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阻尼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例如對向打開方向的門的旋轉進行制動、而對向關閉方向的門的旋轉不進行制動的單向性的阻尼器裝置。
背景技術:
上述的阻尼器裝置在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581655號公報中提出的方案由外殼,容納于該外殼內的粘性流體,可旋轉地裝于外殼內、具有從外殼突出的一部分軸部的轉子,防止粘性流體從該轉子的軸部和外殼之間泄漏的密封部件構成;將在轉子上具有流體通道的突部設置在軸向,在突部上覆蓋具有第1流體通道和第2流體通道的閥;其中,第1流體通道在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粘性流體向突部的流體通道的流量為小流量;第2流體通道在轉子向另一個方向旋轉期間,粘性流體向突部的流體通道的流量為大流量。
由于上述的阻尼器裝置的閥可以移動、可以旋轉地配置,因而,借助于粘性流體通過與外殼之間的間隙,不能獲得所要求的制動力矩,難于將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的精度。
并且,由于對閥施以較大的負荷,因而閥存在損毀的危險,其耐久性也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阻尼器裝置,它可將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提高閥的耐久性而不對閥施加大的負荷。
本發(fā)明為如下的發(fā)明(1)、本發(fā)明的阻尼器裝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殼,裝在上述外殼內的粘性流體,可旋轉地裝于上述外殼內的轉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體從上述轉子和上述外殼之間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殼或上述轉子上設轉動翼,上述轉動翼具有粘性流體通道并向圓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體中相對運動且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使其隔開容納上述粘性流體的上述外殼的容納部;在上述轉動翼上設置閥,上述閥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在上述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上述粘性流體通道,而在上述轉子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上述粘性流體通道,上述閥的一端安裝在上述轉子的轉動翼上,另一端可與上述外殼的內表面彈性接觸。
(2)、在(1)所述的阻尼器裝置中,其中,上述粘性流體為硅油,上述閥以對上述硅油具有非膨潤性的三元乙丙橡膠制成。
(3)、本發(fā)明的阻尼器裝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殼,裝在上述外殼內的粘性流體,可旋轉地裝于上述外殼內的轉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體從上述轉子和上述外殼之間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殼或上述轉子上設轉動翼,上述轉動翼具有粘性流體通道并向圓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體中相對運動且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使其隔開容納上述粘性流體的上述外殼的容納部;在上述轉動翼上設置閥,上述閥在上述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上述粘性流體通道,而在上述轉子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上述粘性流體通道,在上述外殼上設置朝向上述轉子的軸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將具有與上述轉子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與該面對置的、具有與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轉子的面之間作為使被壓縮的上述粘性流體通過的通道。
