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頭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插頭座,插頭適于連接至所述插頭座,且所述插頭座包括外殼,其具有用于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的插座單元;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
背景技術:
:習知上,已知一種具有插座單元的插頭座,電裝置(諸如,個人計算機或電話)的插頭可拆卸地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且所述插座單元用以經(jīng)由所述插頭(例如,臺用接頭(tabletap))將操作電力(A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H07-211384號(JP07-211384A))。同時,大多數(shù)電裝置利用直流(DC)電力作為其驅動電力。為此,用AC-DC轉換器將自交流電(AC)插座供應的交流(AC)電力轉換成DC電力且接著將其饋入至電裝置。在AC-DC轉換器將AC電力轉換成DC電力時,會出現(xiàn)電力損失。在努力防止此電力損失的過程中,已知一種用于將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的DC插座(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H07-15835號(JP07-15835A))。DC插座的使用使得有可能省略原本設置于DC插座與電裝置之間的AC-DC轉換器。在此項技術中已知可用于此DC插座的兩種插頭,一種具有單個插頭插腳(如JP07-15835A中所公開的),且另一種具有遵照IEC標準的兩個插頭插腳。在具有兩個插頭插腳的插頭中,插頭插腳分成正插腳及負插腳。相應地,DC插座具備供插入正插腳用的正插腳插入孔及供插入負插腳用的負插腳插入孔。就兩個插頭插腳及兩個插入孔的構造而論,有時情況為正插腳插入至負插腳插入孔中而負插腳插入至正插腳插入孔中(亦即,發(fā)生反向插入)。顧及此情況,DC插座具備用于防止反向插入的結構。與AC插座相比,在DC插座中有可能出現(xiàn)以下情況若在電力輸送期間自DC插座移除插頭,則DC插座與插頭之間持續(xù)產生電弧。為使自插頭外部看不見電弧,插頭具備用于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的包圍壁。作為具有包圍壁及兩個插頭插腳的DC插座的實例,存在一種遵照IEC標準的可用DC插座。參看圖2IA及圖2IB,將對遵照IEC標準的DC插座及插頭進行描述。如圖21A中繪示,插頭100包括用于與DC插座的插座單元(下文中被稱作“插座單元110”)電性連接的兩個正及負插頭插腳101以及用于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101的圓柱形包圍壁102。向下突出的肋狀物103沿豎直方向設置于包圍壁102的上端部分中。插頭插腳101在豎直方向上配置在與包圍壁102的中心CRl相同的位置處,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l間隔開。如圖21B中所說明,插座單元110包含插入有包圍壁102的插入凹槽111及由插入凹槽111包圍的插頭接納部分112。插入凹槽111形成為環(huán)狀形狀(在如在插頭100的插入方向上所見的平面圖中)。鍵槽(keyway)113(肋狀物103插入于其中)沿豎直方向設置于插入凹槽111的上端部分中。在插頭接納部分112中,形成有兩個插腳插入孔114,插頭100的插頭插腳101插入于所述兩個插腳插入孔114中。插腳插入孔114在豎直方向上配置在與插入凹槽111的中心CR2相同的位置中,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2間隔開。藉由在以下狀態(tài)下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而使插頭100與插座單元110彼此連接插頭插腳101與插腳插入孔114對準,包圍壁102與插入凹槽111對準,及肋狀物103與鍵槽113對準。為避免插頭100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插頭100需要在插頭100的肋狀物103與插座單元110的鍵槽113對準的情況下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換言之,在使用者用視覺確認設置于插頭100的包圍壁102中的肋狀物103的位置后,使用者必需將肋狀物103與鍵槽113對準。因此,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的任務變得繁瑣且費勁。作為用于防止反向插入的另一插座結構,能想到要使用以下構造,其中,代替省略該肋狀物103,在豎直方向上偏離插頭接納部分的中心的位置中設置插腳插入孔(如圖22A中所示)。更具體言之,如圖22A中所示,插座單元200具備具有環(huán)狀形狀(在如在前后方向上自前側所見的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201。兩個插腳插入孔203設置于由插入凹槽201包圍的圓形插頭接納部分202的中心CR3的上側處。然而,插頭接納部分202的水平寬度隨著其在豎直方向上自中心CR3向上延伸而變小。因此,接合兩個插腳插入孔203的距離DRl變小。因此,接合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03中的插頭的插頭插腳(未圖示)的距離減小。此情形引起降低插頭插腳的介電強度的問題。作為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可想到要使用以下構造,其中,如圖22B中所說明,藉由增加插入凹槽201的外徑DR2而使插頭接納部分112的尺寸增加。此情形使得有可能增加兩個插腳插入孔203之間的距離DR5(使得DR5變得大于DRl)。另外,DC插座可具有以下構造,其中,插腳插入孔呈矩形通孔而非圓形通孔的形式,插頭的扁平插腳(未圖示)可插入于所述矩形通孔中。更具體言之,如圖23A中所示,插座單元300具備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后方向上所見的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301。兩個插腳插入孔303設置于由插入凹槽301包圍的插頭接納部分302的中心CR4的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R4表示接合該插頭接納部分302的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插腳插入孔303被形成為長邊在豎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狀。在扁平插腳被形成為具有與插頭插腳的橫截面積相同的橫截面積的情況下,扁平插腳的豎直尺寸變成大于插頭插腳的豎直尺寸。因此,插腳插入孔303被形成為在豎直方向上長距離地延伸。更具體言之,插腳插入孔303的下端部分向下延伸超過中心CR4。因此,若插頭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300中,則扁平插腳部分地進入插腳插入孔303中且可與插座單元300的插腳擱置部件(未圖示)接觸。鑒于此,可想到要采用以下構造,其中,如圖2中所繪示,藉由使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DR3及DR4大于圖23A中說明的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來使插頭接納部分302的大小增加。因此,插腳插入孔303的整個部分在豎直方向上定位于中心CR4的上側處,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反向插入。然而,引起插頭接納部分302的大小的增加會導致插座單元300的大小的增加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鑒于上述內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DC插座,其能夠在未按比例增大(scaledup)的情況下防止插頭反向插入至其且在插頭連接至其時易于將插頭與其對準。CN102549851A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插頭座,其包括外殼,其具有至少一個插座單元,插頭適于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括具有圓桿形狀的多個插頭插腳;及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包圍壁,其用于包圍所述插頭插腳;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用于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外殼,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括插頭接納部分,其具有插入有所述插頭的所述插頭插腳的多個實質上圓形插腳插入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其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及插入凹槽,其被形成為包圍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周邊,所述插入凹槽適于接納所述插頭的所述包圍壁且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且所述插腳接納孔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地配置成距所述參考側較距所述參考側的相對側更近。插頭接納部分及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個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改變,使得與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減小。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切割插頭接納部分的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側及沿插頭接納部分的外周邊形成插入凹槽來進行的。