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傷寒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人用藥,特別是一種用于治療腸傷寒病的中草成藥。
目前,在西醫(yī)中治療腸寒病主要采用氨芐青梅霉(Ampe-cilline)加入5%的葡萄糖鹽水中靜脈滴注、慶大梅素(Get-amycin)肌注,氯梅素片劑(Chloromgcin)或痢特靈片(Fura-zodine)口服三結合,療效較長,一般在十天左右,治療費用比較高。由楊扶國整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楊志一醫(yī)論醫(yī)案集》第84頁介紹了用于治療“濕溫”(即腸傷寒)的三仁湯和甘露消毒丹,但該湯和該丹只能用于治療濕溫(即腸傷寒)初期,對于中、后期則往往只能作為輔助治療藥物。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用于初、中、后三期濕溫(即腸傷寒)都有同樣療效、且療程短、治療費用低的藥物。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xiàn)的,傷寒清的成份范圍重量百分比為千里光(HerbaSenecionisSeandentis)1~8%青蒿(HerbaArtemisiaeAnnuae)1~8%馬齒莧(HerbaPotulacae)2~10%雙花(FlosLonicerae)9~20%連翹(FructusForsythine)9~20%淡竹葉(FoliumLophae)4~12%
元參(RodixScrophulariar)15~26%生地(RadixRehmanniae)12~24%黃連(RhizomaCoptidis)3~10%麥冬(RadixOphiopogonis)4~12%大青葉(FoliumIsatidis)6~16%各組份總和為100%其最佳的成份范圍重量百分比為千里光3~5%青蒿3~5%馬齒莧4~6%雙花13~15%連翹13~15%淡竹葉6~7%元參19~21%生地16~19%黃連5~6%麥冬6~7%大青葉9~12%各組份總和為100%傷寒清可以制成湯劑、也可以制成浸膏劑。
實施例將千里光6克、青蒿6克、馬齒莧10克、雙花20克、連翹20克、淡竹葉10克、元參30克、生地25克、黃連7克、麥冬10克、大青葉15克放入水中,以水超過藥料二橫指為度,用微火煎煮后,去藥渣即成傷寒清湯劑的第一道湯,同樣將藥渣加水煎煮去渣成第二道湯,患者每天分早、晚兩次分別吃完第一道湯和第二道湯,連吃三天即可痊愈。
傷寒清采用常見的中草藥,使用簡單、方便,患者不需住院治療,且治療費用低,平均治療藥費為18.2元,三天治愈率達98%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傷寒清,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千里光(HerbaSenecionisSeandentis)、青蒿(HerbaArtemisiaeAnnuae)、馬齒莧(HerbaPortulacae)、雙花(FlosLonicerae)、連翹(FructusForsythine)、淡竹葉(FoliumLophae)、元參(R-adixScrophulariar)、生地(RadixRehmanniae)、黃連(RhizomaCoptidis)、麥冬(RadixOphiopogonis)、大青葉(FoliumIsatidis)等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傷寒清,其特征在于它的成份范圍重量百分比為千里光1~8%,青蒿1~8%,馬齒莧2~10%,雙花9~20%,連翹9~20%,淡竹葉4~12%,元參15~26%,生地12~24%,黃連3~10%,麥冬4~12%,大青葉6~16%,各組份總和為10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傷寒清,其特征在于它的成份范圍重量百分比為千里光3~5%,青蒿3~5%,馬齒莧4~6%,雙花13~15%,連翹13~15%,淡竹葉6~7%,元參19~21%,生地16~19%,黃連5~6%,麥冬6~7%,大青葉9~12%,各組份總和為100%。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傷寒清,其特征在于它可以制成湯劑。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傷寒清,其特征在于它可以制成浸膏劑。
全文摘要
一種傷寒清,是由千里光、青蒿、馬齒莧等中草藥組成,能用于濕溫(即腸傷寒)的初、中、后三期都有同樣療效,且療程短,治療費用低,三天治愈率達98%以上,使用方便,患者不需住院治療。
文檔編號A61P1/00GK1108559SQ9411087
公開日1995年9月20日 申請日期1994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林育方 申請人:林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