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子電路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三相整流電路及驅動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三相三電平三開關(Vienna)整流器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高效整流器拓撲。該Vienna整流器具有三電平控制和功率開關器件耐壓低的特性,效率高且成本低,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傳統(tǒng)的Vienna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都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因此使得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并使得二極管具有反向恢復電荷,從而增加了功率開關器件的開通損耗,并增加了系統(tǒng)的電磁干擾(EMI),加大了系統(tǒng)硬件的設計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三相整流電路及驅動控制方法,以解決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三相整流電路,所述三相整流電路包括第一公共連接端、第二公共連接端和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和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的三相電路,三相電路中的每一相電路均包括:
交流電源;
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二飽和電感,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一端均與所述交流電源連接;
第一驅動電路單元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所述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一端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一端均與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且所述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
第三驅動電路單元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所述第三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一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一端均與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且所述第三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
開關電路單元,所述開關電路單元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二端相連后的接線端連接,且所述開關電路單元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其中,
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在所述交流電源輸出的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分時進行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通過所述開關電路單元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在所述交流電為正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用于正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切換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在所述交流電為負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用于負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
可選地,所述每一相電路還包括濾波電感,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一端通過所述濾波電感與所述交流電源連接,且所述每一相電路的交流電源均與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每一相電路的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一電容和第一負載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且每一相電路的第二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的第二端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二電容和第二負載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第一驅動電路單元包括第一二級管,所述第二驅動電路單元包括第二二極管,且所述第一二級管的正極和所述第二二級管的負極均與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三驅動電路單元包括第三二級管,所述第四驅動電路單元包括第四二極管,且所述第三二級管的正極和所述第四二級管的負極均與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第一二級管的負極和第三二級管的負極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一電容和第一負載與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第二二級管的正極和第四二極管的正極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二電容和第二負載與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包括第一開關組和第二開關組,所述第一開關組連接于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所述第二開關組連接于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
可選地,所述第一開關組包括并聯有二極管的第一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管和并聯有二級管的第二IGBT管,其中第一IGBT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一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一IGBT管的發(fā)射極與所述第二IGBT管的發(fā)射極連接;所述第二開關組包括并聯有二級管的第三IGBT管和并聯有二級管的第四IGBT管,其中所述第三IGBT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二飽和電感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三IGBT管的發(fā)射極分別與所述第二IGBT管的發(fā)射極和所述第四IGBT管的發(fā)射極連接,所述第二IGBT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四IGBT管的集電極均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連接。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三相整流電路的驅動控制方法,該驅動控制方法應用于第一方面中的三相整流電路,該驅動控制方法包括:
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一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二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一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三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四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三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在交流電為負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五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六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二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七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八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四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可選地,所述驅動控制方法還包括: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一控制信號,使第一開關組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二控制信號,使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二開關組輸出第三控制信號,使第三開關組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二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二開關組輸出第四控制信號,使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三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在交流電為負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所述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五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一開關組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一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一開關組輸出第六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一開關組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二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二開關組輸出第七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二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二開關組輸出第八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四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實施例利用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二飽和電感的電感特性,使得分時控制開關電路單元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時,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用于正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切換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開關電路單元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的通路。這樣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可以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一飽和電感和第二飽和電感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此外,當開關電路單元為二極管時,同時可以利用飽和電感的特性,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解決了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三相整流電路的電路框圖;
圖2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三相整流電路的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中三相整流電路的電路框圖。該三相整流電路包括第一公共連接端1、第二公共連接端2和分別連接于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三相電路,該三相電路中的每一相電路均包括:
交流電源3;
