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國際申請日為2014年10月29日申請的國際申請?zhí)枮閜ct/jp2014/079381、國際公開號為wo2015/064766的分案申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單元,其包括連接器和連接器蓋,該連接器蓋嵌合在連接器上,并且保護從連接器拉出或者退出的電線。
背景技術:
通常將連接器用于將電子設備與電線電連接在一起。依據連接器應用到的領域,連接器蓋添加到連接器,不僅為了保護從連接器拉出或者退出的電線,并且為了防止電線纏住或者防止電線被容納電子設備的外殼卡住,從而電線不僅被保護,而且利用連接器蓋而指向一個方向。
作為這樣的連接器的實例,將通過使用圖7來描述在車輛變速箱中使用的連接器。
在圖7中,參考標號70表示變速箱,并且參考標號60表示變速箱70的外殼。多個螺線管50置于外殼60內部以使未示出的齒輪移位,并且陽型的設備側連接器40分別地設置在螺線管50中。
另一方面,運送來自外部的驅動信號的電線23連接到陰連接器20,該陰連接器20嵌合在設備側連接器40中。然后,通過將陽連接器與陰連接器連結在一起,驅動信號從外部分別地傳輸到螺線管50。
這里,注意電線23連接到的陰連接器20,連接器蓋10嵌合在各個連接器20上(后文中,連接器蓋10和連接器20將合稱為“連接器單元30”),不僅為了保護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還為了使電線23朝向一個方向(布線方向),從而防止從各個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纏住,或者在通過使用螺孔61而將未示出的蓋裝接到外殼60的密封變速箱70時,防止電線23被卡在外殼60與蓋之間。
例如,下面使用專利文獻1中描述的連接器蓋作為連接器蓋10。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jp-a-2013-105524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
然而,通常地,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從連接器直線地延伸(與拉出電線的連接器的平面大致垂直),并且因此,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具有如下問題:即使從該連接器拉出的電線試圖朝向一個方向,但是不易于使電線在一個方向上整齊地對齊。另外,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具有如下問題:當因為諸如試圖使電線朝向一個方向而拉動電線這樣的原因而將力施加到電線時,力直接傳遞到連接器與電線之間的連接部,導致產生在連接器中端子的變形或者失效或者連接失效的擔憂。
然后,鑒于在傳統(tǒng)連接器單元中存在的問題而做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簡單并且容易地朝向一個方向。
另外,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提供高可靠性的連接器單元,其中,使得即使當力施加到電線時,也難以發(fā)生連接器內的端子的變形或失效或者連接失效。
此外,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如何以低成本實現(xiàn)高通用性的連接器。
解決問題的方案
通過以下構造而解決了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1)一種連接器單元,包括:連接器,用以執(zhí)行電連接;以及連接器蓋,其嵌合在連接器上并且保護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其中
所述連接器包括引導裝置,該引導裝置在一個方向上引導從所述連接器拉出的所述電線,并且其中
所述連接器蓋包括按壓裝置,該按壓裝置通過按壓以使所述引導裝置變形,而限制由所述引導裝置引導的所述電線的移動。
(2)根據(1)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所述引導裝置從所述連接器的拉出電線的平面大致突出為l狀。
(3)根據(1)或(2)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所述連接器包括像所述引導裝置一樣的多個引導裝置,并且其中
各個所述引導裝置要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引導從所述連接器拉出的電線。
(4)根據(1)至(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所述連接器蓋還包括空間部,該空間部使得電線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穿過該空間部。
(5)一種連接器單元,具有:連接器蓋,其容納裝接到電線的端子;以及連接器蓋,其組裝到所述連接器殼體中的電線拉出開口,從而不僅在布線方向上引導從所述連接器殼體拉出的所述電線,并且保護所述電線,其中,所述連接器蓋具有有底的筒狀,并且兩個電線插通口形成所述連接器蓋的側壁中,所述兩個電線插通口構成入口或者出口,用以使從像所述連接器蓋一樣的不同的連接器蓋導出的電線能夠穿過該入口或者出口,從而在布線方向上引導,并且所述兩個電線插通口還構成下述這樣的出口:來自所述電線拉出開口的所述電線在布線方向上從該出口拉出。
(6)根據(5)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所述連接器蓋軸對稱,并且其中
所述連接器殼體具有軸對稱形狀,其中,所述連接器殼體的電線拉出側端部的軸線與所述連接器蓋的開口側端部的軸線一致,使得所述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到所述開口側端部內。
(7)根據(6)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所述連接器單元還具有軸向旋轉鎖定部,該軸向旋轉鎖定部在多個位置處鎖定所述連接器蓋與所述連接器殼體,在所述多個位置處,所述連接器蓋繞著其軸線相對于所述連接器殼體旋轉,從而相應地定向。
(8)根據(5)至(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連接器蓋中,與所述軸線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是方形,并且其中
在所述連接器殼體中,與所述軸線呈直角使得所述連接器殼體的所述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在所述連接器蓋的所述開口側端部中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
(9)根據(5)至(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連接器蓋中,與所述連接器蓋的所述開口側端部的所述軸線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是圓形,并且其中
在所述連接器殼體中,與所述軸線呈直角使得所述連接器殼體的所述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在所述連接器蓋的所述開口側端部中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
(10)根據(1)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所述連接器蓋還包括轉動限制突起,該轉動限制突起與穿過所述電線插通口的所述電線進行抵接,其中
在所述連接器蓋相對于穿過所述電線插通口的所述電線轉動的情況下,所述轉動限制突起與所述電線進行抵接,以從而限制所述連接器蓋的所述轉動。
(11)一種連接器單元,包括:
連接器,其容納電連接到從干線分支的分支線的末端的端子;以及
連接器蓋,其形成為具有底壁和側壁的有底的筒狀形狀,并且所述連接器蓋組裝到所述連接器的存在拉出所述分支線的拉出平面的端部,所述連接器蓋在所述分支線和所述干線布線的方向上引導所述分支線和所述干線,其中
所述連接器蓋具有:電線插通口,該電線插通口形成在彼此面對的所述側壁中;以及轉動限制突起,其形成在所述底壁中,并且所述干線穿過所述電線插通口,并且所述分支線從所述電線插通口拉出,并且其中
在所述連機器該相對于所述干線轉動的情況下,所述轉動限制突起與所述干線進行抵接,從而限制所述連接器蓋的轉動。
(12)一種連接器單元,包括連接器和嵌合到所述連接器的電線拉出端的連接器蓋,其中
所述連接器蓋在排除兩個橫向側表面的情況下是中空長方體部件(包括中空的正方體部件),其中
第一嵌合部設置在頂部和底部的每個上,該第一嵌合部包括作為其部件的向下延伸部以及向上延伸部,向下延伸部從嵌合到所述連接器的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頂部的嵌合端的末端向下延伸,向上延伸部從嵌合到所述連接器的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底部的嵌合端的末端延伸,并且第二嵌合部設置在所述連接器的嵌合到所述連接器蓋的嵌合端處,從而分別嵌合到所述第一嵌合部,并且其中
電線分布分隔肋設置為從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所述頂部向下延伸,或者從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所述底部向上延伸。
(13)根據(12)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來自所述連接器的電線穿過電線方向限制部,該電線方向限制部形成在所述向下延伸部或所述向上延伸部與所述電線分布分隔肋之間,并且來自除了所述連接器之外的其它連接器的電線穿過電線收集部,該電線收集部形成在所述電線分布分隔肋與所述連接器蓋的壁部之間。
(14)根據(13)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來自所述連接器的電線中的一條電線穿過所述電線方向限制部,同時來自所述連接器的所述電線的剩余電線分布在所述電線分布分隔肋周圍,以穿過所述電線收集部。
(15)根據(12)至(14)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
鉸鏈在與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形成在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所述頂部上、或者在所述中空長方體部件的所述底部上,并且由于所述頂部或者所述底部的所述嵌合端繞著所述鉸鏈旋轉,所以空間形成在所述電線分布分隔肋的末端與所述鉸鏈之間。
