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眾包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系統、方法與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網絡通信領域,尤其一種眾包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的系統、方法與設備。
【背景技術】
[0002]互聯網(Internet)商業(yè)化運營中,由于多數服務均采用C/S (客戶端/服務器)模式,少數的中心服務器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帶寬、存儲容量有限,在服務成千上萬的用戶特別是有大量用戶請求瞬間擁入時,很容易成為整個網絡服務的瓶頸;另一方面由于距離用戶的地理距離、網絡拓撲距離可能較遠,且可能跨越多個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或運營商),傳輸路徑中很容易遭受網絡擁塞和抖動,以及運營商的限速坐寸ο
[0003]在上述情況下,用戶得不到較好的QoE(Quality of Experience,服務體驗質量)。
[0004]20世紀90年代后期,各大Web站點的hot spot (熱點)和flash crowd (突發(fā)訪問)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造成的瓶頸問題不僅可以擊垮一個網站,甚至會帶來多米諾效應一站點附近的網絡都將受災。
[0005]為了解決前述各現象越來越突出,造成Web內容傳送越來越慢、服務越來越不可靠的問題,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父Tim Berners-Lee在MIT (麻省理工學院)內部發(fā)起了一個旨在改進互聯網內容傳送方式的競賽,參與此競賽的研究生Daniel Lewin和其導師Tom Leighton基于參與此競賽的成果在不久之后創(chuàng)辦了后來世界上最大的⑶N(ContentDelivery Network,內容分發(fā)網絡)公司一Akamai。
[0006]⑶N的基本思路即是在網絡中,跨地域、跨ISP地部署一系列服務器,并且以特定算法把特定內容多副本地分發(fā)到不同服務器上,重定向用戶請求,使得用戶能夠從距離自己較近的服務器上獲取內容。但是,拓撲上來講,即使花費巨大成本,這個距離還可能不是足夠近。
[0007]大約2005年之后,P2P (peer-to-peer,點對點即對等節(jié)點)網絡的應用開始流行并且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在P2P網絡中,節(jié)點沒有了明顯的C/S的區(qū)別,而每個節(jié)點都可以在獲取數據的同時服務其他節(jié)點。由于當時用戶的設備內外存的存儲空間有限,P2P主要用于流媒體直播場景一在此場景中,特定時刻不同用戶需求數據的重疊度較高。然而,由于深受spyware (間謀軟件或流飯軟件)的影響,多數用戶并不情愿安裝單獨(standalone)的客戶端,P2P應用逐漸失去了魅力。
[0008]2010年后,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和大規(guī)模部署,⑶N廠商開始融合云技術,并且應用多層的架構,從ISP的數據中心和/或邊緣機房“批發(fā)”帶寬和存儲,把服務“零售”給云的使用者即內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CP)。Cloud Q)N似乎贏得了和P2P這場網絡戰(zhàn)爭的勝利。
[0009]然而,構建一整套⑶N體系的開支不菲,而且其包括帶寬和存儲的運營成本也較高。這導致了在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只有極少數規(guī)模最大、盈利能力較好的內容提供商才能夠承擔得起自建或租借CDN服務的費用。
[0010]再者,隨著W1-F1、3G/4G/5G網絡的應用與普及,移動設備數量的指數級增長,以及富媒體應用的流行,用戶對內容(包括并不限于HTML網頁、JS腳本、圖片、音視頻、流及動態(tài)內容)等的帶寬需求越來越大。而上述技術改善的是終端到基站或者網關這一段的網絡速度,而運營商(ISP)的骨干傳輸網絡(backbone network)并沒有因此而本質上變寬,這些技術部署后,面向用戶的“最后一公里瓶頸”得到緩解,但隨之而來的是用戶更大的流量或帶寬需求,中間的傳輸骨干網面臨更大的沖擊,內容提供商對CDN需求會明顯增加。
[0011]此外,CDN本質上是通過減輕用戶數/用戶請求量與邊緣節(jié)點一用戶的可用帶寬之間的逆線性關系而工作的。其結果是,給定CDN服務的用戶數如果持續(xù)增加,其整體用戶體驗必定會下滑。
[0012]近年來,為了縮減成本,一些廠商開始嘗試采用⑶N和P2P混合的模式。融合的技術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CDN服務器節(jié)點之間使用P2P傳輸技術來進行內容的分發(fā)、交換,并互相備份,以提高中心服務器(內容的源點)向CDN末端服務器(邊緣節(jié)點)進行內容分發(fā)的效率。二是在傳統P2P網絡中加入⑶N的管理機制和服務能力,形成一個以內容分發(fā)網絡為中心,對等傳輸為邊緣的傳輸架構,使原對等傳輸網絡具有更強的內容及用戶的可管理性,同時使整個網絡的流量更加有序。
