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智能化實驗室設計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通過手機來控制實驗室設備開關的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智能化是指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行業(yè)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匯集而成的針對某一個方面的應用。從感覺到記憶再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智能”。智能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具有感知能力,即具有能夠感知外部世界、獲取外部信息的能力,這是產生智能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二是具有記憶和思維能力,即能夠存儲感知到的外部信息及由思維產生的知識,同時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計算、比較、判斷、聯(lián)想、決策;三是具有學習能力和自適應能力,即通過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不斷學習積累知識,使自己能夠適應環(huán)境變化;四是具有行為決策能力,即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形成決策并傳達相應的信息。具有上述特點的系統(tǒng)則為智能系統(tǒng)或智能化系統(tǒng)。智能手機,是指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tǒng),獨立的運行空間,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游戲、導航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手機類型的總稱。智能手機的使用范圍已經布滿全世界,但不是人人都知曉與使用因為智能手機具有優(yōu)秀的操作系統(tǒng)、可自由安裝各類軟件、完全大屏的全觸屏式操作感這三大特性,所以完全終結了前幾年的鍵盤式手機。
[0003]但是在現有技術中,智能手機還僅限于自身功能的使用,還沒有應用到控制實驗設備。隨著智能化的發(fā)展及技術的進步,實驗室設備也迫切需要利用智能手機來進行控制。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可以通過手機來控制實驗室設備的開關。
[0005]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fā)明包括實驗室、實驗部件、供水管路、手機、中央處理器、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門控模塊、水閥控制模塊、電動門、無線信號接收器、控制器、電控水閥、強電線束、油閥控制模塊、供油管路、電控油閥、氣閥控制模塊、供氣管路、電控氣閥、電源控制模塊、電源線路、電源控制閥,實驗部件布置在實驗室內,供水管路的一端與實驗部件相連接,供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實驗室外供水裝置相連接,中央處理器、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門控模塊、水閥控制模塊、油閥控制模塊、氣閥控制模塊、電源控制模塊均布置在手機內并通過內部線束相連接,電動門布置在實驗室的前部墻體上,無線信號接收器、控制器布置在實驗室的頂部墻體內,電控水閥安裝在供水管路上并布置在實驗室的后部墻體內,供油管路、供氣管路、電源線路的一端均與實驗部件相連接,供油管路、供氣管路、電源線路的另一端均與實驗室外裝置相連接,電控油閥安裝在供油管路上并布置在實驗室的后部墻體內,電控氣閥安裝在供氣管路上并布置在實驗室的后部墻體內,電源控制閥安裝在電源線路上并布置在實驗室的底部墻體內,電動門、無線信號接收器、控制器、電控水閥、電控油閥、電控氣閥、電源控制閥之間通過強電線束相連接。
[0006]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中,手機為智能手機,手機的面板上設置有多功能按鍵,強電線束的外部帶有絕緣層和信號屏蔽層。
[0007]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以通過手機來控制實驗室設備的開關。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fā)明中實驗室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發(fā)明中手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0]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實驗室,2、實驗部件,3、供水管路,4、手機,5、中央處理器,6、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7、門控模塊,8、水閥控制模塊,9、電動門,10、無線信號接收器,11、控制器,12、電控水閥,13、強電線束,14、油閥控制模塊,15、供油管路,16、電控油閥,17、氣閥控制模塊,18、供氣管路,19、電控氣閥,20、電源控制模塊,21、電源線路,22、電源控制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2]實施例