采用本發(fā)明,由于將具有粘性流體通道并向圓周方向在粘性流體中相對運動且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使其隔開容納粘性流體的外殼的容納部的轉動翼設置在外殼或轉子上,將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在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粘性流體通道,而在轉子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粘性流體通道的閥設置在轉動翼上,因而,在制動力矩發(fā)生時,通過以閥可靠地關閉粘性流體通道,則可使粘性流體只通過預定的通道,而使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另外,由于閥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因而,由于可提高閥的耐久性,進而可提高阻尼器裝置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閥至少與外殼的內表面彈性接觸,因而粘性流體能可靠地只通過預定的通道,可進一步提高制動力矩的精度。
再者,由于粘性流體為硅油,閥由對硅油具有非膨潤性的三元乙丙橡膠制成,因而,閥對溫度變化不會出現(xiàn)動作不良,即使在寒冷地帶也可正常使用。
另外,由于將具有粘性流通道并向圓周方向在粘性流體中相對運動且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使其隔開容納粘性流體的外殼的容納部的轉動翼設置在外殼或轉子上,將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在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粘性流體通道,而在轉子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粘性流體通道的閥設置在轉動翼上,在外殼上設置朝向轉子的軸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將具有與轉子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壁部的面和與該面對置的、具有與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轉子的面之間作為使被壓縮的粘性流體通過的通道,因而,制動力矩發(fā)生時,通道因通過通道的粘性流體的壓力被打開,通道的間隔因外殼的剛性而保持一定,從而可使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此外,由于形成通道的構件可保持剛性,因而可提高阻尼器裝置的耐久性。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殼體的俯視圖。
圖3是圖2所示的殼體的正視圖。
圖4是圖2所示的殼體的仰視圖。
圖5是沿圖2的A-A線的剖面圖。
圖6是沿圖2的B-B線的剖面圖。
圖7是圖1所示的蓋的俯視圖。
圖8是沿圖7的C-C線的剖面圖。
圖9是圖1所示的第2閥的俯視圖。
圖10是圖9所示的第2閥的正視圖。
圖11是圖9所示的第2閥的仰視圖。
圖12是圖1所示的轉子的俯視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轉子的左側予以半剖的正視圖。
圖14是圖12所示的轉子的仰視圖。
圖15是圖1所示的第1閥的俯視圖。
圖16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正視圖。
圖17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仰視圖。
圖18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右側視圖。
圖19是圖1所示的臂的俯視圖。
圖20是圖19所示的臂的帶局部剖的正視圖。
圖21是沿圖19的D-D線的放大剖面圖。
圖22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23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正視圖。
圖24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后視圖。
圖25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仰視圖。
圖26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右側視圖。
圖27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28是沿圖22的E-E線的局部剖面圖。
圖29是沿圖22的E-E線的放大剖面圖。
圖30是沿圖22的F-F線的放大的半剖面圖。
圖3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32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33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34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jù)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中,D表示阻尼器裝置,由以下零部件構成由具有剛性的合成樹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殼體11;用于封閉該殼體11的