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鞋底,特別涉及一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
背景技術:
鞋是人類步行或勞作時保護腳和便于使腳與地面之間保持足夠摩擦力的用具,鞋底是鞋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部件,承擔著人體及負重的全部載荷,通常的鞋底包括與地面直接接觸的外底和設于外底之上的中底。為了在鞋的穿著者步行或勞作時對腳實行完善的保護和提供足夠的摩擦力,外底需要將腳與地面接觸時承受的載荷盡可能分散到腳底的全部表面,以減小腳底承受的最大壓力,并且在腳底受到?jīng)_擊時,利用鞋底的彈性吸收并隨后釋放沖擊帶來的能量,防止人體受到損傷,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釋放沖擊帶來的能量, 以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這就需要外底的結構具有將外底承受的不均勻的載荷均勻后傳給中底,吸收并隨后釋放沖擊帶來的能量的功能,但是目前的鞋底由于彈性不足,無法將腳與地面接觸時承受的載荷盡可能分散到腳底的全部表面,緩沖腳底受到的沖擊,以防止人體受到損傷,更無法利用鞋底的彈性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目前的鞋底無法將承受的不均勻的載荷均勻后再傳給中底,無法利用鞋底的彈性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的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采用高分子彈性材料制造,包括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和外底上表面的周邊沿豎直方向固定設置的與鞋幫連接的側(cè)壁,外底按與穿著者的腳底的接觸部位分為腳尖部分、前腳掌部分、腳心部分、后腳掌部分和腳跟部分,外底沿其厚度方向設置為二層的結構,包括位于下層的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底層和位于上層的與中底接觸的彈性層,外底底層和彈性層均為板狀的結構,在腳尖部分、腳心部分和腳跟部分,彈性層的下表面分別連體設置多個板狀的、支撐外底底層和彈性層的支承結構,支承結構的下端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彈性層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彈性板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設置,彈性板從彈性層的下表面向下前方伸出設置,彈性板從彈性層的下表面伸出的遠端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彈性層的下表面沿彈性層的邊緣設置凸臺,凸臺的下表面的形狀和尺寸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的形狀和尺寸相適應,凸臺的下表面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邊緣固定連接。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表面與彈性層下表面的法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至 40度,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彈性板為多個,多個彈性板沿鞋底的縱向平行設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表面與穿鞋者移動過程中腳部著地處受力的合力方向平行。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各彈性板從彈性層伸出的遠端分別設置與彈性層的表面垂直的插接端,外底底層的上表面設置插接槽,插接槽由四周的凸緣封閉包圍設置,插接槽的數(shù)量和位置與插接端的數(shù)量和位置相適應,插接槽包容插接端,插接槽與插接端固定連接, 插接槽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連體設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長度及彈性板的厚度,與彈性板承受的載荷相適應。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及插接槽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兩端與彈性層兩側(cè)的邊緣之間有間隙。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支承結構為平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或曲面板狀的支承結構, 支承結構的表面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每個支承結構的下端表面設置一個或多個貫通支承結構板厚的凹槽。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多個支承結構平行、大致平行或相交設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支承結構及凸臺的高度相互適應,彈性層的上表面為平整表面。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凸臺的內(nèi)部間斷設置開口的空腔,空腔的開口位于彈性層的上表面。本發(fā)明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能取得的技術效果是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外底沿其厚度方向設置為二層的結構,包括位于下層的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底層和位于上層的與中底接觸的彈性層,外底底層和彈性層均為板狀的結構,在腳尖部分、腳心部分和腳跟部分,彈性層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多個板狀的支承結構,支承結構的下端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可以通過支承結構將腳底承受的不均勻的載荷均勻后再傳給中底,緩沖腳底受到的沖擊,以防止人體受到損傷,并利用高分子彈性材料具有的一定彈性,吸收沖擊帶來的能量,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釋放沖擊帶來的能量,以減少步行或勞作時付出的動力。