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青橄欖為主材的制品,具體是提供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眾所周知,青橄欖有清熱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富含維生素C、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等多種營養(yǎng)素,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藥用水果。在潮汕地區(qū)極為普遍,當?shù)厝藗兩鯙橄埠茫前阉敵山哟L客的必備水果。然而,很多外地朋友并不喜歡它的酸澀口感,未曾咬破已是滿臉起皺。因此,青橄欖主要在潮汕地區(qū)及華僑集散地——東南亞地區(qū)受到青睞。目前,外地朋友所熟悉的相關(guān)橄欖制品有甘草橄欖,南姜咸橄欖散等,然而,這些制品的制作工藝及功效都非常單一。采用甘草、南姜等輔料腌制青橄欖,主要是為了緩和青橄欖的酸澀口感以及增加溫脾祛寒的功效,而且只能作為配菜食用或烹飪佐料,并不能將青橄欖的功效和食用效果發(fā)揮到最好。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即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針對青橄欖的特性,除南姜,粗鹽外,再加入了 11種中藥材進行腌制,并加入了適量的白砂糖進行調(diào)味,從而使炮制好的青橄欖不但具有眾口皆調(diào)的口味,而且其藥膳功能更為完善。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青橄欖4900-5100重量份;粗鹽900-1100重量份;白砂糖3400-3600重量份;南姜450-550重量份;楠木8-10重量份;丁香12-14重量份;陳皮14-16重量份;川椒8_10 重量份;春砂仁14-16重量份;甘草四-31克;霍香葉14-16重量份;法夏8_10重量份;谷茴8-10重量份;元茴14-16重量份;桂皮9-11重量份。其中,各種中藥藥材的藥理藥性如下楠木辛,溫。①《別錄》“微溫?!雹凇侗静菔斑z》“枝葉,味苦,溫,無毒?!雹邸度杖A子本草》“味辛,熱,微毒?!逼渚哂猩⒑瘽?、利水消腫的功效。丁香辛,溫。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比胛?、脾、腎經(jīng)。①《湯液本草》 “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jīng)?!雹凇独坠谥扑幮越狻贰叭敕?、脾、胃、腎四經(jīng)?!雹邸侗静菪戮帯?“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味辛,氣溫,純陽,無毒。入腎、胃二經(jīng),又走太陰肺臟。”其具有溫中、暖腎、降逆的功效。陳皮性溫,味辛、味苦。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溫能行氣,辛能發(fā)散,苦而泄水。陳皮有三大類作用,一是導(dǎo)胸中寒邪,二破滯氣,三益脾胃。
川椒辛、溫,有小毒,麻。其具有除各種肉類的腥氣;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服花椒水能去除寄生蟲;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的功效。春砂仁有溫脾、健胃、引氣調(diào)中、消食安胎的作用。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粝闳~霍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法夏辛、溫,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谷茴又名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钛⒗麣?、止痛。元茴別名大料、五香八角、八角茴香、大茴香,其性溫,味辛。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寒嘔逆,寒疝腹痛,腎虛腰痛,干、濕腳氣等癥。桂皮性味辛;甘;性溫。功能主治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濕痹痛;瘀滯痛經(jīng);血痢;腸風(fēng);跌打腫痛。其優(yōu)選成分構(gòu)成如下青橄欖5000重量份;粗鹽1000重量份;白砂糖3500重量份;南姜500重量份;楠木9重量份;丁香13重量份;陳皮15重量份;川椒9重量份;春砂仁15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霍香葉15重量份;法夏9重量份;谷茴9重量份;元茴15重量份;桂皮10重量份。