其形狀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改變的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參考側的相對側可較距參考側更近。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改變,使得與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增加。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藉由形成自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來改變。在此種情況下,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插頭接納部分中而形成,且延伸凹槽可被設置成距插頭接納部分的參考側的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蛘?,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插座主體的前表面上。插頭接納部分及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個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視充當電力供應源的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在此種情況下,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形狀可僅在電力供應電路為安全特低電壓(safetyextralowvoltage,SELV)電路時才部分地改變。插頭的插頭插腳可包括接地插腳,且插頭接納部分的插腳插入孔可包括供插入插頭的接地插腳用的接地插腳插入孔。在此種情況下,接地插腳插入孔可偏離地設置成較接近于參考側的相對側。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插座單元包括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插頭接納部分,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周邊由插入凹槽所包圍。在插頭接納部分中,對應于用于供應DC電力的插腳接納件的兩個插腳插入孔沿插頭接納部分的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成較接近于插頭接納部分的參考側。因此,有可能易于辨識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中的定向。另外,由于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中的定向受插頭的將插入至繞著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插頭接納部分而設置的插入凹槽中的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包圍壁所限制,因此有可能具體化能夠易于執(zhí)行位置對準、防止反向插入且便于使用的DC插座。另外,插頭接納部分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因此,即使當兩個插腳插入孔偏離地配置以致較接近于參考側時,仍有可能獲得足夠的絕緣距離而無需縮短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以藉此來防止DC插座按比例增大。本發(fā)明的目的及特征將自結合附圖所給出的以下對實施例的描述而變得顯而易見。圖1為繪示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插頭座的信息架的示意圖。圖2A及圖2B分別為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插頭座的外觀的透視圖及所述插頭座的插座的正視圖。圖3A繪示插頭座的正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且圖;3B為繪示插頭座的內部結構的平面圖。圖4為繪示可連接至插頭座的插頭的透視圖。圖5A至圖5D為插頭的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及部分剖視圖。圖6A及圖6B為繪示插頭座與插頭之間的連接關系的透視圖及繪示插頭連接至插頭座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圖7A至圖7C為分別繪示在插頭連接至插頭座之前的狀態(tài)、插頭正連接至插頭座時的狀態(tài)及插頭已連接至插頭座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8A為繪示插頭連接至插頭座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8B及圖8C為繪示在插頭的鎖定部分由手指按壓時插頭與插頭座斷開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且圖8D為繪示插頭與插頭座斷開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9為解釋插頭反向插入至插頭座中的情況的插頭座的正視圖。圖10為插頭座的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其繪示插座單元的形狀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進行的改變。圖11為配置有各種形狀的插座單元的插頭座的平面圖。圖12為繪示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插頭座的DC配電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圖。圖13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插頭座的透視圖。圖14為繪示插頭座的插座單元的視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定的形狀的正視圖。圖15為繪示配置有各種形狀的插座單元的插頭座的平面圖。圖16A及圖16B為繪示插座單元的形狀的變化例的正視圖。圖17為配置有各種形狀的插座單元的插頭座的平面圖。圖18A至圖18C為繪示插頭座的插座單元的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定的形狀的正視圖。圖19繪示作為比較實例的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圖20A及圖20B為繪示作為另一比較實例的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圖21A及圖21B分別為習知插頭座的插頭及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圖22A及圖22B繪示作為參考實例的插頭座的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圖23A及圖2繪示作為參考實例的插頭座的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例)將參看圖1至圖11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插頭座,其被實施為附接至用于容納服務器裝置或其類似者的信息架(informationrack)的插座。首先,將參看圖1來描述信息架JR與插頭座1之間的關系及插頭座1的電力供應結構。在圖3至圖11中,省略插頭座1的電纜1C,且在圖2中省略插頭2。如圖1中所示,信息架JR是由形成其外框架的框架體Jl以盒形狀來形成。信息架JR包括容納區(qū)段JS,其具有開放的前部部分且充當用于容納服務器裝置(未圖示)的空間。另外,信息架JR包括分割部件J2,其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將容納區(qū)段JS分割成上容納區(qū)段JSl及下容納區(qū)段JS2??蚣荏wJl具有形成信息架JR的外部部分的外框架體Jll及界定容納區(qū)段JS的內框架體J12,內框架體J12被安置于外框架體Jll內部且同時與外框架體Jll以預定距離隔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實質上平板形插座附接部件J13設置于外框架體Jll與內框架體J12之間。此實施例的插頭座1附接至插座附接部件J13的下部部分。具體言之,通過將螺釘SCl插入至分別形成于插頭座1的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處的上及下螺釘插入通孔ID及IE中且接著將螺釘SCl固定至插座附接部件J13來將插頭座1附接至信息架JR。用配電器BR的AC/DC轉換器BRl使來自作為商業(yè)電源的AC電源AC的AC電力轉換成DC電力,且將因此獲得的DC電力供應給插頭座1。另外,配電器BR與插頭座1通過電纜IC而彼此連接。因此,經(jīng)由電纜IC將DC電力供應給設置于插頭座1內部的饋電部件IB見圖;3B)。此外,通過將服務器裝置的插頭(未圖示)連接至插頭座1而將DC電力供應給服務器裝置。電纜IC具有兩根電極線及單根接地線。在下文中,將參看圖2及圖3來解釋插頭座1的構造。如圖2A中所描繪,插頭座1包括實質上矩形的平行六面體形狀的外殼1A,其形成插頭座1的外框架;電力供應部件IB(見圖:3B),其容納于外殼IA中;及電纜1C,用于將DC電力供應給電力供應部件1B。在以下描述中,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方向定義為前后方向;將外殼IA的縱向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且將外殼IA的寬度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另外,將插頭2所在的側定義為前側,且將插頭座1所在的側定義為后側。上下方向與左右方向彼此垂直。外殼IA包括實質上盒形體10,其具有開放的前部部分且使用樹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而形成;及實質上盒形的蓋20,其具有開放的后部部分且使用樹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來形成。