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本發(fā)明首先是提供了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包括小麥栽培和田菁栽培,小麥栽培方法為在10月中旬播種建植,次年6月上旬收獲;本發(fā)明在小麥常規(guī)栽培的基礎上,通過田菁的免耕播種、一次性施肥、籽粒收獲、秸稈還田等步驟,實現(xiàn)簡化栽培和“一年兩熟”。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與該栽培方法配套的小麥和田菁通用收獲割臺,由撥禾輪、螺旋推運器、上切割器、下切割器及其動力裝置組成,實現(xiàn)了小麥和田菁“一年兩熟”栽培過程中的全程機械化,在充分利用和改良土地資源的基礎上,節(jié)省了勞動力資源,提高了小麥和田菁生產(chǎn)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專利說明】一種麥菁兩熟局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農業(yè)生產(chǎn)【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黃淮海地區(qū)的小麥和田菁“一年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配套的小麥和田菁通用收獲割臺。
【背景技術】
[0002]田菁作為傳統(tǒng)的夏季綠肥作物,20世紀60~70年代在黃淮海地區(qū)普遍種植,多用于麥后復種或玉米、棉花間作套種等。70年代以后,因化肥工業(yè)的發(fā)展,以田菁為代表的綠肥作物的種植面積迅速萎縮。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田菁籽粒藥用價值的開發(fā)以及田菁膠在油田采油、選礦冶金、采礦爆破、紡織、日用化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收獲籽粒為目的田菁種植面積逐年增加。[0003]目前,黃淮海地區(qū)田菁籽粒收獲技術多采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年一熟”生產(chǎn)方式?!逗幽鲜√镙荚囼炇痉冻晒麍蟾?白鴻翔,土壤通報,1965年06期)》、《耐鹽綠肥一田菁栽培研究(陸炳章,中國農業(yè)科學,1964年09期)》、《田菁在北京永樂店地區(qū)栽培利用的初步研究(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通報,1965年06期)》、《田菁在山東的栽培利用及其改堿效果(山東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通報,1965年06期)》、《1963年田菁留種栽培試驗初報(趙景蓮,山東農業(yè)科學,1964年02期)》等研究論文公開的田菁籽?!耙荒暌皇臁鄙a(chǎn)方式,除整地、施基肥、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常規(guī)田間管理以外,主要生產(chǎn)參數(shù)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人工播種,等行距20cm~33cm溝播、點播、條播或撒播,播量30kg/hm2~60kg/hm2,或者育苗移栽,花期打頂或摘邊心,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人工收獲。
[0004]發(fā)明專利201310189425.7 (申請?zhí)?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鹽堿地的甜高粱與田菁間作的方法,文中公布了田菁的生產(chǎn)流程為:淡化土地、施肥、整地、浸種6h~12h、4月28日至5月10日人工點播或穴播(每穴播種4~6粒,深度為4cm~5cm,行距為33cm~35cm)、覆膜壓土、出苗后人工破膜、人工間苗或補苗,人工收割。
[0005]綜上所述,目前黃淮海地區(qū)田菁籽粒收獲技術存在的突出問題為:(1)生產(chǎn)時間長,只能做到“一年一熟”,浪費土地資源;(2)單純使用人工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過多,機械化程度偏低;(3)與其他作物相比,生產(chǎn)成本高,效益低,農民種植田菁的積極性不高。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它彌補現(xiàn)有田菁籽粒生產(chǎn)技術存在的不足,解決了現(xiàn)有田菁栽培技術中存在的生產(chǎn)周期長,只能做到“一年一熟”,浪費土地資源等一些列問題。它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上,提高機械化生產(chǎn)
程度,避免了因土地資源閑置所造成的資源浪費,降低了田菁種植成本,提高田菁種植的效益。[000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包括小麥栽培和田菁栽培,小麥栽培方法為在10月中旬播種建植,次年6月上旬收獲;所述的田菁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8](I)免耕播種