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根據以上(1)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連接器蓋具有有底的筒狀,并且兩個電線插通口形成在連接器蓋的側壁中,兩個電線插通口構成入口或者出口,用以使從像所述連接器蓋這樣的不同的連接器蓋導出的電線能夠穿過該入口或者出口從而在布線方向上引導,兩個插通口還構成出口,在布線方向上從該出口拉出來自電線拉出開口的電線。當連接器蓋組裝到像沿著電線的布線方向而設置的連接器一樣的多個連接器時,連接器蓋能夠組裝到連接器,而不將電線插通口的功能限制為用于電線的入口或者出口。因此,連接器蓋能夠組裝到沿著電線的布線方向而設置的多個連接器。
根據以上(2)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連接器蓋軸對稱,并且作為在面對電線拉出開口的側處的端部的電線拉出側端部具有軸對稱形狀,其中,電線拉出側端部的軸線與開口側端部的軸線一致,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到開口側端部內。因此,由于兩個電線插通口的各自的朝向而不限制連接器蓋組裝到連接器殼體的方向。即,在兩個電線插通口中的任意一個朝向定位為與其相鄰的連接器蓋的情況下連,接器蓋可以組裝到連接器殼體,從而使得能夠容易地將連接器蓋組裝到連接器。
根據以上(3)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在連接器蓋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旋轉從而對應地定向的多個位置處,軸向旋轉鎖定部鎖定連接器蓋與連接器殼體。因此,能夠處理電線的各種布線方向。
根據以上(4)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連接器蓋的與其軸線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并且連接器殼體的與其軸線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內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因此,每次連接器蓋繞著其軸相對于連接器殼體旋轉90度時,都能夠穩(wěn)定地鎖定連接器蓋與連接器殼體。
根據以上(5)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與連接器蓋的開口側端部的軸線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并且與軸線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內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因此,連接器蓋能夠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自由地旋轉任意旋轉角度。
根據以上(6)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不僅能夠保護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而且能夠容易地且以確定的方式地使電線朝向一個方向。因此,通過使用根據以上(6)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能夠提高在將連接器連接到電子設備時的操作性能,并且能夠容易地且以確定的方式地防止電線纏住或者被外殼卡住。
另外,根據以上(6)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施加在電線上的力由引導裝置減輕,并且因此,能夠實現(xiàn)這樣的連接器單元: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并且其中,難以發(fā)生連接器中的端子的變形或者故障、連接故障等。
根據以上(7)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引導電線的引導裝置被構造為從連接器的拉出電線的平面大致突出為l狀,并且因此,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以確定的方式在一個方向上引導電線。另外,引導裝置能夠容易地與連接器一體地形成,并且因此,能夠以低的成本制造包括引導裝置的連接器單元。
根據以上(8)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設置了像上述引導裝置一樣的多個引導裝置,并且各個引導裝置被構造為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引導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因此,能夠實現(xiàn)高通用性的連接器單元,該連接器單元能夠根據應用而使電線朝向各種方向。
根據以上(9)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連接器蓋包括空間部,該空間部使得電線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穿過該空間部。因此,例如,從多個連接器拉出的電線被一起引導至外側時,使得從其它連接器拉出的電線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穿過限定在指定連接器蓋中的空間部,從而,來自指定連接器的電線和來自其它連接器的電線被放到一起,從而容易地且以確定的方式對齊并且整齊地朝向一個方向。
根據以上(10)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即使連接器蓋(即,整個連接器單元)相對于電線轉動,轉動限制突起也與電線進行抵接以限制連接器單元的轉動。這防止了整個連接器單元相對于電線的轉動,從而使得能夠提高在將連接器裝接到匹配連接器時的操作性能。
根據以上(11)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即使連接器蓋(即,整個連接器單元)相對于干線轉動,轉動限制突起也與干線進行抵接以限制連接器單元的轉動。這防止了整個連接器單元相對于干線的轉動,從而使得能夠提高在將連接器裝接到匹配連接器時的操作性能。
根據以上(12)至(15)所描述而構造的連接器單元,利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能夠使得所有的連接器單元以在相同的方向上對齊的方式布置。因此,在將連接器嵌合在匹配連接器中或匹配連接器上時,變得不需要更正連接器單元的朝向的時間,從而使得能夠大幅減小很多連接器的嵌合時間。
另外,能夠容易地分別識別從那些連接器退出的電線。
此外,即使連接器蓋相對于穿過其頂部和底部的豎直軸線轉動,連接器蓋也能夠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
另外,將鉸鏈形成在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上,這在電線分布分隔肋的末端與鉸鏈之間建立了空間,并且這有助于在連接器蓋中容納一束電線,從而使得能夠減少將連接器嵌合在一起所需的時間。
從而,已經簡要描述了本發(fā)明。通過細讀下面將通過參考附圖而描述的用于執(zhí)行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下文中,稱為“實施例”),本發(fā)明的細節(jié)將更加清晰。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2a和2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尚未嵌合到一起的連接器蓋和連接器的視圖。
圖3a和3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嵌合到一起的連接器蓋和連接器的視圖。
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多個連接器單元的平面圖,該多個連接器單元在電線通過其而布線的情況下并排對齊為一排。
圖5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圖4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連接器的透視圖,其示出了電線在不同的方向上布線的情況。
圖7是根據現(xiàn)有技術的電線從多個連接器拉出的車輛變速箱的平面圖。
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9是圖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
圖10a和10b是示出圖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連接到匹配連接器的透視圖,并且圖10a和10b示出了在連接器的電線插通口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情況下,連接器蓋組裝到連接器的狀態(tài)。
圖11a和11b是示出將連接器蓋裝接到多個連接器殼體的步驟的視圖。
圖12a和12b是示出將連接器蓋裝接到多個連接器殼體的步驟的視圖。
圖13是示出將連接器蓋裝接到多個連接器殼體的步驟的視圖。
圖14是示出不對齊為一條直線的多個連接器的視圖。
圖15是示出組合使用通過相對于連接器殼體90度旋轉的連接器蓋130的電線布線的實例的視圖。
圖16是根據對連接器單元做出的修改實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17a和17b是示出連接器蓋在關于連接器殼體的軸朝向不同方向的同時裝接到連接器殼體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
圖18是示意性示出當使用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時,在變速箱中的電線的布線的實例的平面圖。
圖19是示出圖1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和陽殼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20是示出具有組裝到其的連接器蓋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
圖21是示出連接器單元在使用中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22a是示出連接器單元在使用中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并且圖22b是描述在截面示出電線的情況下沿著圖22a中線b-b的電線的布線的視圖。
圖23a和23b示出了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操作效果的透視圖,其中,圖23a是示出當使用在前發(fā)明的連接器單元時電線的布線形式的實例的透視圖,并且圖23b是示出當使用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時電線的布線形式的實例的透視圖。
