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數據安全,特別是涉及一種基于智能報警信息管理終端的數據安全保障方法。
背景技術:
1、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進步,銀行安防體系中的智能報警系統(tǒng)扮演著愈發(fā)關鍵的角色。智能報警系統(tǒng)需要實時對異常情況進行檢測,并在檢測到異常情況時立即發(fā)出警報,有效保障了金融機構的安全與穩(wěn)定運行。然而,隨著智能報警技術的深化與應用邊界的拓寬,尤其是在銀行這樣的高敏感度環(huán)境中,對數據安全防護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盡管當前銀行智能報警系統(tǒng)在信息的管理和傳輸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確保了報警信息的基本傳遞,但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安全威脅時,其數據保護措施顯得力有不逮。特別是,傳統(tǒng)報警信息的記錄與存儲大多依賴于未加密或弱加密機制,這在高度數據化的銀行操作環(huán)境中,容易導致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被截取和破解,增加了被篡改和泄露的風險。此外,缺乏有效的身份認證機制,使得非授權用戶可能訪問和操作智能報警信息管理終端,增加了系統(tǒng)的安全風險。因此,亟需一種基于智能報警信息管理終端的數據安全保障方法,實現對報警信息的加密。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智能報警信息管理終端的數據安全保障方法,解決傳統(tǒng)的報警信息記錄方式多采用未加密或弱加密機制,數據安全性不足、身份認證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2、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基于智能報警信息管理終端的數據安全保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獲取管理終端的工作日志,對所述工作日志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存在異常情況;
4、若存在異常情況,則根據所述異常情況生成報警信息,并根據所述異常情況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緊急程度分級,確定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
5、根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加密,并將加密后的報警信息發(fā)送至管理終端的授權人員;
6、根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自動觸發(fā)管理終端對應的響應措施;
7、根據授權人員的授權權限對加密后的報警信息進行解密,并讀取所述報警信息,根據所述報警信息對所述響應措施進行更改或保留,以實現對數據的安全保障。
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對所述工作日志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包括:
9、獲取管理終端的歷史正常工作日志以及當天的工作要求;
10、將所述工作日志的工作內容與所述歷史正常工作日志的工作內容一一進行匹配;
11、將所述工作日志中與所述歷史正常工作日志不匹配的工作內容提取出來,生成第一工作日志集;
12、根據當天的工作要求生成預測工作內容集;
13、將所述第一工作日志集的工作內容與所述預測工作內容集的工作內容進行一一匹配;
14、將所述第一工作日志集中與所述預測工作內容集不匹配的工作內容提取出來,生成異常日志集。
1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異常情況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緊急程度分級,確定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包括:
16、預設有關鍵詞庫,所述關鍵詞庫中包括管理終端工作的若干關鍵詞,所述關鍵詞對應有權重;
17、根據所述關鍵詞庫提取所述異常日志集中的工作內容的關鍵詞;
18、確定所述關鍵詞的詞頻和逆文檔頻率,根據所述詞頻和逆文檔頻率獲得每一所述關鍵詞的tf-idf值;
19、根據所述關鍵詞的tf-idf值以及所述關鍵詞對應的權重確定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
20、根據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緊急程度分級,確定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
2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異常值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緊急程度分級,確定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包括:
22、預先設定第一預設異常值、第二預設異常值和第三預設異常值,所述第一預設異常值、第二預設異常值和第三預設異常值依次增大;
23、當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小于所述第一預設異常值時,設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一緊急程度等級l1;
24、當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設異常值,且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小于所述第二預設異常值時,設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二緊急程度等級l2;
25、當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預設異常值,且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小于所述第三預設異常值時,設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三緊急程度等級l3;
26、當所述異常日志集的異常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預設異常值時,設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四緊急程度等級l4,其中,l1<l2<l3<l4。
2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加密,包括:
28、根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確定所述報警信息的加密等級,根據所述加密等級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加密;
29、其中,
30、當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一緊急程度等級l1時,則確定所述報警信息的加密等級為第一加密等級;
31、當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二緊急程度等級l2時,則確定所述報警信息的加密等級為第二加密等級;
32、當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三緊急程度等級l3時,則確定所述報警信息的加密等級為第三加密等級;
33、當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為第四緊急程度等級l4時,則確定所述報警信息的加密等級為第四加密等級。
3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對所述報警信息進行加密時,還生成了用于對加密后的報警信息進行解密的秘鑰,并將所述秘鑰發(fā)送至秘鑰池中;
35、所述秘鑰池設置有不同的秘鑰池等級;
36、根據所述加密等級將對應的秘鑰發(fā)送至對應的秘鑰池中。
3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授權人員的授權權限對加密后的報警信息進行解密,包括:
38、對所述授權人員進行身份驗證,包括授權人員賬號驗證、授權人員密碼驗證、授權權限驗證;
39、若授權人員賬號驗證和授權人員密碼驗證驗證通過,所述授權人員的授權權限達到對應的秘鑰池等級,則登入秘鑰池,獲取對應的秘鑰,對加密后的報警信息進行解密;
40、若授權人員賬號驗證和授權人員密碼驗證驗證通過,所述授權人員的授權權限未達到對應的秘鑰池等級,則不允許登入秘鑰池。
4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密后的報警信息,包括報警時間、報警原因、報警位置、緊急程度等級和加密等級。
4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43、當存在若干加密后的報警信息待發(fā)送時,確定加密后的報警信息內的報警原因是否一致;
44、若一致,則確定報警原因一致的加密后的報警信息為相似報警信息;
45、確定相似報警信息的報警時間間隔,若所述報警時間間隔大于預設時間間隔,則兩條加密后的報警信息均發(fā)送;若所述報警時間間隔小于或等于預設時間間隔,則報警時間較晚的加密后的報警信息不發(fā)送。
4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所述異常情況生成報警信息后,還包括:
47、將所述報警信息存儲在管理終端的存儲單元內,以防止數據損壞丟失。
4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對工作日志進行分析確定異常情況,生成報警信息,根據報警信息的緊急程度等級進行加密,以及生成相應的秘鑰,根據授權人員的授權權限獲取秘鑰并進行解密,讀取報警信息的內容。通過數據加密方法和身份認證機制,有效防止了數據泄露和誤報的風險,防止數據在網絡傳輸過程中被篡改。并通過將報警信息的數據進行存儲備份,提高了數據的可用性和容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