彈性層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彈性板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設置,彈性板從彈性層的下表面向下前方伸出,彈性板從彈性層的下表面伸出的遠端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可以在腳部著地承受載荷及受到?jīng)_擊時,與外底底層和彈性層固定連接的向下前方伸出的彈性板將失穩(wěn)而彎曲變形,利用彈性變形,充分吸收載荷及沖擊帶來的能量,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恢復彈性板原有的位置和形態(tài),并釋放所吸收的能量,可以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利用彈性板前低后高的形態(tài),可以使承受載荷和沖擊的彈性層向后方錯動,不會使較脆弱的腳尖部位受到擠壓和沖擊,對腳部實行了完善的保護。彈性層的下表面沿彈性層的邊緣設置凸臺,凸臺的下表面的形狀和尺寸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邊緣的形狀和尺寸相適應,凸臺的下表面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邊緣固定連接,可以實現(xiàn)彈性層與外底底層的固定連接,并使彈性層中間部位的下表面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以提供設置支承結構和彈性板的位置。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表面與彈性層下表面的法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至 40度,可以使彈性板在腳部著地時具有適宜的彈性變形,充分吸收載荷及沖擊帶來的能量, 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釋放所吸收的能量,以盡可能地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同時可以防止彈性板的過度變形,防止彈性層上表面的剛度過小,避免降低穿著的舒適度,避免影響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的使用壽命。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彈性板為多個,可以提高彈性板吸收載荷及緩和沖擊的能力,并提高彈性層的平整程度和穩(wěn)定性。多
4個彈性板沿鞋底的縱向平行設置,可以使彈性層在承受載荷時只產(chǎn)生前后方向的錯動,提高對腳部的保護程度,提高穿著的舒適度。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表面與穿鞋者移動過程中腳部著地處受力的合力方向平行,可以使彈性板在腳部著地的瞬間具有最大的支承剛度和較小的變形,并在其后的過程中由于腳部著地后受力方向的改變,使彈性板失穩(wěn)而產(chǎn)生彎曲變形,以最大限度地吸收載荷及沖擊帶來的能量,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恢復彈性板原有的位置和形態(tài),同時釋放所吸收的能量,緩沖腳底受到的沖擊,防止人體受到損傷,利用彈性板的彈性恢復變形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跨步動力,減少腳部收到的擠壓和牽拉,提高腳部的舒適度。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各彈性板從彈性層伸出的遠端分別設置與彈性層的表面垂直的插接端,外底底層的上表面設置插接槽,插接槽由四周的凸緣封閉包圍設置,插接槽的數(shù)量和位置與插接端的數(shù)量和位置相適應,插接槽包容插接端,插接槽與插接端固定連接, 插接槽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連體設置??梢栽鰪姀椥园迳斐龅倪h端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的連接面積,增強連接強度,提高彈性層上表面的剛度。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長度及彈性板的厚度,與彈性板承受的載荷相適應,可以使彈性層具有適宜的剛度和彈性,提高穿著的舒適度,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及連接槽沿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兩端與彈性層兩側(cè)的邊緣之間有間隙,可以在前腳掌和后腳掌著地的部位,使彈性層具有較大的支承剛度和彈性,在前腳掌和后腳掌著地部位周圍的區(qū)域,具有較小的支承剛度和彈性,以適應腳部的載荷分布特性,提高穿著的舒適度。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板狀的支承結構為平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或曲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支承結構的表面與外底底層上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可以提高支承結構承受載荷時的穩(wěn)定性,使較小斷面面積的支承結構具有較大的支承剛度,減少了材料消耗,減輕了鞋底的自重。每個支承結構的下端表面設置一個或多個貫通支承結構板厚的凹槽,可以在設置凹槽的部位降低支承結構的剛度,提高穿著的舒適度,并且使外底底層和彈性層之間由凸臺和支承結構分割構成的空腔之間建立空氣通道,使彈性層和支承結構的變形免受封閉空腔的限制。