[0009]6月上旬,前巷作物小麥留巷4cm~6cm,小麥稻桿覆蓋地表。使用播種機進行田菁免耕播種,播種米用寬窄行條播,窄行行距40cm~45cm,寬行行距75cm~80cm,播深Icm~4cm,用種量 4.5kg/hm2 ~7.5kg/hm2 ;
[0010]優(yōu)選株形緊湊、分枝少、主莖結莢為主、株高Im~2m、全生育期IOOd~120d的中早熟型田菁品種;優(yōu)選帶施肥功能的圓盤式精播機進行播種作業(yè);
[0011](2)一次性施肥
[0012]田菁基肥按照N24kg/hm2 ~36kg/hm2 和 P20572kg/hm2 ~108kg/hm2 的有效用量,施用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田菁基肥隨精播機播種時施入種子的下方,深度6cm~IOcm ;
[0013]優(yōu)選用圓盤式精播機進行田菁播種作業(yè)的同時進行一次性施肥;優(yōu)選速溶型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
[0014](3)籽粒收獲
[0015]10月中旬,60%~80%的莢果成熟時進行籽粒收獲作業(yè)。籽粒晾曬至含水量13%以下,入庫保存;
[0016](4)秸桿還田
[0017]田菁收獲后,留巷4cm~6cm,田菁稻桿覆蓋地表,稻桿還田后,耕層5cm~15cm 土壤旋耕I遍,便可用播種機進行小麥播種建植。
[0018]為了實現(xiàn)上述栽培方法所栽培出的小麥和田菁收割,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包括割臺殼體支架,所述割臺殼體支架上設置有主驅動輪;
[0019]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前端部固定設置分禾器,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內部安裝有螺旋推運器,螺旋推進器的一側設置有螺旋驅動器驅動輪,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上部設置撥禾器,撥禾器的一側設置撥禾器驅動輪,所述的撥禾器通過撥禾器固定支架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上;
[0020]所述的切割器包括上切割器和下切割器,所述上切割器安裝在螺旋推進器下部的割臺殼體支架上,所述的上切割器通過聯(lián)動桿連接于上切割器驅動輪,并通過聯(lián)動桿調節(jié)上切割器的工作頻率,上切割器驅動輪與上述所述的螺旋推運器驅動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
[0021]上述所述的撥禾器驅動輪以及螺旋推運器驅動輪分別通過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
[0022]所述的下切割器設置在割臺殼體支架的底部,所述下切割器通過切割器高度調節(jié)液壓桿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上,所述下切割器上設置切割器驅動裝置,所述切割器驅動裝置通過變速器和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并通過變速器調節(jié)下切割器的工作頻率。
[0023]所述的撥禾器固定支架與割臺殼體支架之間設置有調節(jié)撥禾器高度的液壓升降桿。
[0024]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5](I)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小麥和田菁“一年兩熟”的高效栽培方案,一方面,改變了田菁“一年一熟”的傳統(tǒng)籽粒生產(chǎn)方式,充分利用了日益緊缺的耕地資源,提高了耕地的生產(chǎn)效率;另一方面,田菁作為優(yōu)良的綠肥作物,其秸桿還田后,可增加土壤養(yǎng)分,改善土壤物力性狀,加速土壤脫鹽,改堿養(yǎng)地,生態(tài)效益明顯。此外,本發(fā)明通過科學選擇田菁品種,構建合理的群體密度,免除了傳統(tǒng)田菁栽培中的浸種、育苗移栽、覆膜壓土、出苗破膜、間苗補
苗、花期打頂或摘邊心等人工操作環(huán)節(jié),極大的節(jié)省了勞動力資源,提高了種植戶的經(jīng)濟效Mo
[0026](2)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與栽培方法配套的小麥和田菁通用收獲割臺,一方面,通過上下兩個切割器不同的工作高度和工作頻率,解決了田菁機械化收獲的難題,實現(xiàn)了田菁種植的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yè);另一方面,將一般聯(lián)合收割機30cm~50cm的留茬高度降低為4cm~6cm,可實現(xiàn)田菁的免耕播種,小麥秸桿的覆蓋抑制了雜草生長和土壤水分蒸發(fā),大大降低了播種前土地整理的機械和人工投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是本發(fā)明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流程圖;
