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其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制作而成的:土茯苓20份、土貝母10份、川芎10份、制香附10份、牡丹皮10份、蟬蛻10份、蒲公英10份、敗醬草10份、生大黃6份、荊芥10份、炒桃仁10份、赤芍30份、連翹10份、皂角刺10份、白芷10份、菊花10份。方中各原料藥經(jīng)辨證配伍,共奏清熱涼血,祛風解毒除濕之功效,對痤瘡患者治療效果顯著。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痤瘡,又稱為粉刺,是一種與性腺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fā)于青年男女的面、胸及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及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該病的發(fā)病率比較高,而且影響美容,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雖然目前西醫(yī)有很多的治療藥物,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
[0004]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 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其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制作而成的:土茯苓20份、土貝母10份、川芎10份、制香附10份、牡丹皮10份、蟬蛻10份、蒲公英10份、敗醬草10份、生大黃6份、荊芥10份、炒桃仁10份、赤芍30份、連翹10份、皂角刺10份、白芷10份、菊花10份。
[0006]上述藥物可制備成湯劑,具體步驟如下:
[0007]按上述重量份配比稱取以上諸藥混合,加8倍重量水,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1.5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一與殘渣;殘渣再加8倍重量水,加熱煎煮I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二 ;合并煎煮液一與煎煮液二,即得湯劑。
[0008]本發(fā)明的藥理及效果如下:
[0009]中醫(yī)認為痤瘡多因肺經(jīng)血熱蘊結熏蒸顏面,或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復感風邪而發(fā)病。本發(fā)明選取的各中藥原料中:土茯苓味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除濕;土貝母味苦、涼,歸肝心經(jīng),功能:散結解毒、排癰消腫;菊花味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jīng),功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牡丹皮味苦、辛、微寒,歸心、肺經(jīng),功能:清熱涼血、祛瘀;川芎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jīng),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制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歸肝脾三焦經(jīng),功能:疏肝解郁,理氣調中;蟬蛻味甘寒歸肺、大腸經(jīng),功能:疏散風熱、熄風透疹;蒲公英味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溫中散結、利濕;敗醬草味辛、苦,歸肝胃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癢;生大黃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功能: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荊芥味辛、微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能:祛風解表、透疹消瘡;炒桃仁味苦、甘、平,功能: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赤芍味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癢;連翹味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皂角刺味辛溫,歸肺、大腸經(jīng),功能:消腫排膿、祛風殺蟲;白芷味辛、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能:解表散寒、祛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癢。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祛風解毒除濕之功效。藥證相合,故而對痤瘡患者的治療收到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0010]臨床資料:[0011]選取2009.05—2013.06就診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痤瘡患者300例,隨機分成兩個組進行治療,其中對照組150例,治療組150例;對照組常規(guī)應用維A酸類、抗生素、雌性激素類、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
[0012]服用方法:
[0013]每日一劑,每劑先后煎三遍,前兩遍煎成的湯汁合并后分早、晚兩次服用,第三遍煎成的湯汁放涼后用以外敷,十四天為一療程。
[0014]注意事項:
[0015]忌食羊辣、油膩食物,且清淡飲食,局部避免用手擠壓。
[0016]療效標準:
[0017]具體療效分以下三級:治愈一痤瘡癥狀全部消失;好轉一痤瘡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用藥二周后,痤瘡癥狀毫無消失。
[0018]臨床療效
[0019]組別例數(shù)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有效率
[0020]治療組150 10240894.67%
[0021]對照組150 72324669.33%
[0022]統(tǒng)計學方法以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以均值土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23]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 < 0.05,有統(tǒng)計學差別。治療組的治愈率、好轉率以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本發(fā)明藥物來治療痤瘡療效顯著,值得更進一步臨床推廣。
[0024]典型病例:
[0025]病例I
[0026]張某,女,28歲,反復發(fā)作面部痤瘡I年,加重I月來診,近I年來本地居住后,經(jīng)前出現(xiàn)面部痤瘡,曾外用多種藥物(具體不詳),無明顯效果,近I月加重??滔乱?面部散在痤瘡,以下頜部及鼻翼兩側為著,紅腫明顯,頂端白色膿胞,伴疼痛略瘙癢,略煩躁,口略干,大小便無異常,舌紅苔薄膩略黃,脈沉弦,尺脈略弱。辨證:濕熱毒邪壅結,脈絡不暢。治則:清熱涼血,祛風解毒除濕。方藥:本發(fā)明藥物。每付藥煎三遍,前兩遍混合后分早、晚服,第三遍煎好后自然涼至溫度適宜后外敷;同時囑患者忌食辛辣厚味,清水洗臉,停用一切化妝品,保持面部清潔。服用一周后,面部痤瘡紅腫、疼痛、瘙癢均減輕;再連續(xù)服用一周后,痤瘡基本消失。三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0027]王某,男,22歲,在校學生,2013年5月來我院就診,滿臉痤瘡,經(jīng)診斷為結節(jié)性痤瘡,經(jīng)患者自述,在校時多方求醫(yī)、吃藥,使用各種方法,錢花了很多,但效果不明顯,時好時壞,嚴重時面部、胸部、背部連成一片。治則:清熱涼血,祛風解毒除濕。方藥:本發(fā)明藥物。每付藥煎三遍,前兩遍混合后分早、晚服,第三遍煎好后自然涼至溫度適宜后外敷;同時囑患者忌食辛辣厚味,清水洗臉,保持面部清潔。服用一周后,痤瘡紅腫、疼痛、瘙癢均減輕;再連續(xù)服用一周后,痤瘡基本消失,繼續(xù)服用一周以鞏固療效。三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0028]按下述配比稱取各中藥原料:
[0029]土獲茶20g、土貝母10g、川彎10g、制香附10g、牡丹皮10g、蝶脫10g、蒲公英10g、敗醬草log、生大黃6g、荊芥10g、炒桃仁10g、赤芍30g、連翹10g、皂角刺10g、白芷10g、菊花 IOgo
[0030]制備方法如下:
[0031]將以上稱量后 的諸藥混合,按重量配比計加8倍量水,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1.5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一與殘渣。殘渣再加8倍量水,加熱煎煮I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二。合并煎煮液一與煎煮液二,即得湯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制作而成的:土茯苓20份、土貝母10份、川芎10份、制香附10份、牡丹皮10份、蟬蛻10份、蒲公英10份、敗醬草10份、生大黃6份、荊芥10份、炒桃仁10份、赤芍30份、連翹10份、皂角刺10份、白芷10份、菊花?ο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劑是一種湯劑,具體制備步驟如下: 按上述重量份配比稱取以上諸藥混合,加8倍量水,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1.5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一與殘渣;殘渣再加8倍量水,加熱煎煮1小時,過濾得煎煮液二 ;合并煎煮液一與煎煮液二,即得湯劑。
【文檔編號】A61P17/10GK103919966SQ201410129555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日
【發(fā)明者】王科先, 王欣英, 丁見 申請人:王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