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裝配式混凝土模型結構施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整體模具,可用于例如以“口”型為基本單元組成建筑平面圖的現澆剪力墻模型結構或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的制作。
背景技術:在土木工程領域,為檢驗新的結構設計理論或新的結構體系,一般是通過模型結構試驗研究對其進行檢驗或驗證。模型結構是通過幾何縮尺后,按照一定的相似理論進行設計計算并制作。對于剪力墻模型結構,層高一般為300mm~800mm,墻厚度為20mm~50mm,洞口尺寸及墻厚較小,加之應用低強度及低彈性模量混凝土,后期模板較難拆除,暴力拆模會對模型結構造成損害,進一步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按照原型結構的施工工藝,模型結構墻體混凝土應分兩次澆筑,在預制墻體和現澆部位接觸部位形成豎向分隔縫,如何在模型結構鋼筋綁扎階段設置合理有效的分隔裝置,并與模板相結合,是一個難題。傳統(tǒng)的大比尺模型結構用木模板或泡沫制作,木模板不易拆除且重復利用的次數較低,泡沫制作時,造價較高,制作完成的模型結構表面粗糙,棱角模糊。
技術實現要素: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整體模具,方便模型結構狹小空間內模板的制作與拆除,減輕暴力拆模對模型結構的損害,減輕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捎糜谝浴翱凇毙蜑榛締卧M成建筑平面圖的現澆剪力墻模型結構或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的制作。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整體模具,包括外模系統(tǒng)以及設置在外模系統(tǒng)內部的內模系統(tǒng):所述的外模系統(tǒng)包括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一外模板和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二外模板,第一外模板和第二外模板端部相接使外模系統(tǒng)為矩形結構;所述的第二外模板的外壁上沿第二外模板的長度方向設置有第一卡肋;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包括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一內模板和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二內模板,第一內模板和第二內模板端部相接使內模系統(tǒng)為矩形結構;在第二內模板的內壁上沿第二內模板的長度方向上設置有第二卡肋;外模系統(tǒng)與內模系統(tǒng)之間設置有懸掛裝置,懸掛裝置包括絲桿,絲桿上套裝有一對定位片,在每個定位片的側面上均開設有卡槽,通過定位片上的卡槽與所述的第一卡肋、第二卡肋的配合實現外模系統(tǒng)與內模系統(tǒng)的連接;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上方通過支撐裝置設置有第三內模板。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外模板包括第一板體以及設置在第一板體同一側面邊緣上且相互平行的一對腹板,在每個腹板上均開設有多個L形的缺口,缺口的一端穿出腹板的側面;所述的第二外模板包括第二板體,第二板體沿寬度方向的邊緣上分布有固定螺栓。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的外壁上均成排成列地設置有肋條,每排肋條均與每列肋條垂直相交;在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上均分布有多個穿透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的定位孔。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內模板包括第一拼合板、第二拼合板和第三拼合板,其中第一拼合板、第三拼合板的結構、規(guī)格均相同,第二拼合板的寬度小于第一拼合板;第二拼合板的兩側設置有第一固定槽,第一拼合板、第二拼合板的邊緣均設置有與第一固定槽契合的第二固定槽;在第二拼合板表面上通過組裝螺栓可拆卸地設置有固定鋼板,固定鋼板的長度大于第二拼合板的寬度。進一步地,所述的支撐裝置為設置在第一拼合板、第三拼合板側面上的承壓耳板,承壓耳板上放置有平臺承壓板,平臺承壓板的上表面與第一拼合板上端面齊平;在平臺承壓板上等間距分布有凹槽。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三內模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第三內模板內部的鋼筋為冷拔鋼絲,冷拔鋼絲穿出第三內模板的端面。