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管吹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吹吸機,尤其涉及一種單管吹吸機。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花園類吹吸機,安裝吹、吸風管的設置區(qū)分通常有兩種。一種為吹吸異道的吹吸機,該類型的吹吸機連接于主機殼體的吹風管、吸風管分別設有獨立的氣流通道,殼體內設置轉換結構來封閉出粉塵或者吹氣口,從而實現(xiàn)吹氣模式與吸氣模式之間的轉換;另一種為一種單管吹吸機,該類型的吹吸機僅設置單一的氣流通道,即吹、吸兩種工作模式下利用的是同一個氣流通道(即同一根管子)。如美國專利公告號為US6735813的專利文件中即公開了一種一種單管吹吸機,該吹吸機為在殼體上設置兩個同氣流進口連接的進風口和兩個同氣流出口連接的出風口,吹吸管轉動連接于殼體。當吹吸管同一個進風口對接在一起時,另一個進風口封閉、一個出風口封閉、另一個出風口同集塵袋連通,此時則為吸氣模式;當吹吸管同一個出風口對接在一起時,另一個同集塵袋連通的出風口封閉、用于同吹吸管連接的進風口封閉、另一個進風口開啟,此時則為吹氣模式。
[0003]現(xiàn)有的一種單管吹吸機存在以下不足:由于進行模式切換時需要轉動吹吸管,會導致吹吸管同機殼的連接處產(chǎn)生漏風現(xiàn)象,導致吹吸效果下降,由于吹吸管通常較大,因此進行模式切換時費力;為了防止吸氣模式時人體器官(如手)經(jīng)吹吸管觸及風葉而產(chǎn)生安全事故,必須將直線形的吹吸管制作得較長而滿足安全性要求,長的吹吸管不但比率失調、影響整體外觀,而且攜帶操作不便;吹吸機吹氣模式和吸氣模式時吹吸口的自由端(即遠離殼體的一端)距離地面的距離是要求不同的,因此吹氣模式和吸氣模式時操作者拎吹吸機的手臂不能夠都處于自由伸直的狀態(tài)(即有一個模式手臂需要處于彎曲狀態(tài)),導致作業(yè)時費力舒適性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進行吹吸模式轉換時無需移動吹吸管的單管吹吸機,解決了現(xiàn)有的一種單管吹吸機通過改變吹吸管位置來實現(xiàn)模式切換會產(chǎn)生漏風現(xiàn)象和吹吸效果下降的問題。
[0005]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單管吹吸機,包括模式切換機構、吹吸管、主機殼體、設置于主機殼體的馬達、由馬達驅動旋轉的風扇和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所述主機殼體設有氣流進口和氣流出口,所述氣流進口供所述風扇旋轉產(chǎn)生的氣流進入所述主機殼體,所述氣流出口供所述風扇旋轉產(chǎn)生的氣流流出所述主機殼體,所述模式切換機構包括同所述主機殼體連接在一起的外殼,所述外殼內設有連通所述氣流進口和氣流出口的流道,所述流道設有進風口、進出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設有進風口開閉機構,所述出風口設有出風口開閉機構,所述進出風口設有能夠控制所述進出風口在同一時刻僅同所述氣流進口和氣流出口二者中的一者連通的流向控制機構,所述吹吸管對接于所述進出風口。當工作于吹氣模式時,通過出風口開閉機構封閉住出風口、使進風開閉機構不封閉住進風口和使流向控制機構隔斷進出風口和氣流進口,在風扇的作用下氣流經(jīng)進風口進入后從進出風口流向吹吸管而吹出。當工作于吸氣模式時,使出風口開閉機構不封閉住出風口、使進風口開閉機構封閉住進風口和使流向控制機構隔斷進出風口和氣流出口,在風扇的作用下氣流經(jīng)進出氣風口進入后從出風口流出從而實現(xiàn)吸起樹葉等雜物。
[0006]作為優(yōu)選,所述模式切換機構還包括轉動連接于所述外殼的轉換座,所述進風口開閉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轉換座的第一閥芯,所述出風口開閉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轉換座的第二閥芯,所述流向控制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轉換座的第三閥芯;當?shù)谝婚y芯封閉于所述進風口時,第三閥芯位于氣流出口和進出風口之間而使得進出風口僅同氣流進口連通、第二閥芯同出風口錯開;當?shù)谝婚y芯同所述進風口錯開時,第三閥芯位于氣流進口和進出風口之間而使得進出風口僅同氣流出口連通、第二閥芯封閉于所述出風口。能夠同步調整出風口開閉機構、進風口開閉機構封和流向控制機構,調整時的方便性和同步性好,由于是同步調整的、進行模式切換時的速度快。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模式切換機構還包括驅動所述轉換座轉動的電機。調整時省力,便于實現(xiàn)自動化尤其是遙控控制。
[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進風口、進出風口和出風口三者從流道同氣流進口連接的一端向流道同氣流出口連接的一端依次分布。布局緊湊。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流道連通進出風口和氣流進口之間的部分為彎道結構。當處于吸氣模式時,人體器官被誤吸入時不能夠經(jīng)流道直線前移而觸及風扇,從而使得吹吸管雖然為直線形也可以制作得較短;且該技術方案能夠使得吹吸機的外觀尤其是吹吸管仍舊保持為直線形結構,存放時方便且節(jié)約空間。從而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吹吸管制作得較長而滿足安全性要求,長的吹吸管不但比率失調,影響整體外觀,而且攜帶于操作不便”的不足。
