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針織面料及其織造方法,屬于織物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10nm到400nm輻射的總稱。根據(jù)生物效應的不同,將紫外線按照波長劃分為四個波段: UVA波段,波長320~400nm,又稱為長波黑斑效應紫外線。它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長波紫外線有超過98%能穿透臭氧層和云層到達地球表面,UVA可以直達肌膚的真皮層,破壞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纖維,將我們的皮膚曬黑。UVB波段,波長275~320nm,又稱為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紡織面料抗紫外線的機理是:當紫外線照射到織物上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其余部分穿透織物,反射率和吸收率越大,透過率就越小,織物對紫外線的防護效果就越好。紫外線防護的原理就是采用紫外線屏蔽劑或吸收劑對纖維、紗線或織物進行處理,提高紫外線的反射率和吸收率,達到防紫外線的目的。
目前國內(nèi)外紡織品的抗紫外線加工的方法主要包括:1、紡絲生產(chǎn)過程中添加紫外線屏蔽劑使纖維具有遮蔽紫外線的功能,目前常用的紫外線屏蔽劑主要是納米二氧化鈦和納米氧化鋅;這種方法所得到的抗紫外線織物,抗紫外效果明顯,耐久性強,手感好,并能滿足服裝面料的要求。缺點是處理技術要求高,成本大,不易應用于天然纖維,在混紡時效果難以控制。2、抗紫外線整理,常用的工藝方法有:高溫高壓吸盡法,一些不溶或難溶于水的紫外線吸收劑,可以采用類似于滌綸的高溫高壓染色的方法;常壓吸盡法,一些水溶性的整理劑在處理羊毛、蠶絲、棉以及錦綸紡織品時只需常壓下在水溶液中處理,類似水溶性染料染色;浸軋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整理后會影響織物的風格、手感、吸水性和透氣性;涂層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會影響耐洗牢度及手感,一般應用于裝飾用、產(chǎn)業(yè)用紡織品;印花法,將紫外線屏蔽劑混入印花漿中,適合于對紫外線屏蔽要求不高的織物。上述方法所實現(xiàn)的抗紫外效果均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基于此,做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抗紫外織物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請首先提供一種可實現(xiàn)對紫外線多重反射吸收、具有優(yōu)異防紫外效果,同時又具有保暖、導濕多功能集聚的輕質的戶外雙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針織面料。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雙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針織面料,由抗紫外外層、連接層、抗紫外內(nèi)層和輔層構成,連接層是位于抗紫外外層與輔層之間的中空結構,抗紫外內(nèi)層位于輔層中部,并與輔層一起形成三層添紗結構。
進一步的,作為優(yōu)選:
所述的抗紫外外層是由地紗和面紗并線交織而成的添紗結構,更優(yōu)選的,所述的添紗結構采用緯平針或珠地組織結構。所述的面紗采用消光滌綸長絲,地紗采用具有收縮性的滌綸長絲??棺贤馔鈱邮桥c外界直接接觸的部位,其受到的紫外損傷和機械損傷最大,而本申請以地紗和面紗并線交織形成添紗結構,增加了其表面的復雜度,形成了紫外線隔離的第一道屏障;當采用緯平紋或珠地組織時,前者本身就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后者則增加了反射的概率,不論是兩種結構中的哪一種,都可以增加反射率,從而減少了紫外線的侵入。
所述的連接層為是由紗線在上下針床之間形成的集圈結構構成,更優(yōu)選的,所述的纖維采用錦綸長絲、滌綸長絲或丙綸長絲。連接層是抗紫外外層與抗紫外內(nèi)層、輔層之間連接紐帶,其不僅要將抗紫外外層與輔層形成牢固一體結構,而且還會將抗紫外外層與輔層撐開,在兩者之間形成中空結構,既有利于延長紫外線在織物中的行走路徑,增加反射面,還可在抗紫外外層與抗紫外內(nèi)層、輔層之間形成導濕通道,確保身體產(chǎn)生的水分/體液可以快速的離開人體,從而提高身體的干燥度和舒適度;對于低溫狀態(tài)而言,中空結構中的空氣也延遲了熱交換時間,在人體與外界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從而提高織物的保暖性能。
