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配置在印刷電路板等上的作為凹型連接器(female connector) 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card edge connector),尤其是涉及具有降低串擾構造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
背景技術:
以往,例如日本特開2007-149643號公報所示,已知有如下現(xiàn)有技術在一方的印刷電路板上設置有作為凸型連接器(male Connector)的插塞連接器(Plug connector),在另一方的印刷電路板上設置作為凹型連接器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從而使印刷電路板彼此電連接。在這樣的連接器中,為了抑制串擾,優(yōu)選觸頭(contact)的配置為接地用觸頭(G) 隔著往返信號用觸頭(S)的共面(coplanar)構造,即采用G-S-S-G配置。但是,近年來,隨著信號傳送的高速化,相鄰的信號線用觸頭間的串擾逐漸成為問題。尤其是在高速傳送中,需要在相對高頻率的區(qū)域內(nèi)將串擾量抑制到極小。如上所述,用于傳送差動信號(differential signal)的連接器通常是以 G-S-S-G配置的方式在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側配置接地用觸頭的構造。而且,在兩組信號線用觸頭相鄰的情況下,以G-S-S-G-S-S-G配置的方式使兩組信號線用觸頭僅由1個共通的接地用觸頭隔開。在印刷電路板上布線的接地線構成為,利用印刷電路板內(nèi)部的接地用公共平面 (common plane)等彼此連接,且電位也相同。但是,在連接器內(nèi)部中的多個觸頭分別僅兩端與印刷電路板相連接的情況下,接地用觸頭以與設在印刷電路板內(nèi)部的接地用公共平面隔開距離的方式配置。因此,使各接地用觸頭彼此帶有不同的電位,并且各接地用觸頭所帶有的電位與印刷電路板上的接地線的電位也不同。由此,使各接地用觸頭對帶有數(shù)GHz的頻率成分的高頻信號的屏蔽效果下降。結果,可能會導致產(chǎn)生相鄰的信號線用觸頭之間的串擾增大或者中間隔有一個觸頭的信號線用觸頭之間的串擾增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與信號線用觸頭相鄰的接地用觸頭之間的電位相同,且使相鄰的信號線用觸頭間的串擾減小的、作為高速差動信號用連接器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作為使多個信號線用觸頭和多個接地用觸頭彼此平行地配置為至少一列的凹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號線用觸頭和上述接地用觸頭以如下方式配置將兩個接地用觸頭設在供高速信號往返的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側,并且,利用公共觸頭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個接地用觸頭全部電連接。另外,可以準備多個上述公共觸頭,每個公共觸頭構成為使隔著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也可以構成為能夠同時使多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
此外,在將公共觸頭構成為能夠同時使多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的情況下,優(yōu)選直接插入式連接器還具有用于保持公共觸頭的保持架。本發(fā)明通過這樣地用公共觸頭來使所有接地用觸頭電連接,能夠使用于連接印刷電路板間的接地用觸頭全部保持為相同電位。由此,能夠使屏蔽效果優(yōu)于以往裝置,從而能夠減小在隔著接地用觸頭配置的信號線用觸頭中通過的信號之間的串擾,而且,還能夠抑制由通過信號線用觸頭的信號所產(chǎn)生的噪聲。另外,公共觸頭構造簡單、容易裝配,能夠可靠地連結多個接地用觸頭而使該多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并且,在制造時不會浪費材料。從以下參照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說明中,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將變得明顯。
圖1是從右前方自上向下看到的具有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印刷電路板和具有插塞連接器的印刷電路板的連接機構的立體圖。圖2A是圖1所示的連接機構的剖視圖,表示插塞連接器被插入到直接插入式連接器之前的狀態(tài)。圖2B是圖1所示的連接機構的剖視圖,表示插塞連接器被插入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完成電連接的狀態(tài)。圖3是用于說明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配觸頭的圖,是表示向圖1所示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入信號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4是表示繼圖3的狀態(tài),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入接地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5是表示繼圖4的狀態(tài),完成裝配且利用公共觸頭來連接接地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 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6A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公共觸頭的詳細結構的圖,是該公共觸頭的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立體圖。圖6B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公共觸頭的詳細結構的圖,是詳細地表示接地用觸頭被公共觸頭連結的狀態(tài)的、自該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局部立體圖。圖7是第1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剖視圖,是沿配置有信號線用觸頭的狹縫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斷的剖視圖。圖8是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立體圖。圖9是用于說明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配觸頭的圖,是表示向圖8所示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入接地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10是用于說明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配觸頭的圖,是表示繼圖9的狀態(tài),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入信號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11是用于說明向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裝配觸頭的圖,是表示繼圖10的狀態(tài),利用公共觸頭來連接接地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局部立體圖。