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撓曲的滑板,該滑板可以包括具有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的板面、在前部部分的下方與板面連接的前輪以及在后部部分的下方與板面連接的后輪,其中,前部部分包括尖頭的前稍端,板面還包括位于前部部分與后部部分之間的沿橫向方向的縮窄部分以允許板面扭轉或撓曲。為了易于駕乘或學習如何駕乘,可以用一個或兩個雙輪組件來替換單輪組件。一體式滑板本體通過將多件相同或相似的塑料模制部件剛性地連接在一起而形成以形成橋狀連接構件,該連接構件就其重量而言具有增大的結構強度。
【專利說明】
滑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滑板,比如通過使用者使得滑板的一個端部可以相對于另一端部扭轉或旋轉的滑板,并且本實用新型特別地涉及具有輪對中彈簧的滑板。
【背景技術】
[0002]常規(guī)的滑板設計通常需要使用者從滑板抬起一只腳來蹬地以便提供推進力。這種常規(guī)的滑板可以通過使滑板朝向一側傾斜來操縱并且可以認為是非可撓曲的滑板。已經(jīng)研發(fā)了如下滑板:前部平臺與后部平臺間隔開并且通過允許前部平臺或后部平臺相對于另一平臺扭轉或旋轉的扭力桿或其他元件而互相連接。這種平臺具有包括如下方面的限制:復雜性、受限的控制性能或撓曲的配置性能以及成本。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公開了一種滑板,包括:板面,所述板面具有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前輪,所述前輪在所述前部部分的下方與所述板面連接;后輪,所述后輪在所述后部部分的下方與所述板面連接;其中,所述前部部分包括尖頭的前稍端,以及,所述板面還包括位于所述前部部分與所述后部部分之間的沿橫向方向的縮窄部分以允許所述板面扭轉或撓曲。
[0004]其中,橫向軸線在所述板面的中點處將所述板面平分,所述橫向軸線與所述板面的縱向軸線正交,所述板面的所述前部部分向所述橫向軸線的前方縮窄成尖頭并且所述縮窄部分位于所述橫向軸線的后方。
[0005]其中,所述板面的橫向寬度至少在所述板面的長度的整個中部是相對地一致的,并且所述板面支承有動力源。
[0006]其中,所述板面還包括用以在所述板面的頂部表面上提供抓持表面的模制塑料平臺。
[0007]其中,所述前輪和所述后輪與所述滑板的縱向軸線對準。
[0008]其中,所述前輪的直徑與所述后輪的直徑不同。
[0009]其中,所述前輪的直徑等于所述后輪的直徑。
[0010]其中,從頂部觀察,所述前部部分的形狀如同沖浪板。
[0011]其中,所述后部部分包括后部邊緣,從頂部觀察,所述后部邊緣呈“V”形形狀。
[0012]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滑板,所述滑板包括一體式可撓曲滑板平臺和一對輪組件,其中,該一體式可撓曲滑板平臺具有沿著縱向軸線對準的第一腳支承區(qū)域和第二腳支承區(qū)域,每個輪組件包括:具有軸承內(nèi)座圈和軸承外座圈的軸承;輪殼體,該輪殼體支承至少一個輪以圍繞旋轉軸線旋轉,輪殼體緊固至軸承外座圈以用于與軸承外座圈一起相對于軸承內(nèi)座圈圍繞成銳角的樞轉軸線進行操縱旋轉;一對固定止動件,所述一對固定止動件將輪殼體中的至少一個輪殼體的內(nèi)座圈以成銳角的方式緊固至平臺;以及至少一個限制止動件,所述至少一個限制止動件安裝成與輪殼體中的所述至少一個輪殼體一起旋轉以通過與一對固定止動件中的一個固定止動件相互作用來防止輪殼體的操縱旋轉超過當前的限值。
[0013]—對輪組件中的每個輪組件可以包括將該輪組件中的軸承的內(nèi)座圈以成銳角的方式緊固至平臺的一對固定止動件??梢园ㄓ休S承蓋,該對固定止動件安裝在軸承蓋上。軸承蓋可以具有周緣工具表面,該周緣工具表面至少部分地圍繞軸承蓋的邊緣以用于緊固軸承蓋,其中,所述一對固定止動件是所述軸承蓋邊緣的一些部分。固定止動件和限制止動件可以包括接觸區(qū)域,接觸區(qū)域與所述樞轉軸線成第一半徑??梢园ㄓ袟U,桿至少在一個端部處為部分地外螺紋桿,桿具有周緣工具表面以用于將桿的部分外螺紋端部緊固至滑板平臺,并且桿可以在第二端部處具有內(nèi)螺紋開口以用于將輪組件安裝至桿。
[0014]所述輪殼體中的至少一者或兩者可以包括公共的輪軸線和一對輪,公共的輪軸線與所述旋轉軸線對準,一對輪安裝在所述公共軸線上以用于旋轉。一體式可撓曲滑板可以包括剛性地安裝至第一腳支承區(qū)域和第二腳支承區(qū)域兩者的中央?yún)^(qū)域,使得滑板作為單一的單元撓曲。中央?yún)^(qū)域可以包括多個縱向元件和/或多個結構元件,多個縱向元件基本上于縱向軸線對準、安裝至第一腳支承區(qū)域和第二腳支承區(qū)域兩者使得滑板作為單一的單元撓曲,并且多個結構元件剛性地安裝至多個縱向元件中的每個縱向元件以抵抗滑板的由于使用者的重量導致的彎曲。
[0015]多個縱向結構元件可以各自剛性地緊固至多個縱向元件中的每個縱向元件。縱向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與第一腳支承區(qū)域和第二腳支承區(qū)域的表面共面的表面??v向元件中的一個縱向元件可以在腳支承區(qū)域之間沿向下方向彎曲以進一步抵抗滑板的由于使用者的重量導致的彎曲。
[0016]當使用者圍繞縱向軸線將腳支承區(qū)域沿相反的兩個方向扭轉時,中央?yún)^(qū)域比第一腳支承區(qū)域和第二腳支承區(qū)域撓曲地更多。由使用者將腳支承區(qū)域沿相反的兩個方向扭轉可以使得輪沿同一方向旋轉以將滑板沿該方向移動并且可以使滑板從靜止起始位置移動。
[0017]公開了一種可撓曲滑板,該可撓曲滑板包括:由沿著扭轉軸線可扭轉的材料形成的一體式平臺,材料形成為包括一對腳支承區(qū)域和一對腳支承區(qū)域之間的中央部段,一對腳支承區(qū)域沿著扭轉軸線基本上處于平臺的每個端部處,以支承使用者的腳;和一對腳輪組件,一對腳輪組件各自具有安裝成用于滾動旋轉的單個的腳輪,每個腳輪組件安裝在使用者腳支承區(qū)域處以用于圍繞一對基本上平行的樞轉軸線中的一個樞轉軸線進行操縱旋轉,一對基本上平行的樞轉軸線各自與扭轉軸線形成第一銳角。平臺材料的中央部段可以構造成比腳支承區(qū)域足夠地窄以允許使用者通過交替地沿第一方向并且隨后沿第二方向扭轉平臺和腳支承區(qū)域來對腳輪的滾動旋轉附加能量。
[0018]設置有多臂彈簧組件,以使得當去除操縱力時例如當輪變成在空中時使每個腳輪返回至中間操縱直線向前位置。每個彈簧臂抵靠與輪一起樞轉的止動件和不與輪一起樞轉的止動件工作。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一體式可撓曲滑板10的上部的等距視圖;
[0020]圖2為滑板10的側視圖;
[0021 ]圖3為一體式可撓曲滑板10的仰視的等距視圖;
[0022]圖4為滑板的底部的一部分的等距視圖,其中,圖示了可移除地安裝的楔狀件32;
[0023]圖5為滑板沿第一方向扭轉的圖解說明;
[0024]圖6為滑板沿第二方向扭轉的圖解說明;
[0025]圖7為具有第一構型的滑板10的扭轉的圖解說明;
[0026]圖8為具有第二構型的滑板10的扭轉的圖解表示,其中,該滑板10提供響應于所施加的扭轉力的不同的撓曲功能;
[0027]圖9為施加至一體式可撓曲滑板的作為滑板的扭轉或旋轉的函數(shù)的力的圖解表示;
[0028]圖10為滑板10的下側的包括用于調(diào)節(jié)板撓曲功能的可移除地安裝的彈性楔狀件82的一部分的等距視圖;
[0029]圖11為滑板10的自對中前部部段84的局部視圖;
[0030]圖12為具有外部自對中扭力彈簧的腳輪組件的俯視圖;
[0031]圖13為具有內(nèi)部自對中扭力彈簧的腳輪組件的局部側視圖;
[0032]圖14A和圖14B為作為由使用者施加的有差力(differentialforce)或有差壓力(differential pressure)的函數(shù)的滑板扭轉量的圖解表示,圖14C為沿著滑板的腳部支承區(qū)域和中央?yún)^(qū)域的相對扭轉量的圖解表示;
