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池收納容器及電池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池收納容器及電池組,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于深海探測器、電 動機動車、電力儲存裝置及不間斷電源裝置等的電池收納容器及電池組。
背景技術:
通常,在將鋰電池或燃料電池等用于各種用途時,要求確保這些電池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特別是在將這些電池用于深海探測器或電動機動車等移動體的情況下,需要通過 墜落試驗、振動試驗及沖擊試驗等試驗而確認這些電池滿足規(guī)定的標準。此外,在電池被充電的狀態(tài)下,當電極內發(fā)生短路時,因內部短路電流而在電池內 部產生熱,噴出高溫氣體,并且有可能使電池破損?;蛘撸词乖趦炔慷搪冯娏餍〉那闆r下, 也有可能產生無法提高電池性能等不能確保電池可靠性的問題。因此,以往有提案提出了各種通過在沖擊或振動中保護電池而防止產生這樣的問 題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2)。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14753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339031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池組,通過在電池模塊之間配置彈性部件,而在沖擊或振 動中保護電池模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電池組的電池包,通過層疊電池組并以規(guī)定的壓力按壓層疊 的電池組的兩端面,而在沖擊或振動中保護電池組。在這些方法中,由于即使可以在沖擊或振動中保護電池組,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 確保電池模塊和彈性部件的接觸面,或者需要使各電池組彼此貼緊,因此存在電池產生的 熱難以釋放到外部的問題。在這些電池中,存在如上所述因發(fā)熱而引起性能下降的問題。此外,由于無法確保電池模塊彼此或者電池組彼此之間的絕緣性,因此需要對每 個電池模塊或者每個電池組設置絕緣層,以確保絕緣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解決上述的課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xiàn)了耐振動性或耐 沖擊性的提高并且可實現(xiàn)維持電池性能及確保可靠性的電池收納容器及電池組。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第一方式提供一種電池收納容器,其中設有排列收納多個單電池且具有 絕緣性的框體;將上述多個單電池之間隔開且具有絕緣性的壁部;以及從上述框體及上述 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朝向上述單電池突出而支撐上述單電池的支撐突起部。根據第一方式,由于單電池被支撐突起部支撐,因此,即使對電池收納容器施加振 動或沖擊,也可防止單電池在電池收納容器內大幅振動或者跳動。另一方面,通過用支撐突起部支撐單電池,在單電池和框體之間及單電池和壁部之間形成間隙。于是,單電池產生的熱被所形成的間隙釋放,因此抑制了因發(fā)熱引起的單電 池的性能下降。此外,由于利用間隙而抑制了熱在相鄰配置的單電池間的傳播,因此,可抑 制因發(fā)熱引起的單電池的性能下降。通過使框體及壁部具有絕緣性,可以不需要在單電池的表面形成具有絕緣性的層。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設有至少控制充放電時的上述多個單電池的電壓的控 制部,該控制部配置于上述多個單電池之間,且插入與上述單電池之間由上述壁部隔開的 配置部。根據上述第一方式,通過在多個單電池之間設置配置部,使夾著配置部配置的單 電池彼此的間隔變寬。因此,由于可利用間隙抑制熱在單電池間的傳播,因此,可抑制因發(fā) 熱而引起的單電池的性能下降。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至少在上述框體上設有貫通孔,該貫通孔使形成于上 述框體或者上述壁部與上述單電池之間的間隙和上述框體的外部連通。根據上述第一方式,由于經由貫通孔可確??蝮w的外部和間隙之間的空氣流通, 因此,與未形成貫通孔的情況相比,容易使單電池產生的熱釋放。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在上述框體設有從開口收納上述多個單電池的下部 框體、以及堵塞上述開口的蓋即上部框體。根據上述的結構,通過將上部框體和下部框體分離,可從開口將單電池收納于下 部框體。此外,由于可以很容易從開口處理所收納的單電池,因此很容易進行單電池等的維 護。在上述的結構中,也可以設有推壓部,該推壓部具有插入形成于上述框體和上述 單電池之間的間隙的插入部、與固定于上述下部框體的上述上部框體抵接的抵接部、以及 按壓到上述單電池的上述上部框體側的面的按壓部。根據上述的結構,由于通過將上部框體固定于下部框體,按壓部經由抵接部向下 部框體按壓,單電池被朝向下部框體按壓,因此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的跳動。此外,由于推壓部的插入部被插入間隙,因此,抵接部與上部框體的強度比較高的 周邊部抵接。