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jf 5000重量份的青橄欖洗凈搗爛,以出現(xiàn)明顯裂痕和橄欖核裂開為準;B、將500重量份的南姜搗碎;C、將9重量份的楠木、13重量份的丁香、15重量份的陳皮、9重量份的川椒、15重量份的春砂仁、30重量份的甘草、15重量份的霍香葉、9重量份的法夏、9重量份的谷茴、15 重量份的元茴、10重量份的桂皮磨成粉狀,再加入搗碎的南姜攪勻成配料;D、將攪勻后的配料,3500重量份的白砂糖,1000重量份的粗鹽放入搗爛后的青橄欖中進行充分攪拌,以青橄欖均勻沾滿配料為準;E、靜置至少六個小時以上,讓青橄欖充分吸收配料中的味道;F、配料初步溶合后,將青橄欖撈出,曬干,以青橄欖表面變干為準;G、將變干后的青橄欖再次倒入配料中進行攪拌,再靜置吸味;H、重復(fù)步驟E-步驟G約3-4次之后,青橄欖表面已呈棕黃色,配料充分溶合呈稠濁狀,即時食用。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產(chǎn)品不僅在口感方面更加大眾化,而且在功效方面更加全面,有清熱利咽,生津解毒,健脾胃,祛風(fēng)寒,增強食欲, 排除腸胃積氣,除濕化痰,解膩解腥,降逆止嘔等功效。再者,食用起來更加方便,可以當配菜或零食食用,也可沖水服用,更可作為烹飪佐料。特別是配料用來沖水服用,飲用簡單,入口生津,解渴解膩,除濕驅(qū)風(fēng),飲后腸胃舒暢無比。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針對青橄欖的特性, 除加入南姜,粗鹽外,再加入了 11種中藥材和白砂糖進行腌制。南姜主要是緩和青橄欖的酸澀口味,粗鹽使其產(chǎn)品得已保存更長時間而不致變質(zhì)。本品加入了陳皮,甘草等中藥,不
4僅使食用者增強食欲,排除腸胃積氣,解膩解腥,降逆止嘔,而且在口味方面更加大眾化。陳皮、甘草、元茴等中藥都有很強的調(diào)味效果,它們的加入,使產(chǎn)品的口味不再只有單純的咸 (鹽)甜(糖)酸(青橄欖)味。它們的“甘”“辛”特性,讓食用者充分體會到了苦盡甘來, 更加回味無窮。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產(chǎn)品還具有以下特
點·1、有清熱利咽,生津解毒,健脾胃,祛風(fēng)寒,增強食欲,排除腸胃積氣,除濕化痰,解膩解腥,降逆止嘔等綜合功效。2、食用方便、多樣,除了可直接食用和作為烹飪佐料外,配料或橄欖散本體還可沖水服用。3、無任何添加劑,男女老少四季皆宜食用。4、無任何添加劑或防腐劑,無需超強密封或冷藏,保存時間更長。5、腌制時間越長,味道更加醇厚香濃,功效更佳。6、中藥材含量不大,長期食用無副作用或不良反應(yīng)。7、可有效保存青橄欖的原有功效,還可以緩和青橄欖的酸澀口感,適應(yīng)人群更廣。8、可沖水后外帶飲用,無需冷藏,是解渴生津的最佳飲料。9、用開水沖服時,橄欖核本身還有解毒,斂瘡,止血,利氣等功效。10、搗爛后的青橄欖更容易吸味,而且方便手掰橄欖肉作為零食或配菜食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作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1 —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青橄欖4900重量份;粗鹽900重量份;白砂糖3400重量份;南姜450重量份;楠木 8重量份;丁香12重量份;陳皮14重量份;川椒8重量份;春砂仁14重量份;甘草四克; 霍香葉14重量份;法夏8重量份;谷茴8重量份;元茴14重量份;桂皮9重量份。其加工方法如下Ajf 4900重量份的青橄欖洗凈搗爛,以出現(xiàn)明顯裂痕和橄欖核裂開為準;B、將450重量份的南姜搗碎;C、將8重量份的楠木、12重量份的丁香、14重量份的陳皮、5重量份的川椒、14重量份的春砂仁、四重量份的甘草、14重量份的霍香葉、8重量份的法夏、8重量份的谷茴、14 重量份的元茴、9重量份的桂皮磨成粉狀,再加入搗碎的南姜攪勻成配料;D、將攪勻后的配料,3400重量份的白砂糖,900重量份的粗鹽放入搗爛后的青橄欖中進行充分攪拌,以青橄欖均勻沾滿配料為準;E、靜置至少六個小時以上,讓青橄欖充分吸收配料中的味道;F、配料初步溶合后,將青橄欖撈出,曬干,以青橄欖表面變干為準;G、將變干后的青橄欖再次倒入配料中進行攪拌,再靜置吸味;H、重復(fù)步驟E-步驟G約3-4次之后,青橄欖表面已呈棕黃色,配料充分溶合呈稠濁狀,即時食用。實施例2 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青橄欖5000重量份;粗鹽1000重量份;白砂糖3500重量份;南姜500重量份;楠木9重量份;丁香13重量份;陳皮15重量份;川椒9重量份;春砂仁15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霍香葉15重量份;法夏9重量份;谷茴9重量份;元茴15重量份;桂皮10重量份。其加工方法如下Ajf 5000重量份的青橄欖洗凈搗爛,以出現(xiàn)明顯裂痕和橄欖核裂開為準;B、將500重量份的南姜搗碎;C、將9重量份的楠木、13重量份的丁香、15重量份的陳皮、9重量份的川椒、15重量份的春砂仁、30重量份的甘草、15重量份的霍香葉、9重量份的法夏、9重量份的谷茴、15 重量份的元茴、10重量份的桂皮磨成粉狀,再加入搗碎的南姜攪勻成配料;D、將攪勻后的配料,3500重量份的白砂糖,1000重量份的粗鹽放入搗爛后的青橄欖中進行充分攪拌,以青橄欖均勻沾滿配料為準;E、靜置至少六個小時以上,讓青橄欖充分吸收配料中的味道;F、配料初步溶合后,將青橄欖撈出,曬干,以青橄欖表面變干為準;G、將變干后的青橄欖再次倒入配料中進行攪拌,再靜置吸味;H、重復(fù)步驟E-步驟G約3-4次之后,青橄欖表面已呈棕黃色,配料充分溶合呈稠濁狀,即時食用。