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雜糧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一種改進食品營養(yǎng)結構,增加食品多樣性的系列食品, 屬食品領域。 技術背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粗糧、雜糧的青睞日益提高, 但現有的雜糧食品比較單一,形式有待改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如八寶粥、八寶飯呈液態(tài)、雖能補充人體水份,但食用起來不如 糕狀物方便。切糕、年糕、粽子原料的單一決定了營養(yǎng)成份的單一和口感的 單一。雜糧飯CN200410025557.7、五糧糕CN01102859.9等新發(fā)明對 原料品種界定太少,配比度規(guī)定太窄,原料品種少,限制了產品的營 養(yǎng)結構,配比度窄制約了產品的口味,這樣難以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 求。例如,當產品作為主食時,北方人是以小麥為主,南方人是以大 米為主,這就需要原料品種和配比的巨大差異,當作為副食時,就應 該考慮產品的口感了,如果不加輔料,就很難調配出美味的食品了。
發(fā)明內容
皮,而不經過粉碎,這樣可以肉眼識別產品的原料,如果不影響口感, 也可不去皮為粗糧,粗糧的營養(yǎng)價值更高。主料中必須有一種以上是 黏性谷物,用于天然粘合成型,這樣是為了防止在食品中加入化學粘 合劑,能夠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同時也解決了顆粒食品不易成型的缺 點。輔料包括調料、餡料、肉料、醬料。
主料是由以稻類、麥類、玉米、小米、高粱為主的谷類,以大豆、 蕓豆、綠豆、扁豆、青豆、姜豆、紅豆、蠶豆為主的豆類,和以花生、
芝麻、瓜子、大棗、腰果、核桃為主的干果類構成;黏性谷物包括糯 米、黍米、黏高粱、糯玉米等。輔料是由以糖、食鹽、食用油、味精、 食用香料、辣椒、食用堿等為主的調味料。以傳統(tǒng)元宵餡料、傳統(tǒng)月 餅餡料、傳統(tǒng)包子、餃子餡料為主的餡料和以肉干、肉松等為主的肉 料及各種醬料構成。其中輔料是本發(fā)明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每件 產品中應至少有一種輔料,雖是輔料,但構成產品的比例不一定比主 料小,輔料可在食品生產制作過程中添加或者將輔料制作成小包裝由 消費者自行添加,也可兩者相結合。添加輔料的作用有兩個 一是調 配食品的口味,二是補充雜糧糕中沒有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體現了產品 的本質一一原料雜所以營養(yǎng)雜。
制作方法根據產品需要,在主料中至少選擇一種以上的五谷雜 糧和至少 一種輔料為該產品的原料,主料中應至少有 一種為粘性谷物。 制作工序為淘洗—加入輔料混合—放入模具—制熟—殺菌包裝—產
具體實施例1
作為優(yōu)選,根據營養(yǎng)和主食要求,將選好的原料按重量份數分 糯米30-40份;小麥5-10份,小米10-15份,高粱5-10份,大謇5-10 份,糖2-4份,炒制的花生、芝麻、食用鹽、味精、香料等共2-4份 制成小包裝,制作工序為將雜糧淘洗—加糖混合-放入模具—制熟 —殺菌—放入小包裝 一包裝成產品。
具體實施例2
作為優(yōu)選,根據口味和小吃要求,將傳統(tǒng)月餅餡--一五仁餡制成 比模具要小的塊狀備用,將去皮淘凈的糯米在模具底部平鋪一層,再 將塊狀五仁餡放入其中,然后在五仁餡上面及四周鋪滿糯米,再經蒸 煮、殺菌、包裝成產品。
權利要求
1、一種方便熟食品,其特征是主料是由不經粉碎的五谷雜糧中的一種以上和一種以上的輔料按營養(yǎng)、口味、需求、成本等因素進行不同比例的優(yōu)化組合,由主料中具有天然黏性的谷物粘合成型,制作方法以蒸煮為主,可根據大小、形狀、質量優(yōu)化包裝的糕狀熟食品系列。
2、 根據權利l要求的,五谷雜糧包括稻類、玉米、小米、 麥類、高粱等谷類作物;大豆、蕓豆、綠豆、江豆、扁豆、紅 豆、蠶豆等豆類作物和花生、瓜子、大棗、芝麻、腰果、核桃 等干果;黏性谷物包括糯米、黍米、黏高粱、糯玉米等;輔料 包括糖、食用鹽、食用油、味精、食用香料、辣椒食用堿和其 它食品添加劑等調料;傳統(tǒng)元宵餡料、傳統(tǒng)月餅餡料、傳統(tǒng)包 子餃子餡料等餡料;肉干、肉松、肉沫等肉料和各種醬料。
3 、根據權利1要求的,輔料可在食品制作過程中添加, 也可制作成小包裝由消費者自行添加,在構成比例中,輔料不 一定比主料小,當輔料是餡料時,輔料的比例可以大于主料的 比例。
全文摘要
雜糧糕,本發(fā)明是一種改進食品營養(yǎng),增加食品多樣性的方便熟食品系列,主料是由不經粉碎的五谷雜糧和各種輔料混合而成,由五谷雜糧中具有天然黏性的谷物粘合成型,可根據營養(yǎng)、口味、需求、成本等因素進行不同比例的優(yōu)化組合,其中輔料是產品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但能調配產品口味,還可以增加雜糧中沒有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體現了雜糧糕的本質——原料雜所以營養(yǎng)雜,產品不但營養(yǎng)全面,口味眾多,而且原料易購,制作工藝簡單,適合于工業(yè)化生產。
文檔編號A21D13/00GK101103782SQ200610091019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7月11日
發(fā)明者趙鳳軒 申請人:趙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