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變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除塵的變頻器。
背景技術:
變頻器通常采用抽風的方式進行散熱,即風流從進風口流入機箱,經由散熱器后從出風口流出機箱以實現(xiàn)散熱。在散熱過程中,機箱內部長期處于負壓狀態(tài)下,致使灰塵很容易在散熱器進風口的端面上堆積,如不加以清理,則會導致散熱器的散熱效果變差,從而導致變頻器內部溫度過高,進而引起變頻器故障。目前一般通過拆解散熱器進行除塵清理,不僅增加維護工作的難度,而且拆解后重新安裝還會增加其它不確定因素引起的故障率,給變頻器的技術支持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利性。
因此,目前急需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實現(xiàn)高效除塵的變頻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實現(xiàn)高效除塵的變頻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術方案。一種變頻器,所述變頻器包括設置在機箱內部的散熱器,在所述機箱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風流從所述進風口流入經由所述散熱器后從所述出風口流出,所述機箱上設置有除塵孔,所述除塵孔的尺寸與所述散熱器的除塵工具相匹配,以供所述除塵工具從所述除塵孔穿過并對所述散熱器的進風側端面進行除塵。
優(yōu)選地,所述除塵孔與所述進風側端面的邊沿相對應設置,所述進風側端面的邊沿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散熱器的鰭片排列的方向一致。
優(yōu)選地,所述機箱包括底板,所述散熱器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除塵孔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優(yōu)選地,所述除塵孔包括若干沿著所述進風側端面的邊沿呈直線排列且間隔設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橢圓形孔。
優(yōu)選地,所述進風側端面的邊沿與所述除塵孔相鄰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橢圓形孔的寬度為6~12mm。
優(yōu)選地,所述散熱器與所述底板之間還設置有支撐板,且所述散熱器的進風側端面凸出所述支撐板的邊沿。
優(yōu)選地,所述機箱包括與所述底板相固定且相圍合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相對,所述第三側板與第四側板相對,所述進風口同時設置在所述第一側板、第三側板及第四側板上,所述出風口設置所述第二側板上。
優(yōu)選地,所述除塵孔臨近所述進風口設置在第三側板上,且使所述除塵工具從所述除塵孔穿過并對所述散熱器的進風側端面進行除塵。
優(yōu)選地,所述除塵孔臨近所述進風口設置在第四側板上,且使所述除塵工具從所述除塵孔穿過并對所述散熱器的進風側端面進行除塵。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該變頻器通過在機箱上設置除塵孔,且除塵孔的尺寸與散熱器的除塵工具相匹配,以供除塵工具從除塵孔穿過并對散熱器的進風側端面進行除塵。本實用新型的變偏器結構簡單、且能夠實現(xiàn)便捷除塵,由于不需要通過拆卸散熱器進行除塵,從而降低了維護工作的難度,并提高了變頻器除塵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變頻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變頻器的仰視圖;
圖3是一種處于除塵狀態(tài)的變頻器的示意圖;
圖4是圖3中的變偏器機箱內部示意圖;
圖5是另一種處于除塵狀態(tài)的變頻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更加清楚地理解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闡述。
參照圖1至圖5所示,該變頻器1包括設置在機箱10內部的散熱器11,在機箱10上設置有進風口12和出風口(圖中未標注),風流從進風口12流入經由散熱器11后從出風口流出,機箱10上設置有除塵孔14,除塵孔14的尺寸與散熱器11的除塵工具相匹配,以供除塵工具從除塵孔14穿過并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除塵。
其中,除塵工具可以為常用的手動工具如螺絲刀、銼刀、內六角扳手或小型吸塵器等??梢岳斫獾兀龎m工具并不局限此。為了實現(xiàn)便捷除塵,只要滿足除塵工具可以穿過除塵孔14后并能夠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除塵后,除塵孔14可以設置在機箱10上的任何能夠實現(xiàn)上述除塵功能的位置處,如設置于散熱器11四周的機箱10上。本實用新型的變頻器1通過設置除塵孔14就可以進行除塵,結構簡單。另外,由于不需要通過拆卸散熱器11進行除塵,從而降低了維護工作的難度,并提高了變頻器1除塵的效率。
優(yōu)選地,除塵孔14與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相對應設置,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的延伸方向與散熱器11的鰭片排列的方向一致。
