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
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本發(fā)明涉及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開挖地下空間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目前停車難已經(jīng)成為許多大小城市的頑癥。為緩解停車難,許多人將目光轉(zhuǎn)向小區(qū)綠化帶、中心公園的地下空間;但是常規(guī)的通過大開挖建地下室、地下車庫等地下空間的辦法,周邊的整體環(huán)境必將遭到破壞, 土方的挖掘、運送也會帶來粉塵、噪音等環(huán)境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該方法應當對環(huán)境影響小,無粉塵、噪音環(huán)境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在待建地下車庫上邊的空地上,豎直打下多根豎向鋼管;這些豎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面上的橫向間距以及縱向間距為2-2. 5m,豎向鋼管插入地面的深度為8-9m ;b、采用高壓注漿機在每根豎向鋼管內(nèi)注入混凝土砂漿,通過每根豎向鋼管的底端管口擠入土中形成的砂漿體的混凝土砂漿量應> 0. 5m3 ;C、在地面沿著上述豎向鋼管的橫向邊沿開挖一條壕溝;采用置放在壕溝中的頂管機,從壕溝的壁部往豎向鋼管方向水平頂壓若干根相互平行的縱向鋼管;這些縱向鋼管之間形成的水平面位于地面以下的深度為3-5m,并且該水平面排列的寬度大于整個地下車庫的橫向距離,各縱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 ;d、在上述壕溝處開始挖除掏空縱向鋼管下方的土以形成地下空間,然后把若干根相互平行的橫向鋼管水平焊接在縱向鋼管上,橫向鋼管與縱向鋼管垂直排列,各橫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每一排中的各橫向鋼管首尾搭接焊接;e、在縱向鋼管的左邊或右邊水平頂壓新縱向鋼管,使新縱向鋼管超越過前述縱向鋼管繼續(xù)前伸一段距離,然后在前伸后的新縱向鋼管下方再次挖土掏空以擴大地下車庫的水平空間,并且在新縱向鋼管前伸一段距離的部位上加焊若干根橫向鋼管,每一排中的各橫向鋼管也首尾搭接焊接;反復此循環(huán),直至橫向水平鋼管布滿整個地下車庫的縱向距離, 從而形成平行于水平面的縱橫交錯的鋼管網(wǎng);f、在縱向鋼管和橫向鋼管的下方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頂板;剪除部分暴露在地下空間的豎向鋼管,在剩余豎向鋼管的位置上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柱;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防水地面;g、澆注通往地面的臺階及坡道,撤除設備,填平壕溝;全部步驟完成。所述步驟d中可通過角鋼搭接焊將橫向鋼管橫向焊接在縱向鋼管上。所述步驟d和步驟e中的首尾搭接焊接時,兩根橫向鋼管的首尾重合部位的長度為 15-25mm。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全部作業(yè)基本在地下進行,因而不會對地表面造成破壞,也沒有粉塵、噪音之類的環(huán)境問題產(chǎn)生;因而特別適合在繁華鬧市區(qū)、居民稠密居住區(qū)進行建設;對緩解現(xiàn)代城市的停車難具有重大意義。
圖1是待建地下車庫區(qū)域的縱向結(jié)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一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二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三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四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五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階段之六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橫向鋼管與縱向鋼管形成的鋼管網(wǎng)格的水平面投影示意圖。
圖9是建造完成后的地下車庫的豎直剖面結(jié)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所示,該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及地下車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在待建地下車庫上邊的空地上,豎直打下若干根豎向鋼管1 ;這些豎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面上的橫向間距以及縱向間距為2-2. 5m,豎向鋼管插入地面的深度為8-9m ;b、采用高壓注漿機在每根豎向鋼管內(nèi)注入混凝土砂漿,通過每根豎向鋼管的底端管口擠入土中形成的砂漿體2的混凝土砂漿量應> 0. 