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稻麥聯(lián)合收割機,具體指一種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 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割后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先將禾稈割斷,然后全部或部分輸入機體 內進行脫粒、分離、清選和籽粒入倉。這類型的收割機機構多,結構復雜, 功耗大,成本高,機器龐大、沉重,不利于小塊農(nóng)田作業(yè)。近年來,割前脫 粒收獲工藝成為收獲機械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這類收割機先將作物直接進 行脫粒,然后再切割莖稈,并側邊鋪放在地上,在收割的過程中莖稈不進入 機體內,從而使功耗減小。目前這種類型機器大多為自備動力的自走式聯(lián)合 收割機,適用于對大面積的農(nóng)作物進行收獲,同時也存在著體積大,結構復 雜,成本高的不足之處?,F(xiàn)在市場有一些小型的聯(lián)合收割機,但適應性不強, 收割效果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 適應性強、收割效果比較理想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 包括機架、行走輪、動力裝置和脫粒滾筒,機架上設有防止粒籽飛濺的罩殼, 行走輪位于機架中后部,脫粒滾筒安裝于機架內可轉動,其軸線與前進方向 平行,在脫粒滾筒外壁上設有若干脫粒齒;脫粒滾筒前端為錐面,錐面上設 有導向螺旋,本收割機還包括分禾裝置一一分禾裝置位于機架前端、用于將不同行的稻麥分開,分禾 裝置由左右分禾器組成,左右分未器之間留有只讓一行待收割稻麥禾桿通過 的間距,從而實現(xiàn)單行收割;
前端扶禾器——前端扶禾器位于分禾裝置后方、脫粒滾筒側前方,前端 扶禾器與扶禾塊配對,用于莖桿從前端扶未器與扶禾塊之間通過,前端扶禾 器平行地位于扶禾塊外側,前端扶禾器上端向后傾斜同時向脫粒滾筒錐面上 的導向螺旋傾斜以使前端扶禾器與導向螺旋對接用于將禾桿穗部以近似相切 的方式導入導向螺旋中;
水平扶禾器一一水平扶禾器與前端扶禾器首尾相接位于脫粒滾筒同一 側,水平扶禾器與脫粒滾筒平行,水平扶禾器用于防止禾桿在脫粒時左右偏 擺或前后偏擺;
振動篩——振動篩在脫粒滾筒下方用于將產(chǎn)生的粒籽和雜物分離,它由 動力裝置帶動產(chǎn)生振動;
螺旋攪籠一一螺旋攪籠在振動篩下方,用于將落在罩殼底部的粒籽輸送 至出糧口;
風扇——風扇在振動篩和螺旋攪籠的后方,用于將振動篩上雜物吹離; 所述分禾器、前端扶禾器、扶禾塊、水平扶禾器、振動篩、螺旋攪籠和
風扇均安裝在機架上,振動篩、螺旋攪籠和風扇由動力裝置提供工作動力。 進一步地,在機架后部設有將脫粒后的禾桿割倒的圓盤切割器,圓盤切
割器水平設置并由動力裝置驅動,其高度與禾桿切割高度對應。割下的禾桿
鋪放在地上。
在機架上安裝有弧形凹板,弧形凹板上設有若干柵格?;⌒伟及逦挥诿?粒滾筒和振動篩之間,能夠對斷掉落下的穗頭起繼續(xù)揉搓作用,實現(xiàn)進一步 脫粒的作用,脫下的籽粒經(jīng)凹板落在振動篩上。
所述前端扶禾器和水平扶禾器包括輸送鏈和設于輸送鏈上的若干扶禾 齒,輸送鏈由動力裝置驅動,輸送鏈帶動扶禾齒不停移動,由扶禾齒將禾桿 朝后向撥動。所述罩殼上部和弧形凹板合圍形成圓筒,該圓筒將脫粒滾筒包圍,弧形 凹板位于水平扶禾器一端與罩殼間形成軸向拉通的缺口,該缺口用于禾桿穗 部進入并通過圓筒以與脫粒滾筒作用。
所述罩殼下部分左右兩邊向中間收縮并在底部形成收集籽粒的弧形槽, 弧形槽的形狀與螺旋攪籠對應。