具體地,散熱器11上間隔設置有若干用于散熱的鰭片,該用于散熱的鰭片面向進風口12一側并形成該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為了使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能夠直接接觸或者正對該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以便加快清潔速率,將除塵孔14與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圖中未標注)相對應設置,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的延伸方向與散熱器11的鰭片排列的方向一致,以保證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能夠快速清潔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清潔時,如選擇了大小合適的除塵工具,當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可以正好處于散熱器11的兩個相鄰的鰭片之間或者與進風側端面110相接觸,從而通過晃動除塵工具以實現(xiàn)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上的塵土清潔。
優(yōu)選地,機箱10包括底板13,散熱器11固定在底板13上,除塵孔14設置在底板13上。
為了便于將清潔后的灰塵通過除塵孔14排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將散熱器11和除塵孔14均設置在機箱10的底板13上,以便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清潔,且清潔產生的灰塵能夠通過底板13上的除塵孔14排出,從而防止灰塵在機箱10內部堆積。
優(yōu)選地,除塵孔14包括若干沿著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呈直線排列且間隔設置于底板13上的橢圓形孔,優(yōu)選橢圓形孔的長軸方向與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的延伸方向一致。在一些可行的實施例中,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位于除塵孔14內。在另一些可行的實施例中,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也可以與除塵孔14相鄰設置。例如,除塵孔14的一側接近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相對的另一側遠離邊進風側端面110的邊沿。
可以理解地,優(yōu)選該若干個橢圓形孔的形狀、大小相同。如此,在將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并對進風側端面110進行除塵之后,還能夠通過間隔設置的若干個橢圓形孔增加變頻器1機箱10的底板13的承載力,從而保證變偏器的穩(wěn)固性。此外,藉由這種設置,可以將除塵工具移動至除塵孔14中的不同的位置處以實現(xiàn)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的全面清潔。
優(yōu)選地,橢圓形孔的寬度為6~12mm。
為了滿足變頻器1的防護要求,通常將除塵孔14的寬度設置為6~12mm。藉由這種設置,一方面可以防止維護人員誤將手指穿過除塵孔14而造成意外,另一方面能夠使除塵工具輕松穿過除塵孔14,并借助除塵工具清潔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上的灰塵。需要說明的是,除塵孔14并不局限于為橢圓形孔,如除塵孔14還可以為若干個間隔設置的圓形孔/方形孔等,此處不作限定。
優(yōu)選地,散熱器11與底板13之間還設置有支撐板15,且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凸出支撐板15的邊沿。
具體地,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機箱10包括與底板13相固定且相圍合的第一側板101、第二側板(圖中未標注)、第三側板103及第四側板104,第一側板101與第二側板相對,第三側板103與第四側板104相對,進風口12同時設置在第一側板101、第三側板103及第四側板104上,出風口設置第二側板上。藉由將進風口12設置第一側板101、第三側板103及第四側板104上,可以加快變頻器1內部的空氣流動,以提高散熱速度。為了使從進風口12流入的風流與散熱器11充分接觸以加速散熱,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在散熱器11和底板13之間設置了支撐板15,該支撐板15用于調整散熱器11的高度以使散熱器11與進風口12的高度相匹配,從而使風流從進風口12流入后經與散熱器11充分接觸后從出風口流出。此外,將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凸出支撐板15的邊沿,以便除塵工具穿過除塵孔14后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清潔。
在一些可行的實施例中,除塵孔14臨近進風口12設置在第三側板103上,且使除塵工具從除塵孔14穿過并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除塵。在另一些可行的實施例中,除塵孔14還可以臨近進風口12設置在第四側板104上,且使除塵工具從除塵孔14穿過并對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進行除塵。
參照圖3至圖4,當需要對變頻器1中的散熱器11進行除塵清潔時,將螺絲刀20穿過底板13上的除塵孔14并與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相接觸,通過晃動螺絲刀20清潔位于散熱器11進風側端面上的灰塵,并使灰塵通過除塵孔14散落出來。然后在除塵孔14內移動螺絲刀20至不同的位置以實現(xiàn)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不同位置的清潔。又如參照圖5,可通過將小吸塵器30放置在除塵孔14處或者穿過小除塵孔14后清潔散熱器11的進風側端面110上的灰塵,以實現(xiàn)便捷、高效清潔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非對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施以各種等同的更改和改進,凡在權利要求范圍內所做的等同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