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飽和電感5,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一端和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一端均與交流電源3連接;
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的第一端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的第一端均與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二端連接,且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的第二端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
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的第一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的第一端均與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二端連接,且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的第二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
開關電路單元10,開關電路單元10的第一端與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二端和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二端相連后的接線端連接,且開關電路單元10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其中,
開關電路單元10在交流電源3輸出的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分時進行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通過開關電路單元10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在交流電為正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1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用于正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切換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開關電路單元10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開關電路單元10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的通路;在交流電為負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1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用于負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開關電路單元10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開關電路單元10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的通路。
這樣,通過開關電路單元10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在交流電為正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在第一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閉合,第一飽和電感4和開關電路單元10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一飽和電感4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在第二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閉合切換為斷開,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由于第一飽和電感4在第一個工作過程中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當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導通電路上消耗的功率。在第三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斷開切換為閉合,第二飽和電感5和開關電路單元10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此時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二飽和電感5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此外,若此時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為二極管,則在流經第二飽和電感5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的同時,流經二極管的反向電流同樣不能夠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二飽和電感5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在第四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閉合切換為斷開,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由于第二飽和電感5在第三個工作過程中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當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導通電路上消耗的功率。
此外,通過開關電路單元10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在交流電為負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在第一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閉合,第一飽和電感4和開關電路單元10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一飽和電感4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在第二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閉合切換為斷開,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由于第一飽和電感4在第一個工作過程中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當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導通電路上消耗的功率。在第三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斷開切換為閉合,第二飽和電感5和開關電路單元10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此時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二飽和電感5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10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此外,若此時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為二極管,則在流經第二飽和電感5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的同時,流經二極管的反向電流同樣不能夠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二飽和電感5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在第四個工作過程,即開關電路單元10由閉合切換為斷開,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由于第二飽和電感5在第三個工作過程中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當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導通電路上消耗的功率。
這樣,在交流電源輸出的交流電的循環(huán)周期內,能夠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且能夠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解決了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進一步地,圖2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三相整流電路中的電流示意圖。在該三相整流電路中每一相電路均相同,在此僅標注其一任一相電路以做出說明。參見圖1和圖2,每一相電路還包括濾波電感11,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一端和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一端通過濾波電感11與交流電源3連接,且每一相電路的交流電源3均與第一公共連接端1連接。這樣,在交流電源3與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飽和電感5之間增加濾波電感11,可以提高濾波效果。
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1和圖2,每一相電路的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的第二端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的第二端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一電容12和第一負載13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且每一相電路的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的第二端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的第二端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二電容14和第二負載15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這樣,在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且在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電流可以流經第一電容12和第一負載13,從而實現做功的目的;此外,在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且在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1和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的通路時,電流可以流經第二電容14和第二負載15,從而實現做功的目的。此外,具體的,第一公共連接端可以為電網的零線,或者為電網的虛擬零線。第二公共連接端為三相整流電路中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的中點,此時可以通過矢量控制方法,對三相電路中每一相電路的輸入電流均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對三相電路的輸入電流的整流。
進一步地,參見圖2,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包括第一二級管61,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包括第二二極管71,且第一二級管61的正極和第二二級管71的負極均與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二端連接;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包括第三二級管81,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包括第四二極管91,且第三二級管81的正極和第四二級管91的負極均與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二端連接;第一二級管61的負極和第三二級管81的負極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一電容12和第一負載13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第二二級管71的正極和第四二極管91的正極均通過并聯設置的第二電容14和第二負載15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這樣,在交流電為正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的由第二過程切換為第三過程,以及由第四過程切換為第一過程時,可以使得第一二級管61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二飽和電感5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并使得第三二級管81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一飽和電感4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使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小第一二級管和第三二級管的反向恢復電荷。此外,在交流電為負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的由第二過程切換為第三過程,以及由第四過程切換為第一過程時,同樣能夠使得第二二級管71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二飽和電感5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并使得第四二級管91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一飽和電感4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使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小第一二級管和第三二級管的反向恢復電荷,以達到最大程度減小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并降低電磁干擾的問題。