[0033]圖15為在使用者沿著扭轉軸線28施加無差壓力(non-differential pressure)或無差力(non-differential force)的情況下的腳輪組件24和26的圖解表示;
[0034]圖16為在使用者在扭轉軸線28的各側上施加有差壓力或有差力的情況下的腳輪組件24和26的圖解表示;
[0035]圖17為在使用者在扭轉軸線28的一側上施加無差壓力或無差力的情況下的輪組件24和26的操縱的圖解說明;
[0036]圖18為在使用者在扭轉軸線28的一側上施加無差壓力或無差力的情況下的具有非平行的樞轉軸線的輪組件24和144的操縱的圖解說明;
[0037]圖19為在使用者在扭轉軸線28的兩側上施加有差壓力或有差力的情況下的具有平行的樞轉軸線的輪組件24和26的操縱的圖解說明;
[0038]圖20為替代性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其中,一體式可撓曲滑板146由設置有整體式翹起的尾部150的模制的木制板面148形成;
[0039]圖21為沿著圖20中的線A-A截取的滑板146的截面的正視圖;
[0040]圖22為木制板面148的俯視圖,圖示了包括翹起的尾部150的俯視圖的整體形狀;[0041 ]圖23為包括翹起的尾部150的滑板146的等距視圖;
[0042]圖24為替代性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其中,滑板160可以在平臺166中包括用于控制平臺166的撓曲的一對中央部段插入件162和164;
[0043]圖25為在圖24中所示的滑板160的替代性構型的俯視圖,其中,可以采用單個中央部段插入件;
[0044]圖26為滑板的替代性構型的俯視圖,該滑板170包括有紋理的表面和一系列局部周緣孔,其中,插入件比如橡膠抓持條插入件188、190、192和194可以定位在一系列局部周緣孔中;
[0045]圖27為如圖26中示出的滑板170的側視圖;
[0046]圖28為圖26中示出的滑板170的仰視圖;
[0047]圖29為沿著圖27中的線AA截取的截面圖;
[0048]圖30為滑板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前視立體圖;
[0049]圖31為圖30的滑板的前視圖;
[0050]圖32為圖30的滑板的后視圖;
[0051 ]圖33為圖30的滑板的右視圖,左視圖為右視圖的鏡像;
[°°52]圖34為圖30的滑板的俯視圖;以及
[0053]圖35為圖30的滑板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4]現(xiàn)在參照圖1,可撓曲滑板10優(yōu)選地由一體式模制的塑料平臺12制造,該一體式模制的塑料平臺12包括在一對定向的腳輪組件的附近的用于支承使用者的腳的腳支承區(qū)域14和16,該對定向的腳輪組件安裝成用于圍繞大致平行的后拖軸線進行樞轉或操縱旋轉。每個腳輪組件包括單個腳輪,單個腳輪安裝成用于圍繞大致定位在腳支承區(qū)域下方的軸進行滾動旋轉?;?0基本上包括相對較寬的前部區(qū)域18和后部區(qū)域20以及相對較窄的中央?yún)^(qū)域22,其中,相對較寬的前部區(qū)域18和后部區(qū)域20分別包括腳支承區(qū)域14和16中的一者。較寬區(qū)域18和20的寬度與較窄的中央?yún)^(qū)域22的寬度之比可以優(yōu)選地為大約6比I。輪組件24和26安裝在一體式平臺12的下方、基本上位于腳支承區(qū)域14和16的下方。
[0055]在操作中,滑板駕乘者或使用者將其腳基本上放置在一體式平臺12的腳支承區(qū)域14和16上并且可以以常規(guī)的方式駕乘或操作滑板10,即滑板作為常規(guī)的非可撓曲滑板,通過從滑板10抬起一只腳并且蹬地來駕乘或操作。使用者可以旋轉其身體、轉移其重心和/或腳位置以控制滑板的運動。例如,滑板10可以被操作為常規(guī)的非可撓曲滑板并且通過將滑板的一側朝向地面傾斜來操縱。此外,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滑板10還可以操作為可撓曲滑板,即,使用者可以通過使前部區(qū)域18和后部區(qū)域20基本上圍繞上平臺的長軸線或扭轉軸線28相對于彼此扭轉或旋轉來產(chǎn)生、保持或增大滑板10的運動力。
[0056]
【申請人】相信,平臺12的不同部分圍繞軸線28的相對旋轉改變了駕乘者的重量施加至輪組件24和26中的每一者的角度并且因此使得這些輪組件傾向于圍繞其樞轉軸線操縱。駕乘者可以利用這種操縱傾向以對每個腳輪圍繞其滾動軸線的滾動運動增加能量和/或進行操縱。
[0057]作為簡單的示例,如果使用者或駕乘者保持其后腳(相對于滑板10的目標運動方向)的位置在腳支承區(qū)域16上、基本上沿著軸線15并且平行于地面,同時保持其前腳大致沿著軸線13與支承區(qū)域14接觸,同時例如將其前腳的腳掌壓下和/或將腳的腳后跟抬起,則滑板10的前部部段18將傾向于相對于后部部段20以從滑板10的后部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扭轉。這種扭轉會使得滑板10的右前側30沿著一個方向傾斜,從而使得駕乘者的重量以相對于地面的呈一個銳角地施加至輪組件24,而不是以垂直于地面的角度施加至輪組件24,并且因此例如通過對輪的滾動運動增加能量,而使得輪組件24和26開始滾動、保持先前的滾動運動和/或增大滑板1的運動速度。
[0058]實際上,駕乘者能夠以如下的、可以以組合的方式使用的若干方式獲得滑板10的平臺12的所需的扭轉:例如通過將其身體扭轉或旋轉、通過一個腳的腳趾施加壓力同時通過另一只腳的腳后跟施加壓力、通過改變腳的位置和/或通過以另外的方式轉移其重心。為了提供極大的運動力,駕乘者可以首先產(chǎn)生沿著軸線28在第一方向上的扭轉并且隨后將該操作反向并且使平臺旋轉返回通過中間位置并且隨后沿相反的方向旋轉至扭轉位置中。此夕卜,在向前移動時,駕乘者可以使用相同類型的方式來運動,但以不同的角度從而控制扭轉以操縱滑板10的運動。當然駕乘者能夠通過兩只腳同等地施加力來操作滑板10而沒有實質(zhì)的撓曲。
[0059]與較窄部段22相比,較寬部段18和20具有抵抗圍繞軸線28的扭轉的內(nèi)在的更大的阻力,這是因為待被扭轉的部分的較大的表面區(qū)域具有增大的剛度。即,較窄部段22比較寬部段18和20窄。還可以通過用于形成平臺12的材料一一比如塑料一一的選擇、各種部段的寬度和厚度、平臺12沿著軸線28或沿著任何其他軸線的曲率和/或各種部段的結構和/或截面形狀而部分地控制平臺12的各個部段的抵抗扭轉的阻力。
[0060]現(xiàn)在參照圖2,滑板10可以包括側壁62和/或其他結構。側壁62在中央?yún)^(qū)域22的中央部分中的高度——例如沿與平臺12的頂部表面58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可以增大,以根據(jù)需要提供更好的豎向支承。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側壁62在中央?yún)^(qū)域22中的高度從在滑板1的中央處的相對較高的高度改變至在區(qū)域18和20與中央?yún)^(qū)域22接觸的位置處相對較低的起始高度。在中央部段22中的側壁高度“H”與較寬區(qū)域18和20中的側壁高度之比可以優(yōu)選地大約為2比I。
[0061 ]如圖2中所示,輪組件24和26可以為大致相似的。輪組件24可以通過將樞轉軸或輪軸41 (圖4中可見)緊固至楔形件32中的合適的開口中而被安裝一一用于圍繞軸線34旋轉——至傾斜的或楔形輪組件部段32。輪組件24圍繞軸線34的旋轉優(yōu)選地可以受限制,例如限制在大約± 180度的范圍內(nèi),并且更優(yōu)選地限制在大約± 160度的范圍內(nèi),以提高滑板1的操縱性和控制性。每個定向腳輪可以包括張力彈簧、壓縮彈簧或扭力彈簧以提供自對中功能,即,如下文例如參照圖13所示和描述的保持輪36沿著軸線28(在圖1中可見)對準。