圖12是表示第2實施例的公共觸頭和保持架的詳細結構的、自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局部立體圖。圖13是詳細地表示利用圖12的公共連接器來連接接地用觸頭的狀態(tài)的局部立體圖。圖14是第2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剖視圖,是沿配置有接地用觸頭的狹縫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斷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采用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第一實施例圖1 圖7表示本發(fā)明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第1實施例。另外,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左”和“右”分別指的是圖1中的+X方向和-X方向,“前”和“后”分別指的是+y 和_y方向,“上”和“下”分別指的是+ζ和-ζ方向。如圖1 圖7所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安裝在第1印刷電路板70上。另外,插入于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內(nèi)的插塞連接器80安裝在第2印刷電路板90上。插塞連接器80插入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內(nèi)。詳細而言,插塞連接器80的插片(blade)81插入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內(nèi)。由此,分別配置在插片81的上下表面上的、作為外部觸點的第1墊片(pad)8 和第2墊片82b與對應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第1接地用觸頭30、第 2接地用觸頭60相接觸。結果,將第1印刷電路板70和第2印刷電路板90電連接,由此, 能夠利用第1印刷電路板70和第2印刷電路板90之間的高速傳送來傳遞信號。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側的第1接地用觸頭30和第2接地用觸頭60以及插塞連接器 80側的與該第1接地用觸頭30和第2接地用觸頭60對應的第1和第2墊片分別以隔著供信號往返的兩個信號用觸頭或兩個墊片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借助插塞連接器 80的第1墊片8 和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而高速傳送信號,且借助第2墊片82b和第2信號線用觸頭50以低速來傳送電源等的信號。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大致包括主體11、多個公共觸頭40、多個第1 信號線用觸頭20、多個第2信號線用觸頭50、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以及多個第2接地用觸頭60。主體11由電絕緣性的合成樹脂形成,其輪廓大致呈長方體,在本實施例中向左右方向呈細長狀地延伸。在主體11的前方側形成有供插塞連接器80插入的收容凹部19 (參照圖2A、圖7)以及用于分別收容多個第2信號線用觸頭50和多個第2接地用觸頭60的多個第2狹縫15。另外,在主體11的后方側上形成有用于分別收容多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 20和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的多個第1狹縫12。收容凹部19朝前方開口,沿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且以能夠供插塞連接器80插入的方式區(qū)劃出水平的扁平狀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如圖7中良好地所表示的那樣,優(yōu)選該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的垂直截面形狀形成為與插塞連接器80
5的垂直截面形狀類似。另外,為了圓滑地引導插塞連接器80的插入,優(yōu)選收容凹部19的前方開口部19b朝前方呈錐狀張開。設在主體11的前方側的多個第2狹縫15均至少朝由前方和由收容凹部19所區(qū)劃出的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開口。即,第2狹縫15形成于收容凹部19的下方。詳細而言,多個第2狹縫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多個第2狹縫15形成為彼此平行且等間隔,相對于上述水平的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呈直角。另外,各第2狹縫15的垂直截面形狀形成為與被收容的第2信號線用觸頭50或者第2接地用觸頭60的垂直截面形狀類似,大致呈L字形。因此,第2狹縫15具有大致朝前方開口的垂直部分和大致朝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即,朝上方)開口的水平部分。在多個第2狹縫15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將被收容的第2信號線用觸頭50或者第2接地用觸頭60固定在第2狹縫15內(nèi)的固定用壓入孔16和17兩個孔。該兩個固定用壓入孔16、17以彼此平行且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接著,設在主體11的后方側的多個第1狹縫12均朝前方、后方以及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開口。即,各第1狹縫1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貫通主體11的上部。多個第 1狹縫12還以與上述多個第2狹縫15相對且成對的方式形成。詳細而言,各第1狹縫12 與上述第2狹縫15同樣地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彼此平行且等間隔,相對于上述水平的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呈直角。另外,各第1狹縫12的垂直截面形狀也形成為與被收容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或者第1接地用觸頭30的垂直截面形狀類似,大致呈L字形。 因此,第1狹縫12具有大致朝后方開口的垂直部分和大致朝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即, 朝下方)開口的水平部分。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多個第1狹縫12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將被收容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或者第1接地用觸頭30固定在第1狹縫12內(nèi)的固定用壓入孔13和14。