所述動力裝置包括作為總動力的汽/柴油機,汽/柴油機一方面經(jīng)帶傳動 與脫粒滾筒、螺旋攪籠和風扇連接;汽/柴油機一方面通過帶傳動與直流發(fā)電 機連接,直流發(fā)電機分別與前端扶禾器驅動電機、水平扶禾器驅動電機、圓
盤切割器驅動電機和振動篩驅動電機連接;汽/柴油機另一方面通過傳動裝置 和變速器與行走輪連接。
相比現(xiàn)有收割機,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 成本低和轉移方便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小地塊作業(yè)。而且收割理想,脫粒徹 底,清選千凈。
圖l-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脫粒裝置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3-圖1中A向結構示意圖; 圖4-圖1中B向結構示意圖。
圖中1-分禾裝置;2-前端扶未器;3-螺旋攪籠;4-振動篩;5-凹板;6-罩殼;7-脫粒滾筒;8-風扇;9-圓盤切割器;10-機架;ll-行走輪;12-動力裝 置;13-導向螺旋;14-扶禾塊;15-水平扶未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 圖4,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 割機,包括機架IO、行走輪ll、動力裝置12、脫粒滾筒7、分禾裝置l、扶禾塊14、前端扶禾器2、水平扶未器15、振動篩4、螺旋攪籠3、圓盤切割器 9、弧形凹板5和風扇8。機架10作為本收割機的基礎,上述各部件都是安裝 在機架上的。機架10上設有防止粒籽飛濺的罩殼6,行走輪11位于機架10 中后部,動力裝置12位于機架10末端。脫粒滾筒7安裝于機架10內位于罩 殼6中并在動力裝置12驅動下可轉動,其軸線與前進方向平行。脫粒滾筒7 由前端的錐面部分和后部的圓筒部分構成,在圓筒部分外壁上設有若干脫粒 齒,錐面上設有導向螺旋13。其他各部件的位置、結構和作用描述如下
分禾裝置1——分禾裝置1位于整個機架10最前端、用于將不同行的稻 麥分開,實際是將當前收割行與下一收割行分開。分禾裝置1由左右分禾器 組成,之間留有只讓一行待收割稻麥桿通過的間距,實現(xiàn)單行收割。左右分 禾器前端為尖部,左邊的分禾器還向外側張開,見圖2,這樣的結構更利于將 不同行的稻麥分開,對于傾倒、散亂排列的稻麥也能實現(xiàn)理想的分離。
前端扶禾器2和扶禾塊14——前端扶禾器2和扶禾塊14位于分禾裝置1 后方、脫粒滾筒7側前方,前端扶禾器2與扶禾塊14配對使用,兩者平行, 前端扶禾器2靠外側,扶禾塊14靠內側,見圖2和圖4,桿莖從前端扶禾器 2與扶禾塊14之間通過。前端扶禾器2和扶禾塊14的上端向后傾斜同時向脫 粒滾筒錐面上的導向螺旋13傾斜以使前端扶禾器2與導向螺旋13對接,用 于將禾桿穗部壓偏斜后以近似相切的方式導入導向螺旋中。
水平扶禾器15——水平扶禾器15與前端扶禾器2首尾相接位于脫粒滾筒 7同一側,水平扶禾器15與脫粒滾筒7平行,見圖2,水平扶禾器用于防止 禾桿在脫粒時左右偏擺或前后偏擺。
所述前端扶禾器和水平扶禾器包括輸送鏈和設于輸送鏈上的若干扶禾 齒,輸送鏈由動力裝置驅動,輸送鏈帶動扶禾齒不停移動,由扶禾齒將禾桿 朝后向(圖2所示朝右邊)撥動。從圖2所示方向看,前端扶禾器和水平扶 禾器上的輸送鏈都是做順時針旋轉。前端扶禾器和水平扶禾器設有殼體,殼 體使撥動禾桿的扶禾齒露出,其余齒則藏于殼體內。如果沒有扶禾齒將禾桿 朝前進方向相反的方向撥動,禾桿就會被帶動往前偏擺,禾穗就不能很好地與脫粒齒作用,不利于脫粒。
弧形凹板5——弧形凹板5的結構見圖3,弧形凹板5上設有若干柵格, 它位于脫粒滾筒7正下方并與之保持合適的間距。該間距能夠使斷掉落到凹 板上的穗頭繼續(xù)被脫粒滾筒揉搓,實現(xiàn)進一步脫粒的作用。
