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按鍵及鍵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按鍵及鍵盤,尤指一種利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的驅動力的按鍵。
背景技術:
就目前的消費電子產(chǎn)品,如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shù)字。近來,由于筆記本電腦薄型化的趨勢,應用于筆記本電腦上的鍵盤亦隨之有薄型化的需求。習知的按鍵內常設置有彈性元件,例如橡膠墊圈(RiAber Dome)等,以作為按鍵使用時,鍵帽復位的彈力來源。然而,習知的彈性元件具有特定的高度,故按鍵需具有較大的空間以供彈性元件設置于其中。換言之,習知的按鍵中因設置有彈性元件,故會限制鍵盤的結構尺寸設計,而不利于筆記本電腦的薄型化趨勢。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利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的驅動力的按鍵及鍵盤,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按鍵,其包含有支撐板、金屬延伸臂、鍵帽以及磁性件。支撐板形成有第一開口,金屬延伸臂延伸連接于支撐板且位于第一開口的上方。鍵帽設置于第一開口之上,可相對支撐板于按壓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磁性件固定于鍵帽上且可分離地吸附于金屬延伸臂上,磁性件用來與金屬延伸臂之間產(chǎn)生吸引力,藉以驅動鍵帽往釋放位置移動。當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磁性件與金屬延伸臂分離且隨著鍵帽移動至位于第一開口中。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按鍵,更包含電路板、平板構件以及金屬條狀結構。電路板設置于該支撐板的下方且對應該第一開口的位置上具有開關。平板構件設置于該電路板的下方且于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第二開口。金屬條狀結構設置于該第二開口且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突出部,當該磁性件隨著該鍵帽移動至位于該第一開口中時,該磁性件吸引該金屬條狀結構的該突出部貼附至該電路板以觸發(fā)該開關。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按鍵,該電路板為薄膜電路板。該平板構件與該金屬條狀結構一體成型。該金屬條狀結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第二開口中。該磁性件與該金屬延伸臂間的吸附面積大于該磁性件與該金屬條狀結構間的吸附面積。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按鍵更包含電路板,其設置于該支撐板的下方且對應該第一開口的位置上具有開關,該磁性件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用來觸發(fā)該開關的突出部。該鍵帽包含有用來容置該金屬延伸臂的容置空間。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按鍵更包含上蓋,其設置于該鍵帽上。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鍵盤,包含如上所述的按鍵。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支撐板上的金屬延伸臂與固定于鍵帽的底面上的磁性件間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以驅動位于按壓位置的鍵帽往釋放位置移動,進而產(chǎn)生利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的驅動力的功效。如此一來,通過省略彈性元件的設置而改利用磁性件取代的方式,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鍵盤即可有效地縮減按鍵整體所需占用的空間,從而使鍵盤在內部結構空間運用上可具有更大的設計彈性,以利后續(xù)鍵盤薄型化的趨勢。
圖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鍵盤的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的按鍵的爆炸圖。圖3為圖1所示的鍵盤沿X-X線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平板構件與金屬條狀結構的放大示意圖。圖6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圖7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其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鍵盤1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鍵盤1包含復數(shù)個按鍵5,鍵盤1較佳地為一般應用于個人電腦的鍵盤,但不受此限。舉例來說,鍵盤1亦可應用于一般具有由上蓋與下殼體組成的開合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筆記本電腦或折疊式鍵盤)。請參閱圖2及圖3,圖2為圖1所示的按鍵的爆炸圖,圖3為圖1所示的鍵盤1沿 X-X線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以及圖3所示,按鍵5包含平板構件7、支撐板9、金屬延伸臂 11、升降支撐裝置13、鍵帽15、磁性件17、電路板19以及金屬條狀結構21。支撐板9上形成有第一開口 23,金屬延伸臂11延伸連接于支撐板9且位于第一開口 23的上方。升降支撐裝置13設置于支撐板9上,鍵帽15設置于第一開口 23之上且連接于升降支撐裝置13 且具有底面25。