該兩個固定用壓入孔13、14以彼此平行且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在多個第1狹縫12中的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觸頭的第1狹縫12A和用于收容第1信號線用觸頭的第1狹縫12B的結構中,僅在是否設有以下說明的嵌合凹部這一點上有所不同。即,如圖3所示,在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觸頭的第1狹縫12A各自的垂直部分上還形成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該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 用于供后述的公共觸頭40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43的一部分嵌入。利用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而形成能夠供公共觸頭40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43嵌合的嵌合空間。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以隔著第1狹縫12A的垂直部分且成對的方式形成,且分別以朝后方和第1狹縫12A開口的方式形成。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 2嵌合凹部18b各自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L2相同,且將L2設定為具有與公共觸頭40 的高度H1相等或比H1稍大的長度。另外,若將由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所形成的嵌合空間的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設為W2,則將寬度W2設定為具有與公共觸頭40 的第1腳部42的寬度S21或第2腳部43的寬度S31 (S21 = S31)相等或比S21或S31稍大的長度。此外,若將兩個嵌合空間之間的間隔設為W1,則將該間隔W1設定為具有與公共觸頭40 的寬度S1相等或者比S1稍小的長度。接著,本實施例的多個第2信號線用觸頭50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如圖7所示,各第2信號線用觸頭50自上方開始包括觸點部51、彈性變形部52、固定部53以及端子部M。在本實施例中,觸點部51形成為朝上方呈凸狀彎曲的形狀,且向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內(nèi)突出,而能夠以期望的接觸壓與對應的插塞連接器80的外部觸點的作為第2墊片82b相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彈性變形部52形成為自固定部53朝前方伸出,彎曲成大致C字形,之后向后上方延伸,從而與觸點部51相連接,彈性變形部52通過彈性變形而向觸點部 51提供期望的接觸壓。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53以將觸點部51和與該觸點部51相連接的彈性變形部52 支承在該固定部53的前方側的方式形成,該固定部53沿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固定部53 還具有與該固定部53呈直角且自該固定部53向與彈性變形部52相反的一側(后方側) 突出的兩個壓入突起陽、56。兩個壓入突起55、56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適當?shù)拈g隔的方式配置。兩個壓入突起陽、56用于壓入到設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的第2狹縫15 中的固定用壓入孔16和17內(nèi),從而將信號線用觸頭50保持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上。端子部M形成于被固定部53所支承的彈性變形部52的下方,即端子部M以自固定部53朝前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能夠與印刷電路板70的外部觸點(未圖示)相連接。詳細而言,將端子部M和印刷電路板70的外部觸點利用錫焊焊接,從而使端子部M 與印刷電路板70的電路電連接。接著,多個第2接地用觸頭60 (參照圖7)與上述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相同,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由于各第2接地用觸頭60具有與上述第2信號線用觸頭50大致相同的構造,因此,省略對各第2接地用觸頭60的說明。另外,可以將第2接地用觸頭6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設定為與第2信號線用觸頭50 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相同,也可以設為比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稍長或稍短。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多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L字形的方式形成的,如圖7所示,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自上方開始包括觸點部21、彈性變形部22、固定部23以及端子部對。在本實施例中,觸點部21形成為朝下方呈凸狀彎曲的形狀,且向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內(nèi)突出,而能夠以期望的接觸壓與對應的插塞連接器80的外部觸點的作為第1墊片8 相接觸。在此,第1信號線用觸頭20與設在插塞連接器80的插片81的上表面?zhèn)鹊牡?墊片8 相接觸。另一方面,第2信號線用觸頭50與設在插塞連接器80的插片81的下表面?zhèn)鹊牡?墊片82b相接觸。因此,可以理解為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的觸點部21自上方向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突出,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的觸點部51自下方向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突出。在本實施例中,彈性變形部22形成為自固定部23呈大致L字形地彎曲,且朝前方兼稍下方延伸,與觸點部21相連接,該彈性變形部22通過彈性變形而向觸點部21提供期望的接觸壓。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23形成為以將觸點部21和與該觸點部相連接的彈性變形部22配置在該固定部23的前方側的方式在該固定部23的上方支承觸點部21和彈性變形部22。如上所述,為了使觸點部21自上方突出到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9a內(nèi),固定部23具有比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的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長的長度且該固定部23在上下方向上垂直地延伸。固定部23還具有與該固定部23成直角且自該固定部23向與彈性變形部22相同的一側(前方側)突出的兩個壓入突起25、26。