[0062]在平臺12中形成有一對楔狀件32和48,并且一對楔狀件32和48包括用于沿著軸線34安裝的輪組件軸41的孔。替代性地,楔狀件32和48可以形成為與平臺12分離的部件并且可以在滑板10的制造期間通過例如螺釘、夾子或卡扣件連接至平臺12而呈如下布置:楔狀件32和48的頂部表面與模制在平臺12的下部面中的合適的接納部段結合。楔狀件32可以用于使軸線34以相對于平臺12的頂部表面58成銳角Θ1的方式傾斜,每個腳輪可以圍繞軸線34樞轉或轉動,該銳角ΘI可以優(yōu)選地為大約24度的角度。
[0063]輪組件24可以包括安裝在輪轂38上的輪36,輪轂38安裝至軸40以用于旋轉,優(yōu)選地安裝至軸承中。軸40安裝在腳輪框架42的叉狀件96中。軸承或軸承表面可以優(yōu)選地插入在腳輪框架42與楔狀件32之間,或形成在腳輪框架42和/或楔狀件32上并且示出為輪組件26中的軸承46,該軸承46以橫向于軸線50的方式安裝在位于最后部的較寬部段20中的楔狀件48中。輪組件24和26沿著軸線34和50安裝,軸線34和50中的每一者相對于平臺12的頂部表面分別形成銳角Θ1和Θ2。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Θ1和Θ2可以基本上為相等的。用于前部和后部的相同的輪組件的使用減小了用于滑板10的制造成本和相關成本。腳支承部14的中央便利地定位在輪組件24中的軸線40的正上方并且腳支承部16的中央可以類似地定位在輪組件26中的輪的旋轉軸線的上方。
[0064]在操作期間,使用者可以將其腳從腳位置14和16朝向中央?yún)^(qū)域22移動,該中央?yún)^(qū)域如上文描述的為較窄的并且因此為平臺12的更易扭轉部分。為了提供附加的豎向強度以支承使用者的腳的一只腳的重量,在所示出的中央部段22中可以使用較高的側壁62。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側壁62的高度基本上以平緩曲線的形狀從較寬支承區(qū)域18和20升高至基本上位于中央部段22的中央中的最大高度。
[0065]當對滑板10的平臺12不施加扭轉力時,滑板10的平臺12處于大致水平靜置或中間位置,例如處于中間平面17中。這例如當駕乘者未站立在滑板10上或站立在中間位置時發(fā)生的。當滑板10處于中間位置時,軸線34和50、角度Θ1和Θ2和板軸線28(在圖1中示出)全部基本上處于與平臺12的上部的中間平面17正交的同一平面中,同時軸線13和15處于中間平面17中。頂部表面58可以不是平坦的并且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表面58的腳趾部或前端部60和腳后跟部或后端部62可以具有如所示的略微向上彎曲部或翹起部。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中央部段22在通向較寬部段18和20的每個端部處張開,同時較寬前部部段18可以略微長于后部部段20。當對滑板10施加扭轉力時,如下文中相對于圖5更詳細地描述的,軸線34和50中的一個或更多個軸線移動出豎向平面。
[0066]現(xiàn)在參照圖3,示出了滑板10的底部的等距視圖,該滑板10包括平臺12、較寬部段18和20以及較窄或中間部段22。輪組件24和26安裝至傾斜的楔狀件32和48,所述傾斜的楔狀件32和48示出為模制至平臺12的部分中。平臺12可以包括大致平坦的頂部表面58(也如圖2中所示出)和壁部分62,該壁部分62形成為基本上與層58成直角。周緣側壁62可以具有恒定的截面寬度V,但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壁62的高度“H”(也如圖2中所示)可以變化,例如可以基本上在中間部段22處增大以便在使用者將其重量放置在中間部段22時并且在該情況下對使用者提供附加的豎向支承。側壁62的中間部段22中的增大的高度的部段示出為右側壁部段54和左側壁部段52。壁部段52和54還可以具有橫向壁構件,比如完整的或部分的橫向支架或肋56,該橫向壁構件用于在需要的情況下提供附加的豎向支承并且用于增大抵抗滑板1的各個部分圍繞軸線28的扭轉的阻力。
[0067]現(xiàn)在參照圖4,示出了滑板10的替代性實施方式的后部部段20的分解的等距視圖,其中,每個傾斜的楔狀件32形成為與平臺12分離的部件并且通過任何常規(guī)的裝置比如螺釘64安裝至平臺12,該螺釘64可以插入穿過在平臺12中的合適的位置中的孔66以與傾斜楔狀件32中的孔68配合。螺釘64可以為自攻螺釘或以另外的方式緊固至楔狀件32。輪組件26的框架42包括腳輪頂部70和軸承蓋95以及樞轉軸41,用以支承輪組件26的圍繞軸線34的旋轉,其中,該軸承蓋95如在下文中圖13中更詳細示出的形成頂部支承件110,該框架42的頂部部分由楔狀件32中的合適的開口接納并且安裝在合適的開口中。軸40安裝在框架42的叉狀件96中。輪36安裝在輪轂38上,該輪轂38安裝成用于圍繞軸40旋轉。
[0068]楔狀件32還可以進一步通過槽72的作用緊固至平臺12,該槽72捕獲平臺12的底部表面的特征一一比如橫向肋74。如所示出的,楔狀件32可以便利地安裝至平臺12并且可以便利地從平臺12拆卸,從而允許通過具有潛在的不同構型的其他楔狀件來更換楔狀件32,其他楔狀件的不同構型包括關于軸線34不同的對準角度和/或其他特征。
[0069]現(xiàn)在參照圖5,示出了平臺12的部分的運動的圖示性描述。中間平面17示出為處于水平位置,指示當對滑板1不施加扭轉力時平臺12的頂部表面58。沿平臺12的頂部表面58的中心線的軸線28示出為與附圖正交、與中間平面17共面并且在中間平面17中居中。軸線13示出為實線并且表示平臺12的位于寬的前部部段18中的前腳位置14處的頂部表面的截面在如下情況下的位置:該情況為例如通過使用者壓下腳位置14的左側并且/或抬高腳位置14的右側而將寬部段18的左側下壓至水平平面或中間平面17的下方。為了便于將軸線15與軸線13區(qū)分,軸線15示出為虛線,并且軸線15表示平臺12的位于平臺12的寬的后部部段20中的后腳位置16處的頂部表面的截面在如下情況下的位置:該情況為例如通過使用者壓下后腳位置16的右側并且/或抬高后腳位置16的左側而將寬部段20的右側下壓至水平平面或中間平面17的下方。因此,圖5表示當使用者已經(jīng)完成如下技術動作時平臺12的較寬前部部段18和較寬后部部段20的相對角度:使用者將較寬前部部段18和較寬后部部段20沿著相反的兩個方向扭轉至最大旋轉量。
[0070]輪組件24示出為安裝成用于圍繞軸線34旋轉。前輪組件24的軸線34保持與腳位置14的軸線13正交。類似地,輪組件26示出為沿著軸線50安裝。后輪組件26的軸線50保持與腳位置16的軸線15正交。為了易于說明,輪組件24和26被描繪成在輪組件不圍繞軸線34和50旋轉的情況下的截面。
[0071]在圖5中所示的位置中,通過使用者扭轉滑板10的動作,輪組件24和26很可能已經(jīng)從豎向位置旋轉至相反的向外位置。必須指出的是,前輪組件24和后輪組件26能夠圍繞其相應的軸線34和50旋轉或樞轉。在滑板10的扭轉期間,輪組件24和26圍繞輪的中心軸線旋轉,只要這種旋轉所需的力比用于將輪組件滑移至如所示的位置所需的力更小即可。這種旋轉的方向不是隨意的,而是受到在軸線34和50與平臺12之間的角度Θ1和Θ2的控制。
[0072]在圖5中示出的視圖是在滑板10的前方觀察的視圖,使得軸線34和50與平臺12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成直角。如例如在圖2中所示的,滑板10的側視圖圖示了每個輪組件安裝成圍繞與平臺12成銳角的后拖角(acute trailing angle)的軸線進行樞轉地旋轉。輪圍繞輪組件的每個輪軸線的旋轉、結合當滑板10的兩個端部沿相反的兩個方向扭轉時每個輪組件圍繞其軸線34或50的輕微地旋轉,產(chǎn)生、保持或增大了滑板10的向前運動或運動力,因為軸線34和50傾斜為使得每個輪組件處于后拖式構型(trailing conf igurat1n),處于每個軸線從下方插入滑板12的點的后面。即,每個輪組件轉動所圍繞的軸線34和50兩者均沿同一方向傾斜,優(yōu)選地以相對于行進方向呈后拖角傾斜,并且軸線34和50優(yōu)選地是平行的或幾乎平行的。
[0073]現(xiàn)在參照圖6,軸線13和15示出為處于與圖5中所示的位置相反的位置中,這是由于使用者將其腳的旋轉反向,即,通過以與產(chǎn)生圖5中所示的扭轉所采取的方式相反的壓下和/或抬高的方式來扭轉滑板10的前部部段和后部部段。然而,輪的旋轉與輪組件的旋轉的組合疊加成向前的運動力,因為軸線34和50處于相對于滑板10的向前運動的后拖位置中。