因此,上部框體的變形小,且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的跳動。在上述的結構中,也可以在上述上部框體的上述下部框體側的面上設有朝向被收 納于上述下部框體的上述單電池呈帶狀突出且與上述單電池抵接的凸部。根據該結構,由于通過將上部框體固定于下部框體,凸部與單電池抵接而將單電 池向下部框體側按壓,因此,可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的跳動。此外,由于在上部框體設有呈帶狀突出的凸部,因此,與未設凸部的情況相比較, 提高了上部框體的強度。因此,上部框體的變形小,可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的跳動。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種電池組,設有上述電池收納容器、以及被收納于該電 池收納容器的多個單電池。根據上述第二方式,由于單電池由支撐突起部支撐,即使電池組受到振動或沖擊, 也可防止單電池在電池收納容器內大幅振動或者跳動。另一方面,通過由支撐突起部支撐單電池,在單電池和框體之間及單電池和壁部 之間形成間隙,單電池產生的熱被形成的間隙釋放。因此,可抑制因發(fā)熱引起的單電池的性
4能下降,進而抑制電池組的性能下降。通過使框體及壁部具有絕緣性,不需要在單電池的表面形成具有絕緣性的層。根據本發(fā)明的電池收納容器及電池組,由于單電池由從具有絕緣性的框體或壁部 朝向單電池突出的支撐突起部支撐,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可實現(xiàn)耐振動性或耐沖擊性 的提高并且維持電池性能及確??煽啃?。
圖1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2是說明圖1的電池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說明圖1的電池收納容器的下部框體結構的側視圖。圖4是說明圖3的下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5是說明圖4的下部框體結構的A-A剖面圖。圖6是說明圖1的電池收納容器的上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
圖7是說明圖6的上部框體結構的B-B剖面圖。圖8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9是說明圖8的電池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圖10是說明圖8的推壓部結構的局部放大圖。圖11是說明圖8的推壓部附近的結構的示意圖。圖12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13是說明圖12的電池收納容器的上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14是說明圖13的上部框體結構的C-C剖面圖。圖15是說明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16是說明圖15的電池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圖17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下部框體結構的側視圖。圖18是說明圖17的下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19是說明圖18的下部框體結構的D-D剖面圖。圖20是說明上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21是說明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下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22是說明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電池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圖23是說明圖22的電池組內部結構的E-E剖面圖。標記說明1、101、201、301、401、501、601 電池組2:單電池3:控制部4、604:電池收納容器21、421、521、621 下部框體22、222、422 上部框體31、431、531、631 框體主體(框體)33 控制部室(配置部)
34,434 壁部35,535 側面加強筋(支撐突起部)105 推壓部151 插入部152:抵接部153 按壓部244:加強筋(凸部)436 貫通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 圖6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組。圖1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2是說明圖1的電池組內 部結構的俯視圖。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1為設有多個可充放電的二次電池即單電池的電池組,用作 深海探測器或電動機動車等移動體的電源,或者用于電力儲存裝置或不間斷電源裝置等。