兩個壓入突起25、26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上述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的兩個壓入突起55、56的之間的間隔大的間隔Ll 的方式配置。兩個壓入突起25 J6用于分別壓入到設在主體11的第1狹縫12中的、對應的固定用壓入孔13和14內(nèi),從而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保持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上。端子部M以自固定部23朝后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能夠與印刷電路板70 的外部觸點(未圖示)相連接。詳細而言,與上述第2信號線用觸頭50的情況相同,將端子部M和印刷電路板70的外部觸點利用錫焊焊接,從而使端子部M與印刷電路板70的電路電連接。此外,如圖3和圖7所示,第1信號線用觸頭20還在固定部23的后部側設有回避凹部27。如圖5所示,設置回避凹部27的原因在于,在裝配直接插入式連接器時使用于連結接地用觸頭30之間的公共觸頭40不會與信號線用觸頭20相接觸。因此,如果設計上允許,則可以不設置回避凹部27。接著,本實施例的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相同,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L字形而形成的。各第1接地用觸頭30除回避凹部 27夕卜,具有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實質上相同的構造,因此,省略對第1接地用觸頭 30的說明。其中,通過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的說明中的附圖標記的序號20替換為序號30來閱讀,估計能夠容易地理解第1接地用觸頭30的構造。另外,可以將第1接地用觸頭30的自觸點部21至固定部23的長度設定為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相同,也可以設定為比第1信號線用觸頭2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稍長或稍短。接下來,參照圖6A、6B來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特征點的、構成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公共觸頭40。公共觸頭40是為了使被設置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上的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的電位一致而用于連結各第1接地用觸頭30之間的構件。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然后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的。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40用于連結被收容在間隔兩個狹縫地配置的第1狹縫12A 中的第1接地用觸頭30之間,使各第1接地用觸頭30之間電連接。進一步詳細而言,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40僅連結配置在任意的第1狹縫12A內(nèi)的第1接地用觸頭30和配置在該第1狹縫12A的左側或右側的第1接地用觸頭30這兩個接地用觸頭。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準備了多個公共觸頭40,從而使裝入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中的全部第1接地用觸頭30電連接。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使在由配置在兩個印刷電路板70、90之間的全部的第1接地用觸頭30和接地用觸頭(墊片)8 所形成的接地用導線的中間各部位上該接地用導線的電位相同。由此,能夠防止在插塞連接器80和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這兩個連接器區(qū)域中的接地用導線的屏蔽效果下降,減小串擾,并且,防止噪聲的放射。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40包括平坦的主體41、由該主體41的左右兩端部彎折而形成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43。主體41被形成為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H1和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S1的大致矩形狀的板體。第1腳部42具有自主體41的左端部以相對于該主體41成直角的方式向前方彎折的彎折部42b和自該彎折部42b向外側(左側)折回的折回部42a。在第1腳部42中,自下端面具有高度H2的彎折部42b自主體41的左端部下側朝前方延伸,且在規(guī)定的位置折回為U字形,折回部42a向后方延伸。折回部4 具有與彎折部42b相同的高度H2,并且與該彎折部42b平行,以與該彎折部42b隔著間隔&而形成夾持部42c的方式自彎折部42b向后方折回。夾持部42c用于供第1接地用觸頭30的固定部33嵌入。換言之,用彎折部42b 和折回部4 來夾持固定部33。第1腳部42的高度H2為主體41的高度H1的大約1/2 (H2 =1/2XH1)、第1腳部42的彎折部42b與折回部4 之間的間隔&與第1接地用觸頭30 的板厚大致相等。另外,如圖6A所示,第1腳部42的下端面與主體41的下端面平齊。第2腳部43具有自主體41的右端部以相對于該主體41成直角的方式向前方彎折的彎折部4 和自該彎折部43b向外側(右側)折回的折回部43a。在第2腳部43中, 自上端面具有高度H3的彎折部43b自主體41的右端部上側朝前方延伸,且在規(guī)定的位置折回為U字形,折回部43a向后方延伸。折回部43a具有與彎折部43b的高度相同的高度H3, 并且與該彎折部4 平行,以與該彎折部43b隔著間隔&而形成夾持部43c的方式自彎折部4 前端再向后方折回。夾持部43c用于供第1接地用觸頭30的固定部33嵌入。換言之,用彎折部4 和折回部43a來夾持固定部33。如上所述,第2腳部43的高度H3與彎折部43b的高度相同,為主體41的高度H1的大約1/2 (H2 = H3= 1/2 X H1)、另外,第2腳部43 的形成于彎折部43b與折回部43a之間的夾持部43c的間隔&與第1接地用觸頭30的板厚大致相等(S2 = &)。如根據(jù)自以上的說明和圖6A所理解的那樣,第2腳部43配置在相對于主體41與第1腳部42點對稱的位置上。通過這樣地形成公共觸頭40,使公共觸頭40構造簡單、容易裝配,能夠可靠地連結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而使該多個接地用觸頭30電連接,并且,在制造時不會浪費材料。另外,如圖6A所示,第1腳部42的下端面與主體41的下端面平齊。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1腳部42設在主體41的左端部下側,第2腳部43設在主體41的右端部上側, 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將第1腳部42設在左端部上側,將第2腳部43設在右端部下側。利用具有上述結構的公共觸頭40來連結兩個第1接地用觸頭30、30之間。如圖 6B所示,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40連結以隔著兩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20A、20B的方式而配置的兩個第1接地用觸頭30A、30B。