[0074]現(xiàn)在參照圖7,實線為在如圖5和圖6中描繪的滑板10發(fā)生扭轉運動期間位于寬部段18的前左側邊緣處的點74(在圖1和圖5中所示)的作為時間的函數(shù)的扭轉旋轉量的圖解表示。點74可以被認為是軸線13與平臺12的左側邊緣相交的點。在某時刻處,比如t0,點74處于零旋轉。隨著前部寬部段18的左側由于使用者施加的力而向下旋轉,點74向下旋轉直到由使用者施加最大力為止,并且點74在某特定的時刻比如時刻tl達到最大向下旋轉量。之后,隨著由使用者施加至前部部段18的左側的向下力減小,點74的向下的旋轉角度減小直到在某時刻t2處點74返回至旋轉角度為零的中間旋轉位置為止。
[0075]此后,能夠由使用者對部段18--例如,腳位置14中--的右側邊緣施加向下壓力以使得位于左側的點74向上扭轉或旋轉,從而在時刻t3處達到最大力并且因此達到最大旋轉量,在時刻t3后,力可以連續(xù)地減小直到在時刻t4處達到中間旋轉或零旋轉為止。類似地,如由圖7中的實線所示,使用者可以沿相反的方向對后部寬部段20施加力,使得位于腳位置16的左后側處的點76在時刻t0時從中間位置開始旋轉,在時刻11時到達最大向上旋轉位置,在時刻t2時穿過中間位置,在時刻t3時到達最大向下旋轉位置并且在時刻t4時返回中間位置。
[0076]現(xiàn)在參照圖8,由使用者必須施加的用于產(chǎn)生特定的扭轉度的力值可以與使用者已經(jīng)對滑板10的控制量相關聯(lián)。期望的是,力與旋轉之間的關系可以根據(jù)旋轉或力而變化。例如,為了實現(xiàn)“剛性”滑板同時在需要施加力的情況下允許大范圍的總扭轉量,平臺12的形狀可以構造成使得用于使滑板從中間平面扭轉所需的力的量對使用者而言似乎比較高(至少足夠高以作為反饋被感覺到),盡管用于使滑板的每個部段繼續(xù)旋轉經(jīng)過特定的旋轉度所需的附加的力對使用者而言似乎相對容易。此外,作為附加的安全和控制措施,用于實現(xiàn)最大旋轉所需的附加的力可以隨后一一對使用者而言一一似乎大大地增大。如圖8中所示,點74和76的旋轉的曲線圖的形狀一一對于用于產(chǎn)生圖7中的曲線圖的作為時間的函數(shù)所施加的相同力而言一一可以是不同的,從而對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感覺。
[0077]現(xiàn)在參照圖9,在由使用者施加的作為所需的旋轉量的函數(shù)的力的曲線圖方面,圖示了剛剛在上文討論的概念?;逅璧牟倏v感覺不必需是容易描述的力與旋轉的數(shù)學函數(shù)。對于平臺12的某特定的構型而言,由于在前部寬區(qū)域和后部寬區(qū)域以及中央窄區(qū)域之間的關系和特定形狀、以及側壁的特定形狀和尺寸、肋、表面曲線和其他因素,滑板以特定的方式感覺使用者的動作。即,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滑板的感覺以及尤其是使用者對滑板的明顯的控制取決于形狀和其他滑板構型參數(shù)。為了簡化該說明,一個特定的滑板構型可以被認為具有“線性”感覺,g卩,使用者與板的相互作用可以似乎是使用者造成的所施加的力與所實現(xiàn)的旋轉或扭轉之間的線性關系。實際上,這種感覺是非常主觀的,但仍然是真實的,盡管實際的數(shù)學關系不是線性的。作為相關示例,線78可以表示具有第一構型的平臺12的線性類型或其他類型的滑板。
[0078]平臺12的形狀和構型可以例如通過如下方式調(diào)節(jié):通過減小縮窄部段22沿著軸線28的長度(例如參照圖1所示和描述的)和/或改變在縮窄部段22與前部寬部段18和后部寬部段20之間的過渡區(qū)域的漸縮度。就平臺12的特定構型而言,將縮窄部段22的相對長度加長可以使得由使用者進行可感知的傾斜控制,然而將縮窄部段22的相對長度縮短可以使得根本更難以實現(xiàn)任何旋轉。通過調(diào)節(jié)中央部段22相對于較寬部段18和20的寬度,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線80表示由平臺12的特定的構型所需的力與實現(xiàn)的角度之間的期望的控制關系。在圖14A和圖14B中示出了并且下文中例如關于圖14至圖19描述了作為所施加的力的函數(shù)的扭轉量的更詳細的示例。
[0079]重要的是要注意,由模制過程中形成的塑料、可扭轉材料制成的一體式平臺12的使用的一個優(yōu)點是,通過對用于一體式平臺的模具的重新構型,可以實現(xiàn)期望的滑板的感覺或控制。盡管難以(通過數(shù)學精度)預測用于實現(xiàn)期望的感覺所需的平臺12的形狀和構型,然而可以通過修改模具而反復地改變平臺12的形狀和構型來研發(fā)具有合適的感覺的理想的構型。特別地,所施加的力與由可撓曲滑板1實現(xiàn)的扭轉或旋轉之間的關系是平臺12的相對寬度、形狀和其他構型細節(jié)的函數(shù)。
[0080]平臺12可以由撓性PU型彈性體材料、尼龍或其他剛性塑料制成并且可以通過纖維加強以進一步控制撓曲性和感覺。
[0081]現(xiàn)在參照圖10,示出了一體式平臺12的下側的一部分的等距視圖,其中,一個或更多個楔狀件82定位在側壁52和54以及橫向肋56內(nèi)并且定位在側壁52和54與橫向肋56之間。楔狀件82優(yōu)選地由彈性材料制成并且用于例如通過抵抗側壁52和54的扭轉運動而減小平臺12的縮窄部段22的扭轉撓曲性。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楔狀件82可以通過緊緊地配裝在側壁之間或通過使用螺釘或夾子而以可移除的方式緊固至一體式平臺12的底側。楔狀件82的添加或移除改變平臺12的撓曲特性并且因此改變滑板10的感覺或控制性能。例如,可以為了初始使用者的使用而添加楔狀件82并且隨后為了對滑板10進行更好地控制可以移除楔狀件82。
[0082]現(xiàn)在參照圖11,示出了一體式可撓曲滑板10的自對中前部部段84的局部視圖,其中,腳輪組件86安裝至形成在滑板10的前腳支承部90的下方的中空楔狀件88。貫穿螺栓92——在附圖中僅貫穿螺栓92的頭部可見——可以定位成穿過輪組件轉向軸承94的內(nèi)座圈、頂部或蓋軸承95以及楔狀件88的下表面,并且貫穿螺栓92與在此不可見的螺母結合,該螺母從滑板10的平臺12的上部的在楔狀件88的中空體積中可獲得。軸承94的外座圈附接至腳輪組件86的叉狀件96,該腳輪組件86通過軸承94安裝以用于相對于頂部軸承95旋轉,使得輪組件86可以圍繞貫穿螺栓92的中央軸線(圖2中示出為轉動軸線34)擺動或轉動,該中央軸線用作關于滑板10的固定部分的樞轉軸線34。軸螺栓98安裝成穿過叉狀件96的后拖端部100以用于支承軸承和輪組件102從而使輪104旋轉。
[0083]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腳輪組件與平臺12的某固定部分(或平臺12的腳輪組件所固定的部分)之間安裝有彈簧作用裝置,以控制叉狀件96并且因此控制腳輪組件86圍繞轉動軸線34的轉動,以根據(jù)轉動的角度添加對于樞轉或轉動的阻力并且/或優(yōu)選地使得腳輪組件自對中。腳輪組件86的自對中方面傾向于在特技表演例如在后輪支撐車技期間從滑板10移除重量時將輪104與長軸線28(在圖1中可見)對準。在彈簧作用裝置不具有自對中功能的情況下,腳輪組件86可以傾向于在后輪支撐車技期間圍繞穿過螺栓92的軸線34自轉,使得在后輪支撐車技結束時當輪104與地面抵觸時,腳輪組件不與滑板10的行進方向對準。腳輪組件86的自對中功能通過當輪104不與地面接觸時將輪104與行進方向對準提高了滑板10的感覺和操縱性,尤其是在特技動作和特技表演期間。彈簧作用裝置可以構造成當輪104與地面接觸時根據(jù)所施加的力與由此產(chǎn)生的臺面12的扭轉之間的期望的關系對特技動作比如運動力或轉動添加或不添加可察覺的阻力。
[0084]如圖11中所示,腳輪組件86可以通過將螺旋彈簧104添加在叉狀件96(或腳輪組件86的圍繞螺栓92的軸線旋轉的任何其他部分)與平臺12的前部部段84(或平臺12的任何其他固定部分)之間來實現(xiàn)自對中。
