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為關于一種電子設備,特別關于一種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各種電子設備的依賴性也增加。以筆記本計算機為例,筆記本計算機具有可攜帶的便利性,因而近幾年來的大眾對于筆記本計算機的需求大增。
請參照圖1所示,一般的筆記本計算機1包括主機11及顯示器12,且主機11以及顯示器12為不易分離的結構。欲將主機11與顯示器12分離前,需先將主機11的面板拆下,再以螺絲起子轉開螺絲,使信號排線及電源排線連接區(qū)露出,再將相連接的顯示器12的排線分離。最后,將連接主機11與顯示器12的螺絲卸下,使主機11與顯示器12分離。
雖然筆記本計算機1的主機11及顯示器12為可分離的,但在分離時需要耗費許多時間拆解,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如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分離的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實乃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其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功能。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其具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且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一第二樞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連動元件。
第一樞接元件固定于第一殼體;第二樞接元件樞接于第一樞接元件。套接元件具有一套接于第二樞接元件的套接部,當套接元件以第二樞接元件為中心軸轉動時,第二樞接元件與套接部同時連動。連動元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殼體,且第二端連結于套接元件,當套接元件轉動時,連動元件與套接元件連動。
套接元件可更包含一第一溝槽,連動元件的第二端崁入第一溝槽,且連動元件伴隨套接元件轉動。電子設備更包含一連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觸件,當?shù)谝唤佑|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動時,第一接觸件推動套接元件向第一方向移動,使得套接部位于一第一位置且與第二樞接元件脫離。
連動元件的第二端固定于套接元件,且隨套接元件連動。電子設備可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絲,其穿過第二殼體并鎖入套接部的一第一螺孔,將套接部固定于第二殼體。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電子設備中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一第二樞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連動元件;連動元件嵌入套接元件的第一溝槽,且電子設備更包含一連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觸件;另,連動元件固定于套接元件,且電子設備更包含一穿過第二殼體將套接孔固定于第二殼體的第一螺絲。如前所述,因而本發(fā)明的電子設備得以容易分離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
圖1為一已知的電子設備的示意圖;圖2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一分解示意圖;圖4A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套接元件的一示意圖;圖4B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套接元件的另一示意圖;圖5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樞接元件及第二樞接元件的一示意圖;圖6A~6B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接觸件的一組作動示意圖;圖7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一電氣連接端的一示意圖;圖8為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二電氣連接端的一示意圖;圖9為依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一分解示意圖;以及圖10為依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符號說明1 筆記本計算機11 主機12 顯示器2 電子設備20 第二接觸件21 第一殼體211 第三螺孔212 第三螺絲22 第二殼體221 第二螺孔222 第二螺絲223 開口224 第一螺絲23 第一樞接元件24 第二樞接元件
241 第一卡合部242 第二溝槽25 套接元件251 套接部2511 第二卡合部2512 第二凸部2513 第一螺孔252 第一溝槽253 延伸溝槽26 連動元件261 第一端262 第二端27 第一接觸件28 第一電氣連接端29 第二電氣連接端d1 第一方向d2 第二方向S1 第一位置S2 第二位置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相關
依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另外,為使說明易于了解,在此特以筆記本計算機為例。
請參照圖2及圖3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具有一第一殼體21及一第二殼體22,且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23、一第二樞接元件24、一套接元件25以及一連動元件26。第一樞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殼體21,第二樞接元件24樞接于第一樞接元件23。