進一步詳細而言,如圖6B所示,公共觸頭40的第2腳部 43在第1接地用觸頭30A的設于固定部33A上的兩個壓入突起35A和36A之間夾持沿上下方向垂直延伸的固定部33A。S卩,固定部33A被嵌入到由構成第2腳部43的彎折部4 和折回部43a所形成的夾持部43c內(nèi)。由此,第1接地用觸頭30A與公共觸頭40電連接。 另外,公共觸頭40的第1腳部42與上述第2腳部同樣,夾持以隔著兩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 20A、20B的方式配置的第1接地用觸頭30B的固定部33B。這時,第1腳部42配置在另一公共觸頭40的第2腳部43的下方,該另一公共觸頭40連結第1接地用觸頭30B和配置在第1接地用觸頭30B的對面?zhèn)?左側)的第1接地用觸頭(未圖示)。上述兩個腳部42和 43的配置方式與第1接地用觸頭30A上的兩個公共觸頭40各自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 43的配置方式相同。另外,在圖6B中,附圖標記32A、34A分別表示第1接地用觸頭30A的彈性變形部和端子部。接著,利用圖3 圖5來簡單地說明向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裝入第1 信號線用觸頭20和第1接地用觸頭30的情況。另外,在此所說明的裝配方法僅是一例,也可以例如事先組裝好第1接地用觸頭30和公共觸頭40,然后將組裝好的第1接地用觸頭30和公共觸頭40安裝到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上。首先,如圖3所示,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插入第1狹縫12的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對應的狹縫12B內(nèi),而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 上。第1信號線用觸頭20以兩個為一組,以空出位于右端(在圖3中為左端)的預定用于收容接地用觸頭30的1個狹縫12A的方式分別插入與該狹縫12A的左側相鄰的兩個狹縫 12B內(nèi)。接下來的1組再次空出用于收容接地用觸頭30的預定的1個狹縫12A而分別插入與該狹縫12A的左側相鄰的兩個狹縫12B內(nèi)。以下,重復上述操作,從而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全部插入到對應的狹縫12B內(nèi),由此,完成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20設置到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上的工作。其中,第1狹縫12以位于左端的狹縫12A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觸頭30的方式形成在本體11上。接著,如圖4所示,借助由設在規(guī)定的狹縫12A中的成對的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 2嵌合凹部18b所形成的嵌合空間而將多個公共觸頭40設置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上。通過使各公共觸頭40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43以圖6B所示的配置方式插入到嵌合空間內(nèi),來將多個公共觸頭40保持在主體11上。在該狀態(tài)下,將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插入對應的第1狹縫12A中,從而將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3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0的主體11上。這時,與上述插入動作同時地,第1接地用觸頭30各自的固定部33 被公共觸頭40的第1腳部42和第2腳部43夾持。由此,如圖5所示,第1信號線用觸頭20和第1接地用觸頭30以G-S-S-G配置方式被收容在對應的第1狹縫12A、12B內(nèi)。另外,利用多個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40而將被收容的第1接地用觸頭30在所有第1接地用觸頭30電連接狀態(tài)下設置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 10的主體11上。通過這樣地用多個公共觸頭40來將所有的第1接地用觸頭30連接,使連接印刷電路板間的接地用觸頭全部保持為相同電位。由此,屏蔽效果優(yōu)于以往裝置,從而能夠減小在隔著接地用觸頭地配置的信號線用觸頭中通過的信號之間的串擾。此外,也能夠抑制像以往裝置那樣由在信號線用觸頭中通過的信號產(chǎn)生噪聲的情況。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如下情況由于在供信號往返的兩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中通過的信號高速傳送,因此僅在隔著相鄰的兩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的第1接地用觸頭上設置了公共觸頭。但是,在第2信號線用觸頭中通過的信號高速傳送的情況下,需要在隔著兩個相鄰的第2信號線用觸頭的第2接地用觸頭上設置公共觸頭。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分別例如后述的第2實施例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以及第1接地用觸頭那樣地形成第2信號線用觸頭和第2接地用觸頭,能夠用公共觸頭來連結第2接地用觸頭。第2實施例圖8 圖14表示本發(fā)明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的第2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的結構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公共觸頭的結構不同,第1信號線用觸頭和第1接地用觸頭的結構以及第1接地用觸頭的與公共觸頭連接的連結構造也隨之不同。下面,以第2實施例與第1實施例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也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用于高速傳送信號的僅是第1信號線用觸頭。另外,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左”和“右”分別指的是圖8中的+χ方向和-χ方向, “前”和“后”分別指的是+y和_y方向,“上”和“下”分別指的是+ζ和-ζ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也與第1實施例相同,安裝在第1印刷電路板(未圖示)上。另外,通過向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內(nèi)插入被安裝在第2印刷電路板(未圖示)上的插塞連接器80來使印刷電路板間電連接這一點也與第1實施例相同。另外,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內(nèi)的信號線用觸頭( 和接地用觸頭 (G)的配置也是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G-S-S-G配置。