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針式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針式縫紉機,其包括使具有多個針桿的針桿殼體移動的針桿殼 體移動機構。
背景技術:
以往,有縫制多種顏色的刺繡花樣的多針式縫紉機。多針式縫紉機包括針桿殼體, 針桿殼體收容有多個將機針安裝于針桿下端部的針桿。使針桿殼體沿左右方向移動,使多 個針桿中的作為使用對象的針桿移動到縫制位置即落針位置。在這樣的多針式縫紉機中, 針桿殼體的移動可能會使從多個線筒引出的線變得松弛而發(fā)生交織。作為改善這種情況的技術,有日本專利特開2006-61179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在日本專利特開2006-61179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中,在多個細長管內分別插通 線,以免多條線發(fā)生干擾。在細長管中穿線的作業(yè)很困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需要進行將線穿過多個細長管的麻煩作業(yè)就能防 止線的交織的多針式縫紉機。技術方案1的多針式縫紉機包括多個針桿,在該多個針桿的下端部安裝機針;針 桿殼體,該針桿殼體將上述針桿支撐成可上下運動;針桿殼體移動機構,該針桿殼體移動機 構為使上述多個針桿中的規(guī)定針桿移動到落針位置而使上述針桿殼體移動;線引導構件, 該線引導構件可上下運動地設于支撐縫紉機機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規(guī)定間隔設有多個 線引導部,該多個線引導部對從設于上述縫紉機機框的多個線筒引出的各線進行引導;多 個線導入口,該多個線導入口以與上述多個線引導部分別對應的方式設于上述針桿殼體, 用于將上述多個線引導部所引導的多條線分別朝上述多個針桿側導入;以及上下運動機 構,在上述線導入口隨上述針桿殼體的移動而移動時,上述上下運動機構以使上述對應關 系的各線引導部與上述各線導入口的距離大致恒定的方式使上述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在上述結構中,為在落針位置(縫制位置)用于縫制而將穿過縫紉機機框側的各 線引導部和針桿殼體側的各線導入口而供給到各機針的各線朝縫制部分方向拉拽。各線在 對應關系的線引導部與線導入口間處于大致繃直的狀態(tài)。針桿殼體移動機構移動針桿殼體時,設于針桿殼體的多個線導入口也移動。該移 動時,上下運動機構以使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與上述各線導入口的距離大致恒定的方式 使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因此,位于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與上述各線導入口之間的各線 的長度大致不變。各線成為張緊的狀態(tài),不會出現(xiàn)各線松弛而使相鄰的線彼此交織的情況。 由于各線只需穿過線引導部和線導入口即可,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樣的在管內穿線的麻煩作 業(yè)。技術方案2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中,上述上下運 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構件,該第一連接構件將上述線引導構件的一個端部與上述針桿殼體的一個端部可擺動地連接;以及第二連接構件,該第二連接構件將上述線引導構件的另 一個端部與上述針桿殼體的另一個端部可擺動地連接,上述線引導構件、上述第一連接構 件、上述第二連接構件、上述針桿殼體以構成平行連桿機構的方式連接。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多針式縫紉機,上述上下運動機構利用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 接構件將線引導構件與針桿殼體連接而構成平行連桿機構,因此,能以簡單且廉價的結構 使線弓I導構件順利地上下運動。技術方案3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中,包括輔助構 件,該輔助構件將上述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別連接成可 擺動,在上述輔助構件上并排設有多個輔助線引導部,該多個輔助線引導部對穿過上述對 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和上述各線導入口間的上述線的中途部分別進行引導。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多針式縫紉機,輔助構件的輔助線引導部對穿過上述對應關系 的各線引導部和上述各線導入口間的上述線的中途部進行引導,因此,各線的動作更穩(wěn)定, 能更可靠地防止線的交織。技術方案4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中,上述上下運 動機構包括使上述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的致動器、根據(jù)上述針桿殼體的移動來控制上述 致動器的驅動的控制裝置。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多針式縫紉機,上下運動機構采用的是通過致動器的控制來控 制線引導構件的上下運動的結構,因此,在變更線引導構件相對于線導入口的高度和該線 引導構件自身的長度時也能容易地處理。