圖24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連接器蓋的當從其下側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并且圖24b是圖24a所示的連接器蓋的當從其下側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其示出了從連接器拉出的兩條電線穿過連接器蓋的內部的狀態(tài)。
圖25是圖24a所示的連接器蓋的五面視圖,其中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并且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
圖26是圖24b所示的連接器蓋的六面視圖,其中,其中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視圖a為視圖r從箭頭a所示的方向觀看時的截面視圖,并且視圖b示出了視圖a所示的電線分布分隔肋的修改實例。
圖27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與大量電線之間的位置關系的透視圖。
圖28是從圖24所示的連接器蓋改進的連接器蓋當從下方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其中,圖28a(1)是示出鉸鏈閉合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28a(2)是示出鉸鏈打開的狀態(tài)的視圖,并且圖28b是示出在鉸鏈打開的狀態(tài)下電線穿過連接器蓋的狀態(tài)的視圖。
圖29是圖28a(1)中在鉸鏈打開情況下的連接器蓋的五面視圖,其中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并且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
圖30a是根據早于本發(fā)明而做出的發(fā)明的連接器和連接器蓋的透視圖,其示出了連接器與連接器蓋準備嵌合到一起的狀態(tài),并且圖30b是示出連接器與連接器蓋嵌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連接器和連接器蓋的透視圖。
圖31a是根據相關發(fā)明的連接器420當從面朝連接器蓋410的一側觀看時的前視圖,并且圖31b示出了連接器420和連接器蓋410的透視圖,其圖示了根據相關發(fā)明的將從連接器420退出的電線容納到連接器蓋410中的步驟。
參考標記列表
10:連接器;11:鎖定孔;12:按壓裝置;13:空間部;14:間隙部;15:底表面;20:連接器;21:后突起;22:上突起;23:電線;24:引導裝置;25:后表面;30:連接器單元;40:設備側連接器;41:鎖定部件;101、102:連接器單元;110、111:連接器;120、150:連接器殼體;120a、150a:電線拉出開口;120b、150b:電線拉出側端部;121:端子容納室;130、160:連接器蓋;130a、160a:側壁;130b、160b:底壁;130c、160c:開口側端部;130d、160d:外表面;131、161:電線插通口;132:引導狹縫;133:按壓表面;140、170:軸向旋轉鎖定部;141、171:蓋側鎖定部;141a:蓋側鎖定突起;171a:蓋側鎖定突出部;143、172:連接器側鎖定部;142a:連接器側突起;172a:連接器側鎖定凹部;100:匹配連接器;310:連接器蓋;313:底壁;317:電線插通口;319:轉動防止突起;320:連接器;321:殼體;325:拉出平面;330:連接器單元;380:電線;381:分支線;382:干線;410:根據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a:嵌合空間(第一嵌合部);411:頂部;411n:窄部;411w:寬部;411d:向下延伸部;411wd:向下延伸部;411r:連接部;412:底部;412h:鉸鏈;412n:窄部;412w:寬部;412u:向上延伸部;412wu:向上延伸部;412r:連接部;413:壁部;414:電線分布分隔肋;414a:電線方向限制部;414b:電線收集部;420:根據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420a:嵌合突起(第二嵌合部);420k:接合突起;420l:矛桿偏轉和變形空間;420t:端子容納室;430: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單元;440:匹配連接器;w1、w2:電線。
具體實施方式
后文中,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在圖1中,通過使用后突起21和鎖定孔11,連接器蓋10嵌合在陰連接器20的平面(后文中,稱為“后表面”)25所存在的一側上,電線23從后表面25拉出。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由該連接器20和連接器蓋10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陽設備側連接器40置于未示出的電子設備中,并且在設備側連接器40中的電極從電子設備連接到電線。
通過使設置在連接器20上的上突起22與設置在設備側連接器40上的鎖定部件41進行接合,連接器20與設備側連接器40結合在一起,并且設置在各個連接器中的端子電連接在一起。
電線23從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拉出,并且在本實施例中,從其拉出兩條電線。參考標號24表示引導裝置24,該引導裝置24適于在一個方向上引導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在本實施例中,在圖2a所示的連接器10尚未嵌合在其上的狀態(tài)下,引導裝置24(24-1、24-2)從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上的左和右下部向上突出為大致l狀。引導裝置24由樹脂且與連接器一體地形成,并且為柔性的。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當從后表面25觀看時,引導裝置24-1將電線23引導到左側,并且引導裝置24-2將電線23引導到右側。
在圖2a中,從連接器20拉出的兩條電線23兩者均由引導裝置24-1向左側引導,并且不使用引導裝置24-2。然而,依據情況,可以采用通過僅使用引導裝置24-2而將兩條電線兩者均向右側引導的構造??蛇x擇地,可以采用利用引導裝置24-1而向左側引導一條電線并且利用引導裝置24-2向右側引導另一條電線的構造。
平坦的板狀按壓裝置12設置在連接器蓋10上,從而從其底表面15朝著前方延伸??臻g部13設置在該按壓裝置12的兩側上,使得從連接器20拉出的除了電線23之外的電線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穿過,連接器蓋10嵌合在連接器20上。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a、3b所示(在圖3a中,不描述連接器10,以清晰地示出引導裝置24如何操作),當連接器蓋10嵌合在連接器20上時,按壓裝置12按壓在引導裝置24上,從而使引導裝置24變形,從而由引導裝置24引導的電線23由變形的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卡住,使得抑制電線23移動。
在圖3a中,兩個引導裝置24中的僅引導裝置24-1用于使兩條電線23朝向當從后表面25觀看時的左側。然而,可以通過僅使用引導裝置24-2而向右側引導兩條電線23。可選擇地,如圖6所示,通過單獨地使用兩個引導裝置24,電線23-l可以由引導裝置24-1朝向左側,并且電線23r可以由引導裝置24-2朝向右側。
如觀看圖2所見,在連接器蓋10嵌合在連接器20上之前,設置在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上的引導裝置24僅在一個方向上引導拉出的兩條電線23,并且因此,電線23能夠自由地移動。從而,在由于諸如外力施加到電線23這樣的原因而使得電線23比引導裝置24的上端更加向上偏移的情況下,電線23騎跨在引導裝置24上方,并且電線23不再朝向一個方向(并且然后朝向與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大致呈直角的方向)。
與此相比,如圖3所示,當連接器蓋10嵌合在連接器20上時,電線23由通過按壓裝置12變形的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卡住,從而限制電線23的移動,從而防止電線23向上偏移。從而,即使外力施加到電線23,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也能夠朝向一個方向,而不偏移。
這里,限制電線23的移動的程度應當根據連接器單元所應用到的設備而按照要求選擇。具體地,能夠按照要求選擇以下任意狀態(tài):利用變形的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而強力地緊固電線23的狀態(tài);利用變形的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而松弛地緊固電線23的狀態(tài);以及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幾乎與電線23接觸的狀態(tài)。
通過采用該構造,在連接器蓋10裝接到連接器20的情況下,固定了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的方向,而不存在任何偏移,從而使得能夠以確定的方式使電線23朝向一個方向。
另外,在連接器蓋10已經裝接到連接器20之后由于某種原因外力施加到電線23的情況下,與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相比,施加在連接器與電線之間的連接部上的力由于變形的引導裝置24而減輕,從而使得能夠防止連接器中的端子的變形或故障、或者連接故障。不僅當電線23被變形的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卡住時,而且當引導裝置24和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以某種方式與電線23進行接觸時,也能夠預期該外力減輕效果。然后,當外力施加到電線23時,能夠利用電線23與引導裝置24或者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之間產生的摩擦力,減輕施加在連接器20與電線23之間的連接部上的力。