磁性件17固定于底面25上且可分離地吸附于金屬延伸臂11上。電路板 19設置于支撐板9的下方且對應第一開口 23的位置上具有開關27。于此實施例中,電路板19較佳地為薄膜電路板。另外,平板構件7設置于電路板19的下方,且于對應開關27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開口四。金屬條狀結構21設置于第二開口四中且具有突出部31。此外,升降支撐裝置13不限制于圖2所示的剪刀(scissors)結構,亦可為傳統(tǒng)火山口結構或其他形式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相關設計常見于現(xiàn)有技術中,故于此不再贅述,換句話說,在本實用新型中,鍵帽15相對支撐板9上下移動的設計可改采用其他具有相同升降支撐功效的結構。除此之外,鍵帽15形成有容置空間33,容置空間33用來容置金屬延伸臂11,藉以避免鍵帽15與金屬延伸臂11于鍵帽15作上下直線運動時相互干涉。于實際應用中,容置空間33的設計亦有可能因鍵帽15的機構空間的不足,而直接貫穿鍵帽15形成穿孔。此時, 按鍵5可更包含上蓋35,其設置于鍵帽15上藉以遮蓋此穿孔。另外,按鍵5更包含有薄膜 37,薄膜37設置于平板構件7的下方,用來遮蓋平板構件7的第二開口 29,以防止金屬條狀結構21自第二開口四脫落。以下為針對升降支撐裝置13搭配鍵帽15與支撐板9的結構設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3所示,鍵帽15具有第一滑槽39以及第一卡槽41,且支撐板9具有第二滑槽43以及第二卡槽45。升降支撐裝置13包含第一支撐件47以及第二支撐件49,其中第二支撐件49 與第一支撐件47樞接。第一支撐件47具有第一滑動部51以及第一樞接部53。于組裝第一支撐件47時,第一滑動部51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一滑槽39中,且第一樞接部53可轉動地樞接于第二卡槽45中。第二支撐件49具有第二滑動部55以及第二樞接部57。于組裝第二支撐件49時,第二滑動部55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二滑槽43中,且第二樞接部57可轉動地樞接于第一卡槽41中。如此一來,通過上述的結構連接設計,鍵帽15可藉由升降支撐裝置 13而可相對于支撐板9于按壓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以下為針對按鍵5如何觸發(fā)電路板19的開關27的作用原理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3以及圖4,圖4為圖3所示的鍵帽15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的剖面示意圖。如圖3與圖4所示,電路板19對應第一開口 23的位置上具有開關27,且金屬條狀結構21對應開關 27的位置上具有突出部31。當按鍵5的鍵帽15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磁性件17隨著鍵帽 15移動至位于第一開口 23中。此時,磁性件17即可吸引金屬條狀結構21向上貼附至電路板19。如此一來,金屬條狀結構21的突出部31即可由下而上地觸發(fā)開關27 (如圖4所示)°另一方面,由于磁性件17與金屬延伸臂11間的吸附面積大于磁性件17與金屬條狀結構21間的吸附面積,故磁性件17與金屬延伸臂11間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大于磁性件17 與金屬條狀結構21間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因此,當使用者不再按壓鍵帽15時,磁性件17即可被金屬延伸臂11吸引而自如圖4所示的位置回到如圖3所示的位置,進而驅動鍵帽15 從如圖4所示的按壓位置自動回到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在上述過程中,金屬條狀結構 21與磁性件17之間的磁吸力會隨著兩者之間距離的增加而持續(xù)地減弱,換言之,當磁性件 17回到如圖3所示的位置時,金屬條狀結構21與磁性件17之間的磁吸力已不足以驅動金屬條狀結構21繼續(xù)向上貼附至電路板19,故金屬條狀結構21就會從如圖4所示的位置回到如圖3所示的位置,進而解除開關27的觸發(fā)。另外,于實際應用中,金屬條狀結構21可移動地設置于第二開口四中,但不受此限。舉例來說,請參閱圖5,其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平板構件V與金屬條狀結構21’的放大示意圖。如圖5所示,金屬條狀結構21’亦可以沖壓成型的方式與平板構件V 一體成型。需說明的是,為加強金屬條狀結構 21’對開關27的觸發(fā)效果,可于金屬條狀結構21’對應開關27的位置上,設置突出部31’, 用以由下而上地觸發(fā)開關27。至于采用何種設計,視實際需求而定。另外,由圖5可知,在此實施例中,金屬條狀結構21’是經(jīng)由至少一橋臂22(圖5中顯示二個)連接于平板構件 7’,藉此,在實際應用中,其可選擇性地利用改變橋臂22的寬度W的方式來調整金屬條狀結構21’的結構彈性,以輔助金屬條狀結構21’在不同的使用需求下均可順利觸發(fā)開關27,進而提高開關27被觸發(fā)的穩(wěn)定性。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觸發(fā)電路板19的開關27的結構設計可不限于上述實施例中所述。請參閱圖6,其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鍵5’的剖面示意圖。按鍵5’ 與上述的按鍵5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按鍵5’省略金屬條狀結構21的設置而改采用增加厚度的設計,藉此,磁性件17即可用來于鍵帽15移動至按壓位置時,直接向下觸發(fā)開關27。也就是說,于此實施例中,磁性件17以增加厚度的方式,使磁性件17于鍵帽15移動至如圖 6所示的按壓位置時,可接觸并按壓開關27,藉以增加按鍵5’的觸壓靈敏度。至于增加按鍵的觸壓靈敏度的方式,其可不以上述的設計為限,舉例來說,其亦可在磁性件17對應開關27的位置上設置突出部59 (如圖7所示,其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鍵5” 的剖面示意圖)。