上下運動機構是利用連桿的上下運動機構時,需 要為變更線引導構件的高度和長度而變更連桿長度等,但根據(jù)該技術方案4,則不需要考慮 連桿長度。技術方案5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中,上述支柱具 有上端部可擺動地連接于上述線引導構件的上側支柱部、下端部可擺動地連接于上述縫 紉機機框的下側支柱部,上述上側支柱部的下端部與上述下側支柱部的上端部可擺動地連 接,通過上述上側支柱部的上端部上下運動,上述線弓I導構件上下運動。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多針式縫紉機,通過支柱的上側支柱部上端部上下運動,可引 導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即使變更線引導構件的上下運動范圍,也能對應變更來引導線引 導構件上下運動。若支柱為固定支柱結構,則在變更線引導構件的上下運動范圍時,需要進 行變更支柱高度的設計變更,但根據(jù)本技術方案5,則不必進行設計變更。技術方案6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 中,在上述線引導構件的后方包括掛線構件,在該掛線構件上并排設有對從上述各線筒朝 上方引出而到達上述各線引導部的各線在該上方的位置進行引導的多個掛線部,將上述多 個掛線部設定于與上述線引導部的上下方向移動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 置。根據(jù)技術方案6的多針式縫紉機,將上述多個掛線部設定于與上述線引導部的上 下方向移動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針桿殼體移動時上述線引導構件 上下運動的情況下,可將穿過線引導構件及其后方的掛線構件的線的長度變化抑制在最小 限度。技術方案7的多針式縫紉機是在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中,在上述線引導構件后部一體地設置掛線構件,在該掛線構件上并排設有對從上述各線 筒朝上方引出而到達上述各線引導部的各線在該上方的位置進行引導的多個掛線部。根據(jù)技術方案7的多針式縫紉機,線引導構件與掛線構件一體動作。在針桿殼體 移動時上述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的情況下,可防止穿過線引導構件及其后方的掛線構件的 線的長度發(fā)生變化。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是多針式刺繡縫紉機整體的主視圖。圖2是整體的右視圖。圖3是整體的后視圖。圖4是整體的俯視圖。圖5是從線引導構件到機針的部分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針桿殼體移動機構的主視圖。圖7是表示在與圖6不同的狀態(tài)下的針桿殼體移動機構的主視圖。圖8是線引導構件部分的主視圖。圖9是線引導部部分的放大主視圖。圖10是線引導構件部分的俯視圖。圖11是線引導部部分的放大俯視圖。圖12是線引導構件部分的橫剖俯視圖。圖13是線引導構件兩端部分的放大橫剖俯視圖。圖14是線引導構件與支柱的連接部分的橫剖俯視圖。圖15是將前方板構件拆下后的線引導構件的主視圖。圖16是在與圖15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下的將前方板構件拆下后的線引導構件的主視圖。圖17是支柱上端部分的主視圖。圖18是支柱上端部分的側視圖。圖19是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主視圖。圖20是在與圖19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下的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主視圖。圖21是在與圖19及圖20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下的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主視圖。圖22是表示上下運動機構各部分的尺寸關系的圖。圖23是表示掛線構件與線引導構件的高度關系的圖。圖M是支柱部分的主視圖。圖25是表示支柱的高度調節(jié)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沈是表示控制系統(tǒng)的框圖。圖27是第二實施方式的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主視圖。圖28是在與圖27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下的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主視圖。圖四是上下運動用馬達部分的放大主視圖。圖30是表示控制系統(tǒng)的框圖。圖31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柱部分的主視圖。
