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和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空調和熱交換器,空調具有室內單元,為天花板懸吊型。
【背景技術】
[0002]空調的室內單元從天花板橫梁向下懸吊,室內單元通過隔板被分隔成熱交換室和送風室。熱交換室內配置熱交換器,送風室內含有向熱交換器傳遞空氣的送風裝置。
[0003]熱交換器多根傳熱管和多個穩(wěn)向板組成,傳熱管中有制冷劑流過,穩(wěn)向板向傳熱管傳遞熱量,穩(wěn)向板都具有垂直的平板狀構造。而且,為了使熱交換器能夠高效的接受送風裝置傳來的空氣,同時由于受到室內單元寬度尺寸的限制,因此將熱交換器與送風裝置呈大角度前傾姿勢安置在熱交換室內。
[0004]已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6-343043號。
【發(fā)明內容】
[0007]發(fā)明擬解決的問題
[0008]已有空調的熱交換器傾斜放置在熱交換室中,很難避免熱交換室內產生許多無用的空間,這是導致室內單元的寬度尺寸增加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熱交換器,外部尺寸隨熱容量成比例增加,熱交換器的熱容量增大后,必須在熱交換室內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妨礙了室內單元的緊湊化。
[0009]此外,熱交換器的前端和后端與送風裝置的距離顯著不同,熱交換器在使用時通過熱交換器的空氣風量容易產生偏差。因此為了能夠充分發(fā)揮熱交換器的性能,還有改善的余地。
[0010]解決問題的方式
[0011]本實施例的空調包括:外殼,配置在熱交換室和送風室、上述熱交換室、熱交換器,在制冷劑和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上述送風室,向上述熱交換器傳遞空氣。上述熱交換器包括,從上述送風裝置開始向遠外延伸的第I熱交換部、上述第I熱交換部開始向上述外殼寬度方向偏離,向上述送風裝置延伸的第2熱交換部、上述第I熱交換部和上述第2熱交換部之間連接的第3熱交換部。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側視圖,顯示了第I實施例中空調的室內單元安裝在天花板內的狀態(tài)。
[0013]圖2為斜視圖,顯示了室內單元通過四根懸吊螺栓向下懸吊的狀態(tài)。
[0014]圖3為斜視圖,表不從背后看到的空調的室內單兀。
[0015]圖4為斜視圖,表示從底部看到的空調的室內單元。
[0016]圖5為空調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17]圖6為熱交換器的斜視圖,熱交換器收納在熱交換室中。
[0018]圖7為圖6F7箭頭方向看到的熱交換器的側視圖。
[0019]圖8為圖6F8箭頭方向看到的熱交換器的側視圖。
[0020]圖9為斜視圖,顯示了將圖6的熱交換器上下顛倒后的狀態(tài)。
[0021]圖10為斜視圖,放大顯示了圖6F10的外殼。
[0022]圖11為側視圖,顯示了第I至第3熱交換單元的關系。
[0023]圖12為斜視圖,顯示了將熱交換器容納在熱交換室的狀態(tài)。
[0024]圖13為風扇的側視圖,顯示了狹縫的形狀。
[0025]圖14是圖13沿著F14-F14面的剖視圖。
[0026]圖15為風扇的側視圖,放大顯示了狹縫豎立的部分。
[0027]圖16是圖15沿著F16-F16面的剖視圖。
[0028]圖17為熱交換器的側視圖,顯示了第2實施例中第I至第3熱交換單元的傳熱管的排列方式。
[0029]圖18是第3實施例中熱交換器的斜視圖。
[0030]圖19為剖視圖,顯示了第4實施例穩(wěn)向板與傳熱管的位置關系。
[0031]圖20是第5實施例中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32]圖21是第5實施例中熱交換器的剖視圖。
[0033]圖22是第6實施例中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34]圖23是第7實施例中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35]圖24是第8實施例中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36]圖25是剖視圖,顯示了第8實施例中將風扇彎曲組裝至熱交換器的順序。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第I實施例]