如此一來,當鍵帽15移動至如圖7所示的按壓位置時,磁性件17的突出部59可直接向下觸發(fā)開關27。上述突出部輔助觸發(fā)開關的設計亦可應用在電路板以及鍵帽上,舉例來說,亦可于電路板19位于開關27附近的位置上延伸增設第二突出部(未顯示于圖式中),以幫助磁性件17可更加確實地向下觸發(fā)到開關27。另外,亦可于鍵帽15上增加第三突出部(未顯示于圖式中),當鍵帽15被按壓時,第三突出部直接向下觸發(fā)開關27。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輔助開關27可順利地被觸發(fā),除了采用上述增加磁性件17的厚度的設計之外,按鍵5’也可同時采用如圖5所示的平板構件7’與金屬條狀結構21’的設計,藉以產(chǎn)生按鍵5’可使用磁性件17以及金屬條狀結構21’共同觸發(fā)開關27的功效,同樣地,如上述實施例所述,在實際應用中,按鍵5’可利用改變橋臂22的寬度W的方式來調整金屬條狀結構21’的結構彈性,如增加橋臂22的寬度W以加強其結構剛性,進而提高開關27被觸發(fā)的穩(wěn)定性。相較于先前技術,本實用新型利用支撐板上的金屬延伸臂與固定于鍵帽的底面上的磁性件間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以驅動位于按壓位置的鍵帽往釋放位置移動,進而產(chǎn)生利用磁吸力以作為鍵帽復位所需的驅動力的功效。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亦利用磁性件與金屬條狀結構,使金屬條狀結構于磁性件隨鍵帽移動至按壓位置時觸發(fā)開關;或是在省略金屬條狀結構的設計下,于鍵帽移動至按壓位置時,直接以磁性件觸發(fā)開關。換句話說,在鍵帽位于按壓位置時,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利用磁吸力以提供鍵帽復位所需的驅動力,同時也可以利用金屬條狀結構或磁性件達到觸發(fā)開關的目的。如此一來,通過省略彈性元件的設置而改利用磁性件取代的方式,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鍵盤即可有效地縮減按鍵整體所需占用的空間,從而使鍵盤在內部結構空間運用上可具有更大的設計彈性,以利后續(xù)鍵盤薄型化的趨勢。本實用新型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按鍵,其特征在于包含 支撐板,其形成有第一開口 ;金屬延伸臂,其延伸連接于該支撐板且位于該第一開口的上方;可相對該支撐板于按壓位置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的鍵帽,其設置于該第一開口之上;以及磁性件,其固定于該鍵帽上且可分離地吸附于該金屬延伸臂上,該磁性件用來與該金屬延伸臂之間產(chǎn)生吸引力,藉以驅動該鍵帽往該釋放位置移動,該磁性件于該鍵帽被按壓至該按壓位置時與該金屬延伸臂分離且隨著該鍵帽移動至位于該第一開口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更包含電路板,其設置于該支撐板的下方且對應該第一開口的位置上具有開關; 平板構件,其設置于該電路板的下方且于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第二開口 ;以及金屬條狀結構,其設置于該第二開口且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突出部,當該磁性件隨著該鍵帽移動至位于該第一開口中時,該磁性件吸引該金屬條狀結構的該突出部貼附至該電路板以觸發(fā)該開關。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該電路板為薄膜電路板。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該平板構件與該金屬條狀結構一體成型。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該金屬條狀結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第二開口中。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該磁性件與該金屬延伸臂間的吸附面積大于該磁性件與該金屬條狀結構間的吸附面積。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更包含電路板,其設置于該支撐板的下方且對應該第一開口的位置上具有開關,該磁性件對應該開關的位置上具有用來觸發(fā)該開關的突出部。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包含有用來容置該金屬延伸臂的容置空間。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上蓋,其設置于該鍵帽上。
10.一種鍵盤,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按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按鍵及鍵盤。該按鍵包含有支撐板、金屬延伸臂、鍵帽以及磁性件。支撐板形成有第一開口,金屬延伸臂延伸連接于支撐板且位于第一開口的上方。鍵帽設置于第一開口之上且可相對支撐板于按壓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磁性件固定于鍵帽上且可分離地吸附于金屬延伸臂上,磁性件用來與金屬延伸臂之間產(chǎn)生吸引力,藉以驅動鍵帽往釋放位置移動。當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磁性件與金屬延伸臂分離且隨著鍵帽移動至位于第一開口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鍵盤可有效地縮減按鍵整體所需占用的空間,以利后續(xù)鍵盤薄型化的趨勢。
文檔編號G06F3/02GK202025292SQ20112014114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陳基煌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