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螺孔且底部呈棱錐形的基坑圍護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地下空間的不斷發(fā)展,為了方便施工,基坑的深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拥拈_挖通常需要一些圍護結構來提高基坑整體的穩(wěn)定性。
公開號為CN202559363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鋼結構地下連續(xù)墻基坑支護結構,由若干個相互平行布置的樁間H型鋼之間分別通過前排鋼板樁、后排鋼板樁連接,前排鋼板樁、后排鋼板樁、相鄰兩個樁間H型鋼之間形成樁間土。該實用新型雖然能增加支護體系整體的剛度,但是構件本身過于復雜,各個構件的連接處剛度較低,容易造成基坑局部發(fā)生破壞。
公開號為CN202610806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H型鋼圍護結構,H型鋼一端的腹板兩側分別設有起拔頂砧,H型鋼一端的翼板上沿軸向設有一字長孔,相鄰的兩支H型鋼之間通過連接板連接在一起。這種鋼圍護結構雖整體圍護強度高,穩(wěn)定性好,但是連接處的防水能力太差,容易造成基坑滲水。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現(xiàn)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施工快捷、整體剛度大、性能優(yōu)、防滲水性能好且開挖深度大的帶有螺孔且底部呈棱錐形的基坑圍護結構。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帶有螺孔且底部呈棱錐形的基坑圍護結構,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具有中空的內腔,且第一板體的頂面和第二板體的頂面均開口,第一板體的底面和第二板體的底面均密封;
第一板體的底部和第二板體的底部均呈棱錐形,即第一板體的底部和第二板體的底部橫截面沿豎直方向逐漸減小;
第一板體的左右兩側向內凹陷形成第一凹槽,第二板體的左右兩側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頭,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通過第一凹槽和第一凸頭可拆卸連接;
第一板體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一螺孔,第二板體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水平貫通,螺栓穿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將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擰緊在一起,以進一步將強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的連接強度;
進一步,還包括與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相適配的拐角連接板,所述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在拐彎處通過拐角連接板相連,所述拐角連接板的前立面設有與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頭,所述拐角連接板的側面設有與第一凸頭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或者,還包括與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相適配的拐角連接板,所述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在拐彎處通過拐角連接板相連,所述拐角連接板的側面設有與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頭,所述拐角連接板的前立面設有與第一凸頭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進一步,第二凸頭和第二凹槽的夾角為90°。
進一步,所述拐角連接板具有中空的內腔,拐角連接板的頂面開口,底面密封,且底部均呈棱錐形。
進一步,所述第一螺孔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凹槽兩側的凸臺上,所述第二螺孔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凸頭兩側的側面上。
或者,所述第一螺孔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螺孔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凸頭的凸面上。
進一步,所述拐角連接板上對應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分別設有第三螺孔和第四螺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xiàn)在:
相鄰板體均是通過凹凸嵌合連接,并通過螺栓連接進一步加固,圍護強度高;且凹凸嵌合連接使得本實用新型整體的防滲水性能強,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縫隙。
第一板體、第二板體和拐角連接板的底部均呈棱錐形,更易伸入土體,且第一板體、第二板體和拐角連接板的內腔內可澆筑混凝土,大大加強了圍護結構的整體強度,使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開挖深度大的基坑工程,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施工安裝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拐角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板體、第二板體和拐角連接板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一種帶有螺孔且底部呈棱錐形的基坑圍護結構,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且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具有中空的內腔,且第一板體1的頂面和第二板體2的頂面均開口,第一板體1的底面和第二板體2的底面均密封;
第一板體1的底部和第二板體2的底部均呈棱錐形;
第一板體1的左右兩側向內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1,第二板體2的左右兩側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頭21,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通過第一凹槽11和第一凸頭21可拆卸連接;
第一板體1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一螺孔4,第二板體2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二螺孔5,第一螺孔4和第二螺孔5水平貫通,螺栓穿過第一螺孔4和第二螺孔5將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擰緊在一起,以進一步將強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的連接強度;