請參照圖3及圖4A所示,套接元件25具有一套接部251及一第一溝槽252。套接部251套接于第二樞接元件24,第一溝槽252位于套接元件25的一表面。當套接元件25以第二樞接元件24為中心軸轉動時,第二樞接元件24與套接部251同時連動。
連動元件26的第一端261固定于第二殼體22,第二端262連結于套接元件25且崁入第一構槽252,伴隨套接元件25轉動。當套接元件25轉動時,連動元件26與套接元件25連動。
請參照圖4B與圖5所示,第二樞接元件24的一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241,套接部251的一內表面具有一與第一卡合部241相崁合的第二卡合部2511,俾使套接部251與第二樞接元件24同時連動。第一卡合部241與第二卡合部2511可為一凸部或是一凹部,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卡合部241為一第一凸部,第二卡合部2511為一凹部。
第二樞接元件24更具有一環(huán)設于第二樞接元件24的第二溝槽242,套接部251更具有至少一第二凸部2512,第二凸部2512崁入第二溝槽242內,俾使套接元件25與第二樞接元件24保持連結。
請參照圖2、圖3及圖5所示,第二殼體22可包含至少一第二螺孔221,至少一第二螺絲222穿過連動元件26,以將該連動元件26固定于第二殼體22。第一殼體21可包含至少一第三螺孔211,至少一第三螺絲212穿過第一樞接元件23,以將第一樞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殼體21。
請參照圖2、圖6A及圖6B所示,電子設備2更包含一第一接觸件27。第一接觸件27穿過第二殼體22的一開口223且連接于套接元件25,當?shù)谝唤佑|件27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d1移動時,第一接觸件27推動套接元件25向第一方向d1移動,請參照圖6B所示,使得套接元件25位于一第一位置S1且與第二樞接元件24脫離。第一接觸件27使套接元件25于第二殼體22滑動,且是在第一位置S1(圖6B)與一第二位置S2(圖6A)之間移動。當套接元件25位于第二位置S2時,第二樞接元件24與套接部251相連結。為使說明易于理解,于圖6A與圖6B中特將第二殼體22的一部份去除,以使部份設置于第二殼體22內的元件露出,讓元件之間的關更為清楚。
請參照圖4A所示,套接元件25可更包含一延伸溝槽253。延伸溝槽253連結于第一溝槽252,且當套接元件25位于第一位置S1(圖6B)時,連動元件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延伸溝槽253。
請參照圖3、圖7及圖8所示,電子設備2更包含一設置于第一殼體21的第一電氣連接端28,及一相對于第一電氣連接端28而設置在第二殼體22的第二電氣連接端29,以使第一殼體21與第二殼體22產生一電氣連接。電子設備2可更包含一第二接觸件20,第二接觸件20連接于第二電氣連接端29,當?shù)诙佑|件20受到外力往一第二方向d2移動時,第二接觸件20推動第二電氣連埠29往第二方向d2移動,使得第二電氣連接端29與第一電氣連接端28脫離。
如上所述,由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包含第一樞接元件23、第二樞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連動元件26以及第一接觸件27,當?shù)谝唤佑|件27受一外力向一第一方向d1移動時,第一接觸件27會推動套接元件25向第一方向d1移動,使得套接部251位于一第一位置S1且與第二樞接元件24脫離,而當?shù)谝唤佑|件27位于第二位置S2時,第二樞接元件24與套接部251相連結。另,當套接部251位于第一位置S1時,使用者可推動第二接觸件20向第二方向d2移動,第二接觸件20會推動第二電氣連接端29往第二方向d2移動,使得第二電氣連接端29與第一電氣連接端28脫離。因此,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能夠容易的分離第一殼體21及第二殼體22。
以下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為使便于理解,下述實施例中的符號沿用與前一實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的符號來說明。
請參照圖9及圖10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具有一第一殼體21及一第二殼體22,且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23、一第二樞接元件24、一套接元件25以及一連動元件26。第一樞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殼體21,第二樞接元件24樞接于第一樞接元件23。套接元件25具有一套接部251套接于第二樞接元件24,當套接元件25以第二樞接元件24為中心軸轉動時,第二樞接元件24與套接元件25同時連動。連動元件26的第一端261固定于第二殼體22,且第二端262連結于套接元件25,當套接元件25轉動時,連動元件26與套接元件25連動。為使說明易于理解,于圖10中特將第二殼體22的一部份去除,以使設置于第二殼體22內的元件露出,讓元件之間的關更為清楚。
電子設備2更包含一第一電氣連接端28以及一第二電氣連接端29。第一電氣連接端28設置于第一殼體21,第二電氣連接端29相對于第一電氣連接端28而設置在第二殼體22,以使第一殼體21與第二殼體22產生一電氣連接。
電子設備2可更包含一連接于第二電氣連接端29的第二接觸件20。
由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電子設備2的第一樞接元件23、第二樞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第一電氣連接端28、第二電氣連接端29以及第二接觸件20,其結構、設置方式及作用皆與前述電子設備2中所提及者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唯,在本實施例中,連動元件26的第二端262固定于套接元件25,當套接元件25轉動時,連動元件26與套接元件25連動。另,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絲224,其穿過第二殼體22,并鎖入套接元件25的一第一螺孔2513,以將套接元件25固定于第二殼體22。