[0028]圖2是割臺的俯視圖;
[0029]圖3是割臺的側視圖;
[0030]圖中:1-割臺殼體支架、21-上切割器、22-下切割器、221-切割器驅動裝置、3-主驅動輪、4-分禾器、5-螺旋推運器、6-螺旋推運器驅動輪、7-撥禾器、8-撥禾器驅動輪、9-撥禾器固定支架、10-聯(lián)動桿、11-上切割器驅動輪、12-切割器高度調節(jié)液壓桿、13-變速器、14-液壓升降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0032]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包括小麥栽培和田菁栽培,其中小麥栽培方法為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即在10月中旬播種建植,次年6月上旬收獲;所述的田菁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3]( I)免耕播種
[0034]6月上旬,前巷作物小麥留巷4cm~6cm,小麥稻桿覆蓋地表。使用播種機進行田菁免耕播種,播種米用寬窄行條播,窄行行距40cm~45cm,寬行行距75cm~80cm,播深Icm~4cm,用種量 4.5kg/hm2 ~7.5kg/hm2 ;
[0035]優(yōu)選株形緊湊、分枝少、主莖結莢為主、株高Im~2m、全生育期IOOd~120d的中早熟型田菁品種;優(yōu)選帶施肥功能的圓盤式精播機進行播種作業(yè);
[0036](2)一次性施肥
[0037]田菁基肥按照N24kg/hm2 ~36kg/hm2 和 P20572kg/hm2 ~108kg/hm2 的有效用量,施用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田菁基肥隨精播機播種時施入種子的下方,深度6cm~IOcm ;
[0038]優(yōu)選用圓盤式精播機進行田菁播種作業(yè)的同時進行一次性施肥;優(yōu)選速溶型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
[0039](3)籽粒收獲[0040]10月中旬,60%~80%的莢果成熟時進行籽粒收獲作業(yè)。籽粒晾曬至含水量13%以下,入庫保存;
[0041](4)秸桿還田
[0042]田菁收獲后,留巷4cm~6cm,田菁稻桿覆蓋地表,稻桿還田后,耕層5cm~15cm 土壤旋耕I遍,便可用播種機進行小麥播種建植;
[0043]此外,田菁出苗至結莢成熟期的田間管理,如灌溉、排水、病蟲草害防治等視當季實際發(fā)生情況而定,為非必需步驟,且用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可以解決。
[0044]如圖2、圖3所示,為了實現(xiàn)上述栽培方法所栽培出的小麥和田菁收割,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包括割臺殼體支架I以及安裝在割臺殼體支架I上的切割器,所述割臺殼體支架I上設置有主驅動輪3。
[0045]所述割臺殼體支架I的前端部固定設置分禾器4,所述割臺殼體支架I的內部安裝有螺旋推運器5,螺旋推進器5的一側設置有螺旋驅動器驅動輪6,所述割臺殼體支架I的上部設置撥禾器7,撥禾器7的一側設置撥禾器驅動輪8,所述的撥禾器7通過撥禾器固定支架9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I上。[0046]所述的切割器括上切割器21和下切割器22,所述上切割器21安裝在螺旋推進器5下部的割臺殼體支架I上,所述的上切割器21通過聯(lián)動桿10連接于上切割器驅動輪11,并通過聯(lián)動桿調節(jié)上切割器的工作頻率,所述的螺旋推運器驅動輪6與上切割器驅動輪11之間通過皮帶連接為上切割器21提供切割動力。
[0047]所述的撥禾器驅動輪8以及螺旋推運器驅動輪6分別通過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3,主驅動輪3分別為撥禾器7和螺旋推運器5提供工作動力。
[0048]所述的下切割器22設置在割臺殼體支架I的底部,所述下切割器22通過切割器高度調節(jié)液壓桿12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I上,所述下切割器22上設置切割器驅動裝置221,所述切割器驅動裝置221通過變速器13和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3,并通過變速器調節(jié)下切割器的工作頻率。
[0049]所述的撥禾器固定支架9與割臺殼體支架I之間設置有調節(jié)撥禾器高度的液壓升降桿14用于調節(jié)撥禾器的高度。
[0050]所述的主驅動輪3為割臺動力來源,分別通過皮帶為撥禾器、螺旋推運器、變速器提供動力。
[0051]所述的上切割器通過聯(lián)動桿連接于上切割器驅動輪,上切割器驅動輪又通過皮帶連接螺旋推運器驅動輪,螺旋推運器驅動輪在主驅動輪的帶動下發(fā)生運動從而帶動螺旋推運器和上切割器發(fā)生一些列的動作。
[0052]所述的下切割器安裝在割臺殼體支架的底部,并變速器為下切割器提供動力,也可用于調節(jié)下切割器的工作頻率。所述的切割器高度調節(jié)液壓桿可用于調節(jié)下切割器的高度。