圖32是在與圖31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下的支柱部分的主視圖。圖33是支柱部分的側視圖。圖34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掛線構件與線引導構件的高度關系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 圖沈來說明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多針式刺繡縫紉機(下面稱為多針 式縫紉機M)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多針式縫紉機M的主視圖,以使用者所處的方向(紙 面外側)為前方來進行說明。如圖1 圖4所示,多針式縫紉機M包括支撐縫紉機整體的左右一對支腳部1、 從支腳部1的后端部立設的立柱部2、從立柱部2的上部朝前方延伸的機臂部3、從立柱部2 的下端部朝前方延伸的筒形底座4、安裝于機臂部3前端部的針桿殼體5 (參照圖2、圖6)。支腳部1、立柱部2、機臂部3、筒形底座4 一體構成為縫紉機主體7。在縫紉機主 體7側配設有管理多針式縫紉機M的整個控制的控制裝置56(參照圖沈,將在下文中進行 說明)、操作面板6等。操作面板6作為顯示縫制作業(yè)所需的各種縫制相關信息等的顯示裝置,具有縱向 長度較長的液晶顯示器6a。在操作面板6的前表面下部設有啟動停止開關6b等多個開關 和蜂鳴器6c。在操作面板6的側面部設有供存儲有各種刺繡花樣的數(shù)據(jù)等的存儲卡(未圖 示)插入的卡片連接器6d(參照圖26)等。在液晶顯示器6a的前表面設有觸摸面板6e (參 照圖26),該觸摸面板6e具有由透明電極形成的多個觸摸鍵。通過對觸摸鍵進行觸摸操作, 可發(fā)出與刺繡花樣的選擇、縫制相關的各種指示等。在筒形底座4的上表面設有針板4a(參照圖2、。在針板如上形成有作為后述機 針I(yè)Oa IOj (參照圖5)的落針位置的針孔(未圖示)。在支腳部1的上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的滑架8。在滑架8的內部設有X方向驅動 機構(未圖示),該X方向驅動機構使設于滑架8前側的框安裝臺(未圖示)沿X方向(左 右方向)驅動。在左右的支腳部1內設有使滑架8沿Y方向(前后方向)驅動的Y方向驅 動機構。矩形框狀的刺繡框(未圖示)保持供刺繡縫制的加工布(未圖示)。刺繡框安裝 于上述框安裝臺。通過滑架8利用Y方向驅動機構沿Y方向驅動或框安裝臺利用X方向驅 動機構沿X方向驅動,刺繡框與滑架8同步地沿Y方向移動或與框安裝臺一起沿X方向移 動,輸送加工布。如圖5所示,針桿殼體5將沿左右方向排列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0根針桿9a 9j支撐成可上下運動。在各針桿9a 9j的下端部分別安裝有機針I(yè)Oa 10j。在針桿殼 體5上可上下運動地安裝有與各針桿9a 9j對應的10個挑線桿11。在針桿殼體5的前 表面?zhèn)劝惭b有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如。在針桿殼體5的上表面?zhèn)纫耘c蓋fe的上端部相連的 方式安裝有呈前低后高的傾斜形態(tài)的夾線臺12。如圖4、圖19所示,在夾線臺12后側的端 部沿左右方向排列設有10個線引導片13A 13J。在線引導片13A 13J上形成有線導入 口 13a 13j。在線導入口 13a 13j各自的前側設有線引導件14a 14j(圖4中只對 14a、14e、14j標注了符號)。在夾線臺12上配設有用于調整朝各機針I(yè)Oa IOj供給的面 線張力的10個夾線器15a 15 j。
圖6、圖7所示的針桿殼體移動機構16為使針桿殼體5內的10根針桿9a 9 j中 的規(guī)定針桿移動到縫制位置即上述落針位置而使針桿殼體5沿左右方向移動。針桿殼體移 動機構16由導軌17、滾輪18、螺旋凸輪19、減速齒輪20、針桿殼體移動用馬達21等構成。 導軌17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設于機臂部3的前端部。針桿殼體5沿導軌17滑動。在針桿殼體5中,滾輪18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朝機臂部3前端上表面突出的上部后 端部。10個滾輪18以與10根針桿9a 9j間的間距相同的間距配置。朝后方突出的軸 18a將滾輪18支撐成可旋轉。螺旋凸輪19以與指向左右方向的軸19a —體旋轉的方式連接于機臂部3的上表 面。針桿殼體移動用馬達21的旋轉通過設于機臂部3上表面的減速齒輪20傳遞到軸19a。 在螺旋凸輪19上形成有可與上述滾輪18嵌合的螺旋槽19b。上述10個滾輪18中的至少 一個滾輪18嵌合在螺旋槽19b內。在驅動針桿殼體移動用馬達21朝規(guī)定方向旋轉時,螺旋凸輪19朝規(guī)定方向旋轉。 螺旋槽1%使至少一個滾輪18受到朝向右方的力,使針桿殼體5朝右方移動。在驅動針桿 殼體移動用馬達21朝與上述規(guī)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時,針桿殼體5朝左方移動。針桿殼體移動機構16通過使針桿殼體5相對于縫紉機主體7在左右方向上移動, 將10組針桿9a 9j和挑線桿11中的一組針桿9a 9j和挑線桿11擇一地切換到落針 位置。一組針桿9a 9j和挑線桿11通過設于立柱部2的縫紉機馬達57(參照圖沈)的 驅動而同步地上下運動,并通過與設于筒形底座4前端部的旋梭(未圖示)互動而在上述 刺繡框所保持的加工布上形成刺繡線跡。相當于縫紉機機框的固定框架3a安裝于縫紉機主體7的機臂部3上。如圖3、圖 4所示,在固定框架3a的上側配設有線軸臺22A 22D。在線軸臺22A 22D上分散地立 設有10個線軸桿22a 22j。在各線軸桿2 22j上安裝有線筒23a 23j。在固定框架3a的前部立設有支柱24。如圖24、圖25所示,支柱M的高度可進 行變更。作為主要構件,支柱M具有基部構件25A、25B、下側支柱部^AJ6B、上側支柱部 27A、27B、相當于支柱上端部的上支撐體部28等。支柱對的上述基部構件25A、25B固定于上述固定框架3a。在基部構件25A、25B 上通過軸^A、29B分別可擺動地連接著下側支柱部^A、26B的下端部。在下側支柱部2隊、 26B的上端部上通過軸30A、30B分別可擺動地連接著上側支柱部27A、27B的下端部。上支撐體部觀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狀,從前方觀察時的截面形狀呈逆U字形。 在上支撐體部觀的前部,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31B朝左右方向伸出形成。