如圖1及圖2所示,電池組1設有鋰離子二次電池等單電池2、控制單電池2的 控制部3、收納有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電池收納容器4。單電池2是形成為大致立方體狀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等的二次電池。在單電池2上設有從上側端面向上方(圖1的上方)以圓柱狀突出的正極及負極 的電極端子11。在電極端子11的上側端面上,通過螺栓等固定部件安裝有與控制部3電連 接的大致環(huán)形板狀的壓接端子12。此外,在圖1及圖2為便于說明只圖示了一個壓接端子 12,其余的壓接端子12省略了圖示。此外,單電池2的表面直接露出具有導電性的單電池2的框體表面。相鄰的單電池2的正極和負極的電極端子11利用由具有導電性的材料形成的連 接條即匯流線13進行電連接。匯流線13是形成為板狀的部件,在端部附近分別設置有插 進電極端子11的一對貫通孔。通過這樣構成,在將電極端子11插進匯流線13的貫通孔之后,將壓接端子12安 裝于電極端子11,因此可實現(xiàn)匯流線13的防脫。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電池組設有四個單電池2且將這些單電池2串聯(lián)連接為 例進行說明,單電池2的數量既可以多于四個,也可以少于四個,并無特別限定??刂撇?在電池組1充放電時對單電池2的電壓及溫度進行監(jiān)視,并且對電壓等 進行控制。控制部3為形成于基板上的控制電路,其插入電池收納容器4的控制部室33。電池收納容器4內部收納有單電池2、控制部3等,其構成電池組1的外形。如圖1所示,電池收納容器4設有收納單電池1及控制部3的下部框體21、以及 蓋體即上部框體22。圖3是說明圖1的電池收納容器的下部框體結構的側視圖。圖4是說明圖3的下 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5是說明圖4的下部框體結構的A-A剖面圖。下部框體21由樹脂等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支撐單電池2等。
6
如圖3 圖5所示,下部框體21設有上方形成有開口的有底方形筒狀的框體主 體(框體)31、以及壁部34,所述壁部34將框體主體31的內部分隔而形成收納單電池2及 控制部3的單電池室32及控制部室(配置部)33。如圖3所示,單電池室32及控制部室33排列配置成一列,且以控制部室33被單 電池室32夾著的方式配置。換言之,在中央配置有控制部室33,其兩側分別配置有兩個單 電池室32。通過這樣的結構,使夾著控制部室33配置的單電池2彼此的間隔變寬,因此可利 用間隙抑制熱在單電池2之間的傳播。因此,可抑制因發(fā)熱而引起的單電池2的性能降低。如圖3及圖4所示,單電池室33設有從側方支撐單電池2的側面加強筋(支撐 突起部)35、以及從底面支撐單電池2的臺部36。側面加強筋35是從單電池室32的角部附近的框體主體31的壁面及壁部34的壁 面朝向單電池2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加強筋。此外,側面加強筋35在單電池2和框 體主體31之間以及在單電池2和壁部34之間形成間隙。側面加強筋35中設于側壁34的側面加強筋35形成大致圓柱狀,上端部形成有固 定上部框體22的螺栓孔。此外,側面加強筋35的配置位置既可以如上述那樣設于角部附近的框體主體31 及壁部34,也可以只配置在角部附近的框體主體31及只配置在角部附近的壁部34等,只要 是可支撐單電池2的位置即可,并無特別限定。臺部36是單電池室32的角部附近的形成底面的板狀部件,在單電池2和框體主 體31的底面之間形成間隙。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在單電池2的底面和單電池室32的底面之間形成間隙,容 易進行單電池2產生的熱的釋放。如圖4及圖5所示,在控制部室33的框體主體31的壁面相對配置有支撐控制部 3的一對插入縫隙37。圖6是說明圖1的電池收納容器的上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7是說明圖6的上 部框體結構的B-B剖視圖。上部框體22是通過安裝于下部框體21而構成電池組1外形的蓋體,其由樹脂等 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如圖6及圖7所示,上部框體22設有使單電池2的電極端子11露出的一對開口 部41、將上部框體22固定于下部框體21的螺栓等固定部件所插進的螺孔42、使控制部室 33和外部連通的通風孔43、以及確保上部框體22的強度的加強筋44。對由上述結構組成的電池組1的作用進行說明。電池組1在上部框體22和下部框體21分離的狀態(tài)下,將單電池2分別插入單電 池室32,并使用匯流線13串聯(lián)連接。同時,將控制部3插入控制部室33,將各單電池2的 電極端子11和控制部3電連接。其后,將上部框體22蓋在下部框體21上,利用螺栓等固 定部件將上部框體22固定于下部框體21。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可通過將上部框體22和下部框體21分離,而從開口將單電 池2收納于下部框體21。此外,由于很容易從開口對所收納的單電池2進行調整,因此使單 電池2等的維護變得容易。