[0038]下文參照圖1至圖16對第I實施例進行說明。
[0039]圖1為側視圖,顯示了空調的室內單元安裝在天花板內的狀態(tài)。圖2為斜視圖,顯示了室內單元通過四根螺栓向下懸吊的狀態(tài)。圖3為室內單元的側視圖。圖4為側視圖,顯示了室內單元的內部構造。圖5為室內單元的剖視圖。
[0040]如圖1所示,室內單元I安裝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內。本實施例將天花板內的橫梁2和天花板3之間的空間定義為天花板空間4。
[0041]如圖3所示,室內單元I是深度為D、寬度為W、厚度尺寸為H的四方形扁平箱型構造。室內單元I的深度尺寸D小于寬度尺寸W,厚度尺寸H小于深度尺寸D和寬度尺寸W。
[0042]室內單元I具有金屬制成的外殼5。外殼5包括頂板6、第I側板7、第2側板8、底板9、前框架10、背板11和分隔板12,外殼5構成室內單兀I的外部。
[0043]頂板6包括上板部6a和輪緣6b,上板部6a沿水平方向延伸,上板部6a的邊緣向下彎曲形成輪緣6b。
[0044]第I側板7位于頂板6寬度方向的一端。第I側板7的上端通過多個螺釘固定在頂板6的輪緣6b處,同時第I側板7從頂板6的一端向下延伸。第2側板8位于頂板6寬度方向的另一端。第2側板8的上端通過多個螺釘固定在頂板6的輪緣6b處,同時第2側板8從頂板6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因此第I側板7和第2側板8在室內單元I的長度方向存在間隔,并相對放置。
[0045]底板9跨越第I側板7的下端和第2側板8的下端,固定在前框架10和隔板12,底板9構成外殼5的底部。底板9沿著外殼的深度方向延伸,長度約為外殼5深度尺寸D的一半。底板9在外殼5的外側部分構成了細長的吸入口 14。吸入口 14與開口于天花板3的吸入格柵15相對。
[0046]前框架10與天花板6的前緣、第I側板7的前緣以及第2側板8的前緣通過多個螺釘固定。前框架10在外殼5的前端形成細長的吹出口 16。吹出格柵17配置在天花板空間4,與天花板3配置的吹出格柵(圖片未3表示)連接。
[0047]背板11與頂板6的前緣、第I側板7的后緣以及第2側板8的后緣通過多個可以向外取出的螺釘固定。背板11與吸入口 14大小相同。因此背板11從頂板6的后緣、第I側板7的后緣以及第2側板8的后緣向外取出后,吸入口 14通過多個螺釘覆蓋在外殼5的底部。背板11固定在外殼5的底部時,頂板6的后緣、第I側板7的后緣、第2側板8的后緣以及背板11的后緣包圍的區(qū)域發(fā)揮吸入口的功能。
[0048]如圖4或圖5所示,隔板12豎立在吸入口14的一側邊緣。隔板12的周圍與頂板6的下部、第I側板7的內面以及第2側板的內面對接。隔板12將外殼5的送風室18和熱交換室19分為兩個區(qū)室。此外與熱交換室19相對的第I側板7的內面覆蓋有第I側部隔熱材料13a。同樣,第2側板8的內面與熱交換室19相對,表面覆蓋有第2側板部隔熱材料13b。
[0049]送風室18具有上述吸入口 14。送風裝置21收容在送風室18中。如圖4所示,送風裝置21具有風扇電動機22和一對風扇23a、23b。
[0050]風扇電動機22兩側有兩根相同的向外突出的旋轉軸24a、24b,每個旋轉軸24a、24安裝有風扇23a、23b。風扇23a、23b分別被包圍在風扇盒25a、25b中。風扇盒25a、25b通過噴嘴26a、26b穿過隔板12。噴嘴26a、26b通過送風口 27a、27b開口于熱交換室19。
[0051 ]熱交換室19包括上述吹出口 16和圖2所示的機械室20。機械室20容納有排水栗和制冷劑分尚器,隔板20將機械室與熱交換室分隔。
[0052]如圖5所示,熱交換室19配置有熱交換器28和排水盤29。熱交換器28沿著單元I的寬度方向延伸,熱交換器28介于機械室隔板20a和第2側部隔熱材料之間。
[0053]此外,熱交換器28的上端靠在上部隔熱材料30上。上部隔熱材料30介于熱交換器28的上端和頂板6之間。第I側部隔熱材料13a、第2側部隔熱材料13b和上部隔熱材料30抑制熱交換器在冷凍循環(huán)作用中產生的熱量傳導至外殼5。
[0054]排水盤配置在熱交換器28的底部。排水盤29由泡沫聚苯乙烯類隔熱材料構成。排水盤29放置在熱交換氣28的底部,阻止熱交換器28滴落的冷凝水。
[0055]如圖2所示,收納送風機21和熱交換器28的外殼5通過四根懸吊螺栓31從建筑物橫梁2向下懸吊。具體來說,外殼5的頂板6通過4根懸吊支架固定。懸吊支架32從頂板6的四個角向外殼5沿水平方向伸出,每個懸吊支架32與懸吊螺栓31下端連接。
[0056]如圖5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