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提取前的茶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茶坯在揉捻、打包等做形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大量結塊,通常采用人工搓散等方式進行解塊,費工費力,效力很低,而且搓散效果不佳。也有采用機械設備對茶葉結塊進行打散的,但是現(xiàn)有設備在打散茶葉結塊的同時很容易將茶葉打成很小的碎末,并且也存在對茶葉打散不夠充分的情況,需要人工二次搓散,使用不方便。
如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201947883u,公告日為:2011年8月31日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茶葉打散機,包括設于機架上方的進料斗,進料斗下方設置有轉桿,轉桿周側沿徑向方向分布有用于打散茶葉的徑向短桿,轉桿下方設置有出料通道,可以將團狀茶葉均勻打散。但是該裝置結構復雜,轉桿和短桿容易磨損,同時在打散茶葉結塊的同時很容易將茶葉打成很小的碎末,破壞了茶葉的完整性,降低了茶葉的商品價值。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茶葉分散機,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對茶葉破壞大,不能保證茶葉品質(zhì)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茶葉分散機,包括“x”型的外殼、豎直的下落通道、出料通道和用于吸氣的氣泵,外殼包括第一支腳、第二支腳、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位于外殼上部,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位于外殼的下部,出料通道包括第一出料通道和第二出料通道,第一出料通道與第一支腳的上部連通,第二出料通道與第二支腳的上部連通,第一出料通道和第二出料通道與氣泵連接;下落通道包括第一下落通道和第二下落通道,第一下落通道的一端與第一支腳連通,第一下落通道的另一端與第三支腳連通,第二下落通道的一端與第二支腳連通,第二下落通道的另一端與第四支腳連通;第一支腳內(nèi)設有中空的第一活塞,第二支腳內(nèi)設有中空的第二活塞,第一支腳為與第一活塞配合的氣缸,第二支腳為與第二活塞配合的氣缸,第一活塞下部和第二活塞下部設有篩網(wǎng),第一活塞的長度等于第一支腳與第一下落通道的連接點到第一支腳頂部的距離,第二活塞的長度等于第二支腳與第二下落通道的連接點到第二支腳頂部的距離,第一支腳的上部設有控制氣泵關閉的第一壓力開關,第二支腳的上部設有第二壓力開關;第三支腳下部設有第一通氣孔,第四支腳下部設有第二通氣孔。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在吸氣泵的作用下,兩股氣流由第一進氣孔和第二進氣孔分別進入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兩股氣流進入外殼內(nèi)后在“x”型的交叉位置匯合,然后再次分成兩股氣流分別通過第一活塞上的篩網(wǎng)和第二活塞上的篩網(wǎng)進入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再分別進入第一出料通道和第二出料通道,最后進入氣泵的吸氣端。
在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的底部分別放置茶葉塊,啟動氣泵,兩茶葉塊順著氣流分別沿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上升,并獲得了速度,在外殼“x”型的交叉位置放生碰撞,碰撞之后分散出來的茶葉通過篩網(wǎng)的篩孔進入出料通道,而未被分散的茶葉塊分別被吸附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篩網(wǎng)上,將撒網(wǎng)堵住,同時未被分散的茶葉塊也分成兩部分。此時,因為篩網(wǎng)的網(wǎng)孔被堵住,茶葉塊兩側形成壓力差,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分別與兩部分茶葉塊一起在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內(nèi)滑動,將未分散的茶葉塊進一步分開。當活塞繼續(xù)運動碰到壓力開關,氣泵停止工作。此時,外殼內(nèi)壓力平衡,未被分散的茶葉塊從第一活塞或第二活塞上脫落,因為第一活塞的長度等于第一支腳與第一下落通道的連接點到第一支腳頂部的距離,第二活塞的長度等于第二支腳與第二下落通道的連接點到第二支腳頂部的距離,所以茶葉脫落后正好分別從第一下落通道和第二下落通道掉進第三支腿和第四支腿,即未被幢散的茶葉塊又回到了起始位置。