在上側支柱 部安裝片部31A、31B的上方,線引導構件安裝片部32A、32B朝左右方向伸出形成。在一個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上通過軸33A可擺動地連接著一個上側支柱部 27A的上端部。在另一個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B上通過軸3 可擺動地連接著另一個上 側支柱部27B的上端部。在一個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上形成有以軸33A為中心的圓弧孔34A。在圓弧 孔34A內插通著與上側支柱部27A螺合的螺釘35A。在另一個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B上 形成有以軸3 為中心的圓弧孔34B。在圓弧孔34B內插通著與上述上側支柱部27B螺合 的螺釘35B。在下側支柱部^A的下部以軸^A為齒輪中心地安裝有扇形齒輪36A。在下側支柱部26B的下部以軸29B為齒輪中心地安裝有扇形齒輪36B。扇形齒輪36A、36B分別嚙合。 在軸30A的周圍配設有扭轉螺旋彈簧37A。扭轉螺旋彈簧37A施力而使下側支柱部26A和 上側支柱部27A朝箭頭A方向轉動。在軸30B的周圍配設有扭轉螺旋彈簧37B。扭轉螺旋 彈簧37B施力而使下側支柱部26B和上側支柱部27B朝箭頭B方向轉動。如圖M所示,支柱M可通過松開螺釘35A、35B而成為伸長形態(tài)(最大高度形態(tài)), 另外,也可如圖25所示成為稍微壓縮的形態(tài)。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M所示,通過在支柱 對伸長的形態(tài)下旋緊螺釘35A、35B,將上側支柱部27A、27B和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31B 緊固并將支柱M保持于伸長形態(tài)。因此,支柱M的高度可進行調節(jié)。在支柱M的線引導構件安裝片部32A、32B上通過階梯形螺釘38A、38B可上下運 動地安裝有線引導構件39。如圖8 圖18所示,線引導構件39包括三個在前后方向上重疊 的長條狀板構件40、41、42。后方板構件40與前方板構件42通過間隔件44和螺釘45 (參 照圖13)相連接,以使后方板構件40和前方板構件42相互間具有使中間板構件41可沿左 右方向移動的間隙。在后方板構件40上等間隔地形成有10個線插通孔40a 40 j。在板構件40中央 部的下部形成有安裝片部40k。在安裝片部40k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長 孔43A、43B。長孔43A、4!3B中,一個(左方)長孔43A和另一個長孔4 的寬度尺寸設定成 比階梯形螺釘38A、38B的臺階部外徑稍大。上述一個長孔43A的寬度尺寸設定成比另一個 長孔43B的寬度尺寸稍寬。原因是為使線引導構件39在左右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的同時 順利地上下運動。在前方板構件42上形成有與后方板構件40的各線插通孔40a 40 j相對的線插 通孔42a 42j。在后方板構件40與前方板構件42之間,中間板構件41設成可沿左右方向移動。在中間板構件41上以與后方板構件40的線插通孔40a 40j相同的配置間隔形 成有線插通孔41a 41 j。在中間板構件41的右部形成有用于操作板構件41沿左右方向 移動的捏手41k。使用者朝圖15中箭頭C方向操作捏手41k時,成為圖16的狀態(tài)。在圖16 的狀態(tài)下,中間板構件41的各線插通孔41a 41 j與后方板構件40的各線插通孔40a 40 j相對。線插通孔40a 40j、線插通孔41a 41 j、線插通孔42a 42j形成線引導部 46a 46 j ο在板構件41的兩端部附近設有摩擦賦予構件41m、41m,該摩擦賦予構件41m、41m 對板構件41的移動賦予某種程度的摩擦力,并由板簧形成。在支柱M上端部,將階梯形螺釘38A、38B插通于后方板構件40的長孔43A、43B 而與支柱M的線引導構件安裝片部32A、32B的螺釘孔32Aa、32Ba螺合。線引導構件39設 置成可上下運動。如圖11所示,后方板構件40的線插通孔40a 40j、中間板構件41的線插通孔 41a 41 j、前方板構件42的線插通孔4 42j的直徑尺寸設定成依次變大。其結果是, 線插通孔40a 40j、41a 41j、4h 42 j成為相對狀態(tài),在將線從后方插通時可容易地 插通。如圖4所示,在支柱M的上支撐體部觀上以位于線引導構件39后方的方式安裝有掛線構件47。掛線構件47包括直線狀配設于線軸桿22a、2&上方的第一板部47a、直線 狀配設于線軸桿22f、22j上方的第二板部47b、位于線軸桿22b、22c上方的第三板部47c、 直線狀配設于線軸桿22i、2 !上方的第四板部47d、位于線軸桿22d上方的第五板部47e、 位于線軸桿22g上方的第六板部47f。在第一板部47a上形成有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48a 48e。在第二板部47b上形 成有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48f 48j。掛線部48a、48e、48f、48j分別位于線軸桿22a、22e、 22f、22j上方。在第三板部47c上形成有位于線軸桿22b、22c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 48b‘ ,48c ‘。在第四板部47d上形成有位于線軸桿22i、2 !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 48i'、48h'。在第五板部47e上形成有位于線軸桿22d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48d'。 