[0013]美國專利US 2008/0155061A1描述了一個混合⑶N和P2P的系統,用戶對資源的請求最終到底是由CDN還是P2P網絡來提供取決于兩者的負載和帶寬情況。
[0014]中國專利CN 200710086556.7則具體描述了在這種混合架構中的一種承載和調度策略:當CDN某一邊緣節(jié)點服務的區(qū)域用戶超過某一閾值時,原有客戶端變?yōu)镻2P節(jié)點,來服務后加入的用戶。
[0015]但是,以上的方法中,一者CDN邊緣節(jié)點仍是構建在服務一個到數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ISP機房的服務器上,對網絡的邊緣并不能很好地覆蓋,事實上用戶距所服務的CDN邊緣的平均距離遠大于一跳,例如大多數CDN對于中國西部超過五省的服務僅用成都的一個CDN機房覆蓋;二者P2P模塊構建在了用戶直接使用服務的PC、PDA、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這樣幾乎不可避免會讓用戶感知其對用戶設備I/O和CPU的使用,消耗移動設備電池電量,從而傷害用戶體驗;三者CDN和P2P的使用都有次序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融合了CDN和P2P技術的方案;四者CDN和P2P之間的帶寬調度太粗糙,事實上在真實的商業(yè)系統中根本不可能采用這么簡單而模糊的方式來調度二者流量。
【發(fā)明內容】
[0016]為解決內容提供商中心服務器帶寬和處理能力瓶頸,ISP骨干網壓力大,⑶N運營和使用成本高,CDN和P2P系統不能無縫融合、靈活調度等問題,本發(fā)明在距離終端用戶最近的“零跳”設備如智能路由器和網頁瀏覽器上構建分層、眾包的內容分發(fā)網絡,并且設計出一整套使各方都獲益的商業(yè)運營方法。
[0017]本發(fā)明的第一個方面提出一種眾包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系統,包括中心和邊緣兩大部分,其中,
中心包含對邊緣節(jié)點的管理模組,用于部署、更新、配置邊緣節(jié)點的服務器或處理模組,索引邊緣節(jié)點的資源信息和當前狀態(tài),對邊緣部分提供統一或分層的管理;
邊緣部分包含邊緣服務器或邊緣處理模組,全部或部分地直接部署在與所有者網絡拓撲距離為零跳(Zero Hop)的具有局域網-廣域網接入(LAN-WAN Access)功能的設備或模組上。
[0018]本發(fā)明的第二個方面提出一種內容分發(fā)網絡方法,包括:
管理與所有者網絡拓撲距離為零跳的具有局域網-廣域網接入功能的設備或模組,以及部署在其上的功能模組;
根據所述設備或模組的物理特性和歷史在線時長分布特定決定所述部署在其上的功能模組的工作方式,以及對哪些位置的資源進行索引;
根據所服務業(yè)務和/或用戶當前使用的業(yè)務/資源特征決定對資源的索引、查找和傳輸的方式;
根據所述設備或模組所在的網絡位置、連接性、負載、服務容量、資源量、資源特征、所有者或頻繁訪問者在社交網絡或興趣域上的距離之中一個或多個信息決定加速節(jié)點選擇/資源查找的方式;根據場景需要在數據傳輸之前嘗試協助邊緣設備或模組之間建立P2P連接。
[0019]本發(fā)明的第三個方面還提出一種內容分發(fā)網絡裝置,其為前述邊緣部分的組成要素或元節(jié)點,并使用前述的方法來工作。
[0020]本發(fā)明的第四個方面還提出一種眾包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的商業(yè)方法,以類傳統⑶N的方式從內容提供商處獲得流量收益,并按用戶所貢獻的峰值帶寬和/或總分發(fā)數據量,將一部分收益回饋用戶。
[0021 ]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相對傳統P2P應用,因為工作在用戶路由器等網絡設備,而不是PC、PDA、智能移動電話等用戶可直接感知的計算設備上,本發(fā)明的諸多服務對用戶來說幾乎透明,對用戶使用其他服務的QoE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0023]優(yōu)化了整個網絡中的流量,使大部分的數據傳輸僅發(fā)生在距用戶0-2跳處,緩解了對ISP骨干網的壓力和對CP中心服務器的壓力。
[0024]重新規(guī)劃非時間敏感(time insensitive)的任務與數據傳輸,宏觀上為CP縮減運營成本。
[0025]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本發(fā)明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近用戶端的空閑帶寬。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用戶有持續(xù)長的時間,甚至7天X24小時不間斷保持路由器等網絡接入設備開啟的習慣,而這些設備的空閑功耗還滿載功耗仍在一個數量級,本發(fā)明已較低的額外功耗,使得用戶端的任務運行和流量傳輸盡量發(fā)生在“一公里”之內,減少了中心服務器的能耗。
[0026]本發(fā)明是構建在數據中心里高可靠性的“云計算”的一種有力補充,可以定義為“霧”(Fog)、“本地云” (Local Cloud)或“朵云” (Crowd Cloud)的一種應用形式或補充。
[0027]當然,實施本發(fā)明的任一產品、提供的任一商業(yè)服務并不一定需要同時具備以上所有特征或達到以上所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