承上所述,由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2包含第一樞接元件23、第二樞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連動元件26以及第一螺絲224,當使用者將第一螺絲224松開取下后,即可將第二樞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分開。同時,使用者可推動第二接觸件20向第二方向d2移動,第二接觸件20會推動第二電氣連接端29往第二方向d2移動,使得第二電氣連接端29與第一電氣連接端28脫離。因此,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設備能夠容易的分離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與范疇,而對其進行的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所述的申請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具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設備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該第一樞接元件固定于該第一殼體;一第二樞接元件,該第二樞接元件樞接于該第一樞接元件;一套接元件,其具有一套接部,該套接部套接于該第二樞接元件,當該套接元件以該第二樞接元件為中心軸轉動時,該第二樞接元件與該套接部同時連動;以及一連動元件,其一第一端固定于該第二殼體,且其一第二端連結于該套接元件,當該套接元件轉動時,該連動元件與該套接元件連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套接元件更包含一第一溝槽,該連動元件的該第二端崁入該第一溝槽,且該連動元件伴隨該套接元件轉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更包含一第一接觸件,其連接于該套接元件,當該第一接觸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動時,該第一接觸件推動該套接元件向該第一方向移動,使得該套接元件位于一第一位置且與該第二樞接元件脫離;該第一溝槽為位于該套接元件的一表面,且一延伸溝槽連結于該第一溝槽,當該套接部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連動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該延伸溝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一接觸件部份穿過該第二殼體的一開口,且與該套接元件相連接,使該套接元件于該第二殼體滑動,且于該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套接元件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樞接元件與該套接元件相連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連動元件的該第二端固定于該套接元件,且該連動元件隨該套接元件連動,該連動元件與該套接元件一體成型。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絲,該第一螺絲穿過該第二殼體并鎖入該套接元件的一第一螺孔,以將該套接元件固定于該第二殼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二樞接元件的一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該套接部的一內表面具有一與該第一卡合部相崁合的第二卡合部,使該套接元件與該第二樞接元件同時連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二樞接元件具有一環(huán)設于該第二樞接元件的第二溝槽,該套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部,該第二凸部崁入該第二溝槽內,使該套接元件與該第二樞接元件保持連結。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更包含一設置于該第一殼體的第一電氣連接端,及一相對于該第一電氣連接端而設置在該第二殼體的第二電氣連接端,使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產生一電氣連接。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更包含一第二接觸件,該第二接觸件連接于該第二電氣連接端,當該第二接觸件受到外力往一第二方向移動時,該第二接觸件推動該第二電氣連接端往該第二方向移動,使得該第二電氣連接端與該第一電氣連接端脫離。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二殼體更包含至少一第二螺孔,至少一第二螺絲穿過該連動元件,以將該連動元件固定于該第二殼體。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一殼體更包含至少一第三螺孔,至少一第三螺絲穿過該第一樞接元件,以將該第一樞接元件固定于該第一殼體。
全文摘要
一種具有可分離顯示器與主機的電子設備,具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且包含一第一樞接元件、一第二樞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連動元件。第一樞接元件固定于第一殼體;連動元件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二殼體,且第二端連結于套接元件;套接元件更包含一第一溝槽,連動元件的第二端嵌入第一溝槽,且連動元件伴隨套接元件轉動。該電子設備更包含一連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觸件,當?shù)谝唤佑|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動時,第一接觸件推動套接元件向第一方向移動,使得套接部位于一第一位置且與第二樞接元件脫離。因而本發(fā)明的電子設備得以容易分離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
文檔編號G06F1/16GK1710512SQ20041005938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李宗憲 申請人: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