隨著茶葉塊的掉落,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也開始下落,第一壓力開關和第二壓力開關沒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觸碰,氣泵重新開始運作,因為篩網(wǎng)沒有茶葉堵塞,氣流從篩網(wǎng)通過,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下落不會受氣流影響,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也因為重力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未分散的茶葉塊在氣流的作用下再次發(fā)生碰撞。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裝置利用氣流使兩茶葉塊發(fā)生碰撞,氣流為茶葉提供動力對茶葉損傷小,另外,茶葉具有一定變形能力,碰撞時發(fā)生形變,將碰撞的能量轉變成茶葉塊中的若干茶葉之間的細小拉力,依靠這種細小拉力茶葉從茶葉塊上分離,因此茶葉不會受到多余的作用力,進一步減小了茶葉在解塊過程中受到的損傷,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對茶葉破壞大,不能保證茶葉品質(zhì)的問題。本裝置通過篩網(wǎng)將分離出的茶葉與未被撞散的茶葉塊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將未被撞散的茶葉因為用篩網(wǎng)的阻擋,分別被吸附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上。吸附之后未被撞散的茶葉塊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堵住,使茶葉塊兩側形成壓力差,從而使活塞運動,進而將分離的兩部分未被撞散的茶葉塊運送到起始位置,然后再次發(fā)生碰撞。
上述方案為基礎方案,基于基礎方案的優(yōu)化方案一:所述出料通道的氣泵端設有收料口。收料口的設置方便收集分散的茶葉。
基于優(yōu)化方案一的優(yōu)化方案二:所述收料口處鉸接有收料門。收料門的設置使不收集茶葉時裝置內(nèi)保持足夠的壓力。
基于優(yōu)化方案二的優(yōu)化方案三:還包括拉線,所述出料通道的氣泵端內(nèi)設有吸環(huán),吸環(huán)與出料通道間隙配合,拉線一端與吸環(huán)連接,拉線另一端與收料門連接。吸環(huán)與收料門連接,氣泵工作時將吸環(huán)吸住,吸環(huán)通過拉線將收料門關閉。氣泵因活塞觸碰壓力開關關閉時,沒有吸環(huán)限制,收料門因為重力自動打開,分散的茶葉自動從收料口排出,實現(xiàn)了收料自動化。
基于基礎方案的優(yōu)化方案四:還包括機架,外殼豎直固定在機架上。機架的設置方便外殼豎直放置。
基于基礎方案的優(yōu)化方案五:所述第一活塞的篩網(wǎng)所在端呈內(nèi)凹的弧形,第二活塞的篩網(wǎng)所在端呈內(nèi)凹的弧形?;钊┒顺蕛?nèi)凹的弧形便于不規(guī)則的茶葉塊堆積在曬網(wǎng)上將篩網(wǎng)堵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茶葉分散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茶葉分散機中收料門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第一出料通道1、第一支腳2、第一活塞3、第二出料通道4、第二支腳5、第二活塞6、第一下落通道7、篩網(wǎng)8、第二下落通道9、第三支腳10、第四支腳11、茶葉塊12、機架13、收料門14、拉線15、吸環(huán)16、氣泵17、第一壓力開關18、第二壓力開關19。