振動篩4——見圖1和圖3,振動篩4位于弧形凹板5正下方用于將凹板 粗過濾后產(chǎn)生的粒籽和雜物進一步分離,它由動力裝置12帶動產(chǎn)生振動。
螺旋攪籠3——見圖1和圖3,螺旋攪籠3位于振動篩4正下方,它由動 力裝置帶動轉動,在轉動過程中其上的螺旋槽用于將落在罩殼底部的粒籽帶 送至出糧口并由收集裝置收集。
風扇8——見圖1和圖3,風扇8在振動篩4和螺旋攪籠3的后方,用于 將雜物往前吹離,從前方掉落地上。風扇由動力裝置提供工作動力。
圓盤切割器9——見圖1,圓盤切割器9位于機架10后下方,用于將脫 粒后的禾桿割倒。圓盤切割器水平設置并由動力裝置驅動,其高度由禾桿切 割高度決定。圓盤切割器順時針轉動使割下的禾桿朝右邊倒下鋪放在地上。
所述罩殼6下部分左右兩邊向中間收縮并在底部形成收集籽粒的弧形槽, 弧形槽的形狀與螺旋攪籠對應,見圖3,這種結構使螺旋攪籠送料更徹底。
所述動力裝置包括作為總動力的汽/柴油機,汽/柴油機再向下分配,汽/ 柴油機的動力傳遞路線有三條:一條是經(jīng)帶傳動帶動脫粒滾筒7和螺旋攪籠3, 再由脫粒滾筒7或螺旋攪籠3以帶傳動方式帶動風扇8; —條是通過帶傳動直 接驅動一臺直流發(fā)電機,直流發(fā)電機產(chǎn)生的電能經(jīng)控制后再分別供給前端扶 禾器驅動電機、水平扶禾器驅動電機、圓盤切割器驅動電機和振動篩驅動電 機;第三條路線是通過傳動裝置連接變速器,帶動行走輪ll行走。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描述動力裝置12通過傳動裝置連接變速器,帶動 行走輪ll行走,操作人員站在本收割機后方握住扶手隨著行走即可。操作人 員的作用一是保持機身平衡,二是一行收割完轉向。分禾裝置1在機器最前 方,正在收割那行的未桿進入分禾裝置兩分未器之間,隨著機器前行再進入 前端扶禾器2和扶禾塊14之間,前端扶禾器2將禾桿壓偏斜并在扶禾齒的撥動下從一側向脫粒滾筒7靠攏,并導入前喂入口,再由脫粒滾筒7前端錐面
上的導向螺旋13和水平扶禾器15導入脫粒滾筒一側。脫粒滾筒7轉動并隨 機器向前運行,未稈穗部在脫粒滾筒復合運動(前行和轉動)作用下,相對 后移的同時,又受滾筒上脫粒齒脫粒,脫下的籽粒和短莖桿依次經(jīng)脫粒滾筒 下的弧形凹板5和振動篩4分離后,籽粒經(jīng)螺旋攪籠3輸出至出糧口由收集 裝置收集。短莖干和葉草等在振動篩及風扇的作用下從收割機的前端口排出。 脫粒后的禾稈沿滾筒軸線向后移動,從機體排草口排出,被圓盤切割器9割 斷,鋪放在地面上,從而完成收獲過程。
從圖上可以看出,扶禾器位于機器左惻,因此收割時禾桿應當始終位于 機器左側。本收割機從稻麥外圍向里收割,按矩形路線逆時針行走。相應地, 如果扶禾器位于機器右側,則操作相反。
權利要求1、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包括機架(10)、行走輪(11)、動力裝置(12)和脫粒滾筒(7),機架(10)上設有防止粒籽飛濺的罩殼(6),脫粒滾筒(7)安裝于機架(10)內可轉動,其軸線與前進方向平行,在脫粒滾筒外壁上設有若干脫粒齒;在脫粒滾筒(7)下方設有用于將粒籽和雜物分離的振動篩(4),在振動篩(4)下方設有用于將粒籽輸送至出糧口的螺旋攪籠(3),在振動篩(4)和螺旋攪籠(3)的后方設有用于將雜物吹離的風扇(8),所述振動篩(4)、螺旋攪籠(3)和風扇(8)均安裝在機架(10)上,其特征在于本收割機還包括位于機架(10)前端、用于將不同行的稻麥分開的分禾裝置(1),分禾裝置(1)由左右分禾器組成,左右分禾器之間留有只讓一行待收割稻麥桿通過的間距;在機架(10)上位于分禾裝置(1)后方、脫粒滾筒(7)側前方設有前端扶禾器(2)和扶禾塊(14),莖桿從前端扶禾器和扶禾塊之間通過;在脫粒滾筒(7)一側設有防止禾桿在脫粒時偏擺的水平扶禾器(15),水平扶禾器(15)與前端扶禾器(2)首尾相接位于脫粒滾筒(7)同一側,水平扶禾器(15)與脫粒滾筒(7)平行。