圖4和圖5示出了如下實例:其中,通過使用像該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一樣的多個連接器單元,多條電線一起在一個方向上布線。圖4是示出根據實施例的多個連接器單元30-1至30-6并排對齊,并且來自各個連接器的電線一起引導至外側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5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圖4所示的連接器單元30-2和30-3。
首先,將參考圖4描述最左邊的連接器單元30-1。
首先,在連接器蓋10-1嵌合在連接器單元30-1的連接器20-1上之前,通過使用如圖2所示的、設置在連接器20-1上的引導裝置24(未示出),引導從連接器20-1拉出的電線23-1,從而朝向一個方向(連接器單元30-2的方向)。
接著,如圖3所示,連接器蓋10-1嵌合在連接器20-1上,從而利用按壓裝置12而使引導裝置24變形,從而限制電線23-1的移動,從而即使外力施加到電線23-1,電線23-1也朝向一個方向而不偏移。從而,對連接器單元30-1進行的操作結束。
接著,將參考圖4和5描述第二個最左邊的連接器單元30-2。
首先,與以上剛描述的連接器單元30-1的情況相似,在連接器蓋10-2嵌合在連接器單元30-2的連接器20-2上之前,通過使用設置在連接器20-2上的引導裝置24(未示出),在一個方向上(連接器單元30-3的方向)引導從連接器20-2拉出的電線23-2。
另外,與上述預備操作相關地,來自連接器單元30-1的電線23-1經由連接器蓋10-2中的間隙部(由圖1中的參考標號14表示的部分)定位在空間部(由圖1中的參考標號13表示的部分)中,使得電線23-1能夠穿過空間部。
在上述狀態(tài)下,連接器蓋10-2嵌合在連接器20-2上,從而通過按壓裝置12而使引導裝置24變形,以從而限制來自連接器20-2的電線23-2的移動,同時防止來自連接器單元30-1的電線23-1從空間部13移出。從而,即使外力施加到電線23-2,來自連接器20-2的電線23-2也朝向一個方向而不偏移,并且即使外力施加到來自其它連接器的電線23-1,電線23-1也保持在空間部13內,以在一個方向上穿過空間部13。然后,在連接器單元30-2上進行的操作結束。
接著,雖然將描述第三個最左邊的連接器單元30-3,但是第三個最左邊的連接器單元30-3與以上描述的連接器單元30-2基本相同。
即,首先,在連接器蓋10-3嵌合在連接器單元30-3的連接器20-3上之前,通過使用設置在連接器20-3上的引導裝置24(未示出),在一個方向上(連接器單元30-4的方向)引導從連接器20-3拉出的電線23-3。
另外,與上述預備操作相關地,來自連接器單元30-2的電線23-2和從連接器單元30-1經由連接器單元30-2而延伸的電線23-1一起經由連接器蓋10-3中的間隙部(由圖1中的參考標號14表示的部分)定位在空間部(由圖1中的參考標號13表示的部分)中,使得電線23-1和電線23-2能夠穿過空間部。
在上述狀態(tài)下,連接器蓋10-3嵌合在連接器20-3上,從而通過按壓裝置12而使引導裝置24變形,以從而限制來自連接器20-3的電線23-3的移動,同時防止來自連接器單元30-1的電線23-1和來自連接器單元30-2的電線23-2從空間部13移出。從而,即使外力施加到電線23-3,來自連接器20-3的電線23-3也朝向一個方向而不偏移,并且即使外力施加到來自其它連接器的電線23-1和電線23-2,電線23-1和電線23-2也保持在空間部13內,以在一個方向上穿過空間部13。然后,在連接器單元30-3上進行的操作結束。
對所有的連接器20和連接器蓋10進行以上已經描述的操作,從而如圖4所示,能夠容易地在一個方向上并且以確定的方式一起布線多條電線23。
對各個連接器單元進行的操作不必須從最左側連接器單元30-1開始地順次執(zhí)行,并且因此,能夠以任意順序或者同時地操作連接器單元。
接著,將描述實施例的作用效果。
在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中,電線從連接器直線地拉出(與連接器的后表面大致呈直角),并且因此,即使拉出的電線試圖朝著一個方向,也不易于整齊地對齊電線。
與此相比,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中,連接器20包括引導裝置24,該引導裝置24在一個方向上引導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并且連接器蓋10包括按壓裝置12,該按壓裝置12對引導裝置24按壓以使其變形,從而限制了由引導裝置24所引導的電線23的移動。從而,能夠利用由于按壓裝置12而變形的引導裝置24,簡單且以確定地方式使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朝向一個方向。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提供了一下作用效果。即,能夠提高在將連接器20連接到電子設備時的操作性能,并且能夠簡單并且以確定方式防止電線23被纏住、或者電線23被外殼卡住。
毫無疑問,連接器蓋10當然提供了保護從連接器20拉出的電線23的原有的工作效果。
另外,在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中,施加到電線的外力直接傳遞到連接器與電線之間的連接部,并且因此,存在這樣的問題:存在發(fā)生連接器中的端子的變形或者故障或者連接故障的擔憂。與此相比,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中,施加到電線23的力被引導裝置24減輕,并且因此,連接器單元30提供了實現(xiàn)具有較高可靠性的連接器單元的工作效果,在該連接器單元中,難以發(fā)生連接器中的端子的變形或者故障或者連接故障。
另外,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中,引導裝置24從連接器20的后表面(連接器20中拉出電線的平面)25大致突出為l狀,并且因此,不僅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以確定的方式在一個方向上引導電線,而且引導裝置24能夠以簡單的方式與連接器20一體地形成。從而,提供了能夠以低的成本制造具有引導裝置24的連接器30的工作效果。
另外,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包括在不同方向上引導電線23的多個引導裝置24-1、24-2,并且因此,通過使用引導裝置中的一者或者兩者,能夠向左或右或朝著這兩個方向上引導電線23。
因此,利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能夠使電線朝向根據應用而期望的方向,并且因此,連接器單元30提供了實現(xiàn)能夠靈活地處理各種應用的高通用性的連接器單元的工作效果。
另外,在根據該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中,連接器蓋10包括空間部13,電線能夠穿過該空間部13,并且因此,來自其它連接器單元的電線能夠穿過空間部13,從而來自當前連接器的電線和來自其它連接器的電線能夠以簡單并且確定的方式在一個方向上一起整齊地對齊。結果,通過使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0,提供了如下工作效果:將從多個連接器拉出的多條電線以簡單且確定的方式整齊地一起布線在一個方向上。
此外,當從電線穿過空間部13的方向上觀看時,空間部13被平板狀的按壓裝置12劃分為兩部分,并且因此,與不設置按壓裝置12的情況相比,來自其它連接器的電線能夠在空間部13之內移動的電線可移動范圍受到限制,從而使得能夠更加整齊地一起布線電線。
在本實施例中,引導裝置24從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大致突出成l狀。然而,引導裝置的構造不限于此,并且因此,能夠采用任意構造,只要該構造能夠使得從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拉出的電線能夠在指定方向上被引導即可,并且該構造包括引導裝置24形成為的j狀、t狀等。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引導裝置24由樹脂制成,并且與連接器20一體地形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引導裝置可以與連接器分開地制造,從而裝接到連接器。當此發(fā)生時,材料當然也不限于樹脂,只要使用的材料能夠利用按壓裝置而變形即可。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兩條電線從連接器20拉出。然而,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的數量不限于此,并且因此,一條或者三條以上的電線可以從連接器拉出。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20是陰連接器。然而,明顯的是本發(fā)明還能夠應用到陽連接器。在本實施例中,兩個引導裝置24設置在連接器20的后表面25上。然而,在確定在一個方向上布線電線的情況下,應當僅設置一個引導裝置。相反地,在確定不僅在兩個方向上而且在更多其他方向上布線電線的情況下,可以設置三個以上的引導裝置。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按壓裝置12是板狀部件,其從連接器蓋10的底表面15向前方延伸。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按壓裝置可以采用任意形狀,只要當連接器蓋嵌合在連接器上時,該按壓裝置能夠按壓引導裝置并且使該按壓裝置變形,以限制由引導裝置引導的電線的移動即可。
(第二實施例)
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的分解透視圖。在圖8中,示出了連接到連接器110的匹配連接器100的透視圖,并且省略了從連接器110拉出的電線w的圖示。圖9是圖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101的透視圖。在圖9中,省略了從連接器110拉出的電線w的圖示。圖10a和10b示出了圖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101與匹配連接器100連接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并且圖10a和10b示出了在連接器的電線插通口131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110的狀態(tài)。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用于在車輛等中布線的電線。
連接器單元101具有連接器110和連接器蓋130。連接器110包括連接器殼體120,該連接器殼體120容納裝接到電線w的端子c。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中的電線拉出開口120a,從而不僅在布線方向上引導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并且保護電線w。
