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內服中藥制劑,特別是治療由幽門螺桿菌(Hp)引起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證實,幽門螺桿菌(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和程度有密切關系,在我國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病人中大致有60%存在Hp感染。
西醫(yī)對胃病的治療,由于其配方中有抗菌素和替硝唑,效果雖好,但是抗菌素易產生抗藥性,替硝唑藥物對胃腸刺激性大,對肝臟也存在毒性,病人難以接受。
現(xiàn)有的中醫(yī)方法,效果較緩,毒性小,病人易接受。但是在復方成份設計及劑量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如劑量不規(guī)范、針對性不明確,因而效果較差。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容易產生抗藥性,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有效殺滅效果、又無副作用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中藥藥物。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該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的中藥制劑,生大黃3、黃連5、參三七3、蒲公英15、丹參15、乳香1、黃芩9、白術6、厚樸3、玉竹6、吳茱萸4.5、延胡索9、黃芪30、黃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劑型可以是中藥藥劑學上所說的任何一種劑型。
禁忌癥胃穿孔者勿用。
服用方法一日兩次,中午夜間各服一次,每付(克),生大黃3、黃連5、參三七3、蒲公英15、丹參15、乳香1、黃芩9、白術6、厚樸3、玉竹6、吳茱萸4.5、延胡索9、黃芪30、黃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水煎服或服與該劑量一致的口服液、膠囊劑等中藥劑型,另早晚飯前服一丸雷尼替丁,一個月為一療程。需要說明的是參三七也可單獨沖服。
藥理藥效起初為驗證該復方的原始方是否對Hp有效,將原始方煎劑用于細菌室實驗,方法是取自我市醫(yī)院胃鏡室鉗取的胃病患者的含Hp的胃組織,提取Hp進行培養(yǎng),然后用原始方藥劑進行實驗,結果實驗組無任何菌株生長,而對照組有大量細菌繁殖,將藥劑稀釋一半后,再實驗,則出現(xiàn)幾株細菌菌株。原始方是大黃3g、黃連3g、三七3g、蒲公英12 g丹參15g、乳香1g、黃芪3g、白術3g、白芍3g、厚樸3g、麥冬10g、玉竹10g、吳茱萸6g、白花蛇舌草10g、延胡索10g、炙甘草3g、宋希仁等用精制醇提大黃片(每片0.25克,相當于生藥1g)3~4粒,一日三次治療,Hp轉陰率為36.9%,而本原始方殺Hp的藥都是小劑量,而能將Hp及其它細菌全部殺滅,說明本原始復方對Hp的殺滅作用有協(xié)同相加作用。
經(jīng)考慮白花蛇舌草由于是治療腫瘤的藥物,而治療腫瘤的藥物有易引起腫瘤的傾向,所以去除,麥冬由于有人有過敏情況發(fā)生,所以也予以刪除,有些藥物劑量不符合藥典規(guī)范,予以調整(多數(shù)抗Hp藥物劑量予以加大)又增加黃芩、黃柏、桅子、茯苓、川木香五味抗Hp藥物,從而使新調整的復方抗Hp效力更加強大。在胃內容物稀釋的狀態(tài)下,對Hp仍有殺滅作用。
該新復合的藥力是除了白術、厚樸、玉竹、茯芩之外的藥對Hp均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黃連有抗?jié)兗耙种莆敢悍置谧饔?。三七止血散瘀消腫。蒲公英抗?jié)冏饔妹黠@。丹參增強胃粘膜屏障作用和抑制胃運動作用,減輕胃粘膜損傷,黃芪還有誘導干擾素和調節(jié)抗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芩具有極強的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乳香可活血化瘀。白術對應激性胃潰瘍有效,有抗炎作用。白芍對胃平滑肌的張力和運動有松馳和抑制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促進酶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的抗病能力。厚樸可通過中樞性(分泌)的抑制作用而產生抗?jié)冏饔?。還有抗過敏作用。玉竹長于養(yǎng)陰。吳茱萸利于五臟消食積、散寒止痛、理氣止嘔溫中止瀉、嘔吐酸水、抗菌驅除胃氣、抑制腸內異常發(fā)酵,還具有較好的鎮(zhèn)靜作用。延胡索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黃柏具有抗炎作用,桅子還可抑制胃液分泌,使胃總酸度降低,利膽、有抑制ADP、膠原、腎上腺素所致血小板凝集作用。茯苓益氣健脾化濕,木香理氣和胃。炙甘草用于脾胃氣虛諸證,調和百藥,緩解胃平滑肌痙攣,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進組織再生,對胃潰瘍及十二指潰瘍面有保護作用。