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脫粒滾筒(7)前端為錐面,錐面上設有導向螺旋(13)。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前端扶禾器(2)平行地位于扶禾塊(14)外側,前端扶禾器(2)上端向后 傾斜同時向脫粒滾筒錐面上的導向螺旋(13)傾斜,以使前端扶禾器與導向 螺旋對接,用于將禾桿穗部導入導向螺旋中。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 征在于在機架(10)后部設有將脫粒后的禾桿割倒的圓盤切割器(9),圓 盤切割器(9)水平設置由動力裝置(12)驅動,其高度與禾桿切割高度對應。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扶禾器(2)和水平扶禾器(15)包括輸送鏈和設于輸送鏈上的若干 扶禾齒,輸送鏈由動力裝置驅動,輸送鏈帶動扶禾齒不停移動,由扶禾齒將 禾桿朝后向撥動。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裝置包括作為總動力的汽/柴油機,汽/柴油機一方面經(jīng)帶傳動與脫 粒滾筒、螺旋攪籠和風扇連接;汽/柴油機一方面通過帶傳動與直流發(fā)電機連 接,直流發(fā)電機分別與前端扶禾器驅動電機、水平扶禾器驅動電機、圓盤切 割器驅動電機和振動篩驅動電機連接;汽/柴油機另一方面通過傳動裝置和變 速器與行走輪連接。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 征在于在機架(10)上安裝有使禾桿穗部在脫粒過程中始終與脫粒滾筒上 的脫粒齒作用的弧形凹板(5),弧形凹板(5)上設有若干柵格,弧形凹板(5) 位于脫粒滾筒(7)和振動篩(4)之間。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殼上部和弧形凹板合圍形成圓筒,該圓筒將脫粒滾筒包圍,弧形凹板 位于水平扶禾器一端與罩殼間形成軸向拉通的缺口,該缺口用于禾桿穗部進 入并通過圓筒以與脫粒滾筒作用。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 征在于所述罩殼下部分左右兩邊向中間收縮并在底部形成收集籽粒的弧形 槽,弧形槽的形狀與螺旋攪籠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行稻麥割前脫粒聯(lián)合收割機,包括機架、凹板、圓盤切割器、螺旋絞龍、振動篩、脫粒滾筒、分禾裝置、前端扶禾器、扶禾塊和水平扶禾器,脫粒滾筒前端的錐面上設有導向螺旋,分禾裝置位于機架前端能實現(xiàn)單行收割。禾稈在分禾裝置、扶禾器和脫粒滾筒前端導向螺旋的引導下,進入脫粒滾筒脫粒,脫下的籽粒和雜物經(jīng)凹板和振動篩分離后,雜物從前端輸出,籽粒經(jīng)螺旋絞龍輸送后由出糧口輸出,最后禾稈由圓盤切割器割斷。相比現(xiàn)有收割機,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成本低和轉移方便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小地塊作業(yè)。而且收割理想,脫粒徹底,清選干凈。
文檔編號A01D41/14GK201294753SQ200820100629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何培祥, 李華英, 猛 蔣, 鮮繼凱 申請人:何培祥;蔣 猛;李華英;鮮繼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