在第六板部47f上形成有位于線軸桿22g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掛線部48g'。線引導構件39利用上下運動機構49進行上下運動。如圖1、圖19 圖22所示, 上下運動機構49包括分別呈長條板狀的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輔助構件52。第一連接構件50的一端部即上端部通過軸50a可擺動地與線引導構件39的一個 端部(左端部)連接。第一連接構件50的另一端部即下端部通過軸50b擺動自如地與安 裝于針桿殼體5 —個端部(左端部)的安裝片53連接。第二連接構件51的各擺動中心間的距離與連接構件50的各擺動中心間的距離為 相同的長度(用符號Ll表示,參照圖22)。第二連接構件51的一端部即上端部通過軸51a 可擺動地與線引導構件39的另一個端部(右端部)連接。第二連接構件51的另一端部即 下端部通過軸51b擺動自如地與安裝于針桿殼體5另一個端部(右端部)的安裝片M連 接。各線引導部46a 46j與線導入口 13a 13j之間的距離L2也與上述各連接構件50 和51的長度Ll相同。如圖22所示,軸50a、51a間的距離Sl和軸50b,51b間的距離S2設定成相同。線 引導構件39、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針桿殼體5構成平行連桿機構。輔助構件52通過軸52a、52b將第一連接構件50和第二連接構件51的延伸方向 大致中央部連接成可擺動。輔助構件52的軸52a、52b間的距離與軸50a、51a間的距離及 軸50b、5 Ib間的距離相同。在輔助構件52上設有沿大致水平方向伸出的伸出部52c。在伸出部52c上形成有 由沿上下方向開通的孔部形成的輔助線引導部55a 55j。各輔助線引導部55a 55j的 中心位于將線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a 46j的各線插通孔42a 42j的中心與各線 導入口 13a 13j的中心連接的假想線上。如圖1、圖4所示,線筒23a的線(面線)Ta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 部48a,然后穿過線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a。線筒2 的線Tb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b ‘、48b,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b。線筒23c的線Tc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c ‘、48c,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c。線筒23d的線Td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d'、48d,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d。線筒2 的線Te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e,然后穿過線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e。線筒23f的線Tf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f,然后穿過線引導構 件39的線引導部46f。線筒23g的線Tg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g'、48g,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g。線筒2 的線Th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 ‘、48h,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h。線筒23i的線Ti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i ‘、48i,然后穿過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i。線筒23j的線Tj朝上方引出而穿過掛線構件47的掛線部48j,然后穿過線引導構 件39的線引導部46j。如圖19 圖22所示,從線引導構件39的各線引導部46a 46j引出的線Ta Tj插通輔助線引導部55a 55j、線導入口 13a 13j、線引導件14a 14j、夾線器15a 15j、挑線桿11等而插通于機針I(yè)Oa IOj的針眼(未圖示)。線引導部46a與線導入口 13a對應。線引導部46b與線導入口 1 對應。線引導 部46c與線導入口 13c對應。線引導部46d與線導入口 13d對應。線引導部46e與線導入 口 1 對應。線引導部46f與線導入口 13f對應。線引導部46g與線導入口 13g對應。線 引導部46h與線導入口 1 對應。線引導部46i與線導入口 13i對應。線引導部46j與線 導入口 13j對應。各線Ta Tj由于被朝縫制部分方向拉拽而在縫制位置用于縫制,因此在對應關 系的線引導部46a 46j與線導入口 13a 13j之間處于大致繃直的狀態(tài)。線Ta Tj相 互成平行狀態(tài)。下面參照圖沈的框圖對本實施方式的控制系統(tǒng)的結構進行說明??刂蒲b置56的 主體為微型計算機。在控制裝置56的內部具有CPTO6a、R0M56b、RAM56c、EEPR0M56d、輸入 輸出接口 561 (I/O)、連接這些構件的總線56f等。在輸入輸出接口 561上連接有上述啟動 停止開關6b、卡片連接器6d、觸摸面板6e。在輸入輸出接口 561上連接有分別驅動縫紉機 馬達57、上述針桿殼體移動用馬達21、液晶顯示器6a、蜂鳴器6c的驅動回路58、59、60、61??