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2,開關電路單元10包括第一開關組101和第二開關組102,第一開關組101連接于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第二開關組102連接于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二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
這樣,第一開關組101和第二開關組102在交流電源輸出的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均分時進行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且通過第一開關組101和第二開關組102的閉合和斷開動作的切換,在交流電為正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1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用于正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切換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開關組101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驅動電路單元6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二開關組102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8的通路;在交流電為負相交流電的半周期內,第一公共連接端1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之間用于負相交流電導通的通路依次為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一開關組101的通路、通過第一飽和電感4和第二驅動電路單元7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二開關組102的通路、通過第二飽和電感5和第四驅動電路單元9的通路。
具體的,第一開關組101包括并聯有二極管的第一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管和并聯有二級管的第二IGBT管,其中第一IGBT管的集電極與第一飽和電感4的第二端連接,第一IGBT管的發(fā)射極與第二IGBT管的發(fā)射極連接;第二開關組102包括并聯有二級管的第三IGBT管和并聯有二級管的第四IGBT管,其中第三IGBT管的集電極與第二飽和電感5的第二端連接,第三IGBT管的發(fā)射極分別與第二IGBT管的發(fā)射極和第四IGBT管的發(fā)射極連接,第二IGBT管的集電極與第四IGBT管的集電極均與第二公共連接端2連接。這樣,使得交流電源的輸出電流不論是正流電和負流電,第一開關組101和第二開關組102均能夠正常導通。
本實施例交流電源輸出的交流電的循環(huán)周期內,能夠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且能夠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并降低了電磁干擾,解決了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第二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三相整流電路的驅動控制方法,該驅動控制方法應用于第一實施例中的三相整流電路,該驅動控制方法包括:
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一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二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三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四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三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在交流電為負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五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六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二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七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八控制信號,使開關電路單元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第四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這樣,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時,當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一控制信號時,開關電路單元導通且第一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在導通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一飽和電感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當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二控制信號時,開關電路單元斷開且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此時由于在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一控制信號時,第一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驅動電路單元構成的通路上消耗的功率。當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三控制信號時,開關電路單元導通且第二飽和電感與開關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在導通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飽和電感具有初始電感量且當流經飽和電感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飽和電感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的特性,使得流經第二飽和電感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在導通時電流幾乎為零,這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實現了開關電路單元的軟開通,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此外,若此時第一驅動電路單元為二極管,則在流經第二飽和電感的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的同時,流經二極管的反向電流同樣不能夠發(fā)生突變,從而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第二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當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四控制信號時,開關電路單元斷開且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三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第一公共連接端與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此時由于在向開關電路單元輸出第三控制信號時,第二飽和電感中對電流的阻抗下降為零,因此當第二飽和電感和第三驅動電路單元構成第一公共連接端和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的通路時,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導通電路上消耗的功率。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交流電為負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時,電流導通原理同交流電為上述的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時的電流導通原理,在此不再做具體說明。這樣,在交流電源輸出的交流電的循環(huán)周期內,能夠使得開關電路單元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從而使得開關電路單元的開通損耗為零,且能夠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從而減小了三相整流電路的功率損耗,解決了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具體的,在驅動三相整流電路時,還可以在交流電為正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一控制信號,使第一開關組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二控制信號,使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第一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二開關組輸出第三控制信號,使第三開關組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二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第二開關組輸出第四控制信號,使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第三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在交流電為負向交流電的半周期內,依次向所述第一開關組輸出第五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一開關組單元導通,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一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一開關組輸出第六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一開關組斷開,第一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二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二開關組輸出第七控制信號,使所述開關電路單元導通,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二開關組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向所述第二開關組輸出第八控制信號,使所述第二開關組斷開,第二飽和電感與所述第四驅動電路單元之間構成連通所述第一公共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公共連接端的通路。
這樣,通過分別控制第一開關組的導通和斷開以及第二開關組的導通和斷開,控制第一公共連接端和第二公共連接端之間的導通通路,使得控制更為精確,且使得第一開關組和第二開關組均可以工作于零電流開通狀態(tài),從而使得第一開關組和第二開關組的開通損耗為零,且能夠使得二極管中的反向電流變化與飽和電感中的電流變化相一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解決了傳統(tǒng)的整流器在工作時,由于功率開關器件處于硬開關狀態(tài)導致的功率開關器件開關損耗較大,以及二極管具有較大反向恢復電荷的問題。
以上所述的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