[0053]所述上切割器和下切割器在結構上的設計實現(xiàn)了上下兩個切割器的分別分別控制,方便根據(jù)需要進行不同的操作。
[0054]上述所述的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在工作時需要與聯(lián)合收割機機體配合使用,其具體的工作過程如下:
[0055](I)小麥收獲:6月上旬小麥收獲時,分禾器將小麥單穗分開、撥禾輪將小麥穗部帶至上切割器處,上切割器將小麥穗部切下,小麥穗進入螺旋推運器,再由聯(lián)合收割機的輸送裝置帶至脫粒/分離系統(tǒng),割臺喂入量2.5kg/s~3.0kg/s,上切割器留巷30cm~40cm。下切割器對小麥莖桿進行二次切割,并平鋪于地表,留茬高度降低至4cm~6cm。
[0056](2)田菁收獲:10月上旬田菁收獲時,分禾器沿75cm~80cm的寬行將田菁單株分開、撥禾輪將田菁結莢部位帶至上切割器處,上切割器將結莢部切下,果莢進入螺旋推運器,再由聯(lián)合收割機的輸送裝置帶至脫粒/分離系統(tǒng),割臺喂入量1.5kg/s~2.5kg/s,上切割器留茬40cm~70cm。下切割器對田菁莖桿進行二次切割,并平鋪于地表,留茬高度降低至 4cm ~6cm。
[0057]為了驗證本發(fā)明的具體的應用效果,分別進行了如下兩種試驗:
[0058]在具體的試驗過程中,小麥品種選用的是濟麥22,田菁品種選用的是20076B068(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選育的早熟品系),小麥和田菁播種機為農哈哈2BXF-16型圓盤式精播機,旋耕機和秸桿還田機分別為農哈哈1GQN-300型和1JHY-172型,收獲機械為本發(fā)明割臺配約翰迪爾3080A型聯(lián)合收割機。所用肥料為磷酸二銨(13-44-0,山東省魯北企業(yè)集團總公司生產(chǎn))。并且按照GB/T3543.6 (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水分測定)測定田菁種子含水量。
[0059](I)實施例1:
[0060]試驗栽培地點I選擇是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土地的類型為非鹽堿地高產(chǎn)田。其具體的試驗過程如下:
[0061]在2011年10月12日和2012年10月16日對小麥進行播種建植,2012年6月3日和2013年6月8日使用本發(fā)明割臺進行收獲,留茬5cm,小麥秸桿覆蓋地表。
[0062]2012年6月4日和2013年6月8日使用2BXF-16型圓盤式精播機進行田菁播種與施肥,窄行行距45cm,寬行行距75cm,播深3cm,用種量4.5kg/hm2,基施磷酸二銨184kg/hm2,深度8cm。2012年10月13日和2013年10月12日使用本發(fā)明的割臺進行籽粒收獲作業(yè)。籽粒晾曬至含水量12.5%,入庫保存。
[0063]田菁收獲后,留茬5cm,田菁秸桿覆蓋地表,2012年10月16日和2013年10月15日用1JHY-172型秸桿還田機進行秸桿還田作業(yè)I次,耕層5cm~15cm 土壤使用1GQN-300型旋耕機旋耕I遍之后,便可2BXF-16型圓盤式精播機進行進行下茬小麥播種建植。
[0064](2)實施例 2:
[0065]試驗栽培地點2選擇是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土地類型為中低產(chǎn)田(鹽堿地),其具體的試驗過程如下:
[0066]2011年10月17日和2012年10月19日分別對小麥進行播種建植,2012年6月8日和2013年6月10日使用本發(fā)明割臺進行收獲,留茬4cm,小麥秸桿覆蓋地表。
[0067]2012年6月8日和2013年6月10日使用2BXF-16型圓盤式精播機進行田菁播種與施肥,窄行行距40cm,寬行行距80cm,播深2cm,用種量7.5kg/hm2,基施磷酸二銨245kg/hm2,深度8cm。2012年10月18日和2013年10月18日使用本發(fā)明的割臺進行籽粒收獲作業(yè)。籽粒晾曬至含水量12.9%,入庫保存。
[0068] 田菁收獲后,留茬4cm,田菁秸桿覆蓋地表,2012年10月19日和2013年10月20日用1JHY-172型秸桿還田機進行秸桿還田作業(yè)I次,耕層5cm~15cm 土壤使用1GQN-300型旋耕機旋耕I遍之后,便可2BXF-16型圓盤式精播機進行進行下茬小麥播種建植。[0069]為了觀察試驗的結果,在進行上述試驗的同時也進行了對比試驗:
[0070]對比試驗于2011年至2013年與上述驗證性試驗同期同地進行,試驗內容為黃淮海地區(qū)的幾種常見作物栽培方法,對比例I和對比例2為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小麥栽培時間和技術方案與實施例1和實施例2相同。
[0071]對比例3為棉花單作。對比例4為田菁單作,其生產(chǎn)過程為:2012年4月25日和2013年5月2日大水漫灌壓堿,2012年5月10日和2013年5月16日,地表撒施過磷酸鈣(0-18-0) 375kg/hm2后,使用1GQN-300型旋耕機旋耕2遍,2012年5月11日和2013年5月17日使用XB-12型半精量播種機等行距33cm播種,播量60kg/hm2,播深4cm。噴灑田普或百壟通除草劑。2012年10月25日和2013年11月2日自行改裝的奇瑞4LZ-3型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