首先,將描述連接器110。
連接器殼體120由諸如合成樹脂等這樣的絕緣材料制成,并且大致形成為長方體塊。連接器殼體120具有端子容納室121,該端子容納室121容納裝接到電線w的端子c。在本實施例中,端子c圖示為陰端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端子c可以是陽端子。
另外,連接器殼體120的作為在電線拉出開口120側處的端部的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成型為嵌合在連接器蓋130的作為連接器蓋130開口的一側處的端部的開口側端部130c中。該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具有軸對稱形狀,其中,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的軸線與連接器蓋130的軸線a一致,使得拉出側端部12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中。更具體地,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的與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外形為方形,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30c中。
另外,使得連接器110連接到圖8所示的匹配連接器100。
接著,將描述連接器蓋130。
連接器蓋130具有有底的軸對稱管狀。在連接器蓋130中,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形成在連接器蓋130的側壁130a中,并且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構成用于電線w的入口或者出口,從不同的連接器蓋130布線的電線w能夠穿過該入口或者出口,從而將該電線w限制到布線方向;并且該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構成用于從電線拉出開口120a拉出的電線w的出口,以在布線方向上拉出該電線w。
更具體地,連接器蓋130由諸如合成樹脂等這樣的絕緣材料制成,并且與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外形是方形。電線插通口131、131形成在彼此相對的側壁130a的表面中,使得利用由側壁130a和底壁130b包圍的內壁表面,在布線方向上引導電線w。
另外,連接器蓋130在電線插通口131、131中具有兩個引導狹縫132、132,并且引導狹縫132、132將來自作為開口側處的端部的開口側端部130c的電線w分別引導至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
在連接器蓋130中,按壓表面133形成在底壁130b的外表面130d上,并且當連接器蓋130裝接到連接器殼體時,按壓該按壓表面133。
按壓表面133形成有在外表面130d的幾乎整個表面上形成的與按壓方向呈直角的表面。
另外,連接器單元110具有軸向旋轉鎖定部140,該軸向旋轉鎖定部140在多個位置處將連接器蓋130與連接器殼體120鎖定,在該多個位置處,連接器蓋130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旋轉從而對應地定向。
軸向旋轉鎖定部140具有:蓋側鎖定部141,其設置在連接器蓋130側上;以及連接器側鎖定部142,其設置在連接器殼體120側上。
蓋側鎖定部141具有蓋側鎖定突起141a,其設置在連接器蓋130的開口側端部130c的四個角部處,從而從內周表面突出。
連接器側鎖定部142具有連接器側鎖定突起142a,其設置在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的四個角部處,從而從外周表面突出。
蓋側鎖定突起141a和連接器側鎖定突起142a軸對稱地設置在彼此對應的位置處,從而騎跨在對應的突起上,從而在當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與開口側端部130c嵌合在一起時的嵌合完成位置處,鎖定連接器蓋130與連接器殼體120。
這里,連接器蓋130具有有底的筒狀,并且具有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該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構成用于電線w的入口或者出口,其中從不同的連接器蓋130拉出的電線w能夠穿過該入口或者出口,從而在布線方向上引導電線w,并且該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構成用于從電線拉出開口120a拉出的電線w的出口,以在布線方向上拉出電線w。因此,當連接器蓋130組裝到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設置的多個連接器110的每個連接器時,連接器蓋130能夠組裝到連接器110,而不需要將電線插通口131、131的功能限制為用于電線w的入口或者出口。
另外,連接器蓋130具有有底的軸對稱筒狀,并且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形成在側壁130a中,從而互相軸對稱。因此,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的方向不由于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的各自的朝向而受到限制。
即,在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任意一個朝向定位為與其相鄰的連接器蓋130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可以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因此,連接器蓋130能夠用于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而設置的多個連接器110。
另外,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任意一個可以朝向電線w的布線方向。因此,連接器蓋130能夠容易地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另外,如圖10所示,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能夠穿過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的任意一個,從而在任意一個布線方向上(由箭頭d1、d2表示)被引導。
連接器蓋130的與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并且與軸線a呈直角的連接器殼體120的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以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30c中。因此,每次連接器蓋130繞著其軸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旋轉90度時,連接器蓋130都能夠穩(wěn)定地鎖定到連接器殼體120。
因此,如圖10a和10b所示,能夠通過將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的朝向旋轉90度,而改變電線w的布線方向。
接著,將通過使用圖11至15描述在布線電線w時將連接器蓋130裝接到多個連接器殼體120的步驟。
圖11至13示出將連接器蓋130裝接到多個連接器殼體120的步驟的視圖。圖14是示出多個連接器110不對齊為一條直線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5是示出組合使用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通過90度旋轉的連接器蓋130的電線布線的實例的視圖。
在該步驟的說明中,將電線w描述為穿過直線對齊的多個連接器110而布線。
首先,以將電線插通口131相對于連接器110朝向電線w的布線方向(圖11中的箭頭d表示)的方式,操作者將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參見圖11a、b)。
在該組裝操作中,在通過連接器蓋130的用作電線w的出口的一個電線插通口131在布線方向上拉出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的同時,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另外,在該組裝操作中,以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被從對應的引導狹縫132、132引導至各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方式,連接器蓋130能夠容易地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另外,應當在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任意一個朝向電線w的布線方向(圖11中的箭頭d所示)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此處,在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以從面向布線方向的電線插通口131拉出的方式彎曲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裝接到連接器殼體120。由此,能夠通過在嵌合方向上按壓按壓表面133而容易地裝接連接器蓋130。
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由連接器蓋130捆束到一起并且在布線方向上引導。
其后,操作者以電線插通口131相對于另一個連接器110朝向電線w的布線方向的方式,將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該另一個連接器110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排列(參見圖12a、12b)。