本發(fā)明針對Hp采用雞尾酒式組合。所謂雞尾酒式組合,是自2000年起由華裔醫(yī)學博士何大一先生提出的新藥開發(fā)模式一“協(xié)同藥物組合式”新型治療劑。它是將將各種老藥以科學方式配伍,可以開發(fā)出多種治療難冶疾病(其中包括腫瘤、艾滋病、阿爾茨海默病、結核、麻風病以及牛皮癬等非致命疾病)的新型協(xié)同式藥物組合新藥。本發(fā)明的效果也得益于“協(xié)同藥物組合式”這一理論。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有效殺滅效果,對多例病人服用治療,感覺良好,無不良反應,治后返酸等癥狀消失,胃病根除率為87%、有效率93%。本藥方由純中藥材組成,對腸胃無任何刺激,對肝臟沒有損傷,不產生耐藥性,病人很容易接受治療。為了說明這一效果,現(xiàn)將臨床實驗情況說明如下僅在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筆者采用本方治療慢性淺表面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各30例。均有淺表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癥狀與病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用奧克、克拉霉素、替硝唑按常規(guī)劑量和方法服用。實驗組采用早晚飯前半小時各服一粒雷尼替丁,中午飯前及晚上睡前各服一次本發(fā)明復方湯藥生大黃3g、黃連5g、參三七3g、蒲公英15g、乳香1g、黃芩9g、白術6g、白芍6g、厚樸3g、玉竹6g、吳茱萸4.5g、延胡索9g、黃芪30g、黃柏12g、桅子9g、茯苓10g、川木香9g、炙甘草3g、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的Hp根除率及胃鏡下潰瘍愈合及胃粘膜愈合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副反應治療組僅出現(xiàn)一例,遠低于對照組的16例。治療組副反應僅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不影響繼續(xù)治療,而對照組6例,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不得不中止治療。治療組Hp根除率為87%、有效率93%。
案例一患者男35歲,2003年12月2日初診。胃脘脹痛半月,嘈雜、反酸、痞悶不適、不欲食、舌淡紅苔膩微黃、脈滑。胃鏡檢查,胃竇部糜爛性胃炎,予本發(fā)明藥,及早晚飯前半小時服用雷尼替丁一丸,連服7劑,疼痛緩解,再進15劑,諸癥消失。
案例二患者,男,47歲,2004年2月5日初診,反復胃脘部脹痛10年,先后服用過雷尼替丁,胃必治等西藥,但仍反復發(fā)作,再胃脘部隱痛且脹滿不適,食少便溏、神倦乏力,面色無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胃鏡檢查(1)慢性淺表性胃炎(2)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按本湯劑連服15劑,同時配雷尼替丁,半月后,癥狀大減,飲食增加。續(xù)治一月癥狀消失。
案例三患者,女50歲。于2003年5月30日來診。患者胃脘疼痛已三年,近1個月加重,癥見胃脘部隱隱灼痛,飲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口內生瘡,大便秘結,2至3日一次,曾作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部分腺體萎縮舌紅苔少而干,脈細數(shù),用本方劑連服5劑,二診胃痛減輕,口瘡已愈,大便得下,舌苔漸潤,再服15劑,藥后諸癥悉平,守方15劑,以鞏固療效。
案例四患者男,57歲。于2003年7月28日來診,胃脘疼痛反復發(fā)作20余年,加重1月,癥見胃脘隱痛,夜間稍甚,泛吐清水,不思飲食,大便稀爛,乏力懶言,舌淡苔白,脈沉細,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予本方10劑,疼痛消失,口微干苦,再服15劑,癥狀穩(wěn)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一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的中藥制劑,生大黃3、黃連5、參三七3、蒲公英15、丹參15、乳香1、黃芩9、白術6、厚樸3、玉竹6、吳茱萸4.5、延胡索9、黃芪30、黃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藥物配伍按“協(xié)同藥物組合式”;按傳統(tǒng)方法制備。劑型可以是中藥藥劑學上所說的任何一種劑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有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的中藥制劑,生大黃3、黃連5、參三七3、蒲公英15、丹參15、乳香1、黃芩9、白術6、厚樸3、玉竹6、吳茱萸4.5、延胡索9、黃芪30、黃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劑型為中藥藥劑學上所說的任何一種劑型。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物,屬于內服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的中藥制劑,生大黃3、黃連5、參三七3、蒲公英15、丹參15、乳香1、黃芩9、白術6、厚樸3、玉竹6、吳茱萸4.5、延胡索9、黃芪30、黃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藥物配伍按“協(xié)同藥物組合式”;按傳統(tǒng)方法制備。本發(fā)明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有效殺滅效果,對多例病人服用治療,感覺良好,無不良反應,治后返酸等癥狀消失,胃病根除率為87%、有效率93%。本發(fā)明對腸胃無任何刺激,對肝臟沒有損傷,不產生耐藥性。主要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
文檔編號A61P1/04GK1850237SQ200610042448
公開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孟憲安, 邴艷霞, 金紅, 孫紹軍, 高恒強 申請人:孟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