此外,由體10及蓋20界定的內部空間容納電力供應部件1B,電力供應部件IB適于連接至插頭2以將DC電力供應給插頭2。蓋20具有第一蓋20A,其具備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六個插座單元22;及第二蓋20B,其用于自前側遮蓋電纜連接部分11(見圖:3B),電纜連接部分11連接至電纜1C。DC電力插頭2(例如)可拆卸地連接至插座單元22。如圖2B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具有自插座單元22的前表面22a向后凹入的插入凹槽23。插入凹槽23具有以下形狀;S卩,自前側觀看時的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體言之,插入凹槽23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傾斜區(qū)段23a。由插入凹槽23包圍的部分充當插頭接納部分M,其前表面2在前后方向上與前表面2定位于同一平面上。插頭接納部分M的外周邊具有以下形狀其中根據(jù)插入凹槽23的形狀來切割自前側觀看時的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右下角及左下角。此外,三個插腳插入孔25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M處。這些插腳插入孔25在自前面觀看時為圓形通孔。插腳插入孔25包括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單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電極插腳插入孔25A沿參考側24b來配置,參考側24b對應于插頭接納部分M的外周邊的一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亦即,插頭接納部分M的上側。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情況相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偏離地安置成距參考側24b的相對側較距參考側24b更近。換言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位置低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位置。更具體言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偏離地配置成距參考側24b較距插頭接納部分24的側2更近。亦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安置于插頭接納部分M的中心Cl(亦即,對角線(虛點線)的交點)上方。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位于中心Cl的左側及右側。尤其,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面向該側2的下端2被定位成距參考側24b較距側2更近,亦即,位于通過中心Cl的中心線Ll(雙點劃線)上方。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向下偏離中心Cl。另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間的中心位置處。換言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及中心Cl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地定位。尤其,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上端2被定位成距該側2較距參考側24b更近,亦即,位于中心線Ll下方。傾斜區(qū)段23a僅設置于直線Ll下方,使得與傾斜區(qū)段設置于中心線Ll上方的情況相比,有可能獲得傾斜區(qū)段23a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間的足夠距離。插頭接納部分M的上部部分具有實質上相同的水平寬度Hl(見圖2B)。因此,即使當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向上偏離中心Cl時,仍不需要按比例增大插座單元22。這可抑制圖22B中所示的插座單元200的按比例增大。另外,如圖23A中所說明,單個接地插腳插入孔304形成于插座單元300的插頭接納部分302的下部部分處。接地插腳插入孔304具有豎直細長的矩形形狀,且位于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之間的水平中心位置處。為獲得面積與本實施例的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面積相同的接地插腳插入孔304,須使接地插腳插入孔304的上部部分自中心CR4向上延伸。因此,電極插腳插入孔303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部分地定位于同一水平面處。這使接地插腳插入孔304與每個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DR6減小。亦即,插頭的電極插腳及接地插腳(皆未圖示)彼此鄰近地配置。因此,如圖23B中所示,可通過使插入凹槽301的外徑DR3及DR4增加而使插頭接納部分302按比例增大。在此構造中,與圖23A中所示的插座單元300中的距離DR6相比,距離DR6可增加。在圖23B的上述構造中,插座單元300按比例增大。然而,在本實施例中,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被形成為圓形形狀,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303的豎直寬度相比,其豎直寬度可減小。因此,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可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M的中心Cl上方而不會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另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為圓形形狀,使得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的豎直寬度相比,其豎直寬度可減小。為此,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可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M的中心Cl下方而不會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歸因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位置關系,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與每個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之間的距離DR6(見圖23A)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的每一個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與對應于插座單元300的插頭中的情況相比,這允許電極插腳51A中的每一個與接地插腳51B(見圖4)之間的最小距離增加。如圖3A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被安置成使得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置放于上部部分處,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置放于下部部分。此外,所有插座單元22的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同一水平面處。電纜插入通孔IF形成于外殼IA的下端部分處,電纜插入通孔IF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外殼IA且允許有電纜IC(見圖1)延伸通過。如自圖;3B可見,電力供應部件IB包括電纜連接單元11,其連接至電纜IC;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其連接至電纜連接單元11;及插腳接納件13,其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電纜連接單元11具有第一連接單元11a,其連接至電纜IC;及第二連接單元11b,其具有用于連接第一連接單元Ila與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的三根線。第一連接單元Ila具有兩個電極連接部分Ilal及設置于所述兩個電極連接部分Ilal之間的接地連接部分lla2。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開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三個扁平銅板。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的下端部分連接至第二連接單元lib。插腳接納件13被配置成對應于插座單元22的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且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具體言之,在上下方向上以預定間隙彼此隔開的六個插腳接納件13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下文中,將參看圖4及圖5來描述插頭2的構造。如圖4中所示,插頭2包括電纜2A及連接至電纜2A的插頭主體2B。插頭主體2B具有殼體(case),其使用樹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來形成;連接部件(未圖示),其容納于殼體50中且經(jīng)由電纜2A而被供應電力;及插頭插腳51,其連接至所述連接部件。殼體50包含第一殼體52、第二殼體53及包圍壁M,所述三者自前側朝后側按此次序而配置。