同樣在該組裝操作中,在通過連接器蓋130的用作電線w的出口的一個電線插通口131在布線方向上拉出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的同時,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另外,也在該組裝操作中,以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從對應的引導狹縫132、132引導至各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方式,連接器蓋130能夠容易地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此外,同樣在此處,與上述組裝操作相似地,應當在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任意一個朝向電線w的布線方向(圖11中的箭頭d所示)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
此處,在從連接器殼體120拉出的電線w以從面朝布線方向的電線插通口131拉出的方式彎曲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裝接到連接器殼體120,并且從已經組裝到其它連接器殼體120的其它連接器蓋130拉出的電線w從一個電線插通口131穿過當前連接器蓋130到另一個電線插通口131。
連接器蓋130的一個電線插通口131充當從另一個連接器蓋130拉出的電線w的入口,并且另一個電線插通口131充當從連接器蓋130拉出的電線w的出口。
同樣在此處,能夠通過在嵌合方向上按壓按壓表面133而容易地裝接連接器蓋130。
通過重復一系列的操作來將連接器蓋130組裝到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而對齊的多個連接器110,能夠將電線w捆束到一起,并且在布線方向上引導電線w(參見圖13)。
在該步驟中,將電線w描述為穿過直線對齊的多個連接器110而布線。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如圖14所示,多個連接器110不必須直線地對齊。
另外,如圖15所示,可以通過組合使用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通過90度旋轉的連接器蓋130而布線電線w。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中,連接器蓋130具有有底的管狀,并且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形成在連接器蓋130的側壁130a中,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構成用于電線w的入口或者出口,該電線w從其他連接器蓋130布置以能夠穿過該入口或者出口而在布線方向上被引導,并且該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還構成在布線方向上拉出來自電線拉出開口120a的電線w的出口。當連接器蓋130組裝到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設置的多個連接器110時,連接器蓋130能夠組裝到連接器110,而不需要將電線插通口131、131的功能限制為用于電線w的入口或者出口。因此,連接器蓋130能夠組裝到沿著電線w的布線方向而設置的多個連接器110。
另外,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中,連接器蓋130軸對稱,并且作為在面對電線拉出開口120a的一側處的端部的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具有軸對稱形狀,其中,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的軸線與開口側端部130c的軸線a一致,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能夠嵌合到開口側端部130c內。因此,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的方向不由于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的各自的朝向而受到限制。即,在兩個電線插通口131、131中的任意一個朝向定位為與其相鄰的連接器蓋130的情況下,連接器蓋130可以組裝到連接器殼體120,從而使得能夠容易地將連接器蓋130組裝到連接器110。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中,在連接器蓋130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旋轉從而對應地定向的多個位置處,軸向旋轉鎖定部140將連接器蓋130與連接器殼體120鎖定。因此,能夠處理電線w的各種布線方向。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中,連接器蓋130的與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并且連接器殼體120的與軸線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2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30c內的截面的外形為方形。因此,每次連接器蓋130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20通過90度旋轉時,都能夠穩(wěn)定地鎖定連接器蓋130與連接器殼體120。
(修改實例)
接著,將通過使用圖16和17描述對根據上述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做出的修改實例。圖16是對根據以上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101做出的修改實例的連接器單元102的分解透視圖。圖17a和17b是示出連接器蓋160在關于連接殼體150的軸朝向不同方向的同時,裝接到連接器殼體150的連接器單元102的透視圖。
修改實例的連接器單元102與連接器單元101的不同之處在于:開口側端部160c的與其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是圓形,并且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的與軸線a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60c內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
其他構造與第二實施例相似,并且因此,將相同的參考標號賦予與實施例的構成部件相同的構成部件。
連接器單元102具有軸向旋轉鎖定部170,該軸向旋轉鎖定部170在連接器蓋160繞著其軸線旋轉從而相應地定向的多個位置處鎖定連接器蓋160與連接器殼體150。
軸向旋轉鎖定部170具有:蓋側鎖定部171,其設置在連接器蓋160側上;以及連接器側鎖定部172,其設置在連接器殼體150側上。
蓋側鎖定部171具有多個蓋側鎖定突出部171a,該多個蓋側鎖定突出部171a沿著連接器蓋160的開口側端部160c的內周表面等間隔地設置,以從該內周表面突出。
連接器側鎖定部172具有連接器側凹狀鎖定凹部172a,該連接器側凹狀鎖定凹部172a沿著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的外周表面等間隔地設置,以使得蓋側鎖定突出部171a能夠嵌合在其中。
蓋側鎖定突出部171a和連接器側鎖定凹部172a設置在軸對稱地彼此對應的位置處,使得當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和開口側端部160c嵌合在一起時,兩個部件的嵌合利用突起和凹部而鎖定。
這里,開口側端部160c的與其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是圓形,并且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的與軸線a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60c內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因此,每次連接器蓋160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50旋轉預定角度時,都使得連接器蓋160固定到連接器殼體150。
由此,如圖17所示,能夠通過以預定角度旋轉連接器蓋160以使兩個電線插通口161、161指向期望的朝向,而改變電線的布線方向。
根據修改實例的連接器單元102提供了與連接器單元101所提供的相似的優(yōu)勢效果。另外,開口側端部160c的與其軸線a呈直角的截面的外形是圓形,并且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的與軸線a呈直角使得電線拉出側端部150b能夠嵌合在開口側端部160c內的截面的外形為圓形。因此,連接器蓋160能夠繞著其軸線相對于連接器殼體150以一定自由度的旋轉角而旋轉。
雖然將連接器單元101描述為具有軸對稱的連接器蓋160,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連接器蓋可以采用任意形狀,只要其具有有底的筒狀即可。例如,即使采用考慮中的截面外形為矩形的連接器蓋也沒有問題。
從而,已經通過使用附圖而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實施例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實例,并且因此,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而能夠按照要求修改、改進等。另外,只要能夠實現(xiàn)本發(fā)明,則構成元件的材料、形狀、尺寸、數量和位置是任意的,并且不限于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那些。
(第三實施例)
后文中,將參考圖18至23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
圖18是示出當使用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時,在變速箱中的電線的布線的實例的平面視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8所示,矩形變速箱370其中容納了:基部件360,電子部件等固定到該基部件360;多個(本實施例中七個)螺線管350,其固定到基部件360;匹配連接器340(例如,陽連接器),其分別固定到螺線管350的各個側表面;連接器320(例如,陰連接器),其分別嵌合到陽連接器340;以及電線380,其從各個連接器320拉出,以向拉出開口371延伸,從而從拉出開口371被引導至外側。電線380包括:分支線381,其從各個連接器320拉出;以及干線382,其分別為一束分支線381(參見圖21,將稍后描述)。分支線381和干線382在由連接器單元330布線的方向上引導,該連接器單元330包括連接器320和裝接到連接器320的連接器蓋310。變速箱370被未示出的單獨的蓋液密地覆蓋。然后,倒入油以填充由變速箱370與蓋包圍的內部空間。