[0085]現(xiàn)在參照圖12,示出了腳輪組件86的局部俯視圖,其中,腳輪組件86包括軸承蓋95(該軸承蓋95通過螺栓92緊固地安裝至平臺12)和叉狀件96(該叉狀件96安裝成圍繞穿過螺栓92的中心的軸線50旋轉)。在另一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可以通過扭力彈簧裝置比如螺旋扭力彈簧106提供腳輪組件86的自對中。螺旋扭力彈簧106的固定端部可以緊固至滑板10的固定部,比如軸承蓋95或平臺12,同時螺旋扭力彈簧106的可動端部可以例如通過配裝在叉狀件96中的槽比如槽口 108中而安裝至腳輪組件86的安裝成圍繞軸線50旋轉的一部分。
[0086]現(xiàn)在參照圖13,示出了用于圍繞穿過腳輪叉狀件96的腳輪螺栓92的軸線50旋轉的安裝的部分截面圖,其中,低摩擦支撐件110定位在軸承蓋95與叉狀件96的上表面之間。低摩擦支撐件110可以為固體的,比如聚四氟乙烯(Teflon),或可以為液體的,比如用于軸承94的油脂,或固體與液體的組合。此外,低摩擦支撐件110可以僅為介于軸承蓋95與叉狀件96的頂部之間的開放空間或腔室,這允許叉狀件96僅被軸承94的外座圈支承(在圖11中可見)而不與軸承蓋95接觸。在任何情況下,可以設置有開放區(qū)域,比如腔室112,該開放區(qū)域圍繞螺栓92并且定位在叉狀件96的頂部與軸承蓋95之間,,扭力彈簧114可以安裝在開放區(qū)域中用于使得腳輪組件86自操縱。特別地,扭力彈簧114可以包括中央部段116和固定端部118,中央部段116為比如螺旋線圈,固定端部118可以通過安裝成穿過腔室112以穿過支撐件110——如果支撐件110存在的話——而穿入軸承蓋95或穿入螺栓92中從而關于繞軸線50的旋轉被固定。彈簧114的另一端部120附接至腳輪組件86的圍繞軸線50旋轉的部分比如叉狀件96。
[0087]現(xiàn)在參照圖14A至圖14C,重要的是應注意,具有一體式可扭轉平臺12和自對中彈簧的滑板10還以與不具有自對中彈簧的滑板10不同的方式操作。特別地,自對中彈簧還可以提供用以提高駕乘感的樞轉旋轉阻尼或限制功能。圖14A和圖14B為圖示了作為由使用者施加至扭轉平臺12的力的函數(shù)的滑板扭轉角度的一對曲線圖。在圖14A和圖14B之間所示的水平軸線118示出了增大的力,所述增大的力為由使用者沿相反的兩個方向施加至較寬部段18和20以使平臺12扭轉的力。水平軸線118的中心線120表示大小為零的力,同時水平軸線118的外端部表示由使用者沿相反的兩個方向施加至較寬部段18和20以使平臺12扭轉的最大的力。曲線圖的豎向軸線中的每個豎向軸線表示平臺12的在滑板10的兩個端部處的扭轉度。
[0088]現(xiàn)在參照圖14A,圖解線124用于表示滑板10的兩個端部的作為由使用者施加至常規(guī)的非可撓曲一體式滑板的力的函數(shù)的扭轉角度。在零點126處,即使存在由使用者的腳施加的大的有差力,也不存在旋轉扭轉,因為在中央中,這種有差力將被平衡并且因此滑板不被扭轉。在這種常規(guī)的滑板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施加相當大的有差壓力但將不存在端部對端部的扭轉或存在非常有限的端部對端部的扭轉。這種常規(guī)的滑板的受限的撓曲一一如果存在這種撓曲一一示出為例如大約或許為5度或更小的端部對端部的扭轉。通過這種常規(guī)滑板可獲得的受限的撓曲或扭轉可以用于吸收道路顛簸和振動以便減小施加至使用者的腳的應力和振動。這種受限水平的扭轉不足以提供如文中描述的可撓曲一體式滑板的大的運動力或其他優(yōu)點。即,即使使用者完成了沿第一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并且隨后沿相反的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施加有差力或有差壓力的若干循環(huán),那么常規(guī)滑板的受限的端部對端部扭轉一一如果存在的話一將不足以使定向腳輪(如果使用的話)圍繞其樞轉角度旋轉而提供使滑板行進的任何趨勢。
[0089]圖解線124為了方便起見示出為直線,并且在一些滑板中可以表示作為所施加的有差力的函數(shù)的端部對端部的扭轉的線性變化。然而,在其他滑板中,該函數(shù)可能不是線性的并且可以例如通過曲線比如平緩的曲線更好地表示。
[0090]現(xiàn)在參照圖14B,圖解線128表示作為由使用者施加至可撓曲一體式滑板的有差力或有差壓力的函數(shù)的扭轉的角度。有差壓力或有差力可以為例如通過在長軸線或扭轉軸線20的相反的兩側上施加不相等的力而施加至扭轉平臺12的力。如上文指出的,圖解線可以表示對于一體式可撓曲滑板的一種實施方式而言的響應于所施加的有差力而產(chǎn)生的扭轉的線性函數(shù)或者非線性函數(shù)。常規(guī)的操作區(qū)域130表示圖解線的圍繞零點126對中的部分,其中,由使用者施加的有差壓力將不產(chǎn)生充足的端部對端部扭轉以使得任何相當大使運動力增加的趨勢。操作區(qū)域的常規(guī)區(qū)域的寬度表示能夠施加至滑板10的、但不會致使滑板作為可撓曲滑板進行操作的一一例如可以通過一個腳使滑板沿順時針方向扭轉同時另一腳使滑板沿逆時針方向扭轉而施加的一一有差力或有差壓力的量值。
[0091]如果在不會致使滑板10作為可撓曲滑板進行操作的情況下可以施加的這種最大有差力或扭轉力用于允許使用者感覺到來自滑板的反饋或阻力,則使用者可以更容易保持平坦的滑板,即:將滑板作為常規(guī)的滑板操作而不使滑板10扭彎。所述另一種方式,如果可撓曲滑板易于圍繞零點126撓曲而使得使用者不易于通過感覺區(qū)分滑板何時進行相當大的扭轉,則使用者必須對施加至滑板的有差壓力進行連續(xù)的調(diào)節(jié)以便使得滑板以常規(guī)的方式平直地并且準確地行進。這種低程度的有差壓力的范圍一一如果在有差壓力的量值容易地被使用者注意和/或控制之前允許產(chǎn)生相當大的端部對端部的扭轉一一可以被認為是“死區(qū)”并且使用者僅試圖使滑板保持以直線方式行進已使得使用者非常疲勞。然而,如果如在圖解線128中所示,有差壓力的范圍(在該有差壓力的范圍內(nèi),端部對端部的扭轉量不足以使得滑板轉動或另外地以非常規(guī)的方式操作)是足夠高的以使得使用者能夠感覺到來自滑板的阻力或反饋,則滑板可以被容易地操作以沿直線方式行進而不使使用者非常疲勞。
[0092]換言之,可以希望的是,滑板對初始扭轉提供足夠大的阻力使得使用者可以通過其腳感覺到阻力,即使當有差壓力較低時亦是如此,以便減小用于操作可撓曲滑板的疲勞和應力,同時如在常規(guī)的非可撓曲或平坦的滑板中執(zhí)行的那樣以直線的方式行進或僅通過傾斜來操縱。通過施加更大的有差力或扭轉力,滾動能量可以被施加至輪,并且仍然可以通過施加能夠提供超過常規(guī)的操作區(qū)域130的足夠的端部對端部扭轉的有差壓力的循環(huán)來實現(xiàn)運動力,以產(chǎn)生操縱滑板的運動力和/或輔助操縱滑板。
[0093]現(xiàn)在參照圖14C,滑板10的扭轉的另一重要方面可以是,在每個腳支承區(qū)域內(nèi)滑板1的材料的扭轉量被最小化以減小使用者的應力和疲勞。例如,如果在腳支承區(qū)域內(nèi)的扭轉量是足夠高的,則扭轉量會影響使用者的腳踝被支承的豎向角度。在滑板10的材料的扭轉期間,使用者的腳的腳后跟和腳趾運動產(chǎn)生扭轉。如果在每個腳支承區(qū)域中的扭轉是足夠高的,則使用者的腳踝關于腿的支承角度由于扭轉而改變。例如,如果出于討論的目的,可以假設在滑板10中的所有扭轉在縮窄部段22中完成,每個腳支承區(qū)域可以被認為在大致豎向平面中支承使用者的腿,即使當然腳踝可以前后旋轉并且膝蓋是彎曲的。然而,在腳支承區(qū)域中也發(fā)生顯著的扭轉的情況下,例如如果與在腳支承區(qū)域中未發(fā)生扭轉的情況相比,使用者的腿被扭轉成進一步離開豎向平面,則滑板在扭轉期間的操作很可能對使用者產(chǎn)生與另外的方式相比更大的應力和疲勞。