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之間設置有墻厚調節(jié)裝置,墻厚調節(jié)裝置包括定位螺母,定位螺母的一端同軸貫連有帶有外螺紋的套圈;穿過定位螺母和套圈設置有一根調節(jié)桿,調節(jié)桿的一端帶有一段外螺紋,且設置有外螺紋的一段較調節(jié)桿上不帶外螺紋的部分直徑大;調節(jié)桿設置有外螺紋一端的端部呈外六方形結構,未設置外螺紋一端表面套有一層2mm厚橡膠套。進一步地,所述的外模系統(tǒng)、內模系統(tǒng)之間可拆卸地設置有骨架分隔紗網,骨架分隔紗網為矩形框結構,由四段矩形的框架可拆卸地拼合構成;在矩形框內部設置有紗網,紗網邊緣上包裹有骨架鋼片;所述的外模系統(tǒng)的內壁上、內模系統(tǒng)的外壁上均沿垂直于地面方向對稱設置有滑槽,骨架分隔紗網通過滑槽安裝在內模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之間。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的外壁上可拆卸地設置有孔洞成型裝置,孔洞成型裝置包括由四段條形磁鐵構成的矩形結構,矩形結構內部設置有加固裝置,加固裝置包括呈十字形布設的支撐桿,支撐桿的端部設置有支撐片;將加固裝置安裝在矩形結構內部后,支撐片與條形磁鐵緊密接觸以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的條形磁鐵的寬度與內模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的間距相同,在所述的矩形結構外部套裝有橡膠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特點:1.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模具重復利用次數高、易拆除、能結合裝配式模型結構施工工藝,可用于以“口”型為基本單元組成建筑平面圖的現澆剪力墻模型結構或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的制作;2.采用本實用新型可以方便模型狹小結構空間模板的制作與拆除,減輕暴力拆模對模型結構的損害,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小,為裝配式混凝土模型結構施工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工具。附圖說明圖1為外模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第一外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第二外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懸掛裝置與內模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內模系統(tǒng)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6為第一內模板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7為第二內模板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8為第三內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洞孔成形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10為墻厚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骨架分隔紗網的結構分解示意圖;A—外模系統(tǒng),B—內模系統(tǒng),1—第一外模板,2—第二外模板,3—定位孔,4—肋條,5—定位片,6—滑槽,7—缺口,8—腹板,9—第一卡肋,10—固定螺栓,11—第二內模板,12—卡槽,13—骨架分隔紗網,131—框架,132—骨架鋼片,133—紗網,14—絲桿,15—第三內模板,151—鋼筋,16—平臺承壓板,17—第一內模板,171—第一拼合板,172—第二拼合板,173—第三拼合板,174—組裝螺栓,175—承壓耳板,18—固定鋼板,19—孔洞成型裝置,191—條形磁鐵,192—橡膠圈,193—加固裝置,194—支撐片,20—凹槽,21—調節(jié)桿,22—套圈,23—定位螺母。具體實施方式遵從上述技術方案,如圖1至圖11所示,一種裝配式剪力墻模型結構整體模具,包括外模系統(tǒng)A以及設置在外模系統(tǒng)A內部的內模系統(tǒng)B:所述的外模系統(tǒng)A包括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一外模板1和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二外模板2,第一外模板1和第二外模板2端部相接使外模系統(tǒng)A為矩形結構,即從俯視的角度看,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分別為一個矩形的兩條相互平行的邊;兩個第一外模板1的規(guī)格相同,兩個第二外模板2的規(guī)格相同,第一外模板1長度小于第二外模板2,第一外模板1寬度與第二外模板2相同。