第一板體1的頂部和第二板體2的頂部均設有腹管3,所述腹管3水平設置在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的空腔內,且腹管3的兩端固定在第一板體1內腔或第二板體2內腔的內壁面上。
還包括與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相適配的拐角連接板7,所述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在拐彎處通過拐角連接板7相連,所述拐角連接板7的前立面設有與第一凹槽11相配合的第二凸頭72,所述拐角連接板7的側面設有與第一凸頭21相配合的第二凹槽71。
或者所述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在拐彎處通過拐角連接板7相連,所述拐角連接板7的側面設有與第一凹槽11相配合的第二凸頭72,所述拐角連接板7的前立面設有與第一凸頭21相配合的第二凹槽71。
第二凸頭72和第二凹槽71的夾角為90°。
所述拐角連接板7具有中空的內腔,拐角連接板7的頂面開口,底面密封,且底部均呈棱錐形。
所述第一螺孔4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凹槽11兩側的凸臺上,所述第二螺孔5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凸頭21兩側的側面上。
或者,所述第一螺孔4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螺孔5沿豎直方向設置在第一凸頭21的凸面上。
所述拐角連接板7上對應第一螺孔4和第二螺孔5分別設有第三螺孔9和第四螺孔8。
所述拐角連接板7的頂部也設有腹管3,腹管3水平設置在拐角連接板7的空腔內,且腹管3的兩端固定在拐角連接板7內腔的內壁上。
所述腹管3的兩端固定在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或拐角連接板7的前后兩立面的背面上。且腹管3距離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或拐角連接板7頂部的最優(yōu)距離為0.5m。
第一板體1的底部、第二板體2的底部和拐角連接板7的底部均呈棱錐形,即第一板體1底部橫截面、第二板體2的底部橫截面和拐角連接板7的底部橫截面均沿豎直方向逐漸減小,使得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均具有易于插入土體的插頭。
腹管3焊接在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上,可以加強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的強度,減少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在受壓過程中變形,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先將特制的若干個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交替壓入到需要開挖基坑的周邊,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底端壓入的深度超過基坑深度,相鄰的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通過凹凸嵌合連接成一個整體,并通過螺栓連接進一步固定。在拐角處,使用拐角連接板7實現(xiàn)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的拐彎連接。
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均是通過凹凸嵌合連接,并通過螺栓連接進一步加固,圍護強度高;且凹凸嵌合連接使得本實用新型整體的防滲水性能強,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縫隙。
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壓入到土體后立馬就能發(fā)揮效應,為基坑提供穩(wěn)定性,且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的內腔內可澆筑混凝土,大大加強了圍護結構的整體強度,使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開挖深度大的基坑工程,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施工安裝的優(yōu)點。
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內部的腹管3也提高了自身的強度,減少了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在下壓和起拔過程中的變形。
本實用新型的安裝施工方法如下:
1)靜壓施工: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的尺寸和形狀按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設計,在需要布置基坑圍護結構的位置將特制的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按照靜壓施工方法交替壓入到土體中,并確保第二板體2的第一凸頭21插入到第一板體1的第一凹槽11內,相鄰第二板體2和第一板體1鑲嵌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的靜壓壓入深度根據(jù)規(guī)范和設計確定。
2)螺栓連接:將螺栓穿入第一板體1上的第一螺孔4和第二板體2上的第二螺孔5,通過螺栓把相鄰的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擰緊在一起,若干個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形成一個更加牢固的整體。
3)拐角處連接:在拐角處靜壓壓入拐角連接板7,以通過拐角連接板7實現(xiàn)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的拐彎連接,將拐角連接板7的第二凸頭72嵌入第一板體1的第一凹槽11內,第二板體2的第一凸頭21嵌入拐角連接板7的第二凹槽8內,因第二凸頭72和第二凹槽71的夾角為90°,第一板體1和第二板體2實現(xiàn)了垂直連接;第一板體1、第二板體2和拐角連接板7嵌合連接形成一個整體。
4)拐角處加強連接:將螺栓穿入第一板體1上的第一螺孔4和拐角連接板7上的第三螺孔9,同時,將螺栓穿入第二板體1上的第二螺孔5和拐角連接板7上的第四螺孔8,通過螺栓把第一板體1、拐角連接板7和第二板體2擰緊在一起,第一板體1、拐角連接板7和第二板體2進一步連接,形成一個更加牢固的整體。
5)按照上述四個步驟完成整個基坑圍護工程,形成基坑圍護體系。
6)澆筑混凝土:向第一板體1、拐角連接板7和第二板體2的空腔內澆筑混凝土。
7)振搗:對已經完成澆筑的混凝土進行振搗。
8)養(yǎng)護:完成振搗后,對整個基坑圍護體系進行養(yǎng)護,具體養(yǎng)護時間按照國家規(guī)范確定。
本說明書實施例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對實用新型構思的實現(xiàn)形式的例舉,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應當被視為僅限于實施例陳述的具體形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也及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構思所能夠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