將描述連接器單元330。圖19是示出圖18所示的連接器單元和陽殼體的分解透視圖,圖20是示出具有組裝到其的連接器蓋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并且圖21是示出連接器單元在使用中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22a是示出連接器單元處于使用中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并且圖22b是描述在截面示出電線的情況下沿著圖22a中線b-b的電線的布線的視圖。圖23a和23b示出了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工作效果的透視圖,其中,圖23a是示出當使用在前發(fā)明的連接器單元時電線的布線形式的實例的透視圖,并且圖23b是示出當使用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時電線的布線形式的實例的透視圖。
如圖19所示,連接器單元330包括:連接器320,分支線381從該連接器320拉出;以及連接器蓋310,其組裝到連接器320的拉出分支線381的拉出平面325。這些部件全部由合成樹脂形成。
連接器320(例如,陰連接器)包括盒狀殼體321,在其內部形成了端子容納室322;并且電連接到分支線381的末端的多個端子(例如,陰端子,未示出)容納在端子容納室322內。連接器320在殼體321的外表面上具有鎖定突出部323,該鎖定突出部323適于鎖定在匹配連接器340(例如,陽連接器)的鎖定部341內,并且該連接器320嵌合到匹配連接器340內。多個匹配端子(例如,陽端子,未示出)容納在匹配連接器340的內部中,用于與連接器320內的端子的電連接。然后,當連接器320嵌合到匹配連接器340內時,上述兩種端子電連接在一起。
另外,稍后描述的適于分別鎖定在連接器蓋310的中鎖定孔315內的四個鎖定突起324形成在殼體321的位于拉出平面325周圍的位置處的外表面上。在殼體321的存在拉出平面325的端部處的四個角處,鎖定突起324形成為相同的形狀。這四個鎖定突起324能夠鎖定在連接器蓋310中的所有的四個鎖定孔315內,從而,能夠改變連接器蓋310到連接器320的裝接角度。即,連接器蓋310能夠以除了圖19至21所示的裝接角度之外的裝接角度而裝接到連接器320,并且因此,能夠在連接器蓋310從示出的裝接角度轉動90度(即,連接器蓋310豎直和水平地朝向)這樣的狀態(tài)下,將連接器蓋310裝接到連接器320。能夠通過改變裝接角度而改變連接器蓋310對電線380的引導方向。
如圖19所示,連接器蓋310形成為有底的管狀,并且具有底壁313和四個側壁,并且具有開口311。如圖20所示,連接器蓋310從存在開口311的端部組裝到連接器殼體321的存在拉出平面325的端部。適于鎖定在鎖定突起324上的鎖定孔315形成在連接器蓋310的存在開口311的端部的四個角部中。另外,連接器蓋310具有:電線插通口317,其形成在彼此相對的側表面中;以及轉動限制突起319,其形成在底壁313上。如圖22b所示,轉動限制突起319形成為從底壁313朝著開口311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轉動限制突起319形成在底壁313上,以從底壁313垂直地延伸。
接著,將描述用于連接器單元330的電線布線方法。在本實施例中,將通過采用圖22a所示的實例來描述電線布線方法,在圖22a中,七個連接器單元330用于限制電線380的布線路徑,使得連接器單元330能夠順次地嵌合在固定到圖18所示的七個螺線管350的匹配連接器340內。
如圖21所示,當使用連接器單元330時,干線382穿過連接器蓋310的電線插通口317,并且從連接器320引導出的分支線381從電線插通口317拉出。即,如圖21所示,來自相鄰的連接器單元330的干線382穿過電線插通口317,從而穿過連接器蓋310的內部。然后,從電線通過開口317拉出的干線382和分支線381組合到一起成為分配到下一個連接器單元330的干線382。以這種方式,在連接器單元330中,布線分支線381和干線382的方向由連接器蓋310引導。
通過以上述方式順次地布線電線380,分支線381和干線382被適當地引導至它們的布線方向,如圖22a所示,從而限制它們的布線路徑。
另外,在使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30的電線布線形式中,連接器蓋310具有轉動限制突起319。如圖22b所示,電線380布線在轉動限制突起319的一側(圖22b中的上側)和另一側(圖22b中的下側)這兩側上。換句話說,將電線380布線為使得電線380位于轉動限制突起319的一側和另一側這兩側上。由此,即使連接器蓋310在圖22b中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相對于干線382轉動,轉動限制突起319也與干線382進行抵接,以限制連接器蓋310的轉動,從而使得能夠限制連接器蓋310相對于干線382的轉動。以這種方式,利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30,限制了整個連接器單元330相對于干線382轉動,提高了在將連接器單元330裝接到匹配連接器340時的操作性能。
為了通過參考圖23而進一步說明,當使用了分別不具有轉動限制突起319的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單元330b時,如圖23a所示,連接器單元330b相對于電線380轉動,導致了多個連接器320不在相同的朝向上對齊的情況。以這種方式,在難以在相同的朝向對齊連接器320的情況下,將連接器320裝接到匹配連接器340時的操作性能劣化。相比與此,當使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30時,如以上所描述,限制了整個連接器單元330相對于干線382轉動。從而,如圖23b所示,連接器320能夠容易地在相同的朝向上對齊,這提高了將連接器320裝接到匹配連接器340的操作性能。
下面將總結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330。
連接器單元330包括連接器320和連接器蓋310。連接器320容納電連接到分支線381的末端的端子,該分支線381從干線382分支。連接器蓋310形成為有底的筒狀,其具有底壁313和側壁,并且該連接器蓋310組裝到連接器320的存在拉出分支線381的拉出平面325的端部。在連接器單元330中,分支線381和干線382引導到其由連接器蓋310布線的方向。連接器蓋310具有:電線插通口317,其形成在彼此相對的側表面中;以及轉動限制突起319,其形成在底壁313上,從而干線382穿過電線插通口317,并且分支線從電線插通口317拉出。在連接器蓋310相對于干線382轉動的情況下,轉動限制突起319與干線382進行抵接,并且這限制了連接器蓋310的轉動。
注意,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受實施例的限制。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的情況下,能夠對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改進等。
例如,在實施例中,連接器單元330被描述為用于限制在變速箱370內布線的電線380的布線路徑。然而,毫無疑問,連接器單元330能夠用于除了變速箱370內的電線的布線之外的其他應用。
(第四實施例)
下文中,將基于附圖詳細描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連接器蓋,連接器蓋通過使所有的連接器朝向相同的方向,而有助于識別從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接器退出的電線,并且即使連接器蓋相對于穿過連接器蓋的頂部和底部的軸線轉動,連接器蓋也能夠進一步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
<根據實施例的連接器蓋410>
圖24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當從其下側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并且圖24b是圖24a所示的連接器蓋當從其下側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其示出了從連接器拉出的兩條電線穿過連接器蓋的內部的狀態(tài)。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基本與根據圖30a所示的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相同。
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與根據在先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中,以從頂部411的內部向下延伸以到達接近圖30a所示的連接器蓋410的底部412的方式,具有預定寬度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與連接器蓋410一體地由與連接器蓋410相同的樹脂材料形成。
<根據實施例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
圖25是根據圖24a所示的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的五面視圖。
在圖25中,在五面視圖的中心處的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s上方的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s下方的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s右側的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并且視圖s左側的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
從五視圖中可見,在根據實施例的連接器蓋410中,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形成為:在連接器蓋的寬度方向上延伸至其全部范圍的同時,從頂部411的內側延伸,以到達接近連接器蓋410的底部412。然后,來自連接器蓋410嵌合到的連接器的兩條電線穿過連接器蓋410(參見圖24b),這導致了圖26所示的狀態(tài)。
圖26是當來自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機器的電線在連接器蓋中布線時產生的圖25所示的連接器蓋的六面視圖。在該六面視圖中,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并且視圖a為當從箭頭a、a所示的方向觀看時沿著線a-a截取的截面視圖。