開口部分、由具有剛性的合成樹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蓋21;安裝在設置于殼體11內的底部的第2轉動翼上的、由合成樹脂例如聚縮醛制成的第2閥31;作為容納在以蓋21封閉的殼體11內(容納部15)的粘性流體的硅油41;可旋轉地裝于外殼11內、具有從蓋21的通孔22向外部突出的一部分軸部52的、由合成樹脂例如聚縮醛制成的轉子51;安裝在設置于該轉子51上的第1轉動翼54上、由對粘性液體例如硅油41具有非膨潤性、并具有彈性的三元乙丙橡膠制成的第1閥61;防止硅油41從蓋21和轉子51之間泄漏的密封件、由例如自潤滑的硅橡膠形成的O型圈71;外徑比轉子51的凸緣部53的外徑稍小、配置在蓋21和轉子51的凸緣部53之間的合成樹脂制成的圓環(huán)狀封閉片81;安裝在從蓋21突出的轉子51的軸部52上的、由具有剛性的合成樹脂例如聚縮醛制成的臂91。
此外,外殼由殼體11和蓋21構成。
圖2是圖1所示的殼體的俯視圖,圖3是圖2所示的殼體的正視圖,圖4是圖2所示的殼體的仰視圖,圖5是沿圖2的A-A線的剖面圖,圖6是沿圖2的B-B線的剖面圖。
在這些圖中,殼體11由以下部分構成設置有繞平面形狀為圓形的底部13外緣形成的圓筒壁部14的殼體本體12;在底部13的底面中心設置的圓柱狀的軸支承部16;在以底部13的底面的軸支承部16為中心的對稱位置上,距軸支承部16一定距離向軸支承部16的軸向(轉子51的軸部52的軸向)延伸、同時向半徑方向延伸到圓筒壁部14的2個第2轉動翼17;以及在殼體本體12的外周向徑向設置的臂部18。
在上述的圓筒壁部14的內周上側設置有下側直徑增大的臺階部14a,從該下側直徑增大的臺階部14a的上端向上方直徑逐漸增大的圓錐部14b,與該圓錐部14b的上端連接的上側直徑增大的臺階部14c。
上述的第2轉動翼17朝向轉子51的軸部52的方向并兼作突出的壁部;在該第2轉動翼17上設置有作為硅油41流通的第2粘性流體通道的缺口17a和安裝第2閥31的軸支承缺口17b;該第2閥31用于轉子51在向一個方向(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缺口17a,而在轉子51向另一方向(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期間封閉缺口17a。
并且,第2轉動翼17的高度取為與轉子51的凸緣部53的下表面滑動接觸的水平高度,另外,第2轉動翼17的內周側上端作成朝向中心下降的圓錐面17c。
在上述臂部18的前端設有安裝孔18a。
此外,15表示在殼體本體12(外殼)內形成的容納部,是容納硅油41的部分,相當于由殼體11和蓋21形成的空間。
并且,在外殼內容納有轉子51狀態(tài)的容納部15被轉子51的第1轉動翼54和第2轉動翼17分隔開。
圖7是圖1所示的蓋的俯視圖,圖8是沿圖7的C-C線的剖面圖。
圖7或圖8中,在蓋21的中心設有轉子51的軸部52穿過的通孔22,在該通孔22的下側設有圓筒狀的減輕重量孔以用于容納O型圈的直徑增大的臺階部23以使O型圈能到達下端;進而,在蓋21的外緣設有與殼體本體12的圓錐部14b對接的、向上方直徑逐漸增大的圓錐部24和與該圓錐部24的上端相連、與殼體本體12的上側直徑增大臺階部14c對接的上側直徑增大臺階部25。
圖9是圖1所示的第2閥的俯視圖,圖10是圖9所示的第2閥正視圖,圖11是圖9所示的第2閥的仰視圖。
在這些圖中,第2閥31由可旋轉地插入殼體11的軸支承缺口17b內的軸部32和從該軸部32延伸、用于開閉殼體11的缺口17a的閥部33構成。
此外,在閥部33的下側雖設有缺口33a,但該缺口33a的大小做成在與殼體11的缺口17a重合時不形成開口。
圖12是圖1所示的轉子的俯視圖,圖13是圖12所示的轉子的左側予以半剖的正視圖,圖14是圖12所示的轉子的仰視圖。
在這些圖中,轉子51由以下部分構成圓柱狀的軸部52,形成于該軸部52的外周、以軸部52為中心而俯視為圓形的凸緣部53,和在該凸緣部53的下表面以軸部52為中心的對稱位置上從軸部52的外周呈輻射狀(向半徑方向)連接設置并使殼體11的容納部15隔開的第1轉動翼54。
在上述軸部52上,在底面?zhèn)仍O可旋轉地與殼體11的軸支承部16配合的圓筒形的凹處52a,在從蓋21的通孔22突出的部分上設有被工字形切割的工字形切割臺階部52b,在工字形切割的平面部分(垂直面)上分別設置水平方向的配合槽52c。
在上述凸緣部53上,在以軸部52為中心的同心圓上,例如以180度的間隔設置2個孔53a。
該凸緣部53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使后述的力矩產生時,間隔室(A)因壓縮產生的壓力不至于直接傳遞給O型圈71;該凸緣53作成圓盤狀以便堵住硅油41所在的間隔室(A)和間隔室(B)與O型圈71之間并密封圓筒壁部14。
并且,由于在向力矩產生方向(圖30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間隔室(A)因大的壓縮力而產生正壓,為了一旦硅油41進入蓋21和凸緣部53之間時形成用于使硅油41放出的通道,在轉子51的凸緣部53上設有孔53a,以便使硅油41在向力矩產生方向旋轉時位于成為負壓的間隔室的間隔室(B),因而,進入蓋21和凸緣部53之間的硅油41通過孔53a向負壓的間隔室(B)流動,則可避免發(fā)生以硅油41封閉在蓋21和凸緣部53之間的狀態(tài)而使蓋21變形等故障。
另外,由于不對O型圈71施加負荷,因而,硅油41不會從轉子51和外殼之間泄漏,可提高耐久性。