實施例:本方案中的茶葉分散機,包括“x”型的外殼、機架13、豎直的下落通道、拉線15、出料通道和用于吸氣的氣泵17,外殼豎直固定在機架13上。外殼包括第一支腳2、第二支腳5、第三支腳10和第四支腳11,第一支腳2和第二支腳5位于外殼上部,第三支腳10和第四支腳11位于外殼的下部,出料通道包括第一出料通道1和第二出料通道4,第一出料通道1與第一支腳2的上部連通,第二出料通道4與第二支腳5的上部連通,第一出料通道1和第二出料通道4與氣泵17連接。下落通道包括第一下落通道7和第二下落通道9,第一下落通道7的一端與第一支腳2連通,第一下落通道7的另一端與第三支腳10連通,第二下落通道9的一端與第二支腳5連通,第二下落通道9的另一端與第四支腳11連通。第一支腳2內(nèi)安裝有中空的第一活塞3,第二支腳5內(nèi)安裝有中空的第二活塞6,第一支腳2為與第一活塞3配合的氣缸,第二支腳5為與第二活塞6配合的氣缸,第一活塞3下部和第二活塞6下部安裝有篩網(wǎng)8。第一活塞3的篩網(wǎng)8所在端呈內(nèi)凹的弧形,第二活塞6的篩網(wǎng)8所在端呈內(nèi)凹的弧形。第一活塞3的長度等于第一支腳2與第一下落通道7的連接點到第一支腳2頂部的距離,第二活塞6的長度等于第二支腳5與第二下落通道9的連接點到第二支腳5頂部的距離,第一支腳2的上部安裝有控制氣泵17關閉的第一壓力開關18,第二支腳5的上部安裝有第二壓力開關19。第三支腳10下部一體成型有第一通氣孔,第四支腳11下部一體成型有第二通氣孔。出料通道的氣泵17端一體成型有收料口,收料口處鉸接有收料門14,出料通道的氣泵17端內(nèi)安裝有吸環(huán)16,吸環(huán)16與出料通道間隙配合,拉線15一端與吸環(huán)16連接,拉線15另一端與收料門14連接。
工作原理:在吸氣泵17的作用下,兩股氣流由第一進氣孔和第二進氣孔分別進入第三支腳10和第四支腳11,兩股氣流進入外殼內(nèi)后在“x”型的交叉位置匯合,然后再次分成兩股氣流分別通過第一活塞3上的篩網(wǎng)8和第二活塞6上的篩網(wǎng)8進入第一支腳2和第二支腳5,再分別進入第一出料通道1和第二出料通道4,最后進入氣泵17的吸氣端。
在第三支腳10和第四支腳11的底部分別放置茶葉塊12,啟動氣泵17,兩茶葉塊12順著氣流分別沿第三支腳10和第四支腳11上升,并獲得了速度,在外殼“x”型的交叉位置放生碰撞,碰撞之后分散出來的茶葉通過篩網(wǎng)8的篩孔進入出料通道,而未被分散的茶葉塊12分別被吸附到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的篩網(wǎng)8上,將撒網(wǎng)堵住,同時未被分散的茶葉塊12也分成兩部分。此時,因為篩網(wǎng)8的網(wǎng)孔被堵住,茶葉塊12兩側形成壓力差,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分別與兩部分茶葉塊12一起在第一支腳2和第二支腳5內(nèi)滑動,將未分散的茶葉塊12進一步分開。當活塞繼續(xù)運動碰到壓力開關,氣泵17停止工作。此時,外殼內(nèi)壓力平衡,未被分散的茶葉塊12從第一活塞3或第二活塞6上脫落,因為第一活塞3的長度等于第一支腳2與第一下落通道7的連接點到第一支腳2頂部的距離,第二活塞6的長度等于第二支腳5與第二下落通道9的連接點到第二支腳5頂部的距離,所以茶葉脫落后正好分別從第一下落通道7和第二下落通道9掉進第三支腿和第四支腿,即未被幢散的茶葉塊12又回到了起始位置。
隨著茶葉塊12的掉落,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也開始下落,第一壓力開關18和第二壓力開關19沒有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的觸碰,氣泵17重新開始運作,因為篩網(wǎng)8沒有茶葉堵塞,氣流從篩網(wǎng)8通過,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的下落不會受氣流影響,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6也因為重力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未分散的茶葉塊12在氣流的作用下再次發(fā)生碰撞。
吸環(huán)16與收料門14連接,氣泵17工作時將吸環(huán)16吸住,吸環(huán)16通過拉線15將收料門14關閉。氣泵17因活塞觸碰壓力開關關閉時,沒有吸環(huán)16限制,收料門14因為重力自動打開,分散的茶葉自動從收料口排出,可在收料口下方設置收料帶,實現(xiàn)了收料自動化。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nèi)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