[0072]對比例I的實施地點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土地類型為非鹽堿地高產(chǎn)田,對比例2~4的實施地點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土地類型為鹽堿地中低產(chǎn)田。小麥品種為濟麥22,玉米品種為鄭單958,棉花品種為魯棉研22,田菁品種為中熟型地方品種。對比例中小麥、玉米、棉花栽培均為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且均未施有機肥。
[0073]應用效果平均結果見表1、表2和表3。
[0074]表1.實施例和對比例純收益對比
[0075]試驗處理地力條件種植方式純收益(元/hm2)差值(元/hm2)
[0076]實施例1高產(chǎn)田
[0077]
【權利要求】
1.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包括小麥栽培和田菁栽培,小麥栽培方法為在10月中旬播種建植,次年6月上旬收獲;其特征是,所述的田菁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免耕播種 6月上旬,前茬作物小麥留茬4cm~6cm,小麥秸桿覆蓋地表,使用播種機進行田菁免耕播種,播種米用寬窄行條播,窄行行距40cm~45cm,寬行行距75cm~80cm,播深Icm~4cm,用種量 4.5kg/hm2 ~7.5kg/hm2 ; (2)一次性施肥 田菁基肥按照N24kg/hm2~36kg/hm2和P20572kg/hm2~108kg/hm2的有效用量,施用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田菁基肥隨精播機播種時施入種子的下方,深度6cm~IOcm ; (3)籽粒收獲 10月中旬,60%~80%的莢果成熟時進行籽粒收獲作業(yè),籽粒晾曬至含水量13%以下,入庫保存; (4)稻桿還田 田菁收獲后,留巷4cm~6cm,田菁稻桿覆蓋地表,稻桿還田后,耕層5cm~15cm土壤旋耕I遍,便可用播種機進行小麥播種建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是,田菁品種優(yōu)選株形緊湊、分枝少、主莖結莢為主、株高Im~2m、全生育期IOOd~120d的中早熟型田菁品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是,田菁播種優(yōu)選帶施肥功能的圓盤式精播機進行播種作業(y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在用圓盤式精播機進行田菁播種作業(yè)的同時進行一次性施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是,田菁基肥優(yōu)選速溶型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
6.一種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其特征是,包括割臺殼體支架,所述割臺殼體支架上設置有主驅動輪; 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前端部固定設置分禾器,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內部安裝有螺旋推運器,螺旋推進器的一側設置有螺旋驅動器驅動輪,所述割臺殼體支架的上部設置撥禾器,撥禾器的一側設置撥禾器驅動輪,所述的撥禾器通過撥禾器固定支架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上; 所述的切割器包括上切割器和下切割器,所述上切割器安裝在螺旋推進器下部的割臺殼體支架上,所述的上切割器通過聯(lián)動桿連接于上切割器驅動輪,上切割器驅動輪與上述所述的螺旋推運器驅動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 上述所述的撥禾器驅動輪以及螺旋推運器驅動輪分別通過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 所述的下切割器設置在割臺殼體支架的底部,所述下切割器通過切割器高度調節(jié)液壓桿鉸接固定在割臺殼體支架上 ,所述下切割器上設置切割器驅動裝置,所述切割器驅動裝置通過變速器和皮帶連接于主驅動輪。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其特征是,所述的撥禾器固定支架與割臺殼體支架之間設置有調節(jié)撥禾器高度的液壓升降桿。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931398SQ201410155792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17日
【發(fā)明者】張曉冬, 隋學艷, 李潤芳, 王維東, 李娜娜, 王棟, 李湛, 賈文斌, 劉世華, 王存娥, 丁漢鳳, 韓偉才, 李維生 申請人: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