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大致包括主體111、公共觸頭140、保持架 145、多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多個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以及多個第2接地用觸頭160。首先,說明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的主體111。在本實施例中,主體111也與上述第1實施例同樣,由電絕緣性的合成樹脂形成, 其輪廓大致呈長方體,且沿左右方向呈細長狀地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比,主體111僅在如下幾點上與上述第1實施例不同,其他的構造都完全相同即,設在用于收容觸頭的狹縫中的壓入孔的結構和用于安裝保持架145的構造與第1實施例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在設于主體111的后部側的用于收容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和第 1接地用觸頭130的多個第1狹縫112上形成有1個固定用壓入孔118A。為了在各第1狹縫112內(nèi)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或者第1接地用觸頭130固定在主體111上,該固定用壓入孔118A形成為在多個第1狹縫112各自的垂直部分上,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壓入孔 118A具有與后述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固定部123的第1水平壓入部12 的上表面和第2水平壓入部123d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L3大致相等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另外,壓入孔118A具有與第1垂直部123a的前端面和第2垂直部123c的前端面之間的距離 L5大致相等的深度(前后方向的長度)。即,壓入孔118A的垂直截面為具有高度L3、深度 L5的大致矩形狀。另外,為了通過壓入孔118A裝入后述的保持架145,而在主體111的用于分隔相鄰的第1狹縫112間的隔壁11 上形成缺口凹部11沘。該缺口凹部11 以朝后方開口且沿左右方向橫切主體111的方式形成。缺口凹部112b具有與保持架145的高度H21大致相等的高度和與用保持架145的深度T21減去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固定部133的第1垂直部133a的寬度(前后方向的長度)所得的長度相當?shù)纳疃?。即,缺口凹?12b的垂直截面為具有高度H21、深度[T21-(L6-L5)]的大致矩形狀。另外,在設于主體111的前方側的、用于收容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和第2接地用觸頭160的多個第2狹縫115上形成有至少1個壓入孔118B。為了在各第2狹縫115內(nèi)將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或者第2接地用觸頭160固定在主體111上,該固定用壓入孔118B 在多個第2狹縫115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大致水平地形成。由于本實施例的主體111的其他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主體11的構造實質上相同,因此省略對主體111的其他構造的說明。其中,通過將上述第1實施例中的對主體11 的說明中的序號加100來閱讀,估計能夠容易地理解本實施例的主體111的其他構造。接著,說明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構造不同的、本實施例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 本實施例中的多個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分別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如圖10所示,各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自上方開始,具有觸點部121、彈性變形部122、固定部123以及端子部124。在本實施例中,僅是固定部123的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第1信號線用觸頭20 的固定部不同,其他部分的構造與第1實施例大致相同。本實施例的固定部123不像上述第1實施例那樣自彈性變形部22至端子部M上下垂直地延伸。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固定部123朝前方大致呈C字形地突出。詳細而言,本實施例的固定部123包括第1垂直部123a、第1水平壓入部123b、垂直壓入部123c、第2水平壓入部123d以及與端子部IM 相接的第2垂直部12;3 第1垂直部123a自彈性變形部122接著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第1水平壓入部 12 相對于第1垂直部123a成直角,且自該第1垂直部123a下端向前方延伸。垂直壓入部123c相對于第1水平壓入部12 成直角,且自該第1水平壓入部12 前端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第2水平壓入部123d相對于垂直壓入部123c成直角,且自該垂直壓入部123c 下端向后方延伸。此外,第2垂直部12 相對于第2水平壓入部123d成直角,且自該第2 水平壓入部123d后端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并與端子部IM相接。因此,本實施例中,利用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第1水平壓入部12 、第2水平壓入部123d和垂直壓入部123c 形成用于收容后述的保持架145的保持架收容凹部127。另外,優(yōu)選至少第1垂直部123a 的后端面和第2垂直部12 的后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在本實施例中,將第1垂直部123a的前端面與垂直壓入部123c的前端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5,將第1垂直部 123a(或者第2垂直部123e)的后端面與垂直壓入部123c的前端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6。另外,將第1水平壓入部12 的上表面與第2水平壓入部123d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3, 將第1水平壓入部12 的下表面與第2水平壓入部123d的上表面之間的距離設為L4。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的第1接地用觸頭130。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與上述第 1信號線用觸頭120相同,均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各第1接地用觸頭130僅在如下幾點上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構造不同在固定部133的垂直壓入部133c的后端面上具有兩個接觸突起135、136 ;以及將距離L4設定為稍小于第1 信號線用觸頭120的距離L4。該兩個接觸突起135、136是用于與公共觸頭140相接觸而形成的,且自垂直壓入部133c的后端面朝后方突出。