第一殼體52中容納電纜2A的一部分及所述連接部件。電纜2A自第一殼體52的前端面朝前延伸。第二殼體53藉由螺釘SC2而固定至第一殼體52且容納插頭插腳51的前部部分。包圍壁M自第二殼體53的后端面向后延伸。第二殼體53與包圍壁M形成為一個單元。包圍壁M自插頭插腳51外部包圍插頭插腳51。具體言之,包圍壁M具有以下形狀,其中,自后側觀看時呈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體言之,包圍壁54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傾斜區(qū)段Ma。將與插座單元22嚙合的鎖定單元55設置于第二殼體53的兩個側面處。每個鎖定單元55包括按壓部分55a、連接部分5及嚙合部分55c,所述三者自前側朝后側按此次序而配置。鎖定單元陽連接至包圍壁M。換言之,包圍壁M與鎖定單元55形成為單一部件。如圖5A中所示,插頭插腳51包括兩個電極插腳51A,其沿第二殼體53的表面50a的一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配置,該側面向插頭座1的插座單元22(見圖幻;及單個接地插腳51B,其定位于電極插腳51A下方。電極插腳51A并未突出超過包圍壁M的前端。接地插腳51B稍突出而超過包圍壁M的前端。電極插腳51A定位于包圍壁M的中心C2(亦即,對角線(虛點線)的交點)上方。另外,電極插腳51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中心C2的兩側處。尤其,電極插腳51A的下端51a定位于穿過中心Cl的中心線L2(雙點劃線)上方。接地插腳51B設置于中心C2下方。另外,接地插腳51B位于兩個電極插腳51A之間的中心位置處(在左右方向上)(亦即,在左右方向上與中心C2位于同一水平面處)。尤其,接地插腳51B的上端51b定位于中心線L2下方。如圖5B中所示,朝前凹陷的凹座5形成于第一殼體52的兩個側面的后端部分處,且將與凹座5嚙合的突起53a形成于第二殼體53的兩個側面的前端部分處。鎖定單元陽與突起53a位于同一高度的水平面處。用于容納按壓部分5及連接部分55b的切除部分5設置于第二殼體53的兩個側面處。切除部分53b的豎直寬度被設定成為大于按壓部分5及連接部分55b的豎直寬度。用于容納嚙合部分55c的切除部分54b設置于包圍壁M的兩個側面處。另外,將連接至嚙合部分55c的鎖定單元連接部分5安置于包圍壁M的兩個側面的后端部分處。連接部分55b的豎直寬度被設定成為大于按壓部分55a的豎直寬度。此外,嚙合部分55c的豎直寬度被設定成為大于連接部分55b的豎直寬度。如自圖5C可見,按壓部分55a自第二殼體53的兩個側面突出。具體言之,按壓部分55a中的每一個具有傾斜外表面,所述傾斜外表面與第二殼體53的相應側面逐漸分離。嚙合部分55c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一傾斜區(qū)段55c1、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及第三傾斜區(qū)段55c3,所述三者自后側朝前側按此次序而配置。第一傾斜區(qū)段55cl連接至鎖定單元連接部分Mc。另外,第一傾斜區(qū)段55cl朝前側傾斜以與包圍壁M的兩個側面逐漸分離。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連接至第一傾斜區(qū)段55cl的前端部分。另外,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朝前側傾斜以便向外逐漸變寬。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的傾斜角α2不同于第一傾斜區(qū)段55cl的傾斜角α。具體言之,傾斜角α2被設定成大于傾斜角α。第三傾斜區(qū)段55c3連接至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的前端部分及連接部分55b(見圖5B)的兩側。另外,第三傾斜區(qū)段55c3朝前側傾斜以便向外逐漸變寬。第三傾斜區(qū)段55c3的傾斜角α3被設定為等于傾斜角α1。如圖5D中所說明,嚙合部分55c的寬度自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朝著第一傾斜區(qū)段55cl(亦即,自前側朝著后側)而逐漸減小。插頭2具有用于支撐插頭插腳51的插腳支撐部分56。插腳支撐部分56具有在插頭插腳51的左側及右側處向后凹陷的凹座56a。凹座56a中容納形成于連接部分5處的突起55bl。具體言之,突起55bl與界定凹座56a的右外壁及左外壁接觸。此防止各鎖定單元55在左右方向上向外過度地變形。下文中,將參看圖6A至圖8D來描述當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的構造及在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時的構造。如圖6A中所示,在插頭1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插頭主體2B的包圍壁M插入至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中,使得插頭插腳51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在由IEC標準來標準化的習知插座單元110中,如圖21A及圖21B中所描繪,插入凹槽111及包圍壁102形成為環(huán)的形狀。因此,插頭100的包圍壁102繞著360°的圓周方向而插入至插入凹槽111中。然而,在本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M具有藉由切割自前側觀看時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而獲得的形狀。因此,包圍壁M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定向限于一個定向。由于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定向為受限的,因此操作員可易于確定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員可易于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如圖6B中所描繪,插頭2的插頭主體2B的水平寬度實質上等于插頭座1的外殼IA的水平寬度。具體言之,插頭2的鎖定單元55的按壓部分5在左右方向上自外殼IA稍向外突出。各鎖定單元55設置于插頭2的左側及右側處,使得與鎖定單元設置于插頭2的上側及下側處的情況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1之間的距離可減小。這抑制插頭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具體言之,在各鎖定單元設置于插頭的上側及下側處時,各鎖定單元自插頭向上且向下突出。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之間需要用于容納所述兩個鎖定單元的空間。另外,需要用于允許操作員用手指操縱鎖定單元的空間,使得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之間的空間將增加。這致使插頭座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在本實施例中,鎖定單元55設置于插頭的左側及右側處。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2之間可省略用于容納鎖定單元55的空間及用于允許操作員插入手指的空間。因此,插頭座1無需按比例增大。圖7A至圖7C描述用于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過程。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圖7A)。藉由將插頭2的鎖定部分55與插頭座1的插入凹槽23嚙合(圖7B),將插頭2連接至插頭座1(圖7C)。下文中將描述此等過程的詳細描述。如自圖7A可見,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備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具體言之,插入凹槽23被形成為由插座單元22的外壁23c及內壁23d界定的凹入空間,內壁23d連接至插頭接納部分24。包圍壁固持部分沈被形成為階梯狀形狀,其允許插頭2的嚙合部分55c與外壁23c嚙合。另外,接觸部分23dl自內壁23d的后端部分朝著外壁23c突出以與插頭2的包圍壁M接觸。如圖7B中所示,在插頭2正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同時,插頭2的電極插腳51A插入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盡管未繪示,但接地插腳5IB插入至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中。此外,包圍壁M的一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此時,第三傾斜區(qū)段55c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且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與外壁23c接觸。因此,嚙合部分55c在左右方向上向內彈性變形。如圖7C中所示,在插頭2至插頭座1中的插入已完成的狀態(tài)下,插頭2的電極插腳51A插入至插頭座1的插腳接納件13中且藉由插腳接納件13而固持著。因此,插頭座1與插頭2彼此電性連接。盡管未繪示,但接地插腳51B亦連接至插頭座1。在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與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嚙合時,嚙合部分55c藉由恢復力而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回復。因此,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的前表面55c4在前后方向上面向包圍壁固持部分26的面向面^a。因此,在插頭2向前移動時,其移動受表面55c4與該面向面26a之間的接觸所限制。另外,包圍壁M的后端表面與內壁23d的接觸部分23dl接觸,以防止插頭2向后移動超過接觸部分23dl。亦即,插頭2相對于插頭座1的向前/向后移動受限。