刂蒲b置56根據(jù)縫制控制程序來控制縫紉機馬達57、針桿殼體移動用馬達21等 各種致動器的驅動,執(zhí)行針桿殼體5的移動(針桿9a 9j朝縫制位置的移動)和對加工 布的縫制動作。下面對上述結構的作用進行說明。控制裝置56根據(jù)控制指令使針桿殼體移動機 構16動作,使針桿殼體5移動而使針桿9a 9j中的任一個針桿到達縫制位置P (參照圖 5)。在這種情況下,左側最大移動位置是針桿9 j與縫制位置P對應的位置(圖5的實線所 示),右側最大移動位置是針桿9a與縫制位置P對應的位置(圖5的雙點劃線所示)。針桿殼體5位于上述左側最大移動位置時(圖5的實線狀態(tài)),上下運動機構49 處于圖19所示的狀態(tài)。即,第一連接構件50和第二連接構件51處于下端部位于上端部左 側的傾斜狀態(tài)。在圖5、圖19的狀態(tài)下,將從固定框架3a的任意基準地點(未圖示)到線 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a 46j中心為止的高度尺寸設為Hl (參照圖19、圖23)。在圖5、圖19的狀態(tài)下針桿殼體5朝箭頭R方向(右方)移動時,上下運動機構49的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的各下端部朝箭頭R方向移動,經(jīng)過圖20的狀態(tài) 而到達圖21的右側最大移動位置。線引導構件39可上下運動,且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 連接構件51的上端部連接于線引導構件39,且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長度不 變。因此,該移動時,在下端部移動到針桿殼體5的移動過程中間位置之前,線引導構件39 朝上方移動。移動過程中間位置是圖20所示的位置,即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 垂直的位置。將從圖20中的固定框架3a到線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a 46j中心為 止的高度尺寸設為H2 (參照圖20、圖23)。針桿殼體5從圖20所示的位置朝圖21的右側最大移動位置移動期間,第一連接 構件50、第二連接構件51的各下端部朝相同方向移動。因此,第一連接構件50、第二連接 構件51的各上端部使線引導構件39朝下方移動。若將圖21中的固定框架3a到線引導構 件39的線引導部46a 46j中心為止的高度尺寸設為H3(參照圖21、圖23),則預先設定 成^=113。圖20中的高度尺寸H2為H2>H1。線引導部46a 46j沿上下方向移動的 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中間高度位置H12,參照圖23)為[(H2-H1V2]+H1。掛線構件47的 掛線部48a 48e的高度位置Hk(掛線部的孔部中心的高度,參照圖23)預先設定于成為 線引導部46a 46j的中間高度位置H12的位置。該移動時,對應關系的線引導部46a與線導入口 13a的距離L2因包括第一連接構 件50和第二連接構件51的上下運動機構49而大致恒定(與Ll相同)。同樣地,其它對 應關系的線引導部46b與線導入口 1 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c與線導入口 13c間的距離、 線引導部46d與線導入口 13d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e與線導入口 1 間的距離、線引導部 46f與線導入口 13f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g與線導入口 13g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h與線 導入口 13h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i與線導入口 13i間的距離、線引導部46j與線導入口 13j間的距離也分別大致恒定。由此,針桿殼體5移動時位于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46a 46j與上述各線導入 口 13a 13j之間的各線Ta Tj的長度也大致不變(大致恒定)??煞乐垢骶€Ta Tj 松弛,從而可防止相鄰的線彼此交織。由于利用輔助線引導部5 55j來引導各線Ta Tj的中途部,因此還可防止各線Ta Tj的中途部搖晃。由于將各線Ta Tj穿過線引導部46a 46j、輔助線引導部55a 55j、線導入 口 13a 13j即可,因此還能免去將各線分別穿過細長管的麻煩的作業(yè)。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上下運動機構49是由利用第一連接構件50和第二連接構 件51將線引導構件39、針桿殼體5連接的平行連桿機構構成的,因此能以簡單且廉價的結 構使線引導構件39順利地上下運動。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穿過對應關系的線引導部46a 46j與各線導入口 13a 13j之間的各線Ta Tj的中途部被輔助構件52的輔助線引導部55a 55j引導,因此如 上所述,可防止線Ta Tj中途部的搖晃。各線Ta Tj的動作更穩(wěn)定,能更可靠地防止線 的交織。根據(jù)本實施例,在固定框架3a的線引導構件39后方包括掛線構件47。在掛線構件 47上并排設置有多個掛線部48a 48 j,該多個掛線部48a 48 j對從各線筒23a 23 j朝 上方引出而到達上述各線引導部的各線插通孔40a 40j的各線Ta Tj在該上方的位置 進行引導。在掛線構件47上還設置有其它掛線部48g'、48i'、48h'、48d'、48b'、48c。由此,可將線筒23a 23j的各線Ta Tj在不相互交織的情況下朝各線引導部46a 46j 引導。