根據上述的結構,由于單電池2由側面加強筋35支撐,即使電池組1受到振動或 沖擊,也可防止單電池2在電池收納容器4內大幅振動或者跳動。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側面加強筋35支撐單電池2,在單電池2和框體主體31之間 及單電池2和壁部34之間形成間隙。于是,由于單電池2產生的熱由形成的間隙釋放,因 此可抑制因發(fā)熱而引起的單電池2的性能降低。此外,由于利用間隙可抑制熱在相鄰配置 的單電池2之間的傳播,因此可抑制因發(fā)熱而引起的單電池2的性能降低。由于上部框體22、下部框體21及壁部34由具有絕緣性的材料構成,因此不需要在 單電池2表面形成具有絕緣性的層。即,由于利用壁部34等可防止相鄰的單電池2彼此的 短路或單電池2與外部部件的短路,因此不需要在單電池2的表面形成絕緣層。(第二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8 圖11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單電池的固定方法與第 一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8 圖11只說明單電池的固定方法,其它 的構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8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9是說明圖8的電池組內 部結構的俯視圖。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則附加同樣的標記,而其說明省略。如圖8及圖9所示,電池組101設有鋰離子二次電池等單電池2、控制單電池2的 控制部3、收納有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電池收納容器4、以及將單電池2推壓到電池收納 容器4的推壓部105。圖10是說明圖8的推壓部結構的局部放大圖。圖11是說明圖8的推壓部附近的 結構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推壓部105配置于上部框體22和下部框體21之間,在將上部框體22 安裝于下部框體21的狀態(tài)下,其是將單電池2推壓到下部框體21的部件。如圖10及圖11所示,在推壓部105上設有插入到單電池2和下部框體21之間 的間隙的插入部151、與上部框體22的下面接觸的抵接部152、以及與單電池2接觸的按壓 部 153。此外,在配置推壓部105的下部框體21的壁面上設有引導推壓部105的導軌154。插入部151及抵接部152是形成為板狀的部件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插入部151 是比按壓部153靠近單電池2側的部分,是插入單電池2和下部框體21之間的間隙的部分。 抵接部152是比按壓部153靠近上部框體22側的部分,其上端部與上部框體22抵接。按壓部153是相對于構成插入部151及抵接部152的板狀部件大致垂直地突出的 板狀部件。在按壓部153和抵接部152之間設有用于確保強度的加強筋。導軌154配置于推壓部105的兩側且從下部框體21的壁面朝向單電池2突出,同 時,從上部框體22側朝向下部框體21側延伸。此外,導軌154構成為,不對被收納于單電 池室32的單電池2造成干擾,或者支撐單電池2。此外,如上所述,可以分別單獨設置側面加強筋35和導軌154,也可以只設置側面 加強筋35,而使側面加強筋35具有導軌154的功能,并無特別限定。根據上述的結構,由于通過將上部框體22固定于下部框體21,使按壓部153經由
8抵接部152向下部框體21進行按壓,使單電池2被朝向下部框體21推壓,因此能夠可靠地 防止單電池2的跳動。此外,由于推壓部105的插入部151被插入間隙,因此抵接部152與上部框體22 的強度比較高的周邊部即加強筋44附近區(qū)域抵接。因此,上部框體22的變形變小,即使外 力作用于電池組主體而造成振動、沖擊,也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2的跳動。(第三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2 圖14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上部框體的結構與第一 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2 圖14只說明上部框體的結構,其它構 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12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附加同樣的標記,其說明省略。如圖12所示,電池組201設有鋰離子二次電池等單電池2、控制單電池2的控制 部3、以及收納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電池收納容器204。如圖12所示,在電池收納容器204設有收納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下部框體21、 以及蓋體即上部框體222。圖13是說明圖12的電池收納容器上部框體的結構的俯視圖。圖14是說明圖13 的上部框體結構的C-C剖視圖。上部框體222為通過安裝于下部框體21而構成電池組201外形的蓋體,由樹脂等 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如圖12 圖14所示,在上部框體222設有使單電池2的電極端子11露出的一 對開口部41、使將上部框體222固定于下部框體21的螺栓等固定部件插進的螺孔42、將控 制部室33和外部連通的通風孔43、以及確保上部框體222強度的加強筋(凸部)244。此外,在開口部41周圍形成有向下部框體21側突出的臺階部245。加強筋244在除了臺階部245之外的上部框體222的周圍成帶狀形成,其是從上 部框體222向下部框體21延伸的加強筋。