifi攝像頭,更好地利用其與目前的手機的wifi通信功能,實現(xiàn)遠距離信號傳輸。
進一步地,為了進一步精簡結構、更加方便地操作使用,還包括用于控制微型電機4的遙控電路13,所述遙控電路13位于所述機殼1內,遙控電路13目前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工業(yè)領域,可實現(xiàn)遙控電機的方式有多種,此處不做贅述。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還包括長方體狀的集成安裝盒14,所述集成安裝盒14內的上部分設有所述鉗型表,在所述集成安裝盒14右側(從背面看即在左側)設有頂緊螺栓15,所述頂緊螺栓15擰入所述集成安裝盒14內并將所述鉗型表的機殼1右側面壓緊;在所述集成安裝14盒內的下端部分安裝有可充電電池16,必要時可在可充電電池16的安裝盒底部設置另一個頂緊螺栓;在鉗型表機殼1內部的空間不足時,還可以將上述遙控電路13的電路板安裝在集成安裝盒內,并設于鉗型表和可充電電池16的安裝盒之間,擠壓頂緊。
進一步地,所述微型電機4為步進電機,如圖4—5所示,在所述按鍵3的上方表面還設有一塊矩形板17,所述矩形板17一端鉸接在所述機殼1上端的左側面,兩條形板5與所述矩形板17垂直而兩滾輪6與矩形板17始終保持接觸,并在非工作狀態(tài)下,矩形板17與按鍵3之間無擠壓,即此時兩鉗指2接觸閉合。當所述主軸正向轉動時,滾輪6可在所述矩形板17上滾動并將所述按鍵3擠壓回機殼1內,當所述主軸反轉時,所述矩形板17逐漸復位,在滾輪6的整個滾動過程中,滾輪6始終與矩形板17相接觸,從而使按鍵3被連續(xù)緩慢地擠壓或者釋放,避免當沒有設置矩形板17時,釋放按鍵3的過程中,主軸旋轉的某一時刻,滾輪6與按鍵3的表面相分離,按鍵3瞬間縮回機殼1內,對鉗型表造成沖擊振蕩。同理,本實施例中的電機正反轉也并非絕對的順、逆時針方向旋轉,本實施例中如圖4—5所示,初始狀態(tài)下滾輪6與矩形板17之間無擠壓接觸,當主軸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轉動時,按鍵3即被擠壓,只有當滾輪6與矩形板17處于初始狀態(tài)時,按鍵3才處于完全被釋放狀態(tài)。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