將多個掛線部48a 48j的高度位置Hk設定成與各線引導部46a 46j沿上下 方向移動的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H1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如圖23所示,在針桿殼體5移 動時線引導構件39上下運動的情況下,可將線引導構件39與其后方的掛線構件47之間的 各線Ta Tj的長度變化抑制在最小限度。雖然存在因線引導構件39的上下運動而使掛 線構件47與各線筒23a 23j之間的各線Ta Tj變得松弛的情況,但由于該松弛部位是 各線筒23a 23j的大致正上方,因此各線Ta Tj不會交織。(第二實施方式)圖27 圖30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在支柱70和上下運動 機構71等的結構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支柱70由例如單獨的截面呈U形的柱狀構件、 方形管或圓形管等構成。在線引導構件39的安裝片部40k上,長孔43A'、43B'形成為縱 向排列成一列的狀態(tài)。通過將階梯形螺釘38A、38B插通長孔43A'、43B'并與支柱70的未 圖示的螺釘孔螺合,將線引導構件39可上下運動地設于支柱70上端部。上下運動機構71包括上下運動用馬達72、齒條73、小齒輪74、控制裝置75。上下 運動用馬達72相當于致動器,例如由永磁體轉子型無刷馬達或步進馬達等構成。上下運動 用馬達72安裝于支柱70。在上下運動用馬達72的轉軸上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接著小齒輪 74。齒條73形成于板狀部40i的側緣部,板狀部40i細長狀地形成于線引導構件39的安 裝片部40k下部。在齒條73上嚙合著小齒輪74??刂蒲b置75相當于控制裝置??刂蒲b置75的硬件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控制裝 置56的硬件結構相同,對相同部分標注了相同符號??刂蒲b置75通過自身的控制來始終 掌握針桿殼體5的移動位置。針桿殼體5移動時,根據(jù)其位置通過驅動回路76來控制上下 運動用馬達72。使線引導構件39動作至與針桿殼體5的各移動位置對應的上下方向位置。例如如圖27所示,將針桿殼體5的左右移動距離區(qū)域設為D [mm],將線導入口 13a 的左右移動區(qū)域D的中間位置設為D0,并將與其對應的到線引導構件39的線引導部46a 46j中心為止的距離設為上述L2[mm]時,從上述中間位置DO朝左右任一方向偏移任意距離 +Dx、-Dx處的上述線引導部46a中心的高度Hx為[數(shù)學式1]Hx2 = L22-Dx2Hx = ^Ll2-Dx2……(1)控制上下運動用馬達72的驅動,以滿足公式(1)。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上下運動機構71通過上下運動用馬達72的控制來控制線引 導構件39的上下運動。在變更線引導構件39相對于線導入口 13a 13j的高度或該線引 導構件39自身的長度時,也可容易地進行處理。(第三實施方式)圖31 圖34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支柱對采用的是 各構成構件最終(縫紉機工作時)以不動的方式固定的固定支柱結構。第三實施方式的支 柱80沿用與支柱M相同的構成構件。省略各構成構件的詳細說明。在不形成第一實施方 式的線引導構件39的長孔43A、43B的情況下,將線引導構件39固定于支柱80上端部即上支撐體部觀的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31B。 支柱80沿用與支柱M相同的構成構件,但其使用時的功能不同。即,支柱80采用 的是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螺釘35A、35B拆下的結構。因此,上側支柱部27A、27B以各軸33A、 3 為中心相對于上支撐體部觀的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31B可擺動。上側支柱部27A、 27B的上端部相對于固定上支撐體部觀的上側支柱部安裝片部31A、31B的線引導構件39 可擺動。上側支柱部27A、27B的下端部相對于下側支柱部的上端部可擺動。下側 支柱部的下端部相對于固定框架3a可擺動。扇形齒輪36A、36B將下側支柱部限制成左右對稱地擺動。因此,支柱80 上端部(上側支柱部27A、27B上端部)沿垂直方向移動。針桿殼體5移動時通過上側支柱 部27A、27B上端部上下運動,線引導構件39可上下運動。在支柱80的上支撐體部觀后部安裝有掛線構件47。如圖33所示,線引導構件 39與掛線構件47 —體上下運動。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利用上端部可上下運動的支柱80,可引導線引導構件39上下 運動。即使變更線引導構件39的上下運動范圍,也能對應變更來引導線引導構件39上下 運動。支柱為固定支柱結構時,若變更線引導構件39的上下運動范圍,則需要變更該支柱 的高度。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必變更支柱的高度。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在線引導構件39的后部設有掛線構件47。在掛線構件47上 以并排設置的方式一體地設有多個掛線部48a 48j。多個掛線部48a 48j對從各線筒 23a 23j朝上方引出而到達上述各線引導部46a 46j的各線Ta Tj在該上方的位置 進行引導。線引導構件39與掛線構件47 —體動作,在針桿殼體5移動時線引導構件39上 下運動的情況下,可防止穿過線引導構件39和后方的掛線構件47的各線Ta Tj的長度 變化。