圖8A至圖8D繪示用于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的過程。插頭2處于正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tài)下(圖8A)。操作員握住插頭2的鎖定單元55以釋放鎖定單元55與插入凹槽23之間的嚙合(圖8B),且接著向前拉動插頭(圖8C)。因此,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圖8D)。下文中將描述此等過程的詳細描述。為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操作員握住插頭2的按壓部分5(如圖8A中所示),且接著將該按壓部分55a向內按壓(如圖8B中所說明)。因此,按壓部分5及連接部分55b彈性變形,且此允許嚙合部分55c向內彈性變形。在此狀態(tài)下,嚙合部分55c的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的表面55c4定位于插入凹槽23的該面向面的內側。換言之,表面55c4與所述面向面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并不重疊。接下來,操作員向前拉動插頭2(如圖8C中所描繪),使得嚙合部分55c與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分離。其后,如自圖8D可見,操作員進一步向前拉動插頭2以使包圍壁M及插頭插腳51可與插入凹槽23及插腳插入孔25分離。下文中,將參看圖9來描述插頭2至插頭座1中的反向插入。如圖9中所說明,在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插頭2的電極插腳51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插頭接納部分M的中心Cl下方,且接地插腳51B在上下方向上置放于中心Cl上方。因此,電極插腳51A及接地插腳51B與插頭接納部分M的前表面2接觸,且插頭2不可插入至插頭座1中。在此狀態(tài)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電極插腳51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不對準,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與接地插腳51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不對準。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插頭插腳51反向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下文中,將參看圖10來描述插座單元22的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定的形狀。存在著需要(例如)6V、12V、MV、48V的供應電壓的多個電裝置,且所述電裝置在與插頭座1連接時進行操作。在此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M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且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切割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這允許識別出各插座單元22。具體言之,視6V、12V、24V及48V的供應電壓而切割插入凹槽23的至少一角以具有傾斜區(qū)段23a。另外,切割插頭接納部分M的對應于傾斜區(qū)段23a的角以具有傾斜區(qū)段。插頭2的包圍壁M具有符合插入凹槽23的形狀的傾斜區(qū)段中的傾斜區(qū)段,這允許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識別插頭2。插頭2不可插入至插頭座1中,除非插頭2的包圍壁54的形狀與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狀相同。因此,用于不同供應電壓的插頭2與插頭座22不可彼此連接。如圖19中所說明,在由IEC標準來標準化的插座單元400中,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形成四個切除凹槽404至407。具體言之,插座單元400具有形成為自前側觀看時呈圓環(huán)13形狀的插入凹槽401。由插入凹槽401包圍的插頭接納部分402具有供插入插頭的插頭插腳(未圖示)用的插腳插入孔403。自插入凹槽401向內凹入的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402的外周邊的下部部分處。此外,用于防止插頭的反向插入的切除凹槽408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402的外周邊的上部部分處。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分別對應于6V、12V、24V及48V的供應電壓,且在順時針方向上與切除凹槽408以120°、150°、210°及的角度隔開。另外,插頭具有對應于切除凹槽404至407的識別肋狀物。藉由將該識別肋狀物插入至切除凹槽404至407中的相應者中,可將供應電壓與插座單元400的供應電壓相同的插頭插入至相應的插座單元400中。然而,由于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于插腳插入孔403附近,因此插頭接納部分402的強度降低。此外,該識別肋狀物形成于包圍壁的內表面處,使得操作員難以自插頭的前側檢查該識別肋狀物的位置。因此,為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操作員應該自插頭的后側檢查該識別肋狀物的位置,且將插頭的識別肋狀物與插座單元400的切除部分404至407中的相應者對準。為此,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的操作變復雜。在本實施例中,傾斜區(qū)段23a設置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拐角處,使得與插座單元400的構造相比,有可能獲得傾斜區(qū)段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足夠距離。與插座單元400的構造相比,這可抑制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降低。此外,插頭2的包圍壁M的形狀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改變,使得可自插頭2的前側用視覺來檢查插頭2與插座單元22之間的對準位置。因此,可易于將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如圖11中所示,根據(jù)供應電壓的種類而具有各種形狀的插座單元22配置于插頭座1上。因此,插頭座1可用于各種供應電壓。插座單元22的組合可變化,而不限于圖11中所示的組合。此實施例的插頭座1可提供以下效果。(1)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使得與插入凹槽111及201具有圓環(huán)形形狀(如圖21B、圖22A及圖22B中所示)的情況相比,插頭2插入至包圍壁M中的定向受限。這使得操作員能夠易于辨識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定向,這便于使用。因此,操作員可易于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此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設置于中心Cl上方,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設置于中心Cl下方。因此,可防止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而無需在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M處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因此,與插頭座具備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相比,可抑制插頭座1按比例增大。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具有圓形形狀,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具有矩形形狀(如圖23A及圖2中所示)的情況相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的每一者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因此,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為矩形形狀的情況相比,可改良絕緣強度而未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此外,由于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于插座單元22處,因此插頭座1可對應于具有接地插腳51B的插頭2以及不具有接地插腳的插頭2。(2)在此實施例中,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下方,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及接地插腳插入孔位于實質上相同的高度水平面處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M的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因此,有可能使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絕緣距離增加且同時抑制插頭座1按比例增大,且亦有可能抑制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降低。