在上述第1轉動翼54上,設有作為硅油41流通的第1粘性流體通道的缺口54a,和安裝第1閥61的軸支承缺口54b;該第1閥在轉子51向一個方向(圖12中為順時針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缺口54a,而在轉子51向另一方向(圖12中為逆時針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缺口54a。
此外,軸部52和凸緣部53的接合部分的下側,即與殼體11的圓錐面17c對置的部分做成向下側逐漸變窄的圓錐面55,該圓錐面55和殼體11的圓錐面17c之間作為使被壓縮(加壓)的硅油41通過的通道58。
圖15是圖1所示的第1閥的俯視圖,圖16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正視圖,圖17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仰視圖,圖18是圖15所示的第1閥的右側視圖。
在這些圖中,第1閥61由以下部分構成壓入轉子51的軸支承缺口54b內的軸部62,從該軸部62延伸、開關轉子51的缺口54a的閥部63,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與該閥部63的前端連接設置的、有效地承受被壓縮(加壓)的硅油41的壓力并用于在閥部63堵塞缺口54a的突條64。
圖19是圖1所示的臂的俯視圖,圖20是圖19所示的臂的局部剖的正視圖,圖21是沿圖19的D-D線的放大剖面圖。
在這些圖中,臂91由第1水平部92、與該水平部92的右端相連的傾斜部93和與該傾斜部93的右端相連的第2水平部94構成,各部分92-94俯視為連成直線狀。
在上述第1水平部92上,在左端的圓弧狀的中心處設有切成工字形的安裝孔92a,在該安裝孔92a的垂直面部分分別設有與設置在轉子51的軸部52的配合槽52c配合的配合突條92b,在該配合突條92的外側分別設有減輕重量槽92c從而使配合突條92可前后稍微移動。
在上述水平部94上,在右端的圓弧狀的中心處,設有圓形的安裝孔94a。
下面,說明阻尼器裝置D組裝的一個例子。
首先,將第2閥31的軸部32分別可旋轉地插入殼體11的2個軸支承缺口17b內。
然后,將第1閥61的軸部32分別壓入轉子51的2個軸支承缺口54b內。
其次,將適量的硅油41注入容納部15內,在用硅油涂覆轉子51的凹處52b、軸部52的下側和凸緣部53等后,將軸部52的一部分和凸緣部53安放在容納部15內,從而使殼體11的軸支承部16配合到凹處52a。
這樣,當將軸部52的一部分和凸緣部53裝入已注入硅油41的容納部15內時,由于在凸緣部53上設有孔53a,因而凸緣部53下側(容納部15內)的空氣可從孔53a向上方排出的同時,硅油41也從孔53a向凸緣部53的上側稍微溢出。
因此,空氣不會混進凸緣部53的下側(容納部15內),可減小源于混進了容納部15內的空氣所致的制動力矩的波動。
然后,在將轉子51的軸部52鑲上O型圈71,并繞凸緣部53的外緣放上圓環(huán)狀封閉片81后,將轉子51的軸部52插入蓋21的通孔22內,并一邊將O型圈壓入直徑增大臺階部23內、一邊使蓋21的圓錐部24與殼體11的圓錐部14b對接,同時使上側直徑增大臺階部25與上側直徑增大臺階部14c對接,從而用蓋21封閉殼體11的開口部。
這樣,當以蓋21封閉殼體11的開口部時,凸緣部53上側的空氣幾乎都被排出到外殼之外,凸緣部53和蓋21通過硅油41和圓環(huán)狀封閉片81接觸,直徑增大臺階部23內的O型圈71可防止硅油41從蓋21和軸部52之間泄漏。
接著,殼體11的上端內側和蓋21的外緣之間以例如高頻焊接使整個周邊焊接并封閉。
然后,當將從蓋21突出的轉子51的軸部52壓入臂91的安裝孔92a內時,如圖22-圖30所示,可通過配合凸條92b和配合槽52c的配合進行組裝,從而結束阻尼器裝置D的組裝。
當這樣組裝阻尼器裝置D時,第1閥61成為與外殼的內表面、即殼體11的底面和內周面及蓋21的下表面彈性接觸的狀態(tài),并可靠地將容納部15隔開。
圖31-圖34是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阻尼器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下面對其動作進行說明。
阻尼器裝置D的安裝是,例如以臂部18將殼體11在上下方向安裝到機器的本體的開口部上,而臂91以第2水平部94安裝在開關本體的開口部的蓋體上。
并且,蓋體關閉的狀態(tài)相當于圖31,蓋體打開的狀態(tài)相當于圖34。
首先,在圖31所示的蓋體關閉本體的開口部的狀態(tài)下,如圖22中的箭頭所示,當用于解除省略了圖示的鎖緊機構等而打開蓋體的臂91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時,通過經臂91與蓋體連接的轉子51在逆時針方向的轉動,由于被第1閥61和第2閥31夾在中間的容納部15內的間隔室A的硅油41被壓縮,如圖32所示,第1閥61借助于間隔室A內的硅油41的壓力而關閉設置在轉子51上的第1轉動翼54的缺口54a,而第2閥31借助于間隔室A內的硅油41的壓力關閉設置在殼體11上的第2轉動翼17的缺口17a。
因此,在缺口54a、17a被第1閥61和第2閥31封閉的間隔室A內被壓縮的硅油41難于從該間隔室A中抽出,從而對蓋體在打開方向的轉動動作進行制動。
此外,間隔室A內被壓縮的硅油41如圖30的放大圖所示,經通道58流出到容納部15內相鄰的間隔室B。