[0013]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包括實驗室1、實驗部件2、供水管路3、手機4、中央處理器5、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6、門控模塊7、水閥控制模塊8、電動門9、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電控水閥12、強電線束13、油閥控制模塊14、供油管路15、電控油閥16、氣閥控制模塊17、供氣管路18、電控氣閥19、電源控制模塊20、電源線路21、電源控制閥22,實驗部件2布置在實驗室1內,供水管路3的一端與實驗部件2相連接,供水管路3的另一端與實驗室1外供水裝置相連接,中央處理器5、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6、門控模塊7、水閥控制模塊8、油閥控制模塊14、氣閥控制模塊17、電源控制模塊20布置在手機4內并通過內部線束相連接,電動門9布置在實驗室1的前部墻體上,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布置在實驗室1的頂部墻體內,電控水閥12安裝在供水管路3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供油管路15、供氣管路18、電源線路21的一端與實驗部件2相連接,供油管路15、供氣管路18、電源線路21的另一端與實驗室1外裝置相連接,電控油閥16安裝在供油管路15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電控氣閥19安裝在供氣管路18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電源控制閥22安裝在電源線路21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底部墻體內,電動門9、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電控水閥12、電控油閥16、電控氣閥19、電源控制閥22之間通過強電線束13相連接;手機4為智能手機,手機4的面板上設置有多功能按鍵,強電線束13的外部帶有絕緣層和信號屏蔽層。
[0014]在本發(fā)明的實施過程中,門控模塊7的相關命令設置可以在手機4的顯示屏上顯示。實驗人員通過手機4內的門控模塊7發(fā)出執(zhí)行命令,中央處理器5對此命令進行識別和翻譯,而后翻譯好的命令由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6發(fā)出,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接收到此命令后把它傳送給控制器10,控制器10在對電動門9上的電機進行控制。同理,實驗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機4對電控水閥12、電控油閥16、電控氣閥19、電源控制閥22進行控制。
[0015]在本發(fā)明中,在實驗室I內也可以布置相關實驗管路的外部控制閥,把電控閥布置在墻體內。當實驗室發(fā)生火災等重大事故,外部控制閥無法起作用時,就可以手機來控制墻體內部的電控閥。
【主權項】
1.一種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包括實驗室(1)、實驗部件(2)、供水管路(3),實驗部件(2)布置在實驗室⑴內,供水管路(3)的一端與實驗部件⑵相連接,供水管路(3)的另一端與實驗室(1)外供水裝置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手機(4)、中央處理器(5)、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6)、門控模塊(7)、水閥控制模塊(8)、電動門(9)、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電控水閥(12)、強電線束(13)、油閥控制模塊(14)、供油管路(15)、電控油閥(16)、氣閥控制模塊(17)、供氣管路(18)、電控氣閥(19)、電源控制模塊(20)、電源線路(21)、電源控制閥(22),手機(4)放置在實驗人員身上,中央處理器(5)、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6)、門控模塊(7)、水閥控制模塊(8)、油閥控制模塊(14)、氣閥控制模塊(17)、電源控制模塊(20)均布置在手機(4)內并通過內部線束相連接,電動門(9)布置在實驗室(1)的前部墻體上,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布置在實驗室(1)的頂部墻體內,電控水閥(12)安裝在供水管路(3)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供油管路(15)、供氣管路(18)、電源線路(21)的一端均與實驗部件(2)相連接,供油管路(15)、供氣管路(18)、電源線路(21)的另一端均與實驗室⑴外裝置相連接,電控油閥(16)安裝在供油管路(15)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電控氣閥(19)安裝在供氣管路(18)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后部墻體內,電源控制閥(22)安裝在電源線路(21)上并布置在實驗室(1)的底部墻體內,電動門(9)、無線信號接收器(10)、控制器(11)、電控水閥(12)、電控油閥(16)、電控氣閥(19)、電源控制閥(22)之間通過強電線束(13)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手機(4)為智能手機,手機(4)的面板上設置有多功能按鍵,強電線束(13)的外部帶有絕緣層和信號屏蔽層。
【專利摘要】一種屬于智能化實驗室設計技術領域的通訊控制功能集成系統(tǒng),包括手機、中央處理器、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控制模塊、電動門、無線信號接收器、控制器、電控水閥、強電線束、電控油閥、電控氣閥、電源控制閥,中央處理器、無線信號發(fā)送模塊、控制模塊布置在手機內并通過內部線束相連接,電動門布置在實驗室的前部墻體上,無線信號接收器、控制器布置在實驗室的頂部墻體內。在本發(fā)明中,實驗人員通過手機就能控制實驗室房間門和其他設備的開關。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于實驗室智能化系統(tǒng)的設計。
【IPC分類】G08C17/02, G05B19/418
【公開號】CN105334830
【申請?zhí)枴緾N201510816084
【發(fā)明人】呂志超
【申請人】呂志超
【公開日】2016年2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