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端子,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減少磨耗損壞且可使電子裝置的體積縮小的端子。
如
圖1-3所示,一般的移動式電話1與電池11的電性連接是借由在移動式電話1上所設的多個并排的端子13,以及該電池11上具有對應該等端子13的抵接部15相互接觸,而抵接部15是如金屬導電片的導電墊。該端子13具有一單一的彎曲部131,且一端電性連接于該移動式電話1、另一端則外露于該移動式電話1且形成接觸部133,而在該端子13的彎曲部131與其電性連接于移動式電話1的一端之間具有干涉部135,該干涉部135是用以讓端子13進一步地固定在移動式電話1上,或是把其固定于一絕緣座體上(圖未示),當該抵接部15如圖1箭號所示的方向往端子13接觸部133壓接時,每一端子13會由圖1所示的外型而彎曲成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主要是因為該接觸部133受到抵接部15的壓接后會使該彎曲部131往內受迫彈性彎曲,而該彎曲部131雖然是往內彎曲,但是因其為受迫性,所以此時彈性變形的彎曲部131能提供該端子13接觸部133往外的抵接力量,使該接觸部133與抵接部15產生壓接的正向力,使對接更為確實。
如圖4所示,是該端子13未受外力壓迫前(圖中虛線部分)與受到如圖中箭號方向的外力壓迫后(圖中實線部分)的示意圖,當該端子13受壓迫前、后其接觸部133平行抵接部15與垂直抵接部15的位移量91、92分別為0.75mm及1.6mm,所以在電池11與端子13的電性連接過程中,每一端子13的接觸部133被壓入1.6mm的深度,而于抵接部15的表面上滑移了0.75mm的距離,因此,已知電池11的抵接部15的表面長度至少必須大于0.75mm,如此才能保持端子13與抵接部15兩者之間的接觸。并且電池11與移動式電話1每一次的組裝與分離,端子13的接觸部133與抵接部15都必須在這0.75mm的距離相互磨擦,會造成彼此的磨耗損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減少磨耗損壞且可使電子裝置的體積縮小的端子。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該端子具有一個形成有相互反向的一第一彎曲部及一第二彎曲部的本體,該本體一端具有一安裝部,該安裝部是由該第一彎曲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且電性連接于一第一電子裝置,而該本體的另一端具有一接觸部,該接觸部是由該第二彎曲部的自由端斜向地向外延伸所形成,用以供一第二電子裝置的抵接部壓接。借此,當該本體上的接觸部受到第二電子裝置的抵接部壓接時,該接觸部平行于該抵接部表面的位移量會因該第一彎曲部與該第二彎曲部的互相修正而減少,也就是說在平行該抵接部表面的方向上,該接觸部受到該第一彎曲部變形而移動的位移量會因為第二彎曲部變形所產生的反向位移量把其彌補回來,使接觸部在整個過程中只有產生垂直于該抵接部表面方向的位移量,而其平行該抵接部表面方向則幾乎沒有任何的位移量。而且,借由該端子在平行第二電子裝置抵接部表面的方向幾乎沒有任何位移量,讓第二電子裝置的抵接部能減小其表面面積,而進一步使整體體積更小。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與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端子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以往端子組裝于一移動式電話時,與該移動式電話供電電池在未組裝時的簡易示意圖。
圖2是圖1所述端子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1移動式電話與其供電電池組裝時的簡易示意圖。
圖4是圖端子受壓受前、后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端子組裝于一移動式電話時,與該移動式電話的供電電池于未組裝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端子未受壓迫時的側面示意圖,圖中移動式電話與供電電池是處在分離的狀態(tài)。
圖8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端子受壓受時的側面示意圖,圖中移動式電話與供電電池是處在組裝的狀態(tài)。
圖9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端子受壓迫前、后的示意圖。
如圖4、5所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端子3是組裝于一第一電子裝置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電子裝置是一移動式電話5內部的電路板(圖未示),該移動式電話5具有一個組裝有一第二電子裝置的組裝槽53,該第二電子裝置在本實施例中是移動式電話5所使用的電池51,該電池51與組裝槽53之間如何組裝及拆卸是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多做說明。該組裝槽53具有多個端子3,而該電池51上也具有同樣數目且具有導電性的抵接部511,而組裝槽53于對應該抵接部511處具有一插接面531,該插接面531設有多個穿孔533。
配合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端子3具有一本體31、一安裝部33及一接觸部35,該本體31在本實施例中是大致呈S型,并具有相互反向的一第一彎曲部311及一第二彎曲部313,也就是說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的開口方向相反,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以一共同的側邊而連續(xù)著,第一彎曲部311的自由端則延伸成該安裝部33,而第二彎曲部313的自由端則形成該接觸部35,安裝部33的延伸是用以電性連接于移動式電話5內部的電路板(圖未示),而接觸部35則用以搭接電池51的抵接部511。在本實施例中,在接觸部35上另沖壓出有一導接凸緣351,該導接凸緣351不但可進一步使接觸部35確實地與抵接部511電性連接,也可用以強化該接觸部35。安裝部33的側緣凸伸有干涉部331(本實施例中干涉部331是由多個凸塊或倒剌所構成),該干涉部331則是進一步地使端子3更穩(wěn)固地設置在移動式電話5內,或是設在一個絕緣的座體內(圖未示)。