所述的輔層為吸濕排汗層、抗菌層或絨層。輔層為最接近皮膚或人體的結構,其主要起到固定和輔助性功能如吸濕排汗、抗菌、保暖等作用,輔層的存在,既為抗紫外外層和連接層提供了著力點,又有利于提高織物的穿著舒適性,避免因織物手感或織造結構對穿著舒適性造成的干擾和影響。
同時本申請還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特征織物的織造方法,以A、B、C三種纖維作為織造原料,纖維A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纖維A分別作為地紗和面紗進行并線交織形成緯平針或珠地添紗組織結構的抗紫外外層;以纖維B在正反面集圈連接形成連接層;纖維C與剩余部分的纖維A一起添紗喂入,形成輔層和抗紫外內(nèi)層,且抗紫外內(nèi)層居于輔層中間,兩者構成三層添紗結構。
更優(yōu)選的:
所述的織造原料的編織方式為:每16路作為一個組織循環(huán),在每個組織循環(huán)中,第1、5、9、13路喂入纖維A;2、4、6、8、10、12、14、16路喂入纖維B;3、7、11、15路喂入纖維A+纖維C,如此形成由抗紫外外層、連接層、抗紫外內(nèi)層和輔層構成的四層結構。
本申請所形成的雙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針織面料具有四層結構,抗紫外外層由TiO2消光滌綸長絲和高收縮滌綸長絲并線網(wǎng)絡織造而成,組織結構可采用緯平針或珠地組織結構;連接層由單孔錦綸長絲與高F異形截面滌綸或丙綸長絲在正反面集圈連接而成,連接抗紫外外層和抗紫外內(nèi)層,并將抗紫外外層和抗紫外內(nèi)層、輔層撐開形成中空結構,同時在紫外外層和抗紫外內(nèi)層、輔層之間建立起導濕通道;抗紫外內(nèi)層織造造原料與抗紫外外層相同;輔層則可根據(jù)面料用途采用吸濕排汗或抗菌功能原料或用于保暖的起絨類原料。
本申請利用針織結構中的中空空氣層結構使防紫外功能原料在織物中形成雙層結構,從而實現(xiàn)入射紫外線在織物夾層中多次反射、吸收,經(jīng)多次反射后,絕大多數(shù)入射紫外線被內(nèi)外層的防紫外功能原料吸收,從而減少入射到人體皮膚的紫外線劑量,實現(xiàn)更好的防紫外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的抗紫外原理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的編織結構圖。
其中標號:1.抗紫外外層;2. 連接層;3. 抗紫外內(nèi)層;4. 輔層。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具有吸濕排汗和保暖功能的抗紫外多功能戶外針織面料
(1)原料組合:
本實施例雙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針織面料,結合圖1,由抗紫外外層1、連接層2、抗紫外內(nèi)層3和輔層4構成,連接層2是位于抗紫外外層1與輔層4之間的中空結構,抗紫外內(nèi)層3位于輔層4中部,并與輔層4一起形成三層添紗結構。
① 抗紫外線外層1、抗紫外內(nèi)層3:由纖維A織造而成,纖維A構成為:75D/36F抗紫外消光滌綸扁平長絲(面紗)+75D/24F高收縮滌綸長絲(地紗)??棺贤鈨?nèi)層3原料與抗紫外外層1原料相同,編織時與輔層4原料一起采用添紗方式喂入,與輔層4形成三層添紗結構,編織具有網(wǎng)孔效應的單珠地組織。
② 連接層2:以纖維B織造而成,纖維B構成為:30D/1F錦綸長絲+100D/144F十字截面丙綸長絲。
③ 輔層4:以纖維C織造而成,纖維C的構成為100D/36F多微孔滌綸絲。
(2)組織結構:
抗紫外外層1采用緯平針添紗組織結構,以75D/36F抗紫外消光滌綸扁平長絲為面紗、75D/24F高收縮滌綸長絲為地紗。抗紫外內(nèi)層3與抗紫外外層1的原料相同,編織時與輔層(也可成為功能內(nèi)層)4的原料一起采用添紗方式喂入,與輔層4形成三層添紗結構,編織具有網(wǎng)孔效應的單珠地組織。
編織圖參見圖3所示:每16路形成一個完整組織循環(huán),其中第1、5、9、13路喂入纖維A;2、4、6、8、10、12、14、16路喂入纖維B;3、7、11、15路喂入纖維A+纖維C,如此循環(huán),即形成成品織物。
(3)后整理:
內(nèi)外抗紫外層中的高收縮滌綸長絲在經(jīng)過80℃以上高溫水洗工藝后,收縮收緊抗紫外外層1與輔層4之間的連接層2的線圈結構,使抗紫外功能原料緊密覆蓋織物表面,更有效的防止紫外線穿透織物,增強防護功能。
以上內(nèi)容是結合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所提供技術方案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