[0094]然而,每個腳支承區(qū)域中的小的扭轉量是可接受的。為了便于說明,使用者的鞋19示出在滑板10的圖解線21的腳位置18上。沿著始于中央零點126的圖解線21示出了扭轉的相對角度。即,滑板10被假設為具有在中央部段22內(nèi)的當滑板10的材料已經(jīng)扭轉至最大扭轉量一一比如端部對端部的50度的扭轉量——時仍未旋轉的點。圍繞扭轉軸線28的旋轉度從零點126增大至位于中央部段的與腳支承區(qū)域18相鄰的端部處的最大度數(shù),比如22.5度。為了減少使用者的應力和疲勞,使用者的在腳踝23的上方的腿由于在腳支承區(qū)域18內(nèi)發(fā)生的平臺12的材料的扭轉而遠離豎向支承(如虛線25所示)的改變限制在由近乎豎向的支承線27圖示的小度數(shù)。
[0095]再次參照圖2,側壁62可以用于減小由滑板10的表面58彎曲或屈曲導致的使用者的疲勞或應力。如果滑板10的材料過于柔韌,或不足以例如通過側壁62等的支承來防止屈曲,在使用者站立在輪組件24和26的支承區(qū)域的太過外側的情況下,使用者在其腳踝上將經(jīng)受應力,因為使用者的腳的外側將各自向下傾斜。類似地,在使用站立在輪組件24和26的支承區(qū)域的太過內(nèi)側的情況下,使用者的腳踝將被受到應力,因為使用者的腳的內(nèi)側傾向于向下傾斜。使用者的腳由于滑板10的材料的彎曲而傾斜可以被認為基本上發(fā)生在橫跨使用者的身體的寬度的平面中。如果在腳支承區(qū)域18和20內(nèi)發(fā)生太大扭轉,則會發(fā)生類似的應力。由于使用者的腿的支承部從豎向位置朝向部分介于橫過使用者的身體的寬度的平面朝向穿過使用者的彎曲的腿中的每個腿的平面之間的方向移位太遠,則這些應力會發(fā)生。因此,腳支承部18和20的與中央部段相比相對較寬區(qū)域還用于以與增大側壁62的高度的方式類似的方式減小使用者的疲勞或應力,但是減小使用者的疲勞或應力的原因是防止或減小不同的應力因數(shù)。出于解釋的目的,由腳支承區(qū)域內(nèi)的過量的扭轉產(chǎn)生的使用者腳上的應力會認為是使用者的腳的扭轉,其中,與比腳的后部相比,腳的外側或內(nèi)側的前部向上或向下扭轉的程度更大。
[0096]現(xiàn)在參照圖15(以及圖1、圖2和圖11),在圖15中示出了沿著圖1示出的滑板10的頂部表面12的扭轉軸線或長軸線28對準的前定向腳輪組件24和后定向腳輪組件26的俯視圖。特別地,在后腳輪組件26中,軸承94的內(nèi)座圈132安裝至滑板的固定部,比如平臺12,同時外座圈134支承叉狀件96,后輪36在叉狀件96中被安裝成圍繞軸線40旋轉。腳輪26的滾動運動的方向與軸線40垂直并且由方向向量140指示。
[0097]軸承94通常為圓形的,但在附圖中示出為成橢圓形,因為該附圖為俯視圖,并且外座圈134安裝成用于圍繞軸線50進行樞轉旋轉,該軸線50與平臺12的頂部表面58不正交而是例如如圖2中的所示的與平臺12成銳角的后拖角Θ2。軸承94的平面與軸線50正交并且因此在附圖中呈現(xiàn)為橢圓形。為便于討論腳輪組件26的取向,示出了內(nèi)座圈132和外座圈134的上部點“T”和下部點“B”。特別地,楔狀件48—一可能為空心的一一安裝成使得其較厚部分向前,從而由于軸線50的銳角的后拖角Θ2而使得內(nèi)座圈132的上部點T更靠近頂部表面58,并且內(nèi)座圈132的下部點B遠離頂部表面58。
[0098]外座圈134圍繞軸線50的樞轉旋轉的范圍可以受到例如自對中彈簧106——如果存在的話一一(例如在圖11中示出)的限制。由于楔狀件48而安裝在與頂部表面58成一定角度的平面中的軸承94傾向于允許旋轉,從而使得內(nèi)座圈132和外座圈的上部點T和下部點B被對準。
[0099]在圖15中,使用者基本上沿著中心線或長軸線28基本上施加Ffl38和Fr136(在前部腳位置14和后部腳位置16處),因此,不存在所施加的有差力,使得不存在施加至滑板10的頂部平臺12的相當大的端部對端部的扭轉。實際上,如果抵抗平臺12的扭轉的阻力的水平是相對低的,例如阻力水平低到難以使使用者感受到來自抵抗平臺12的扭轉的阻力的充分的反饋,從而不能便利地感測到何時未施加有差壓力,使用者必須通過響應于滑板的非直線運動施加變化的有差壓力的量來運轉滑板。滑板的恒定運轉是不理想的,因為這會導致疲勞和應力,因此,所期望的是,在一體式可撓曲滑板中,至少存在抵抗扭轉的最小水平的阻力。
[0100]現(xiàn)在參照圖16,基本上以與圖15中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示出了腳輪組件24和26,其區(qū)別在于:所施加的前腳和后腳的力或壓力Ff 138和Fr 136示出為從扭轉軸線28沿兩個不同的方向移位。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抵抗平臺12的扭轉的阻力可以足夠高使得使用者可以將至少一些有差壓力容易地施加至平臺12,而不會使腳輪24和26從直線式向前的對準中轉向,即,前輪和后輪36可以基本上保持沿長軸線28的軌跡,使得滑板10操作為常規(guī)的非可撓曲滑板,即使可以由使用者施加足夠的有差壓力以獲得來自抵抗扭轉的滑板阻力的力反饋。如由運動矢量140所示,該運動矢量140與長軸線28對準,滑板10可以直線方式行進,即,以常規(guī)非可撓曲的滑板方式操作,即使在如所示的具有一些所施加的有差腳力的情況下亦是如此。這種抵抗扭轉的高水平的阻力可以是所期望的以減小使用者的疲勞和/或應力。
[0101]現(xiàn)在參照圖17,使用者正在施加如由Fr136和Ff 138指示的使得平臺12傾斜的基本無差壓力。因此,腳輪組件26和24的軸承94的內(nèi)座圈的上部點T和下部點B由于傾斜從長軸線28的施加有力136和138的一側沿相反的方向移位。作為響應,所施加的力使得腳輪組件的可樞轉的部分圍繞其軸線樞轉以便使得如所示的外座圈的上部點T和下部點B變得與內(nèi)座圈的上部點T和下部點B對準。方向向量140——方向向量140為路徑,輪傾向于沿著該路徑滾動一一不再平行于長軸線28,使得滑板10傾向于從軸線20的方向朝向矢量140的方向改變方向。由無差力136和138導致的實際轉向可以取決于包括如下方面的許多因素:輪36的形狀以及擺動和類似的因素,但實際轉向可以至少部分地用于操縱。
[0102]上文描述的滑板10的操作一一由于平臺12傾斜而對滑板10進行操縱一一可以被認為在非可撓曲滑板的常規(guī)操作的區(qū)域內(nèi),即,滑板10對于使用者的感覺與常規(guī)的滑板的感覺類似。然而,應指出的是,使用楔狀件和/或定向腳輪的非可撓曲的常規(guī)滑板可以通常構造有面向兩個相反方向的楔狀件,使得后輪位于后輪樞轉點的前方并且前輪位于前輪樞轉點的后方。
[0103]現(xiàn)在參照圖18,為了進行對比,示出了針對這種設計的腳輪移位。在前輪的樞轉軸線基本上不彼此對準的構型中,例如,樞轉軸線兩者不與頂部表面12成相似的銳角,施加至長軸線28的同一側的無差腳壓力(non-differential foot pressure)可以使得前腳輪組件24的輪36沿著如所示的第一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使得后定向腳輪組件144的輪124沿著如所示的相反的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旋轉。如所示的合成的轉動是逆時針的,跟隨前輪的方向。
[0104]現(xiàn)在參照圖19,使用沿著基本上對準的后拖軸線樞轉的定向腳輪的可撓曲單一板滑板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進行操縱:對長軸線28的相反的兩側施加有差壓力一一例如力Fr136和Ff 138,這使得定向腳輪沿相反的方向旋轉以操縱和/或移動滑板10。應當指出的是,實際上,可以通過使用有差壓力或扭轉力的組合以及一定程度的傾斜來有效地操縱滑板10。
[0105]現(xiàn)在參照圖14至圖19,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抵抗平臺12的扭轉的阻力可以足以以如下方式便利地操作滑板:以如圖15和圖16中所示的通過沿著長軸線28施加力的直線的方式,或者以在長軸線28的相反的兩側上施加大致相等的力的無差方式。類似地,可以通過響應于由兩只腳施加在軸線28的同一側的力使平臺12傾斜來操縱滑板10。這三種操作可以被認為是圖14的常規(guī)區(qū)域130中的操作,S卩,與非可撓曲的操作相同或類似的操作。圖19中示出的操作可以認為是常規(guī)區(qū)域130外側的操作,因為扭轉平臺12使得輪組件沿不同的方向樞轉。平臺12還可以在扭轉時被傾斜。