(第四實施方式)如圖34所示,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多個掛線部48a 48 j的高度位置Hk設定成 與各線引導部46a 46j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H1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 置。多個掛線部48a 48j的高度位置Hk也可以不是與中央位置H12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實施方式,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范圍內進行 各種變更后實施。例如,不局限于針的數(shù)量為10個的多針式縫紉機,也可以是針的數(shù)量為 10個以下或10個以上的多針式縫紉機。線筒的配置方式、線引導構件、掛線構件等的結構 也可作適當變更。上下運動機構的結構也一樣,只要在線導入口隨針桿殼體的移動而移動 時以使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與各線導入口的距離大致恒定的方式使線引導構件上下運 動的結構即可,可對構成構件的形狀和細節(jié)部分的結構作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針桿,在該多個針桿的下端部安裝機針; 針桿殼體,該針桿殼體將所述針桿支撐成能上下運動;針桿殼體移動機構,該針桿殼體移動機構為使所述多個針桿中的規(guī)定針桿移動到落針 位置而使所述針桿殼體移動;線引導構件,該線引導構件能上下運動地設于支撐縫紉機機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 規(guī)定間隔設有多個線引導部,該多個線引導部對從設于所述縫紉機機框的多個線筒引出的 各線進行引導;多個線導入口,該多個線導入口以與所述多個線引導部分別對應的方式設于所述針桿 殼體,用于將所述多個線引導部所引導的多條線分別朝所述多個針桿側導入;以及上下運動機構,在所述線導入口隨所述針桿殼體的移動而移動時,所述上下運動機構 以使所述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與所述各線導入口的距離大致恒定的方式使所述線引導 構件上下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運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構件,該第一連接構件將所述線引導構件的一個端部與所述針桿殼體的一個 端部能擺動地連接;以及第二連接構件,該第二連接構件將所述線引導構件的另一個端部與所述針桿殼體的另 一個端部能擺動地連接,所述線引導構件、所述第一連接構件、所述第二連接構件、所述針桿殼體以構成平行連 桿機構的方式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輔助構件,該輔助構件將所述 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別連接成能擺動,在所述輔助構件上并排設有多個輔助線引導部,該多個輔助線引導部對穿過所述對應 關系的各線引導部和所述各線導入口間的所述線的中途部分別進行引導。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運動機構包括使所述線弓I導構件上下運動的致動器、根據(jù)所述針桿殼體的移動來控制所述致動器的驅動的控制裝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具有上端部能擺動地連接于所述線引導構件的上側支柱部、下端部能擺動 地連接于所述縫紉機機框的下側支柱部,所述上側支柱部的下端部與所述下側支柱部的上端部能擺動地連接, 通過所述上側支柱部的上端部上下運動,所述線弓I導構件上下運動。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線引導構件的后方包括掛線構件,在該掛線構件上并排設有對從所述各線筒朝 上方引出而到達所述各線引導部的各線在該上方的位置進行引導的多個掛線部,將所述多個掛線部設定于與所述線引導部的上下方向移動區(qū)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 相同的高度位置。
7.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多針式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線引導構件后 部一體地設置掛線構件,在該掛線構件上并排設有對從所述各線筒朝上方引出而到達所述 各線引導部的各線在該上方的位置進行引導的多個掛線部。
全文摘要
一種多針式縫紉機,包括多個針桿,在其端部安裝機針;針桿殼體,其將上述針桿支撐成可上下運動;針桿殼體移動機構,其為使上述多個針桿中的規(guī)定針桿移動到落針位置而使上述針桿殼體移動;線引導構件,其可上下運動地設于支撐縫紉機機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規(guī)定間隔設有對從設于上述縫紉機機框的多個線筒引出的各線進行引導的多個線引導部;多個線導入口,其以與上述多個線引導部分別對應的方式設于上述針桿殼體,用于將上述多個線引導部所引導的多條線分別朝上述多個針桿側導入;以及上下運動機構,其在上述線導入口隨上述針桿殼體的移動而移動時以使上述對應關系的各線引導部與上述各線導入口的距離大致恒定的方式使上述線引導構件上下運動。
文檔編號D05B51/00GK102140741SQ20111003717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1日
發(fā)明者深尾博昭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