這樣,被壓縮的硅油41通過通道58時,由于形成通路58的第2轉動翼17的圓錐面17c和轉子51的圓錐面55具有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即,由于圓錐面17c、55可以分解為與轉子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面和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平行的平行面,而圓錐面17c、55具有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面(正交成分面),因而可以使殼體11的底部和轉子51受到由通過通道58的硅油41的壓力所形成的離開方向的應力,從而使通道58擴開,通道58的間隔因外殼的剛性而保持一定。因此,由于通道58的間隔保持一定,可使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然后,當蓋體旋轉到打開位置而與省略了圖示的制動件接觸時,阻尼器裝置D停止在圖33所示的狀態(tài)。
當在該狀態(tài)下為了關閉本體的開口部而使蓋體旋轉,使臂91向與圖22所示的箭頭方向相反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由于間隔室A內的硅油41未被壓縮而間隔室B內的硅油41被壓縮,如圖34所示,第1閥61由于被壓縮的間隔室B內的硅油41的壓力而打開第1轉動翼54的缺口54a,而第2閥31由于被壓縮的間隔室B內的硅油41的壓力而打開第2轉動翼17的缺口17a。
因此,硅油41從間隔室B通過以下各部分迅速地向間隔室A移動(流動),從而使蓋體向關閉方向的旋轉動作成為非制動;這些部分是第1轉動翼54的缺口54a內、第1轉動翼54和圓筒壁部14之間、第2轉動翼17的缺口17a內和閥部33的缺口33a內。
如上所述,采用本發(fā)明的這一實施例,在轉子51上設有第1轉動翼54,該第1轉動翼54具有缺口54a,在硅油41中向圓周移動、向半徑方向延伸使其隔開容納硅油41的外殼的容納部15,以及在第1轉動翼54上設有第1閥61,該第1閥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在轉子51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缺口54a,而在轉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缺口54a;因而,在制動力矩發(fā)生時,通過以第1閥61可靠地封閉缺口54a,則能使硅油41只通過預定的通道58,從而可將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另外,由于第1閥61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制成,因而,可提高第1閥61的耐久性,進而也可提高阻尼器裝置D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第1閥61與外殼的內表面和轉子51的外表面彈性接觸,因而,可使硅油可靠地通過預定的通道58,可進一步提高制動力矩的精度。
再有,由于第1閥61以對硅油41具有非膨潤性的三元乙丙橡膠制成,因而,第1閥61對溫度變化不會出現(xiàn)動作不良,即使在寒冷地帶也能正常使用。
進而,由于在外殼上設置朝向轉子51的軸部52方向突出的壁部(第2轉動翼17),將具有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壁部的面(17c)和與該面(17c)對置的、具有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轉子51的面55之間作為使被壓縮的硅油41通過的通道58;因而,由于在制動力矩發(fā)生時,通道58因通過通道58的硅油41的壓力而擴開,通道58的間隔因外殼的剛性而保持一定,從而可使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并且,由于可使形成通道58的外殼和轉子51具有剛性,因而可提高阻尼器裝置D的耐久性。
再有,由于在第2轉動翼17上設置轉子51在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缺口17a,而在轉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缺口17a的第2閥31,因而,為了在非制動時使硅油41不產生制動力矩,則至少使被壓縮的硅油41通過2個缺口17a、54a,從而可使非制動時的制動力矩降低。
另外,由于可通過設置第2閥31減輕第1閥61的負荷,因而,可提高第1閥61的耐久性,從而也提高阻尼器裝置D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在蓋21和轉子51的凸緣部53之間配置圓環(huán)狀封閉片81,因而,在開始動作時,硅油41不會漫入蓋21和轉子51之間,可降低蓋21和轉子51之間所發(fā)生的摩擦阻力。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的雖然是第2閥31以合成樹脂制成的例子,但該第2閥也可以用彈性體制成。