[0106]—體式平臺12可以由例如通過螺母和螺栓緊固在一起的塑料材料的多個件構造,使得平臺12如由一件塑料材料模制的平臺12—樣進行扭轉。
[0107]現(xiàn)在參照圖20,可撓曲滑板146可以通過一體式的模制的木制平臺構造,比如模制成具有翹起的尾部150的平臺148。翹起的尾部150為木制平臺148的適當?shù)匮由炜邕^后輪152的部分,使得駕乘者可以通過一只腳對翹起的尾部150施加壓力以通過例如如下方式改變滑板146的行動:通過向下踢滑板146的尾部以使其接觸地面從而停止或改變行進方向。木制平臺可以便利地通過如下方式制成:經(jīng)由真空過程、汽蒸過程或其他常規(guī)過程來模制膠合板。除了模制翹起的尾部150之外,制造如圖21中所示的左右對稱的形狀是方便的。。
[0108]現(xiàn)在參照圖21,圖21為滑板146的沿著圖20中所示的線AA截取的截面的正視圖,圖示了一種側部對側部形狀,其中,該形狀可以例如在翹起的尾部150處或沿著平臺148的長度模制為滑板146的木制平臺148。圖示的截面形狀包括中央平坦部段154。
[0109]現(xiàn)在參照圖22,示出了木制平臺148的俯視圖,圖示了包括翹起的尾部150的俯視圖的整體形狀。就用于模制平臺148的木材或膠合板而言的優(yōu)選的縱向紋理方向由紋理方向箭頭158圖示。縱向紋理方向將允許木制平臺148更好地抵抗損壞——例如滑板146的操作期間當受扭轉時由于分裂而造成的損壞。在膠合板的多數(shù)層一一例如用于制造木制平臺148的三層膠合板的上層和下層一一中的縱向紋理方向的使用會是特別有利的。
[0110]現(xiàn)在參照圖23,為了清楚起見,提供了包括翹起的尾部150的滑板146的等距視圖。
[0111]現(xiàn)在參照圖24,示出了替代性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其中,滑板160可以包括位于平臺166中的一對通孔中的一對中央部段插入件162和164以用于控制平臺166的撓曲。插入件在圖24中示出為定位在一對通孔中并且示出為在滑板160的中央處分開,所述一對通孔基本上沿著平臺166的長形軸線定位。一對孔可以與插入件162和164—起使用或不與插入件162和164—起使用以改變滑板160扭轉的撓曲性。插入件162和164可以插入在孔中以控制平臺166的撓曲性。如果制成插入件的材料比制成平臺166的材料更易撓曲,則與移除了插入件的情況相比,滑板160具有更大的撓曲性,但與不存在孔的情況相比,滑板160具有更小的撓曲性。
[0112]類似地,如果制成插入件162和164的材料具有比平臺166的材料更小的撓性,則插入件的存在傾向于減小滑板160對--例如通過滑板駕乘者對滑板160蕩板(pumping)以產(chǎn)生運動力一一所施加的扭轉力的撓曲性。插入件162和164的彈性還可以用于控制或影響滑板160的操作。例如,如果插入件由在施加力時臨時地被壓變形的材料制成,則滑板160將以與不存在插入件的情況不同的方式撓曲。特別地,施加扭轉力時滑板160的撓曲比移除扭轉力時滑板160恢復至其原始形狀要慢,這是因為原始的扭轉將受到泡沫材料(foam)的壓變形的阻擋,而因為泡沫材料將至少短時間內(nèi)保持被壓變形,返回將很可能不受泡沫材料的阻擋。
[0113]替代性地,如果插入件162和164由彈性橡膠制成,滑板160的扭轉將受到橡膠的響應的影響,例如與不存在插入件的情況相比,彈回更快。此外,在一些情況下理想的是使用插入件中的僅一個插入件。例如,如果存在插入件162而不存在插入件164,滑板160的一個端部一一比如前部一一的撓曲性受到控制以與滑板的后部的撓曲性不同。即,滑板的關于由滑板駕乘者的前腳施加的扭轉力的撓曲性可以相對于滑板的由駕乘者的另一只腳施加的扭轉的撓曲性至少一定程度上被調(diào)節(jié)。位于平臺166的前部和后部的下方的輪——在附圖中未示出一一允許施加至滑板的前部部段和后部部段的力至少一定程度上彼此分離并且因此受到插入件162和164——如果存在的話——的材料的影響。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可以為插入件162和164使用不同的材料,以便對滑板160的前部和后部的相對撓曲性進行更精確地控制。
[0114]倒圓的大致狗骨形狀的插入件和穿過平臺的孔一一插入件可以安裝在孔中一一減小了平臺166中由于撓曲造成的應力性破裂和弱化的可能性。
[0115]現(xiàn)在參照圖25,作為如圖24的中所示的一對插入件的替代,單一的插入件168可以定位在穿過平臺的單一孔中,或孔可以不使用插入件168。
[0116]現(xiàn)在參照圖26至圖29,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其中,滑板170包括平臺172,該平臺172可以具有沿著前腳位置和后腳位置的外側邊緣的局部周緣孔。抓持條一一比如橡膠一一可以定位周緣孔中,以便由駕乘者的腳更好地抓持。局部周緣孔可以包括向下內(nèi)部壁、槽底以及向上外部壁。內(nèi)部周緣孔壁和外部周緣孔壁可以用于增大抵抗平臺172的腳位置部分的撓曲的阻力。沿著平臺172的中央部段的一對向下壁可以用于減小中央部段的撓曲。插入件可以定位在圍繞平臺172的中央部段的向下壁之間以進一步控制一一響應于例如由駕乘者施加的扭轉力的一一撓曲。
[0117]現(xiàn)在更具體地參照圖26,平臺172包括形成前腳位置和后腳位置的前部部段174和后部部段176。前部部段和后部部段的中央?yún)^(qū)域具有帶紋理的表面178,該帶紋理的表面178可以在模制或以另外的方式形成時便利地形成在平臺172的材料中。平臺172可以優(yōu)選的由模制塑料或木材比如膠合板形成,并且因此平臺172不具有如對滑板而言有時所期望的表面一樣強壯的抓持表面。局部周緣孔180和182可以沿著前部部段174的外邊緣形成,同時局部周緣孔184和186可以沿著后部部段176的外邊緣形成。周緣孔可以填充有提供了良好抓持表面的材料,比如橡膠,該良好的抓持表面用于由腳和/或駕乘者的腳的腳后跟接觸。材料可以呈能夠由駕乘者更換的插入件的形式,該插入件比如分別為前插入件和后插入件188、190、192和194。插入將可以由橡膠、塑料、金屬化合物或類似的材料制成。
[0118]在使用中,橡膠插入件的形狀和寬度可以構造成使得在正常駕乘期間,例如當滑板170以直線且非傾側的方式被控制時或甚至當以相對平緩的傾側轉彎的方式轉彎時,使用者的大部分重量會施加至中央?yún)^(qū)域178,使得使用者的腳可以快速地且容易地移動以改變駕乘者的腳的位置,從而改變施加至滑板以用于控制的力。以這種方式,駕乘者還可以在與橡膠插入件沒有相當大范圍的抓持接觸的情況下容易地改變和調(diào)節(jié)腳位置。
[0119]然而,在特技動作期間,例如當駕乘者通過一只腳的腳掌和另一只腳的腳后跟施加向下的壓力時,施加向下壓力的腳掌和腳后跟的附加的壓力會優(yōu)選地使得駕乘者的腳的那些部分與橡膠插入件以及帶紋理的中央?yún)^(qū)域接觸,從而增大了在腳的活動部分與滑板之間的抓持力。接觸——例如在駕乘者的腳中的一個腳的腳掌與抓持表面之間的接觸,同時腳施加向下的壓力一一會對駕乘者提供有用的附加的控制。在最優(yōu)的構型中,駕乘者能夠通過腳的移位和壓力控制在較小抓持力與較大抓持力之間的抓持力,其中,該較小抓持力為當駕乘者的腳僅接觸模制平臺的帶紋理的表面時的力,該較大抓持力為當駕乘者的腳的至少一部分還與橡膠插入件接觸時的力。
[0120]現(xiàn)在還更詳細地參照圖27,橡膠插入件188的上表面190、192、和194可以是特別地帶紋理的,例如以增大插入件與駕乘者的腳之間的抓持力。抓持突出部196可以形成在橡膠插入件的上表面中以增大抓持力。制成抓持突出部的材料和/或填充材料或插入材料可以被選擇成根據(jù)在駕乘者的鞋子的鞋底上所使用的常規(guī)或期望的材料來控制抓持力。
[0121 ] 現(xiàn)在還更詳細地參照圖28,示出了平臺172的下側,該平臺172的下側包括在前部部段174的孔180和182的槽200之間延伸的肋狀中間部段198,以用于增加強度。類似的構型可以設置在如所示的后部部段186的下側上。肋狀部段198基本上位于前部部段174的中央?yún)^(qū)域178的下方,肋狀部段198的表面可以具有與肋相關的紋理和/或通過模制過程形成。輪安裝結構202可以由部段198中的肋部段環(huán)繞和/或支承。