[0010]作為優(yōu)選,所述吹吸管遠離所述進出風口的一端設有風量調節(jié)裝置。能夠使得吹吸管當作吸風管用時具有較大的開口面積、便于將雜物順暢地吸熱,當作吹氣管用時開口面積可以較小、使得吹出的氣流的流速和力度都較大。
[0011 ] 作為優(yōu)選,所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為鉸接于吹吸管內的門板。結構簡單,裝置維護方便。
[0012]作為優(yōu)選,所述主機殼體設有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設有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和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吹吸管的縱長軸心線之間的夾角小于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吹吸管的縱長軸心線之間的夾角。在吹氣模式和吸氣模式下都能夠以舒適的方式進行作業(yè)。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吹氣模式和吸氣模式時操作者拎吹吸機的手臂不能夠都處于自由伸直的狀態(tài)(即有一個模式手臂需要處于彎曲狀態(tài)),導致作業(yè)費力舒適性差”的技術問題。
[0013]作為優(yōu)選,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之間的夾角為30°以上。
[0014]作為優(yōu)選,所述模式切換機構位于氣流進口的開口方向的前方。能夠縮短流道的長度,以降低氣流在流道內流動時的流組。
[0015]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yōu)點:實現(xiàn)了吹氣與吸氣共用流道,模式切換時不會產(chǎn)生吹吸管同機殼的連接處漏氣而導致的吹吸效果下降的現(xiàn)象。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處于吸氣模式時的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處于吹氣模式時的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示意圖。
[0021]圖中:主機殼體1、氣流進口 11、氣流出口 12、集塵袋13、吹吸管2、吹吸管遠離進出風口的一端21、風量調節(jié)裝置22、鉸軸221、門板222、馬達3、風扇4、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5、電源線6、模式切換機構7、外殼71、轉換座72、流道73、進風口 731、進出風口 732、出風口 733、流道同氣流進口連接的一端734、流道同氣流出口連接的一端735、流道連通進出風口和氣流進口之間的部分736、流道連通出風口和氣流出口之間的部分737、流道連通進風口和氣流進口之間的部分738、流道連通進出風口和出風口之間的部分739、進風口開閉機構74、第一閥芯741、第一連接板742、出風口開閉機構75、第二閥芯751、第二連接板752、流向控制機構76、第三閥芯761、第三連接板762、操作手柄8、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81、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82、地面9、氣流進口的開口方向A、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吹吸管的縱長軸心線之間的夾角Al、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吹吸管的縱長軸心線之間的夾角A2、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同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之間的夾角A3、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L1、吹吸管的縱長軸心線L2、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所在的直線L3。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3]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單管吹吸機,包括主機殼體1、模式切換機構7和吹吸管
2。主機殼體I設有馬達3、由馬達驅動旋轉的風扇4、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5和電源線6。主機殼體I設有氣流進口 11和氣流出口 12。主機殼體I設有操作手柄8??刂岂R達旋轉的開關5連接在操作手柄8上。操作手柄8設有吹風狀態(tài)握持段81和吸風狀態(tài)握持段82。模式切換機構7位于氣流進口的開口方向A的前方。模式切換機構7包括外殼71和轉換座72。外殼71同主機殼體I連接在一起。外殼71內設有連通氣流進口 11和氣流出口 12的流道73。轉換座72轉動連接于外殼71。流道73設有進風口 731、進出風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