實施例3 —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青橄欖5100重量份;粗鹽1100重量份;白砂糖3600重量份;南姜550重量份;楠木10重量份;丁香14重量份;陳皮16重量份;川椒10重量份;春砂仁16重量份;甘草31 重量份;霍香葉16重量份;法夏10重量份;谷茴10重量份;元茴16重量份;桂皮11重量份。其加工方法如下Ajf 5100重量份的青橄欖洗凈搗爛,以出現(xiàn)明顯裂痕和橄欖核裂開為準;B、將550重量份的南姜搗碎;C、將10重量份的楠木、14重量份的丁香、15重量份的陳皮、10重量份的川椒、16 重量份的春砂仁、31重量份的甘草、16重量份的霍香葉、10重量份的法夏、10重量份的谷茴、16重量份的元茴、11重量份的桂皮磨成粉狀,再加入搗碎的南姜攪勻成配料;D、將攪勻后的配料,3600重量份的白砂糖,1100重量份的粗鹽放入搗爛后的青橄欖中進行充分攪拌,以青橄欖均勻沾滿配料為準;E、靜置至少六個小時以上,讓青橄欖充分吸收配料中的味道;F、配料初步溶合后,將青橄欖撈出,曬干,以青橄欖表面變干為準;G、將變干后的青橄欖再次倒入配料中進行攪拌,再靜置吸味;H、重復(fù)步驟E-步驟G約3-4次之后,青橄欖表面已呈棕黃色,配料充分溶合呈稠濁狀,即時食用。本發(fā)明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產(chǎn)品最好用玻璃或陶瓷器皿裝存,保質(zhì)期至少在兩年以上。裝存約半年以上,青橄欖表面顏色開始變深變亮,更加入味,香氣逼人。飯前食用可增強食欲,飯中食用解腥消食,飯后食用可解膩化積。配料用來沖水服用,生津利咽,解渴驅(qū)風(fēng),功效更加明顯。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較優(yōu)選的具體實施方式
的一種,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范圍內(nèi)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yīng)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 青橄欖4900-5100重量份;粗鹽900-1100重量份;白砂糖3400-3600重量份;南姜450-550重量份;楠木8-10重量份;丁香12-14重量份;陳皮14-16重量份;川椒8_10重量份;春砂仁14-16重量份;甘草四-31克;霍香葉14-16重量份;法夏8_10重量份;谷茴 8-10重量份;元茴14-16重量份;桂皮9-11重量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方由以下成分構(gòu)成青橄欖5000重量份;粗鹽1000重量份;白砂糖3500重量份;南姜500重量份;楠木9 重量份;丁香13重量份;陳皮15重量份;川椒9重量份;春砂仁15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霍香葉15重量份;法夏9重量份;谷茴9重量份;元茴15重量份;桂皮10重量份。
3.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將5000重量份的青橄欖洗凈搗爛,以出現(xiàn)明顯裂痕和橄欖核裂開為準;B、將500重量份的南姜搗碎;C、將9重量份的楠木、13重量份的丁香、15重量份的陳皮、9重量份的川椒、15重量份的春砂仁、30重量份的甘草、15重量份的霍香葉、9重量份的法夏、9重量份的谷茴、15重量份的元茴、10重量份的桂皮磨成粉狀,再加入搗碎的南姜攪勻成配料;D、將攪勻后的配料,3500重量份的白砂糖,1000重量份的粗鹽放入搗爛后的青橄欖中進行充分攪拌,以青橄欖均勻沾滿配料為準;E、靜置至少六個小時以上,讓青橄欖充分吸收配料中的味道;F、配料初步溶合后,將青橄欖撈出,曬干,以青橄欖表面變干為準;G、將變干后的青橄欖再次倒入配料中進行攪拌,再靜置吸味;H、重復(fù)步驟E-步驟G約3-4次之后,青橄欖表面已呈棕黃色,配料充分溶合呈稠濁狀, 即時食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青橄欖為主材的制品,具體是提供一種利用中藥炮制青橄欖的配方及其加工方法。其針對青橄欖的特性,除南姜,粗鹽外,再加入了11種中藥材進行腌制,并加入了適量的白砂糖進行調(diào)味,從而使炮制好的青橄欖不但具有眾口皆調(diào)的口味,而且其藥膳功能更為完善。
文檔編號A23L1/212GK102283359SQ201110175340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6月28日
發(fā)明者馬化俊 申請人:馬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