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多個支承結構平行、大致平行或相交設置,可以使支承結構具有穩(wěn)定的工作狀態(tài),使彈性層的上表面具有均勻一致的支承剛度。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支承結構及凸臺的高度相互適應,可以使彈性層的下表面與外底底層的上表面之間保持均勻的間距,使支承結構和彈性板能夠發(fā)揮良好的作用,彈性層的上表面為平整表面,可以使彈性層平整,保證穿著的舒適性。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凸臺的內(nèi)部間斷設置開口的空腔,空腔的開口位于彈性層的上表面??梢岳猛古_間斷設置空腔所具有的較好的彈性和較低的剛度,使凸臺范圍以內(nèi)的彈性層能夠保持較好的整體性,并且可以具有一定的整體上下浮動和前后左右浮動的特性,進一步提高穿著的舒適度,同時還可以使凸臺的結構具有等壁厚的特性,改善加工的工藝性。使用本發(fā)明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可以將腳與地面接觸時承受的載荷分散到腳底的全部表面,緩沖腳底受到的沖擊,防止人體受到損傷,更可以利用鞋底的彈性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效果十分顯著。
附圖1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外底底層上表面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層上表面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層下表面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外底底層與彈性層連接狀態(tài)的斷面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結構示意圖。附圖6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插接槽的結構示意圖。附圖7是本發(fā)明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彈性板的插接端插入插接槽的連接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示含義如下1-鞋底,2-外底底層,3-彈性層,4-彈性板,41-插接端,5-插接槽,51-凸緣,6-支承結構,61-支承結構凹槽,7-空腔,8-側(cè)壁,9-凸臺。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采用高分子彈性材料制造,包括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和外底上表面的周邊沿豎直方向固定設置的與鞋幫連接的側(cè)壁,外底的形狀及尺寸與鞋的號碼及鞋型相適應,外底按與穿著者的腳底的接觸部位分為腳尖部分、前腳掌部分、腳心部分、后腳掌部分和腳跟部分,外底的上表面設置中底,外底沿其厚度方向設置為二層的結構,如附圖4所示,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1包括位于下層的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底層2和位于上層的與中底接觸的彈性層3,外底底層2和彈性層3均為板狀的結構,側(cè)壁8與彈性層3的邊緣連體設置,在腳尖部分、腳心部分和腳跟部分,彈性層3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多個板狀的、支撐外底底層和彈性層的支承結構6,支承結構6的下端與外底底層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彈性層3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4,彈性板4沿彈性層3的橫向方向設置,彈性板4從彈性層3的下表面向下前方伸出,彈性層3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各設置一個或多個彈性板 4,多個彈性板4沿鞋底的縱向平行設置,彈性板4從彈性層3的下表面伸出的遠端與外底底層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彈性層3的下表面沿彈性層3的邊緣設置凸臺9,凸臺9的下表面的形狀和尺寸與外底底層2的上表面的形狀和尺寸相適應,凸臺9的下表面與外底底層 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彈性板4的結構示意圖如附圖5所示。彈性板4的表面與彈性層3下表面的法面之間的夾角推薦為0度至40度。彈性板4的表面與穿鞋者移動過程中腳部著地處受力的合力方向平行,可以使彈性板4在腳部著地的過程中具有最大的支承剛度和較小的變形。各彈性板4伸出的遠端分別設置與彈性層3的表面垂直的插接端41,外底底層2 的上表面設置插接槽5,插接槽5由四周的凸緣51封閉包圍設置,插接槽5的結構示意圖如附圖6所示,插接槽5的數(shù)量和位置與插接端41的數(shù)量和位置相適應,插接槽5包容插接端41,插接槽5與插接端41固定連接,彈性板4的插接端41固定插入插接槽5的連接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如附圖7所示,插接槽5與外底底層2的上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4沿彈性層3的橫向方向的長度及彈性板4的厚度,與彈性板4承受的載荷相適應。彈性板4及插接槽5沿彈性層3的橫向方向的兩端與彈性層4兩側(cè)的邊緣之間有間隙。板狀的支承結構6為平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或曲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支承結構6的表面與外底底層2上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每個支承結構6的下端表面設置一個或多個貫通支承結構6板厚的凹槽61,支承結構沿橫向設置,橫向兩端與凸臺9相接。多個支承結構6平行、大致平行或相交設置,附圖3中腳尖部分和腳心部分的支承結構6是平行或大致平行地設置,腳跟部分的支承結構6是垂直地設置。