所述的第二外模板2的外壁上沿第二外模板2的長度方向設置有第一卡肋9。如圖2所示,第一外模板1包括第一板體以及設置在第一板體同一側面邊緣上且相互平行的一對腹板8,腹板8厚度5mm;在每個腹板8上均開設有多個L形的缺口7,缺口7的一端穿出腹板8的側面,即缺口7一端貫通而另一端不貫通;缺口7的厚度為5mm,寬度為17mm,縱橫長度均為35mm;腹板8與第一板體共同構成“[”的形狀,便于和第二外模板2之間的安裝;所述的第二外模板2包括第二板體,第二板體沿寬度方向的邊緣上分布有固定螺栓10;在安裝第一外模板1的第二外模板2時,首先將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在豎直方向上略微錯開,使第二外模板2的固定螺栓10先滑入到缺口7中后,再向上提,使固定螺栓10卡在缺口7的端部,此時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的頂端依然齊平,但由于缺口7的設置,可以使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不能分開,由此保證結構的堅固性;再通過固定螺栓10將缺口7與第二外模板2進行緊固,實現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的相對固定。如圖2、圖3所示,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的外壁上均成排成列地設置有肋條4,每排肋條4均與每列肋條4垂直相交;肋條4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厚度為4mm,寬度為50mm;間距為200mm,形成“井”型網,其作用是提高外模板平面內剛度,減小模型制作時帶來的附加變形,影響結構墻體表面平整度。在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上均分布有多個穿透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的定位孔3,定位孔3的作用是輔助調節(jié)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的間距;定位孔3是螺栓孔,直徑為15mm。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B包括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一內模板17和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二內模板11,第一內模板17和第二內模板11端部相接使內模系統(tǒng)B為矩形結構;在第二內模板11的內壁上沿第二內模板11的長度方向上設置有第二卡肋;內模系統(tǒng)B的基本結構與外模系統(tǒng)A相似,均為矩形結構。具體地,第一內模板17包括第一拼合板171、第二拼合板172和第三拼合板173,其中第一拼合板171、第三拼合板173的結構、規(guī)格均相同,第二拼合板172的寬度小于第一拼合板171(短50mm,以方便縱向拆除);第二拼合板172的兩側設置有第一固定槽,第一拼合板171、第二拼合板172的邊緣均設置有與第一固定槽配合的第二固定槽;第一拼合板171、第二拼合板172和第三拼合板173之間通過固定槽實現相對的連接;連接后,在第二拼合板172表面上通過組裝螺栓174可拆卸地設置有固定鋼板18,固定鋼板18的長度大于第二拼合板172的寬度;需要相對固定三個拼合板時,將固定鋼板18壓在三塊拼合板上,然后擰緊組裝螺栓174,即完成了第一內模板17的組裝,如圖6所示。圖7為第二內模板11的結構分解示意圖,與第一內模板17相同,第二內模板11也是由三塊拼合板構成的,并且三塊拼合板之間的連接方式與第一內模板17完全相同,在此不贅述。區(qū)別是第二內模板11較第一內模板17長,因此拼合板也較第一內模板17的拼合板長一些,為此設置了兩塊固定鋼板18進行固定。第一內模板17和第二內模板11材料為Q345鋼材,方便設計為易拆除可組裝模具,第三內模板15材料為鋼筋混凝土,在施工階段具有承載成形的功能,澆筑完板面混凝土后,與后澆混凝土共同作為模型結構的構件。外模系統(tǒng)A與內模系統(tǒng)B之間設置有懸掛裝置,懸掛裝置的作用是輔助安裝外模系統(tǒng)A和內模系統(tǒng)B;懸掛裝置包括絲桿14,絲桿14上套裝有一對定位片5,在每個定位片5的側面上均開設有卡槽12,通過定位片5上的卡槽12與所述的第一卡肋9、第二卡肋的配合實現外模系統(tǒng)A與內模系統(tǒng)B的連接,如圖4所示。外模系統(tǒng)A、內模系統(tǒng)B安裝好之后可以卸下懸掛裝置。所述的內模系統(tǒng)B上方通過支撐裝置設置有第三內模板15,如圖5、圖6所示,支撐裝置為設置在第一拼合板171、第三拼合板173側面上的承壓耳板175,承壓耳板175厚度8mm,呈直角三角形狀,承擔平臺承壓板16和第三內模板15傳遞的施工荷載;承壓耳板175上放置有平臺承壓板16,平臺承壓板16的上表面與第一拼合板171上端面齊平;在平臺承壓板16上等間距分布有凹槽20。