加強筋244構成為,在將上部框體222安裝于下 部框體21時,其下端面與單電池2的上面接觸。根據上述的結構,通過將上部框體222固定于下部框體21,加強筋244與單電池2 抵接并將單電池2向下部框體21側按壓,因此,可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2的跳動。此外,由于在上部框體222上設有成帶狀突出的加強筋244,因此,與未設置加強 筋244的情況相比,提高了上部框體222的強度。因此,上部框體222的變形小,即使對電 池組主體作用外力而造成振動、沖擊,也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單電池2的跳動。(第四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5及圖16說明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電池組的內部結構與第 一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圖15及圖16只說明電池組的內部結構,其 它構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15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16是說明圖15的電池 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附加同樣的標記,而其說明省略。如圖15及圖16所示,電池組301設有鋰離子二次電池等的單電池2、控制單電 池2的控制部3、收納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電池收納容器4、以及使振動發(fā)生衰減的第一 衰減部305及第二衰減部306。第一衰減部305及第二衰減部306是橡膠或殼體(”工^ )材料等吸收振動或沖 擊的部件。第一衰減部305為配置于下部框體21和單電池2的間隙及壁部34和單電池2的 間隙的大致板狀的部件。第一衰減部305使得從下部框體21向單電池2傳遞的振動或沖 擊、從壁部34向單電池2傳遞的振動或沖擊衰減。第二衰減部306為配置于上部框體22和單電池2之間的大致長方體狀的部件。第 二衰減部306使從上部框體22向單電池2傳遞的振動或沖擊衰減。根據上述的結構,可以利用第一衰減部305或第二衰減部306吸收從外部向電池 組301施加的沖擊或振動。因此,可減小傳遞到單電池2的沖擊或振動,從而可維持電池組 301的可靠性。(第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7 圖20說明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電池收納容器的結構與 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圖17 圖20只說明電池收納容器的結構, 而其它構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17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下部框體結構的側視剖面圖。圖18是說明圖 17的下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圖19是說明圖18的下部框體結構的D-D剖視圖。圖20是 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上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附加同樣的標記,而其說明省略。如圖17 圖19所示,在電池組401的下部框體421設有上方形成開口的有底方 形筒狀的框體主體(框體)431、以及將框體主體431的內部分隔而形成單電池室32及控制 部室33的壁部434。如圖17 圖18所示,在下部框體421的側壁、壁部434、下部框體421的一個單電 池室32、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于最外側的單電池室32的一方的底面設有多個第一貫通孔 (貫通孔)436。另一方面,在構成控制部室33的底面設有直徑小于第一貫通孔436的多個 第二貫通孔(貫通孔)437。此外,在下部框體421的構成其余的單電池室32的底面設有直 徑比第二貫通孔437小的第三貫通孔(貫通孔)438。如圖20所示,上部框體422上除了臺階部245之外的區(qū)域設有多個第四貫通孔 (貫通孔)439。此外,如圖17 圖20所示,第一貫通孔436、第二貫通孔437、第三貫通孔438、第 四貫通孔439可以配置成千島狀(彼此分離),也可以配置成其它圖案,并無特別限定。根據上述的結構,由于通過第一貫通孔436、第二貫通孔437、第三貫通孔438、第 四貫通孔439而確保了上部框體422及下部框體421的外部和間隙之間的空氣的流通,因 此,與未形成貫通孔436的情況相比,使單電池2產生的熱容易釋放。(第六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21說明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電池收納容器的結構與 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圖21只說明電池收納容器的結構,而其它 構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21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下部框體結構的俯視圖。