彈性板4、支承結構6及凸臺9的高度相互適應。凸臺9的內(nèi)部間斷設置開口的空腔7,空腔7的開口位于彈性層3的上表面。支承結構6和凸臺9與外底底層2,以及插接槽5與插接端41的固定連接,可以使用粘接連接。制造鞋底的材料通常從橡膠、聚氨酯、聚氨酯彈性體、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材料中選用。外底底層2和彈性層3之間的固定連接,可以選用粘接或/和縫合的方式,鞋底和鞋幫的連接也可以選用粘接或/和縫合方式,鞋底或/和側(cè)壁可以設有用于連接的相應的結構。本發(fā)明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凡是利用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結構,經(jīng)過變換和代換所形成的技術方案,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采用高分子彈性材料制造,包括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和外底上表面的周邊沿豎直方向固定設置的與鞋幫連接的側(cè)壁,外底按與穿著者的腳底的接觸部位分為腳尖部分、前腳掌部分、腳心部分、后腳掌部分和腳跟部分,其特征在于外底沿其厚度方向設置為二層的結構,包括位于下層的與地面接觸的外底底層和位于上層的與中底接觸的彈性層,所述外底底層和彈性層均為板狀的結構,在腳尖部分、腳心部分和腳跟部分,所述彈性層的下表面分別連體設置多個板狀的、支撐外底底層和彈性層的支承結構,所述支承結構的下端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層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所述彈性板沿所述彈性層的橫向方向設置,所述彈性板從所述彈性層的下表面向下前方伸出設置,所述彈性板從所述彈性層的下表面伸出的遠端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層的下表面沿彈性層的邊緣設置凸臺,所述凸臺的下表面的形狀和尺寸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的形狀和尺寸相適應,所述凸臺的下表面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邊緣固定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板的表面與所述彈性層下表面的法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至40度,所述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彈性板為多個,所述多個彈性板沿所述鞋底的縱向平行設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板的表面與所述穿鞋者移動過程中腳部著地處受力的合力方向平行。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彈性板從彈性層伸出的遠端分別設置與所述彈性層的表面垂直的插接端,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設置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由四周的凸緣封閉包圍設置,所述插接槽的數(shù)量和位置與所述插接端的數(shù)量和位置相適應,所述插接槽包容所述插接端,所述插接槽與所述插接端固定連接,所述插接槽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連體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板沿所述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長度及所述彈性板的厚度,與所述彈性板承受的載荷相適應。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板及所述連接槽沿所述彈性層的橫向方向的兩端與所述彈性層兩側(cè)的邊緣之間有間隙。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結構為平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或曲面板狀的支承結構,所述支承結構的表面與所述外底底層的上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每個所述支承結構的下端表面設置一個或多個貫通支承結構板厚的凹槽。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支承結構平行、大致平行或相交設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板、支承結構及凸臺的高度相互適應,所述彈性層的上表面為平整表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的內(nèi)部間斷設置開口的空腔,所述空腔的開口位于所述彈性層的上表面。
全文摘要
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設置為二層的結構,包括下層的外底底層和上層的彈性層,彈性層的前腳掌部分或/和后腳掌部分的下表面連體設置彈性板,彈性板從彈性層的下表面向下前方伸出,彈性板伸出的遠端設置插接端,外底底層的上表面與插接端固定連接的部位設置插接槽,插接端固定插入插接槽內(nèi)。腳部著地承受載荷及受到?jīng)_擊時,彈性板將失穩(wěn)變形,利用較大的彈性變形,充分吸收載荷及沖擊帶來的能量,并在下一個跨步過程中釋放所吸收的能量,以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使用本發(fā)明的設有彈性結構的鞋底,可以緩沖腳底受到的沖擊,利用鞋底的彈性結構減少步行或勞作時需要付出的動力,效果顯著。
文檔編號A43B13/18GK102266148SQ201110241508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丁思博, 丁思恩, 鄭榮大, 黃雪瓊 申請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