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上清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劑領域。
背景技術:
本發(fā)明的上清丸乃"荊門上清丸"。"荊門上清丸"系荊 門藉李氏家傳秘制,祖方只傳子,歷代只定一人繼承,歷來獨家經(jīng)
營,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1949年以前, 一直稱做"李老積蔭 堂荊門上清丸"。1949年改為"積蔭堂上清丸"。1954年由李 氏家族聯(lián)合生產(chǎn),1958年公私合營后,定名為"公私合營荊門積 蔭堂上清丸",不久又改名為"荊門上清丸"。1994年6月,經(jīng) 過與李氏傳人李祖桂協(xié)商,達成一致協(xié)議,在荊門中醫(yī)院內(nèi)聯(lián)合生 產(chǎn)"荊門上清丸",仍沿用李氏傳統(tǒng)配方,但配方一致對外保密。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要將李氏祖?zhèn)鞯?荊門上清丸"秘方以專利 形式向社會公開,獻給社會,以免失傳。
本上清丸的原料組成為兒茶、甘草、薄荷、黃蓮、桔梗、 山豆根、冰片、月石、麝香;其重量份配比為 兒茶50 甘草390-410 薄荷140-160 黃蓮18-22
桔梗140-160 山豆根70-80 冰片13-17 月石8-12
麝香1. 8-2. 2。
它的原料最佳重量份配比組成為 兒茶50 甘草400薄荷150黃蓮120 桔梗150 山豆根75冰片15 月石IO 麝香2。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1、主治病癥明確,對凡是邪熱上襲的上焦 實熱病癥都有較好療效。主要用于治療人體上焦之火,對頭疼、頭 暈、偏上頭痛、耳鳴耳聾、眼睛赤暴、眩爛流淚、口舌咽喉生瘡痛 爛、牙齦腫痛、牙齒疼痛、鼻內(nèi)腫塞、鼻中生瘡、風熱咳嗽、傷風
中暑、口渴唇焦、小便短赤等癥有特效。2、劑量容易掌握,服用
方便。3、本上清丸為黑褐色浸膏濃縮丸,氣香味苦,蟲不蛀,鼠 不耗,久存不變質(zhì)。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甘草400克、薄荷150克、黃蓮20克、桔梗150克、山豆 根75克洗凈按傳統(tǒng)的煎煮方法加水煎煮3次,每次沸后30分鐘后 過濾,濾液合并濃縮成比重為1:1的浸膏,將兒茶50克、月石10 克與上述浸膏混勻烘干,烘干后粉碎成細粉,加入粉碎成細粉的麝 香2克及冰片15克混勻,過100目篩;將過篩后的細粉放入糖衣 鍋內(nèi)用60 %的乙醇起模,起模后再用45 %的乙醇泛丸、打光,最后 放入潔凈室涼干即可。形似小蜜丸,規(guī)格為0. 1克X40粒。
服用方法成人一次服6粒,0.5-l克,日服3次,小兒酌減,
超量2倍也亦無毒副作用,服用方法靈活,可以吞服,也可含化 (1982年5月《中成藥研究》曾載文介紹,荊門上清丸由于是一 種浸膏丸,含化時可以保持有效的藥物濃度),臨睡前含化效果更 佳,還可以泡茶飲用,清涼解暑。
臨床效果本上清丸經(jīng)歷年臨床應用對風熱頭疼、頭暈、偏
頭痛、耳鳴耳聾、眼睛赤暴、眩爛流淚、口舌咽喉生瘡痛爛、牙齦 腫痛、牙齒疼痛、鼻內(nèi)腫塞、鼻中生瘡、風熱咳嗽、傷風中暑、口
渴唇焦、小便短赤有特效,治療效果90%以上。本上清丸已經(jīng)由 "湖北省食品藥品質(zhì)量監(jiān)督管理局"注冊批準,批準文號為"鄂藥 制字(2001第FZ03-001號)。
權利要求
1、一種上清丸,其特征在于它的原料組成為兒茶、甘草、薄荷、黃蓮、桔梗、山豆根、冰片、月石、麝香;其重量份配比為兒茶50 甘草390-410 薄荷140-160 黃蓮18-22桔梗140-160山豆根70-80 冰片13-17 月石8-12麝香1.8-2.2。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清丸,其特征在于它的原料最佳 重量份配比組成為兒茶50 、甘草400 、薄荷150 、黃蓮120、 桔梗150、 山豆根75 、冰片15 、月石10、 麝香2。
全文摘要
一種上清丸,它的原料組成為兒茶、甘草、薄荷、黃連、桔梗、山豆根、冰片、月石、麝香;其重量份配比為兒茶50;甘草390-410;薄荷140-160;黃連18-22;桔梗140-160;山豆根70-80;冰片13-17;月石8-12;麝香1.8-2.2。優(yōu)點是1.主治病癥明確,對凡是邪熱上襲的上焦實熱病癥都有較好療效。主要用于治療人體上焦之火,對頭疼、頭暈、偏上頭痛、耳鳴耳聾、眼睛赤暴、眩爛流淚、口舌咽喉生瘡痛爛、牙齦腫痛、牙齒疼痛、鼻內(nèi)腫塞、鼻中生瘡、風熱咳嗽、傷風中暑、口渴唇焦、小便短赤等癥有特效。
文檔編號A61P1/00GK101342250SQ20071016858
公開日2009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27日
發(fā)明者靜 鄧 申請人:靜 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