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附加同樣的標記,其說明省略。如圖21所示,電池組501的下部框體521設有上方形成開口的有底方形筒狀的 框體主體(框體)531、以及將框體主體531的內部分隔而形成單電池室32及控制部室33 的壁部34。在構成單電池室33的框體主體531的壁上設有從側方支撐單電池2的側面加強 筋(支撐突起部)535。側面加強筋535為將框體主體531的壁彎折形成的加強筋,其朝向單電池2突出 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根據上述的結構,可確保下部框體521的強度。此外,側面加強筋535的配置位置可以如上述的那樣設于角部附近的框體主體 531,只要可支撐單電池2的位置可以是任何部位,并無特別限定。(第七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22及圖23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但電池組的內部結構與第一 實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圖22及圖23只說明電池組的內部結構,其它 構成要素等的說明省略。圖22是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組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圖23是說明圖22的電 池組內部結構的E-E剖視圖。此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要素附加同樣的標記,其說明省略。如圖22及圖23所示,電池組601設有鋰離子二次電池等的單電池2、控制單電 池2的控制部3、收納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電池收納容器604。如圖22及圖23所示,在電池收納容器602設有收納單電池2及控制部3的下部 框體621、以及蓋體即上部框體22。在下部框體621設有上方形成開口的有底方形筒狀的框體主體(框體)631、將 框體主體631的內部分隔而形成收納單電池2的單電池室32的壁部34??刂撇?如下配置,即,沿著配置有單電池2的方向延伸并配置在收納于單電池室 32的單電池2和上部框體22之間的空間。根據上述的結構,由于不需要單獨確保收納控制部3的空間,因此,可實現(xiàn)電池收 納容器604的小型化。
1權利要求
一種電池收納容器,其中設有排列收納多個單電池且具有絕緣性的框體;將所述多個單電池之間隔開且具有絕緣性的壁部;以及支撐突起部,其從所述框體及所述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朝向所述單電池突出而支撐所述單電池。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其中,設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至少控制充放電時的所述多個單電池的電壓,所述控制部配置于所述多個單電池之間并且插入配置部,利用所述壁部將所述配置部 與所述單電池之間隔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其中,至少在所述框體上設有貫通孔,該貫通孔使形成于所述框體或者所述壁部與所述單電 池之間的間隙和所述框體的外部連通。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其中,在所述框體上設有從開口收納所述多個單電池的下部框體、以及堵塞所述開口的蓋 即上部框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其中,設有推壓部,所述推壓部具有插入于形成在所述框體和所述單電池之間的間隙的插 入部、與固定于所述下部框體的所述上部框體抵接的抵接部、以及按壓所述單電池的所述 上部框體側的面的按壓部。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其中,在所述上部框體的所述下部框體側的面上設置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被收納于所述下 部框體的所述單電池呈帶狀突出且與所述單電池抵接。
7.一種電池組,設有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收納容器;以及被收納于所述電池收納容器的多個單電池。
全文摘要
實現(xiàn)了提高耐振動性或耐沖擊性以及維持電池性能和確保可靠性。本發(fā)明的電池收納容器設有排列收納多個單電池且具有絕緣性的框體(31)、將多個單電池之間隔開且具有絕緣性的壁部(34)、以及從框體(31)及壁部(34)中的至少一方朝向單電池突出而支撐單電池的支撐突起部(35)。
文檔編號H01M2/10GK101933176SQ20098010054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2月29日
發(fā)明者倉山功治, 吉田正, 和田好廣, 大石正純, 小林克明, 村上慎治, 橋崎克雄, 西田健彥, 足立和之 申請人:三菱重工業(yè)株式會社;九州電力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