另外,將距離L4設定為稍小于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距離L4也是為了能夠使第1接地用觸頭130與公共觸頭140相接觸。各第1接地用觸頭130除了具有上述接觸用突起135、136之外,其他的構造實質上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相同,因此省略對各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說明。其中,通過將上述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說明中的附圖標記的序號120置換為130來閱讀,估計能夠容易地理解本實施例的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其他構造。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將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自觸點部131至固定部133的長度設定為比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 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稍長。另外,也可以將第1垂直部133a(或者第2垂直部133e) 的后端面與垂直壓入部133c的前端面之間的距離設定為比第1信號線用觸頭的L6稍大。接著,說明本實施例的第2接地用觸頭160。本實施例的多個第2接地用觸頭160 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L字形而形成的。如圖14所示,各第2接地用觸頭160自上方開始包括觸點部161、彈性變形部162、固定部163以及端子部164。在本實施例中,觸點部161形成為朝上方呈凸狀彎曲的形狀,且向插塞連接器收容空間119a內(nèi)突出,觸點部161能夠以期望的接觸壓與對應的插塞連接器(未圖示)的作為外部觸點的第2墊片(未圖示)相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彈性變形部162以如下方式形成自固定部163朝上方伸出,呈大致L字形地彎曲并向后方兼稍上方延伸,與觸點部161相連接,彈性變形部162通過彈性變形而向觸點部161提供期望的接觸壓。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63以與呈L字形延伸的彈性變形部162的垂直部分相連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固定部163還具有與固定部163成直角且自該固定部163 向與觸點部161相同的一側(后方側)突出的1個壓入突起165。壓入突起165還具有自該壓入突起165分別向上下方向突出的兩個停止突起166a、166b。壓入突起165用于壓入到固定用壓入孔118b內(nèi),與兩個停止突起166a、166b —起將第2接地用觸頭160可靠地保持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上,該固定用壓入孔118b設在主體111的第2狹縫115中。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壓入突起165為1個,但也可以像上述第1實施例那樣設置兩個壓入突起。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省略停止突起166a、166b。在本實施例中,端子部164以自固定部163向前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與印刷電路板(未圖示)的外部觸點利用錫焊焊接,從而與印刷電路板的電路電連接。接著,多個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 (參照圖14)與上述第2接地用觸頭160相同, 均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由于各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 具有與上述第2接地用觸頭160大致相同的構造,因此,省略對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的說明。另外,可以將第2信號線用觸頭15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設定為與第2接地用觸頭16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相同,也可以設定為比第2接地用觸頭160的自觸點部至固定部的長度稍長或稍短。接下來,參照圖12來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特征點的、構成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的公共觸頭140和保持架145。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140是為了使設置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上的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電位一致而使各第1接地用觸頭130之間成批地電連接的構件。另外,本實施例的保持架145是用于保持公共觸頭140且使公共觸頭140與第1接地用觸頭130電接觸的構件。通過具有這樣的公共觸頭140,在本實施例中,也能夠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地防止插塞連接器和直接插入式連接器這兩個連接器區(qū)域中的接地用導線的屏蔽效果下降的情況。由此,減小信號線間的串擾,并且防止噪聲的放射。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140是通過將導電性的金屬薄板沖裁后彎折加工而形成的。 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14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細長主體141和能夠與第1接地用觸頭 130相接觸的一對第1腳部142和第2腳部143。優(yōu)選第1腳部142形成為自主體141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并大致呈L字形地彎折,之后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朝上彎曲為若干凸狀。優(yōu)選第2腳部143形成為以與第1腳部142成對的方式自主體141大致垂直地向下方延伸,并大致呈L字形地彎折,之后朝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朝下彎曲為若干凸狀。如圖12所示,配置多組成對的第1腳部142和第2腳部143,各組第1腳部 142和第2腳部143彼此平行且隔開間隔S11地排列。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兩個公共觸頭 140,但也可以合并成1個或者也可以設置多個公共觸頭140。另外,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公共觸頭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Hn、深度(前后方向的長度)Tn。通過這樣地形成公共觸頭140,在組裝公共觸頭140時,如圖13所示,第1腳部142和第2腳部143的垂直部分能夠與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固定部133的垂直壓入部133c 的后端面相接觸。