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止瀉外敷膏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腹瀉的藥品,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外敷治療腹瀉的中藥浸膏。
治療腹瀉的藥物常用的是口服藥與注射藥,口服藥通過消化道吸收藥物,易受胃腸分泌的酸、堿液與消化酸及食物等干擾,又部分被肝臟分解破壞,以致療效降低,故需頻繁用藥,劑量較大,加之有些藥物對胃腸粘膜有刺激性,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典型的治療腹瀉的口服藥是瀉痢停片,其主要組成包括磺胺甲基異惡唑、醋酸潑尼松、癲茄流浸膏等中西藥的混合物,對痢疾桿菌和其它腸道改病菌均有良好抗菌效能,但是這種藥為口服片劑,服用不方便,特別是小兒服用更為困難,尤其是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不足,對磺胺類藥過敏者不能使用,肝腎功能不全者、高血壓、糖尿病、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及心力衰竭患者也不宜服用,因此其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此外用注射藥物進行治療,需要一定的技術(shù)和設(shè)備,不甚方便,同時治療的時間長,效果不理想。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而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治療時間短,療效好的治療腹瀉的中藥浸膏。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止瀉外敷膏,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組成成份所組成車前仁 30-40%樟腦 30-40%黃連 8-15%黃芩 4-6%
蘆薈 4-6%凡士林 4-6%本止瀉外敷膏的制備方法是先將車前仁、樟腦、黃連、黃芩、蘆薈除去泥土、雜質(zhì)、洗凈后經(jīng)低溫小于60℃干燥,然后按重量百分比例取上述各原料藥,混合粉碎成粉末并混勻后,過100目的篩,然后加入凡士林混合制成丸即得。
據(jù)《中藥藥典》記載,車前仁,利水通淋、清熱明目;樟腦,外用燥濕雜蟲、消腫止痛;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蘆薈,瀉下、清肝殺蟲。綜觀本配方,均系辛、苦、寒之藥,歸心、肺、脾、胃、大腸經(jīng),主要起到排毒、消炎、利水、理氣、止痛、健胃溫中,散寒止瀉,主治急性腹痛,腹脹及嘔吐,遷延性腹瀉,消化不良及食欲不振,慢性腹瀉,秋季腹瀉等。
本發(fā)明制得的外用藥膏,只需往肚臍上敷貼即可,使用十分方便,特別適合于小兒使用,且因采用中草藥物配制,無任何毒副作用,肚臍用藥的原理是通過藥物的藥理作用與穴位良性刺激的協(xié)調(diào)作用,使臟腑陰陽氣血趨于正常,從而達到補脾益腎健胃止瀉的目的,見效快,一般四小時可收效,每貼24使用小時,1-2貼即可治愈,療效高,總有效率達99%。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述取車前仁、樟腦、黃連、黃芩、蘆薈除去泥土、雜質(zhì),洗凈后經(jīng)低溫小于60℃干燥,然后按車前仁35g樟腦35g、黃連10g、蘆薈5g取上述各藥進行混合粉碎成粉末并混勻,并過100目的篩后,加入5g凡士林,混合制成丸即得止瀉外敷膏。
本止瀉外敷膏在使用時,先用酒精棉或白酒將肚臍周圍擦凈,將本止瀉外敷膏對準肚臍貼上即可,一日一貼,兩貼即可治愈。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止瀉外敷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藥物組成成份所組成車前仁30-40%樟腦 30-40%黃連 8-15%黃芩 4-6%蘆薈 4-6%凡士林4-6%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止瀉外敷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要百分比的藥物組成成份所組成車前仁37%樟腦 35%黃連 13%黃芩 5%蘆薈 5%凡士林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腹瀉的中藥浸膏,它主要由車前仁、樟腦、黃連、黃芩、蘆薈和凡士林組成,利用上述原料制成浸膏,將其敷于肚臍之上即可進行治療,十分方便;同時,因采用中草藥物配制,無任何毒副作用,總有效率達99%,尤其適合嬰幼兒使用,主治急性腹痛、腹脹及嘔吐、遷延性腹瀉、消化不良及食欲不振、慢性腹瀉、秋季腹瀉等癥。
文檔編號A61P1/00GK1391908SQ0110854
公開日2003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1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黃崇友 申請人:黃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