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路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及濾波器。
背景技術:
三相共模扼流圈因為具有高阻抗參數(shù)并且結構簡單、高功率密度以及磁芯多樣化,被廣泛應用于濾波電路中,由于國家對電磁兼容越來越重視,產品中的干擾電波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在濾波器的產品研發(fā)中對共模扼流圈的阻抗值要求也越來越高。
需要說明的是,以往的濾波電路中,三相共模扼流圈使用三線共繞一個磁環(huán)的方法進行繞制,由于磁環(huán)內徑的限制,繞制的圈數(shù)會有一定的限制,同時由于線和線之間的電氣隔離,浪費了一定的繞制空間,阻抗值較低。
針對上述相關技術中的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排布方式簡單,導致產生的阻抗值低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及濾波器,以至少解決相關技術中的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排布方式簡單,導致產生的阻抗值低的技術問題。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包括:三相電路輸入端,用于輸入三相電流;共模電感單元,與三相電路輸入端連接,用于濾除三相電流中的干擾電波,其中,共模電感單元包括第一電感、第二電感以及第三電感,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與第二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三相電路負載端,與共模電感單元連接,用于連接負載。
進一步地,三相電路輸入端至少包括:第一輸入端l1、第二輸入端l2以及第三輸入端l3,其中,第一輸入端l1、第二輸入端l2以及第三輸入端l3中任意兩個輸入端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電容。
進一步地,第一輸入端l1與第二輸入端l2之間連接有第一電容c11,第一電容c11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以及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二輸入端l1與第三 輸入端l3之間連接有第三電容c13,第三電容c13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以及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一輸入端l1與第三輸入端l3之間連接有第二電容c12,第二電容c12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以及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
進一步地,三相電路負載端至少包括:第一負載l1’,與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二負載l2’,與第三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三負載l3’,與第三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
進一步地,第一負載l1’與第二負載l2’之間連接有第四電容c21,第二負載l2’與第三負載l3’之間連接有第五電容c23,第一負載l1’與第三負載l3’之間連接有第六電容c22。
進一步地,第一負載l1’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七電容cy1,第二負載l2’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八電容cy2,第三負載l3’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九電容cy3。
進一步地,第一電容至第六電容為x電容。
進一步地,第七電容至第九電容為y電容。
進一步地,第一電感至第三電感為單相共模扼流圈。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濾波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三相共模濾波電路包括:三相電路輸入端,用于輸入三相電流;共模電感單元,與三相電路輸入端連接,用于濾除三相電流中的干擾電波,其中,共模電感單元包括第一電感、第二電感以及第三電感,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與第二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三相電路負載端,與共模電感單元連接,用于連接負載,解決了相關技術中的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排布方式簡單,導致產生的阻抗值低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示意圖;以及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可選的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qū)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shù)據(jù)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tǒng)、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該三相共模濾波電路可以包括:
三相電路輸入端12,用于輸入三相電流。
共模電感單元13,與三相電路輸入端連接,用于濾除三相電流中的干擾電波,其中,結合圖2,共模電感單元包括第一電感l(wèi)11、第二電感l(wèi)21以及第三電感l(wèi)31。
可選地,結合圖2,第一電感l(wèi)11的第一繞組與第二電感l(wèi)21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一電感l(wèi)11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l(wèi)31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二電感l(wèi)21的第二繞組與第三電感l(wèi)31的第二繞組連接。
三相電路負載端14,與共模電感單元連接,用于連接負載。
可選地,結合圖2,上述三相電路輸入端至少包括:第一輸入端l1、第二輸入端l2以及第三輸入端l3,其中,第一輸入端l1、第二輸入端l2以及第三輸入端l3中任意兩個輸入端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電容。
可選地,結合圖2,第一輸入端l1與第二輸入端l2之間連接有第一電容c11,第一電容c11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以及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二輸入端l1與第三輸入端l3之間連接有第三電容c13,第三電容c13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二繞組以及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一輸入端l1與第三輸入端l3之間連接有第二電容c12,第二電容c12分別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繞組以及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
可選地,結合圖2,三相電路負載端至少包括:第一負載l1’,與第二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第二負載l2’,與第三電感的第一繞組連接;第三負載l3’,與第三電感的第二繞組連接。
可選地,結合圖2,第一負載l1’與第二負載l2’之間連接有第四電容c21,第二負載l2’與第三負載l3’之間連接有第五電容c23,第一負載l1’與第三負載l3’之間連接有第六電容c22。
可選地,結合圖2,第一負載l1’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七電容cy1,第二負載l2’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八電容cy2,第三負載l3’與地線pe之間連接有第九電容cy3。
可選地,第一電容至第六電容為x電容。
可選地,第七電容至第九電容為y電容。
可選地,第一電感至第三電感為單相共模扼流圈。
下面結合圖2,介紹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使用三個單相共模扼流圈,通過特定的連接方式,搭建成三相三線共模濾波器。c11、c12、c13為輸入端的x電容,輸入端l1、l2、l3每兩相之間接一個x電容,如果使用的x電容耐壓不足時,可以使用多個x電容串聯(lián),x電容的容值根據(jù)實際的濾波效果進行選取。c21、c22、c23為負載端的x電容,負載端l1’,l2’以及l(fā)3’每兩相之間接一個x電容,當x電容耐壓不足時,可以使用多個x電容串聯(lián),x電容的容值根據(jù)實際的干擾進行選取,cy1、cy2、cy3為負載端的y電容,負載端每相對地之間接一個y電容,y電容的容值在滿足漏電流條件下,在設計上可以盡可能增大,l11、l21、l31為單相共模扼流圈,扼流圈的阻抗頻率參數(shù)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取。
綜上,本申請本專利采用三個單相共模扼流圈通過特定的連接方式,實現(xiàn)三相共模扼流圈的功能。使用單相共模扼流圈,可以實現(xiàn)高繞制圈數(shù)和高阻抗參數(shù)。本申請通過使用阻抗值較高的單相共模扼流圈,得到插入損耗較大的三相濾波器,能夠更充分的利用磁環(huán)內空間進行繞線可以得到更高插入損耗的濾波器電路。
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濾波器,該濾波器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種三相共模濾波電路。
上述本發(fā)明實施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yōu)劣。
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中,對各個實施例的描述都各有側重,某個實施例中沒有 詳述的部分,可以參見其他實施例的相關描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技術內容,可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xiàn)。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單元的劃分,可以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xiàn)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tǒng),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執(zhí)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單元或模塊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單元上。可以根據(jù)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xiàn)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fā)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實現(xiàn),也可以采用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xiàn)。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