(3)在此實施例中,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下端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心Cl上方。因此,即使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電極插腳5IA仍未插入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反向插入。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此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對應于中心Cl而定位,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上端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心Cl下方。因此,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自中心Cl偏向右側或左側的情況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此外,與接地插腳插入孔的上端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中心Cl上方的情況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4)在此實施例中,傾斜區(qū)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角處,且因此,包圍壁M的形狀根據(jù)插入凹槽23的形狀而改變。包圍壁M及插入凹槽34的形狀視供應電壓的種類而改變,使得可防止插頭2插入至用于不同供應電壓的插頭座1中。此外,操作員可從包圍壁M的形狀而用視覺來辨識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員可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5)在此實施例中,傾斜區(qū)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部分處(在插頭接納部分M的該側2附近)。因此,與傾斜區(qū)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部部分處(插頭接納部分M的參考側Mb附近)的情況相比,可獲得傾斜區(qū)段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足夠距離。這可增加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且抑制插頭接納部分M的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頭2的插入及分離而引起。(6)在此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M的對應于插入凹槽23的傾斜區(qū)段23a的部分為傾斜的。因此,該插入凹槽23的寬度并未減小。若插頭接納部分M的對應于插入凹槽23的傾斜區(qū)段23a的部分并不傾斜,則僅插入凹槽23的外周邊傾斜。因此,插頭接納部分M的外周邊與插入凹槽23的外周邊之間的寬度在插入凹槽23的傾斜區(qū)段23a處減小。然而,在此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M具有對應于傾斜區(qū)段23a的傾斜區(qū)段,使得插入凹槽23的寬度并不減小。(7)在此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的傾斜區(qū)段23a根據(jù)插頭接納部分M的傾斜形狀而形成。因此,可簡單地藉由斜切該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M的角來獲得用于防止插頭2插入至用于不同供應電壓的插頭座1中的結構。因此,可易于制造插頭座1。(8)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前表面2與插頭接納部分M的前表面2位于同一平面上。另外,插頭2的電極插腳51A不延伸超過包圍壁M的前端,且接地插腳51B稍延伸超過包圍壁討的前端。歸因于此構造,在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在包圍壁M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接地插腳51B與插頭接納部分M接觸。因此,操作員可辨識出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且插頭2在反向插入狀態(tài)下不連接至插座單元22。因此,有可能防止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狀態(tài)。(9)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備將與插頭2的嚙合部分55c嚙合的包圍壁固持部分26。為此,插頭2的包圍壁M藉由插入凹槽23來支撐,且可維持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tài)。因此,在拉動電纜部分2A時可防止插頭2無意中與插頭座1分離。(10)在此實施例中,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安置于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左側及右側處,使得與嚙合部分形成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的一側處的情況相比,包圍壁M可藉由插入凹槽23而穩(wěn)定地固持著。因此,可穩(wěn)定地維持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tài)。(11)在此實施例中,插頭2的嚙合部分55c的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傾斜成朝著前側逐漸變寬。因此,在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藉由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而與插入凹槽23的外壁23c接觸時,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藉由第二傾斜區(qū)段55c2與外壁23c之間的接觸所致的反作用力而逐漸向內彈性變形。因此,嚙合部分55c可與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嚙合而無需操作員進行握住鎖定單元陽的操作,這樣便于使用。(12)在此實施例中,各鎖定單元55與該包圍壁M形成為一個單元。因此,與各鎖定單元55與該包圍壁M分開形成的情況相比,構成插頭2的組件的數(shù)目可減少。(13)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配置于左右方向上。另外,包圍壁固持部分沈配置于左右方向上,使得插頭2的鎖定單元55配置于左右方向上。因此,在插頭2插入至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座單元22中時,可防止插頭2的鎖定單元55彼此鄰近。此可抑制插頭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此外,操作員無需將手指插入于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2之間,從而便于將多個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14)在此實施例中,插頭單元22配置于上下方向上;插座單元22的左或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且插座單元22的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因此,分別對應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多個插腳接納件1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此使得用于連接各插腳接納件13的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狀。換言之,該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的形狀可簡化。因此,可抑制插頭座1在左右方向上按比例增大。(第二實施例)將參看圖12至圖15來描述第二實施例,其中本發(fā)明的插頭座被實施為連接至埋入于建筑物的墻壁中的DC插座的臺用接頭(tabletap)。圖15省略對電纜及插頭的說明。將參看圖12來描述安裝于住宅H處的整個DC配電系統(tǒng)70。如圖12中所示,住宅H具備用于輸出DC電力的DC電力供應單元71;及以DC電力操作的電裝置72。經(jīng)由連接至DC電力供應單元71的輸出端子的DC電力供應線Wdc而將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72。此外,DC斷路器73設置于DC電力供應單元71與電裝置72之間。DC斷路器73監(jiān)視在DC電力供應線Wdc中流動的電流,且在偵測到錯誤時限制或中斷經(jīng)由DC電力供應線Wdc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至電裝置72的DC電力供應。DC電力供應單元71基本上藉由轉換自住宅H外部供應的AC電力來產生DC電力。具體言之,來自AC電源AC的AC電力穿過安裝于配電器74中的主斷路器75。接著,AC電16力輸入至包括切換式電源的AC/DC轉換器76且轉換成DC電力。自AC/DC轉換器M輸出的DC電力穿過控制單元77且接著輸入至DC斷路器73。此外,DC斷路器73經(jīng)由電力供應線Wdc而連接至各個DC插座80。DC電力供應單元71具有用于不自AC電源供應電力的時段(例如,AC電源的電力供應故障時段或其類似者)的二次電池78a、用于產生DC電力的太陽能電池56,及燃料電池78c。用于自AC電力產生DC電力的AC/DC轉換器76充當主電源79,而太陽能電池78a、二次電池78b及燃料電池78c充當分布式電源78。控制單元77控制來自主電源79的DC電力及來自分布式電源78的DC電力的分配。控制單元77具有AC/DC轉換器77a,其用于使來自主電源79及分布式電源78的DC電力的DC電壓轉換成所需電壓。