本實施例中的組裝方式是先利用每一端子3的安裝部33上的干涉部331把端子3卡在預定位置處,再以焊接或是壓接的方式使端子3與移動式電話5內部的電路板電性相接,經由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的彎曲而讓每一端子3的接觸部35露出于移動式電話5組裝槽53的插接面531,且使每一端子3對應一插接面531上的穿孔533。
配合圖8所示,當該電池51的每一抵接部511分別壓抵每一端子3的接觸部35時,每一端子3的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都會承受有壓力且同時產生彎曲。借此,當端子3上的接觸部35受到電池51的抵接部511壓接時,該接觸部35平行于該抵接部511表面的位移量會因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的互相修正而減少,也就是說,在平行該抵接部511表面的方向上,該接觸部35受到第二彎曲部313變形所產生移動的位移量會因為第一彎曲部311變形所產生的反向位移量把其彌補回來,使接觸部35在整個過程中只會產生垂直該抵接部511表面方向的位移量,在本實施例中垂直抵接部511表面的方向即為深入穿孔533的方向,而接觸部35在平行抵接部511表面方向則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的位移量。
圖9是本實施例中該端子3未受抵接部511壓迫前(圖中虛線部分)與受抵接部511以如圖中箭號的方向壓迫后(圖中實線部分)的合并圖,該端子3受壓迫前、后,該接觸部35于平行抵接部511與垂直抵接部511的位移量93、94分別為0.05mm及1.6mm,所以在電池51與端子3的電性連接過程中,端子3的接觸部35被壓入1.6mm的深度(也就是朝著穿孔533的方向深入1.6mm),但是在抵接部511的表面上卻因為第一彎曲部311與第二彎曲部313的相互修正彌補而只有滑移了0.05mm的距離,幾乎沒有位移量,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抵接部511的表面長度可以適時的加以縮減,而無須如同前述已知所提到的必須大于0.75mm才能確保兩者之間的接觸。并且端子3的接觸部35與抵接部511只需在這0.05mm的距離相互移動,因此其所造成的磨耗損壞將是非常微小或不明顯的,這對于端子3或是抵接部511的保護更為確實。
當電池51的抵接部511提供給端子3接觸部35接觸時的滑移面積非常微小時,該電池51也就可以縮小抵接部511的面積,而可使電池51的整體外型縮小。
至于上面所述的較佳實施例所提到的移動式電話5內部的電路板,以及電池51都只是為了說明本較佳實施例而進一步的明確界定,然而,不底是移動式電話5的電路板或是電池51都可為其他適用的電子裝置。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安裝部是以焊接的方式電性連接于該第一電子裝置上。而該安裝部是以壓接的方式電性連接于該第一電子裝置上。該第一電子裝置是一電路板。
本實用新型的端子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1.利用第一彎曲部311及第二彎曲部313的相互修正彌補來減少該接觸部35平行于該抵接部511表面的位移量,以減少構件之間的相互磨擦,增加使用壽命。
2.借由端子3在平行電池51抵接部511表面的方向幾乎沒有任何位移量,讓電池51的抵接部511能適時的減少表面面積,進一步使電池51的整體體積更小。
權利要求1.一種端子,由導電材料所制成,要分別與一第一電子裝置及一第二電子裝置產生電性連接,該端子具有一本體、一安裝部及一接觸部,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具有相互反向的一第一彎曲部與一第二彎曲部;該安裝部是由該第一彎曲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并可電性連接于該第一電子裝置;該接觸部是由該第二彎曲部的自由端斜向地向外延伸所形成,并可與該第二電子裝置以壓接的方式產生電性連接,且該接觸部是介于該第一彎曲部與該第二彎曲部的范圍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該安裝部的側緣設置有干涉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該安裝部是以焊接的方式電性連接于該第一電子裝置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該安裝部是以壓接的方式電性連接于該第一電子裝置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電子裝置是一電路板。
專利摘要一種端子,具有一本體、一安裝部及一接觸部,該本體上形成有相互反向的一第一彎曲部及一第二彎曲部,該安裝部是由第一彎曲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且電性連接于一第一電子裝置,該接觸部則由該第二彎曲部的自由端斜向地向外延伸所形成,用以與一第二電子裝置的抵接部壓接,使得該第一、第二電子裝置電性相接,利用第一彎曲部與第二彎曲部彼此相對應的變形,使接觸部于平行抵接部表面的方向上幾乎沒有任何的位移量。
文檔編號H01R12/00GK2423662SQ00207029
公開日2001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P·懷特, M·奧賴爾登 申請人: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