組裝好整個裝置后,將第三內模板15的兩端放置在內膜系統(tǒng)兩塊第一內模板17上放置的平臺承壓板16上。第三內模板15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第三內模板15內部的剛度較大的冷拔鋼絲,鋼絲直徑為5mm,間距為50mm,沿混凝土板短邊方向單向布置,冷拔鋼絲穿出第三內模板15的端面;第三內模板15采用的混凝土為細石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可根據設計尺寸預制。更優(yōu)的,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之間設置有墻厚調節(jié)裝置,墻厚調節(jié)裝置包括定位螺母23,定位螺母23的一端同軸貫連有帶有外螺紋的套圈22;穿過定位螺母23和套圈22設置有一根調節(jié)桿21,調節(jié)桿21的一端帶有一段外螺紋,且設置有外螺紋的一段較調節(jié)桿21上不帶外螺紋的部分直徑大(大4mm);不帶螺紋的一端套裝有橡膠層。調節(jié)桿21設置有外螺紋一端的端部呈外六方形結構,以便于擰動調節(jié)桿21。使用時,先將帶有外螺紋的套圈22擰入到第一外模板1、第二外模板2上的定位孔3(螺紋孔)中,然后再將調節(jié)桿21穿過定位螺母23和套圈22,使調節(jié)螺桿不帶外螺紋的一端頂在內模系統(tǒng)B的外壁上,這樣通過擰動定位螺母23,即可調節(jié)內膜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A的間距。進一步地,外模系統(tǒng)A、內模系統(tǒng)B之間可拆卸地設置有骨架分隔紗網13,如圖11所示,骨架分隔紗網13為矩形框結構,由四段矩形的框架131可拆卸地拼合構成;在矩形框內部設置有紗網133,紗網133邊緣上包裹有骨架鋼片132;所述的外模系統(tǒng)A的內壁上、內模系統(tǒng)B的外壁上均沿垂直于地面方向對稱設置有滑槽6,骨架分隔紗網13通過滑槽6安裝在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之間;可根據需要設置滑槽6的對數,每一對滑槽6均可以安裝一個骨架分隔紗網13;本實施例中在內膜系統(tǒng)、外模系統(tǒng)A的長度、寬度方向上均設置有兩對滑槽6。在模型結構鋼筋151綁扎階段,將水平鋼筋151穿過紗網133,形成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預制墻片和后澆部分混凝土之間的豎向分隔功能。在進行模型制作時,有時需根據實際情況在模型的墻壁上留下孔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方案中內模系統(tǒng)B的外壁上可拆卸地設置有孔洞成型裝置19,孔洞成型裝置19包括由四段條形磁鐵191構成的矩形結構,通過吸附固定在內模系統(tǒng)B外壁上需要的位置處;矩形結構內部設置有加固裝置193,加固裝置193包括呈十字形布設的支撐桿,支撐桿的端部設置有支撐片194;將加固裝置193安裝在矩形結構內部后,支撐片194與條形磁鐵191緊密接觸以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的條形磁鐵191的寬度與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的間距相同,在所述的矩形結構外部套裝有橡膠圈192。橡膠圈192起到保護條形磁鐵191的作用,防止混凝土粘在磁鐵表面。在進行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之間灌注成型時,孔洞成型裝置19能保持這部分結構始終不被灌注。使用方法:通過拼合的方式組裝第一內模板17、第二內模板11的組裝;將平臺承壓板16置于第一內模板17的承壓耳板175上,第二內模板11的內側與平臺承壓板16端部對齊,第二內模板11的端部與第一內模板17內側對其,完成內模系統(tǒng)B的組裝。將孔洞成形裝置吸附在內模系統(tǒng)B的外側,形成洞口的邊界,同時將加固裝置193支撐在其內部。將第二外模板2固定在懸掛裝置上,按照墻厚初步定位,安裝第一外模板1,將第二外模板2的端部的固定螺栓10安裝在第一外模板1端部腹板8的缺口7中,然后安裝墊片及固定螺栓10的螺母,將骨架分隔紗網13對應地插在外模系統(tǒng)A和內模系統(tǒng)B之間的滑槽6中,擰動螺母以初步固定外模系統(tǒng)A。安裝墻厚調節(jié)裝置,將套圈22擰入到定位孔3中,再將調節(jié)桿21插入到定位螺母23和套圈22中,以精確調整調節(jié)桿21的位置,從而固定墻的厚度,然后再緊固螺母,通過螺母和定位桿將內模系統(tǒng)B、外模系統(tǒng)A形成整體。拆除懸掛裝置,澆注墻體內部混凝土,待澆筑至墻高位置后,安裝第三內模板15,綁扎板頂鋼筋151,澆筑第三內模板15表面混凝土,完成模型結構模板支護及制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