在需要時分配來自主電源79及分布式電源78的DC電力且經(jīng)由DC插座80而將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77。此處,DC插座80連接至臺用接頭3(下文中,被稱作“接頭3”)的插頭3C。藉由將電裝置72的插頭7連接至插頭座1的插座單元22,使來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的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72。下文中,將參看圖13來描述接頭3的構造。此實施例的接頭3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插頭座1的不同之處在于插座單元22的數(shù)目及形狀改變了且插頭3C設置于電纜:3B處。在以下描述中,將描述接頭3與插頭座1之間的差異。此外,相同的參考號將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且將省略對其的多余描述。如圖13中所說明,接頭3包括外殼3A;電力供應部件(未圖示),其容納于外殼3A中;電纜3B,其連接至所述電力供應部件且自外殼3A延伸至外部;及插頭3C,其設置于電纜3B的與連接至所述電力供應部件的末端部分相反的另一末端部分處。外殼3A具備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的四個插座單元22。另外,所述電力供應部件及插頭3C的構造與第一實施例的電力供應部件IB及插頭2的構造實質上相同。接下來,將參看圖14來描述根據(jù)作為電力供應源的電力供應電路(未圖示)的種類的插座單元22的形狀。所述電力供應電路設置于DC電力供應單元71與DC插座80之間,例如設置于配電器74內部。所述電力供應電路包括至少ELV(特低電壓)電路及SELV(安全特低電壓)電路。ELV電路及SELV電路由ICE60950-1及IEC60335-1來標準化。電裝置72(參見圖12)視電力供應電路是ELV電路或是SELV電路而具有不同的內部絕緣結構。換言之,用于ELV的電裝置72采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另一方面,用于SELV的電裝置72可能不會采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且因此其絕緣結構較用于ELV的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簡單。在用于ELV的電裝置72連接至用于SELV的接頭3時,不會因電裝置72的復雜絕緣結構而產生問題。另一方面,在用于SELV的電裝置連接至用于ELV的接頭3時,可能會因電裝置72的簡單絕緣結構而產生以下問題在對電裝置72供應危險電壓時,電裝置72被擊穿。因此,將視接頭3及插頭7適用于ELV或是SELV來識別接頭3及插頭72a。尤其,應防止用于SELV的電裝置72與用于ELV的接頭3的錯誤連接。為此,在用于SELV的插座單元22中,如圖14中所說明,在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處形成延伸凹槽23b。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的下側向上連續(xù)地延伸。相反,用于ELV的插座單元22不具備延伸凹槽23b(見圖13)。以此方式,可識別用于SELV的插座單元22及用于ELV的插座單元22。因此,用于ELV的插頭7可插入至用于SELV的插座單元22中,而用于SELV的插頭7不可插入至用于ELV的插座單元22中。因此,可防止用于ELV的接頭3與用于SELV的電裝置72之間的連接。另外,根據(jù)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插座單元可具有另一構造,諸如圖20A中所示的構造(第一構造),其中,延伸凹槽2與插入凹槽23分開形成;或圖20B中所示的構造(第二構造),其中,延伸凹槽2形成于插入凹槽23外部,亦即形成于插頭接納部分M外部。然而,第一構造為不利的,因為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歸因于延伸凹槽2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減小而降低。在第二構造中,盡管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并未降低,但插座單元22歸因于延伸凹槽2所需的空間而按比例增大。在本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在插入凹槽23的下部部分處自插入凹槽23連續(xù)地延伸,使得插腳插入孔25與延伸凹槽2之間的距離長于第一構造中的所述距離。此外,延伸凹槽2在插頭接納部分M中自插入凹槽23向上延伸。因此,可抑制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亦即,此實施例可解決第一構造及第二構造的問題。如圖15中所示,接頭3的插座單元22的組合可包括具有用于識別供應電壓的種類的構造的插座單元22以及具有用于識別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諸如,SELV電路及ELV電路)的構造的插座單元22。插座單元22的組合可不同地變化,而不限于圖15的組合。除了第一實施例的效果(1)至(14)外,此實施例還可提供以下效果。(15)在此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延伸,使得與延伸凹槽2與插入凹槽23分開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抑制插座單元22的按比例增大或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的降低。(16)在此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側處,因此,與延伸凹槽形成于插腳插入孔25與插入凹槽23之間的情況相比,可改良插頭接納部分M的強度。這可抑制插頭接納部分M的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頭72a的插入及分離而引起。插頭座1及接頭3可以各種方式修改,而不限于前述實施例的插頭座1及接頭3。以下修改不僅可應用于前述實施例,且可應用于具有不同修改組合的實施例。在前述實施例中,藉由插入凹槽23的傾斜區(qū)段23a來識別插頭座1及接頭3的供應電壓。然而,用于識別插頭座1及接頭3的供應電壓的構造不限于此。插頭座1及接頭3的插入凹槽23的形狀可改變,使得僅供應電壓與插頭座1及接頭3的供應電壓相同的插頭2及插頭72a的包圍壁M可插入于其中。舉例而言,如圖16A中所示,可藉由切割該插入凹槽23的四個角中的一個來形成階梯狀凹座23e。此外,如圖16B中所描繪,在切割該插入凹槽23的一部分后,可形成向外突出的突起23f。根據(jù)該插入凹槽23的形狀來確定插頭2及插頭72a的包圍壁M自后側觀看時的形狀。盡管傾斜區(qū)段23a在上述實施例中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側處,但傾斜區(qū)段23a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側處。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插腳插入孔25的下部部分2定位于高于插頭接納部分24的中心Cl處。然而,下部部分25a的位置不限于此,且可改變,只要在插頭2及插頭7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及接頭3中時有可能防止插頭插腳51插入至插腳插入孔52中便可。下部部分2可定位于與中心Cl實質上相同的水平面處。盡管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M在前述實施例中形成為矩形形狀,但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M可形成為正方形形狀。另外,在前述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定位于與插頭接納部分24的中心Cl相同的水平面處,且在豎直方向上位于低于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處。然而,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位置不限于此。舉例而言,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可自中心Cl向右偏離或向左偏離?;颍拥夭迥_插入孔25B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可定位于實質上相同高度的水平面處。在第二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插腳插入孔25包含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然而,插腳插入孔25的構造不限于此。舉例而言,如自圖17可見,插腳插入孔25可僅包括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而不具備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第二實施例中,延伸部分2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處。然而,延伸部分23b的位置不限于此。舉例而言,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的右下角處。延伸凹槽23b并不必須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側處,且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四個側中的任一個處。此外,延伸部分2并不必須設置于插頭接納部分M處。舉例而言,延伸部分23b可設置于插座單元22的前表面2處。在第二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處。然而,延伸凹槽23b的位置不限于此。舉例而言,在插腳插入孔25不包括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圖17中所示的構造中,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中心部分處。在此構造中,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中心部分處,而與供應電壓的類型無關。