5m3 ;C、沿著上述若干根豎向鋼管的水平面的橫向邊沿(該邊沿垂直于紙面)開挖一條壕溝3,壕溝中最好挖一集水井3-1 ;采用置放在壕溝中的頂管機5,從壕溝的壁部往豎向鋼管方向水平頂壓若干根相互平行的縱向鋼管6 ;這些縱向鋼管之間形成的水平面位于地面以下的深度為3-5m,并且該水平面排列的寬度(即垂直于紙面的長度)大于整個地下車庫的橫向距離,各縱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 ;d、在上述壕溝處開始挖除掏空縱向鋼管下方的土以形成地下空間,然后把若干根橫向鋼管7橫向焊接在縱向鋼管上(可通過角鋼搭接焊將橫向鋼管橫向焊接在縱向鋼管上)并使這些橫向鋼管相互平行地與各縱向鋼管連為一體,且每一排中的橫向鋼管首尾搭接焊接(搭接焊接時,兩根鋼管的重合部位長度15_25mm);從而形成平行于水平面的縱橫交錯的鋼管網(wǎng);各橫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e、在縱向鋼管的左邊或右邊頂壓新縱向鋼管8,使新縱向鋼管超越過前述的縱向鋼管繼續(xù)前伸一段距離,然后在前伸后的新縱向鋼管下方再次挖土掏空以擴大地下車庫的水平空間,并且在前伸一段距離的新縱向鋼管上加焊橫向鋼管,每一排中的橫向鋼管也首尾搭接焊接9(縱向鋼管6與新縱向鋼管8之間可焊接圓鋼加固);反復此循環(huán),直至橫向水平鋼管布滿整個地下車庫的縱向距離;由此形成的鋼管網(wǎng)格的水平視圖由圖8所示。f、在縱向鋼管和橫向鋼管的下方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頂板9 ;剪除部分暴露在地下空間的豎向鋼管,在剩余豎向鋼管的位置上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柱10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防水地面 11 ;
g、澆注通往地面的臺階及坡道,撤除設備,用回填土 12填平壕溝;全部步驟完成。尚需注意的是①豎向鋼管柱可隨土層厚度的變化而增減直徑和間距,注漿量也應按地質(zhì)報告調(diào)節(jié);②豎向鋼管深度按地質(zhì)報告進行調(diào)整,要滿足樁端承載力要求,工作基坑四周支護宜采用鋼砼結(jié)構;③橫向、縱向水平鋼管網(wǎng)也可增減鋼管直徑或間距;④如土層疏松,可在鋼管網(wǎng)中間加焊鋼板或鋼絲網(wǎng),如用鋼板補縫還可注入硫磺膠泥等填充縫隙。⑥地下空間的高度可按使用要求調(diào)整,換氣系統(tǒng)及出入口系統(tǒng)可按具體要求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在待建地下車庫上邊的空地上,豎直打下多根豎向鋼管(1);這些豎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面上的橫向間距以及縱向間距為2-2. 5m,豎向鋼管插入地面的深度為8-9m ;b、采用高壓注漿機在每根豎向鋼管內(nèi)注入混凝土砂漿,通過每根豎向鋼管的底端管口擠入土中形成的砂漿體O)的混凝土砂漿量應> 0. 5m3 ;C、在地面沿著上述豎向鋼管的橫向邊沿開挖一條壕溝;采用置放在壕溝中的頂管機 (5),從壕溝的壁部往豎向鋼管方向水平頂壓若干根相互平行的縱向鋼管(6);這些縱向鋼管之間形成的水平面位于地面以下的深度為3-5m,并且該水平面排列的寬度大于整個地下車庫的橫向距離,各縱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 ;d、在上述壕溝處開始挖除掏空縱向鋼管下方的土以形成地下空間,然后把若干根相互平行的橫向鋼管(7)水平焊接在縱向鋼管上,橫向鋼管與縱向鋼管垂直排列,各橫向鋼管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2. 5m,每一排中的各橫向鋼管首尾搭接焊接;e、在縱向鋼管的左邊或右邊水平頂壓新縱向鋼管(8),使新縱向鋼管超越過前述縱向鋼管繼續(xù)前伸一段距離,然后在前伸后的新縱向鋼管下方再次挖土掏空以擴大地下車庫的水平空間,并且在新縱向鋼管前伸一段距離的部位上加焊若干根橫向鋼管,每一排中的各橫向鋼管也首尾搭接焊接;反復此循環(huán),直至橫向水平鋼管布滿整個地下車庫的縱向距離, 從而形成平行于水平面的縱橫交錯的鋼管網(wǎng);f、在縱向鋼管和橫向鋼管的下方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頂板(9);剪除部分暴露在地下空間的豎向鋼管,在剩余豎向鋼管的位置上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柱(10);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防水地面 (11);g、澆注通往地面的臺階及坡道,撤除設備,填平壕溝;全部步驟完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d中可通過角鋼搭接焊將橫向鋼管(7)橫向焊接在縱向鋼管(6)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d和步驟e中的首尾搭接焊接時,兩根橫向鋼管或兩根新橫向鋼管的首尾重合部位的長度為15-25m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開挖地下空間的方法。目的是提供的方法應有當對環(huán)境影響小,無粉塵、噪音環(huán)境問題的特點。技術方案是一種在空地非表面開挖建地下車庫的方法,步驟是a、在待建地下車庫上邊的空地上,豎直打下多根豎向鋼管;b、采用高壓注漿機壓注混凝土砂漿在每根鋼管的底端管口形成砂漿體;c、在地面開挖壕溝;采用頂管機從壕溝的壁部水平頂壓若干根縱向鋼管;d、挖除掏空縱向鋼管下方的土,然后把若干根橫向鋼管水平焊接在縱向鋼管上;e、在縱向鋼管的左邊或右邊頂壓新縱向鋼管并再次挖土掏空,又在新縱向鋼管上加焊若干根橫向鋼管;反復此循環(huán)直至形成鋼管網(wǎng);f、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頂板、土柱及防水地面;g、澆注臺階及坡道,填平壕溝。
文檔編號E04H6/00GK102277965SQ20111011922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6日
發(fā)明者潘金龍 申請人:杭州巖土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