<兩條電線w1、w2與電線分布分隔肋414之間的位置關系>
在圖26中,來自連接器蓋410嵌合到的連接器的兩條電線w1、w2中的電線w1以使其清楚的方式穿過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該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建立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與頂部411的向下延伸部411d之間(參見圖26a)。
另外,電線w1、w2中的另一條電線w2以使其清楚的方式、朝著與電線w1所指向的一側的相反側穿過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并且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周圍移動,其后,電線w2穿過電線收集部414b,以朝向與電線w1所朝向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參見圖26a),該電線收集部414b定義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與壁部413之間。
另外,來自其它連接器的大量電線w3至wn穿過電線收集部414b(參見圖26a)。
<通過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維持水平狀態(tài):優(yōu)勢1>
以這種方式,兩條電線w1、w2中的一條電線(w1)穿過連接器蓋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的前側(面朝連接器的一側),并且另一條電線(w2)穿過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的后側(面朝壁部413的一側)。因此,兩條電線w1和w2以與保持在其間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相同的高度平行地對齊,這使得連接器蓋能夠維持其水平狀態(tài)(參見圖27)。
在所有的連接器蓋采用上述構造的情況下這是能夠實現(xiàn)的,并且因此,使得具有連接器蓋的連接器單元能夠維持他們的水平狀態(tài)。
從其它連接器單元430到達連接器單元430的一組電線應當水平地穿過電線收集部414b。
結果,使得所有的連接器單元430能夠維持他們的水平狀態(tài),如圖27所示。
<所有連接器單元相似地維持他們的水平狀態(tài)>
圖27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單元與大量電線之間的位置關系的透視圖。如上所述,所有的連接器單元430-1至430-3具有根據發(fā)明的連接器蓋410-1至410-3,并且因此,所有的連接器單元430-1至430-3維持他們的水平狀態(tài)。
結果,當連接器單元430-1至430-3嵌合至他們的匹配連接器中時,連接器單元430-1至430-3對齊,以指向相同的朝向,并且因此,能夠有效地進行嵌合操作。
另外,連接器蓋410嵌合到的連接器單元430中的一條電線水平地穿過連接器蓋410的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并且連接器單元430的電線中的剩余電線和來自其它連接器單元430而到達那里的一組電線水平穿過電線收集部414b,從而所有的電線都并排布置為平坦狀態(tài)。鑒于此點,防止連接器進一步轉動。結果,當連接器單元嵌合到他們的匹配連接器中時,連接器單元對齊,以指向相同的朝向,并且因此,能夠有效地進行嵌合操作。
<利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容易地識別來自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接器的電線:優(yōu)勢2>
從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接器退出的一條電線通過穿過連接器蓋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的面朝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的一側,而從不會不能分布,并且因此,通過觀看穿過電線方向限制部414a的電線,易于識別電線作為來自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接器的電線。
<即使連接器蓋轉動,連接器蓋也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優(yōu)勢3>
兩條電線w1、w2中的電線w2以電線w2被分布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周圍的方式、從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的前側(面朝連接器的一側)分布到后側(面朝壁部413的一側)(參見圖26a)。因此,即使連接器蓋試圖繞著穿過其頂部和底部的軸線轉動,連接器蓋也難以因此轉動。在連接器蓋將要轉動時,試圖使電線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的力產生在如此分布的電線中,該電線在與電線分布分隔肋414接觸的同時分配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周圍,并且該力作用為使連接器蓋容易地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結果,即使在連接器蓋轉動的情況下,也將連接器蓋的朝向恢復到其初始位置,并且因此,能夠有效地進行嵌合操作。
<其它變形例>
在之前作出的說明中,連接器蓋被描述為具有長方體形狀。然而,形狀不限于長方體,并且因此,毫無疑問,連接器蓋可以具有立方體形狀。
另外,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被描述為形成為從頂部411向下延伸。然而,假定電線能夠沿著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穿過或者在其周圍穿過,則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可以形成為從底部412向上延伸。
此外,如從圖26a所見,通過形成肋以具有與連接器蓋410的寬度(在與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相等的寬度,賦予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轉動防止功能。然而,在該構造中,電線從連接器蓋410向側面地突出。當期望避免電線的突出時,如圖26b所示,應當代替地設置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其在被賦予轉動防止功能的同時,形成為比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稍短,使得能夠防止電線從連接器蓋410向側面地突出。
<根據實施例的連接器410的進一步改進>
圖28是示出圖24所示的連接器蓋的進一步改進的視圖,或者是連接器蓋當從下方向上觀看時的透視圖,其中,鉸鏈形成在底部412上。圖28a(1)示出鉸鏈閉合狀態(tài),圖28a(2)示出鉸鏈打開的狀態(tài),并且圖28b是示出在鉸鏈打開的狀態(tài)下電線穿過連接器蓋的狀態(tài)的視圖。
另外,圖29是在鉸鏈閉合的情況下圖28a(1)所示的連接器蓋的五面視圖,其中視圖s為前視圖,視圖h為平面視圖,視圖t為底視圖,視圖r為從右方觀看時的側視圖,并且視圖l為從左方觀看時的側視圖。
如圖28a(1)所示,鉸鏈412h形成在位于壁部413附近的位置處的底壁412上,從而沿著與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向側方)完全延伸。另一方面,電線分布分隔肋414形成為從頂部411的內側向下延伸,如上所述。從而,當底部12的嵌合端繞著鉸鏈412h轉動時,如圖28a(2)所示,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的末端與鉸鏈412h之間打開大的空間。
結果,當來自除了連接器蓋嵌合到的連接器單元之外的其它連接器單元的大量電線w3至wn穿過連接器單元的、限定在連接器單元的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與連接器蓋410的壁部413之間的電線收集部414b時,釋放了在閉合的底部412的嵌合端處的嵌合接合(參見圖28a(1)),并且底部412的連接器嵌合端繞著鉸鏈412h向下轉動,如圖28a(2)所示,從而在電線分布分隔肋414與鉸鏈412h之間打開大的空間。然后,電線w3至wn在它們的中途部分處被推入到空間內,而后水平的對齊,如圖28b所示。
其后,底部412的嵌合端閉合。然后,形成在連接器420的對應位置處的左和右嵌合突起420a各自鎖定在存在于連接器蓋410的底部412的左和右部中的嵌合空間410a內,從而來自其它連接器單元430的大量電線w3至wn能夠在水平對齊的同時穿過連接器單元430的連接器蓋410的電線收集部414b。
<總結>
通過在底部中形成鉸鏈,當底部的嵌合端繞著鉸鏈轉動時,在電線分布分隔肋與鉸鏈之間打開大的空間,并且因此,來自其它連接器單元的大量電線能夠容易地收集到連接器蓋的電線收集部中。
另一方面,在如圖24所示的不具有上述鉸鏈412h的連接器蓋的情況下,來自其它連接器單元的大量電線w3至wn的各自的末端需要穿過連接器單元430的連接器蓋410的電線收集部414b。該操作需要投入一些人力時間并且因此麻煩。另外,相比于圖31a和31b所示的現(xiàn)有連接器單元,改進了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
本專利申請基于2013年10月29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223892)、2013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241204)、2013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241206)和2013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241209),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文。
工業(yè)實用性
根據本發(fā)明,提供了能夠容易地使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朝向一個方向的優(yōu)勢效果。提供了該優(yōu)勢效果的本發(fā)明適用于連接器單元,該連接器單元包括連接器和連接器蓋,該連接器蓋嵌合在連接器上并且保護了從連接器拉出的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