同樣,第1腳部142的水平部分能夠與第1水平壓入部13 的下端面相接觸,第2腳部143的水平部分能夠與第2水平壓入部133d的上端面相接觸。由此,公共觸頭140能夠使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電連接,結果,能夠使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電位相同。接著,用于保持公共觸頭I40的保持架145由電絕緣性的合成樹脂沿大致左右方向形成為細長的長方體而成。如圖12所示,保持架145的垂直截面為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H21、深度(前后方向的長度)T21的矩形狀。在保持架145中,為了收容公共觸頭140的細長主體141而在該保持架145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朝前方開口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細長槽146。另外,為了收容公共觸頭140 的第1腳部142,而形成有自該細長槽146向上方延伸,并且在保持架145的上表面上朝后方延伸的第1收容槽147。同樣,為了收容公共觸頭140的第2腳部143,而與第1收容槽 147成對地形成有自該細長槽146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保持架145的下表面上朝后方延伸的第2收容槽148。由于保持架145具有這樣的結構,因此可以理解為保持架145的高度H21 和深度T21分別與公共觸頭140的高度H11和深度T11大致相等(H21 ^ Hn、T21 ^ T11)。進一步而言,保持架145的高度與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保持架的收容凹部127的高度L4大致相等。不言而喻,保持架145的左右方向的長度與公共觸頭140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接著,利用圖9 圖11來簡單地說明向本實施例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裝入第 1信號線用觸頭120和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情況。首先,在本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將第1接地用觸頭130插入第1狹縫112中的與第1接地用觸頭130對應的狹縫112A內(nèi),從而將第1接地用觸頭13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的主體111上。第1接地用觸頭130被插入到自右端(在圖9中為左端)起間隔兩個狹縫地設置的用于收容接地用觸頭130的狹縫112A內(nèi)。若將第1接地用觸頭130 全部插入對應的狹縫112A內(nèi),則接著如圖10所示地插入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成對地被插入第1狹縫112中的與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對應的兩個相鄰的狹縫112B內(nèi)。若完成了對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安裝,則將安裝于保持架145上的公共觸頭140安裝到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上。保持架145被嵌入、 固定在由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的收容凹部127、第1接地用觸頭130的收容凹部137以及隔壁125的缺口凹部112b所形成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間內(nèi)。由此,使保持在保持架145上的公共觸頭140能夠同時與所對應的多個第1接地用觸頭130相接觸。如此,能夠如圖11所示地,將第1信號線用觸頭120和第1接地用觸頭130以 G-S-S-G配置收容到各自所對應的第1狹縫112A、112B內(nèi)。另外,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公共觸頭140而將被收容的第1接地用觸頭130以所有第1接地用觸頭130電連接了的狀態(tài)設置在直接插入式連接器110的主體111上。通過這樣地用公共觸頭140來連結全部的第1接地用觸頭130,而使連接印刷電路板間的接地用觸頭全部保持為相同電位。由此,在本實施例中,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雖然已參照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應該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所公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應給以最寬泛的解釋,以涵蓋所有的變型、等同結構及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作為使多個信號線用觸頭和多個接地用觸頭彼此平行地配置為至少一列的凹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號線用觸頭和上述接地用觸頭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將兩個接地用觸頭設在供高速信號往返的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側,利用公共觸頭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個接地用觸頭全部電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觸頭被準備有多個,每個公共觸頭構成為使隔著上述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公共觸頭構成為能夠同時使多個接地用觸頭電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還具有用于保持公共觸頭的保持架。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號線用觸頭和上述接地用觸頭構成為具有能夠安裝保持架的保持架收容凹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直接插入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公共觸頭由金屬薄板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直接插入式連接器,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為高速差動信號用連接器,它的與信號線用觸頭相鄰的接地用觸頭之間的電位相同,從而使相鄰的信號線用觸頭間的串擾減小。該直接插入式連接器為使多個信號線用觸頭和多個接地用觸頭彼此平行地配置為至少一列的凹型連接器,上述信號線用觸頭和上述接地用觸頭以如下方式配置將兩個接地用觸頭設在供高速信號往返的兩個信號線用觸頭的兩側,并且,利用公共觸頭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個接地用觸頭全部電連接。
文檔編號H01R12/51GK102195214SQ20111003381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29日
發(fā)明者伊東利育, 莖田啟明 申請人:山一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