[0122]孔180的上壁部段例如在壁過渡點204處連結在一起并且沿著滑板中央部段208的邊緣連結下壁比如側壁或肋206。一對下壁206形成位于平臺172的滑板中央部段208的下方的一個或更多個室的一部分,所述一個或更多個室可以由一個或更多個插入件比如中央插入件210填充。如上文相對于圖10和楔狀件82更詳細地討論的,中央插入件210可以用于至少部分地控制滑板的撓曲并且可以例如基于駕乘者的技術和/或特別地特技動作的難度由駕乘者插入和/或移除。
[0123]現(xiàn)在更詳細地參照圖29,示出了沿著圖27中的線AA截取的前部部段174的截面。如所示出的,前部部段174的帶花紋的中央?yún)^(qū)域178基本上平坦的但優(yōu)選地具有用于加強的略微向上凹的形狀。輪安裝結構202定位在中央部段178的下方并且可以由肋198至少部分地支承。沿著前部部段174的周緣,局部周緣壁180由沿著中央部段178的向下的內(nèi)側壁212、槽底214和向上的外側壁216形成。橡膠抓持條188可以定位在孔180中。與如在早先的附圖中所示的使用相同的材料和單一側壁容易實現(xiàn)的情況相比,一對向上的側壁216和向下的側壁212的使用可以對平臺172的前部部段和后部部段提供基本上更大的強度和/或抵抗扭轉的阻力。插入抓持條188的形狀、材料和配裝的使用還可以用于控制抵抗前部部段和后部部段的扭轉的阻力。
[0124]應指出的是,與如早先的附圖中所示的單一壁的使用相比,向上敞開的孔一一比如局部周緣孔180在壁過渡點比如點204處連結至向下敞開的室比如中央插入室211——的使用,允許對抵抗分別前部部段174、中央部段208以及后部部段176的扭轉力的阻力進行更好的控制。此外,還可以容易地控制抵抗平臺172的這些部段之間的扭轉的相對阻力,使得扭轉可以例如基本上限制至滑板的中央部段和/或前部部段和/或后部部段。插入件的使用還增強了對抵抗平臺172的扭轉力的阻力和/或抵抗平臺172的前部部段、中央部段和后部部段的扭轉力的相對阻力的控制,并且在購買滑板170之后為駕乘者提供了改變抵抗扭轉的滑板的相對阻力和整體阻力的能力。類似地,從中央面向下的側壁至一對面向下的側壁和面向上的側壁的過渡一一外部側壁過渡方向在面向上和面向下之間在滑板170的每一側上兩次一一對于用于平臺174的特定的尺寸和材料而言,還極大地增大了滑板的強度和剛度。
[0125]參照圖30至圖35,滑板300示出為具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板面30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板面302包括模制的塑料平臺以在板面的上表面上提供抓持表面。如圖30至圖35圖示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板面302的前部具有三角形或箭頭形形狀。在特定的變型中,板面302的前部的形狀與滑板的前部的形狀類似。如在圖34的俯視圖中可以觀察到的,板面302的整體周緣形狀可以為基本上橢圓形的,其中,具有略微尖頭的前部稍端和“V”形的后部端部。
[0126]板面302可以分成前部部分320和后部部分322。前部部分320可以變窄至尖頭的稍端,使得板面302在板面302的一個端部處與在板面302的相反的另一端部相比在寬度方面更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所示出的,前部部分322可以變窄成尖頭的稍端,使得板面302的兩側在板面302的前端部處會聚。在特定的實施例中,從俯視圖觀察,尖頭的稍端包括小于或等于90度、60度、45度、30度、20度、10度或其他角度。如圖示的,稍端可以是倒圓的,比如具有小于如下所述的曲率半徑:150毫米、100毫米、75毫米、50毫米、25毫米、15毫米、10毫米或其他。
[0127]如所示的,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后部部分320包括成角度的尾部,比如與板面302的縱向軸線成至少大約10度的向上成角度的尾部。如所示的,后部部分320可以包括抓持或減震特征,比如腳墊,這種抓持或減振特征可以輔助使用者的腳與滑板300緊固地接觸。還如所示的,后部部分320可以具有從俯視圖觀察的具有“V”形形狀的后端。在一些實施方式中,“V”具有鈍角。在一些變型中,后部端部是基本上平坦的。
[0128]前部部分320和后部部分322可以由頸部或其他類型的縮窄部分324分開??s窄部分324的寬度比前部部分320和后部部分322的寬度更窄。在一些構型中,橫向軸線在板面的中間點處平分板面,并且橫向軸線與板面的縱向軸線正交。在一些構型中,前部部分322朝向位于橫向軸線的前方的點變窄,并且窄部或頸部324位于橫向軸線的后方。
[0129]在一些構型中,板面302與一對輪304、314連接。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后輪314以相對于板面302的取向固定。在圖示的布置中,滑板300包括一列式輪。即,前輪304和后輪314相對于滑板300的縱向軸線對準(當前輪304處于直線或中間位置)。在一些構型中,前輪304和后輪314可以具有不同的直徑,比如后輪的直徑是前輪的直徑的至少兩倍。在其他構型中,前輪304和后輪314可以基本上相同或具有同一直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后輪314與后部320的成角度的尾部連接。
【主權項】
1.一種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面,所述板面具有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 前輪,所述前輪在所述前部部分的下方與所述板面連接; 后輪,所述后輪在所述后部部分的下方與所述板面連接; 其中,所述前部部分包括尖頭的前稍端;以及 其中,所述板面還包括位于所述前部部分與所述后部部分之間的沿橫向方向的縮窄部分以允許所述板面扭轉或撓曲。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橫向軸線在所述板面的中點處將所述板面平分,所述橫向軸線與所述板面的縱向軸線正交,所述板面的所述前部部分向所述橫向軸線的前方縮窄成尖頭并且所述縮窄部分位于所述橫向軸線的后方。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面的橫向寬度至少在所述板面的長度的整個中部是相對地一致的,并且所述板面支承有動力源。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面還包括用以在所述板面的頂部表面上提供抓持表面的模制塑料平臺。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和所述后輪與所述滑板的縱向軸線對準。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的直徑與所述后輪的直徑不同。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的直徑等于所述后輪的直徑。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從頂部觀察,所述前部部分的形狀如同沖浪板。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部分包括后部邊緣,從頂部觀察,所述后部邊緣呈“V”形形狀。
【文檔編號】A63C17/01GK205549493SQ201521005772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7日
【發(fā)明人】伊恩·德斯貝格
【申請人】美國銳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