在上述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狀視供應電壓的種類和/或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改變。然而,如圖18A至圖18C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狀可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圖18A至圖18C繪示用于SELV及48V的插座單元以作為實例。電裝置需要多個供應電流,例如6A、12A及16A。在此實施例中,為根據(jù)供應電流的類型來識別插座單元22,藉由在插入凹槽23處形成延伸凹槽23a'來改變插入凹槽23自前側觀看時的形狀。具體言之,在供應電流為6A的情況下,不形成延伸凹槽,如圖18A中所7J\ο在供應電流為12A的情況下,如圖18B中所說明,具有三角形橫截面的延伸凹槽23a‘在右傾斜區(qū)段23a的上部部分處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向內延伸。在供應電流為16A的情況下,如圖18C中所示,延伸部分23a'形成于兩個傾斜區(qū)段23a處。在傾斜區(qū)段23不形成于插入凹槽23處時,延伸凹槽23a'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四邊形橫截面。除了供應電流及供應電壓的種類外,亦可根據(jù)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諸如,SELV電路及ELV電路)來識別插座單元。為此,如圖18A至圖18C中所示,可在用于SELV的插座單元22處形成延伸部分23b。根據(jù)供應電壓、供應電流或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來改變插座單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狀的各種實例描述于由本申請案的申請人申請的PCT申請案第PCT/IB2010/001892號中,所述PCT申請案的內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在前述實施例中,要與鎖定單元55嚙合的包圍壁固持部分沈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側及右側兩者處。然而,包圍壁插入部分沈的位置不限于此。舉例而言,包圍壁固持部分26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側及下側兩者處。在此情況下,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效應(9)。雖然已就各實施例來繪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在不脫離后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發(fā)明范圍的情況下,可進行各種改變及修改。權利要求1.一種插頭座,包括外殼,其具有至少一個插座單元,插頭適于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括具有圓桿形狀的多個插頭插腳;及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包圍壁,其用于包圍所述插頭插腳;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用于將所述DC電力供應給所述外殼,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括插頭接納部分,其具有供所述插頭的所述插頭插腳插入的多個實質上圓形的插腳插入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其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及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包圍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周邊,所述插入凹槽適于接納所述插頭的所述包圍壁且自所述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且所述插腳接納孔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地配置成距所述參考側較距所述參考側的相對側更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個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減小。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的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的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個角并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外周邊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其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的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的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增加。7.如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是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被設置成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所述參考側的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插座主體的前表面上。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個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充當電力供應源的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被改變成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減小。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的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的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并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外周邊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其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的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的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被改變成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區(qū)域增加。16.如權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被設置成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所述參考側的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所述插座主體的所述前表面上。20.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的所述形狀僅在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為安全特低電壓(SELV)電路時才部分地改變。2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的所述插頭插腳包括接地插腳,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的所述插腳插入孔包括供所述插頭的所述接地插腳插入用的接地插腳插入孔。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插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插腳插入孔被偏離地設置成更接近于所述參考側的所述相對側。全文摘要一種插頭座包括外殼,其具有至少一個插座單元,插頭適于連接至插座單元以將DC電力供應給插頭;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用于將DC電力供應給外殼。插座單元包括插頭接納部分,其具有多個插入有插頭的插頭插腳的實質上圓形的插腳插入孔;及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包圍插頭接納部分的周邊。該插頭接納部分自其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的形狀。該插入凹槽適于接納插頭的包圍壁且自所述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的形狀。插腳接納孔沿插頭接納部分的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地配置成距參考側較距參考側的相對側更近。文檔編號H01R13/64GK102549851SQ201080034908公開日2012年7月4日申請日期2010年8月3日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7日發(fā)明者東出浩二,別所敬介,川本隆司,滝井利之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