并且,作為粘性流體表示的雖然是使用硅油41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具有同樣功能的其它粘性流體,例如潤滑脂等。
另外,雖然表示的是在外殼上設第2轉動翼17,在該第2轉動翼17上設第2閥31的同時,在轉子51上設第1轉動翼54,在該第1轉動翼54上設第1閥61的例子,但即使采用在外殼上設第1轉動翼,在該第1轉動翼上設第1閥的同時,在轉子上設第2轉動翼,在該第2轉動翼上設第2閥的結構,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
這樣,由于在外殼上設第1轉動翼,在該第1轉動翼上設第1閥的同時,在轉子上設第2轉動翼,在該第2轉動翼上設第2閥的情況下,由于2個閥都采用壓入安裝的結構,各閥都不能從其轉動翼中脫出,因而,組裝作業(yè)容易進行,可以高效率地進行阻尼器裝置的組裝。
另外,表示的雖是以缺口17a、54a作為各粘性流體通道的例子,但通過以孔作為各粘性流體通道,也能可靠地開閉各粘性流體通道。
再有,雖表示的是使轉子51的軸部52突出于外殼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結構不使轉子的軸部突出于外殼,而是在從外殼露出的轉子的軸部上設置配合凹部,使連接部件與該配合凹部配合而使轉子相對外殼轉動。
并且,雖表示的是以圓錐面17C、55形成通道58的例子,但很顯然,也可以只以與轉子51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面形成。
另外,雖表示的是以非彈性體形成第2閥61的例子,但即使以彈性體形成第2閥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再者,雖表示的是以自潤滑的硅橡膠形成O型圈的例子,但O型圈通過以對硅油41具有非膨潤性的三元乙丙橡膠制成,則可以減小O型圈因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所致的制動力矩的變動,從而即使在寒冷地帶也可正常使用。
此外,雖表示的是具有如下結構的例子,即外殼由殼體11和蓋21構成,在殼體11上設有硅油41的容納部15,在蓋體21上設有轉子51的軸部52穿過的通孔22,以O型圈71防止硅油41從蓋21和軸部52之間泄漏;但也可以采用下述結構,即在蓋上設置硅油的容納部,在殼體上設置轉子的軸部穿過的通孔,并以O型圈防止硅油從殼體和軸部之間泄漏。
權利要求
1.一種阻尼器裝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殼,裝在上述外殼內的粘性流體,可旋轉地裝于上述外殼內的轉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體從上述轉子和上述外殼之間泄漏的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殼或上述轉子上設轉動翼,上述轉動翼具有粘性流體通道并向圓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體中相對運動且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使其隔開容納上述粘性流體的上述外殼的容納部;在上述轉動翼上設置閥,上述閥在上述轉子向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上述粘性流體通道,而在上述轉子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上述粘性流體通道,在上述外殼上設置朝向上述轉子的軸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將具有與上述轉子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與該面對置的、具有與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轉子的面之間作為使被壓縮的上述粘性流體通過的通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阻尼器裝置,它可以使制動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以不對閥施加大的負荷而提高其耐久性。其由外殼(11、21),容納在外殼內的硅油(41),可旋轉地裝在外殼內的轉子(51)和可防止硅油從該轉子和外殼之間泄漏的O型圈(71)構成。其中,在轉子上設有在硅油中向圓周方向運動的、在半徑方向延伸從而隔開容納有硅油(41)的外殼(11,21)的容納部(15)并具有缺口(54a)的第1轉動翼(54),在第1轉動翼(54)上設有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體形成的第1閥(61),該第1閥(61)用于轉子(51)在一個方向旋轉期間打開缺口(54a),而轉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轉期間關閉缺口(54a)。
文檔編號E05F3/14GK101063473SQ200710109180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7日
發(fā)明者瀨戶康彥, 西山雅幸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