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轉印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
背景技術: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No.7-225518描述了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其包括用作一次轉印介質分離裝置的夾持器以及用作二次轉印介質分離裝置的分離爪,以便將轉印介質與轉印體強制地分離。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減小記錄介質的前端側的被夾持區(qū)域來抑制記錄介質與轉印體的分離不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轉印裝置,其包括:轉印體,記錄介質卷繞在所述轉印體的外周表面上,所述轉印體將所述記錄介質多次傳送至轉印位置以便將形成在圖像承載體的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轉印體在所述轉印位置面向所述圖像承載體,色調劑圖像在所述圖像承載體旋轉的同時順序地形成在所述圖像承載體的表面上;前端夾持部件,其設置在形成于所述轉印體的外周表面上的凹部處,所述前端夾持部件在使所述記錄介質卷繞到所述轉印體上的同時夾持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所述前端夾持部件在使已卷繞到所述轉印體上的記錄介質與所述轉印體分離時釋放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以及移動部件,在最終色調劑圖像開始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之后并在所述前端夾持部件釋放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之前,所述移動部件在所述前端夾持部件夾持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的同時使所述前端夾持部件移動,以便使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側與所述轉印體的外周表面分離。根據第二方面,在根據第一方面的轉印裝置中,所述移動部件使所述前端夾持部件沿所述轉印體的旋轉方向向下游移動。根據第三方面,在根據第一方面的轉印裝置中,所述移動部件使所述前端夾持部件沿所述轉印體的徑向向外移動。根據第四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包括圖像承載體,在所述圖像承載體旋轉的同時在所述圖像承載體的表面上順序地形成色調劑圖像;以及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轉印裝置,其將形成在所述圖像承載體上的色調劑圖像順序地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根據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還包括控制器,其控制使所述圖像承載體旋轉的驅動部件和使所述轉印體旋轉的驅動部件,使得至少在所述前端夾持部件移動以釋放所述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時所述圖像承載體的圓周速度大于所述轉印體的圓周速度。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轉印裝置中,與轉印裝置不包括在前端夾持部件釋放記錄介質的前端部分之前使前端夾持部件移動以將記錄介質的前端側與轉印體的外周表面分離的移動部件的情況相比,記錄介質在前端側具有更小的被夾持區(qū)域從而能夠更好地抑制記錄介質與轉印體的分離不良。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轉印裝置中,與移動部件使前端夾持部件沿轉印體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情況相比,能夠更有效地使記錄介質的前端側與轉印體的外周表面分離。在根據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的轉印裝置中,與移動部件使前端夾持部件沿轉印體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情況相比,能夠更有效地使記錄介質的前端側與轉印體的外周表面分離。在根據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與沒有設置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轉印裝置的情況相比,可使記錄介質的前端頁邊空白更小。根據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與圖像承載體以與轉印體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的情況相比,紙張分離對圖像轉印具有更小的影響,從而更容易獲得無畫質劣化的圖像。附圖說明將基于下列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的放大側視圖;圖2是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的透視圖;圖3A、圖3B和圖3C是順序地示出將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的過程;圖3D是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諸如分離部件等部件的透視圖;圖4A和圖4B是處于釋放狀態(tài)和夾持狀態(tài)的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前端夾持器的側視圖;圖5A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轉印鼓、前端夾持器和后端夾持器的展開視圖,而圖5B是轉印鼓、前端夾持器和后端夾持器的側視圖;圖6A和圖6B示意性示出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后端夾持器的構造;圖7A和圖7B示意性示出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轉印鼓和后端夾持器的構造;圖8A至圖8D示出了紙張介質卷繞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轉印鼓上的一系列狀態(tài);圖9A至圖9D示出了已卷繞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上的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分離的一系列狀態(tài);圖10示出了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轉印位置的周圍;圖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圖12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的放大側視圖;圖13A和圖13B是順序地示出將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的過程;圖14A和圖14B是順序地示出將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的過程;圖15是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的透視圖;以及圖16A和圖16B是順序地示出將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的前端夾持器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的過程。具體實施方式[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下面將參考圖1至圖11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14和圖像形成設備10。<整體構造>如圖11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10包括圖像形成單元12、轉印裝置14、定影裝置16、紙張供給單元18和控制器20。圖像形成單元12形成色調劑圖像。紙張介質P是記錄介質且被供應至轉印裝置14,并且轉印裝置14將已由圖像形成單元12形成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卷繞在轉印裝置14上的紙張介質P上。定影裝置16將已形成在從轉印裝置14上釋放的紙張介質P上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在紙張介質P上。紙張供給單元18將紙張介質P供給至轉印裝置14。控制器20控制整個圖像形成設備10。<圖像形成單元>首先,將描述形成色調劑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12。圖像形成單元12包括圖像承載體22,當圖像承載體22旋轉時,色調劑圖像順序地形成在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上。圖像形成單元12還包括充電裝置24、曝光裝置26、旋轉式顯影裝置28和清潔裝置46。充電裝置24對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進行充電。曝光裝置26用光對圖像承載體22的充電表面進行曝光,以形成靜電潛像。旋轉式顯影裝置28利用顯影劑將已形成在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顯影成色調劑圖像。清潔裝置46清除殘留在圖像承載體22上的殘余物。<圖像承載體>圖像承載體22設置為沿箭頭A的方向旋轉并且在其表面上包括帶負電的感光層22A。充電裝置24、曝光裝置26、旋轉式顯影裝置28和清潔裝置46圍繞圖像承載體22沿著箭頭A的方向以該順序布置。圖像承載體22還包括作為驅動部件的實例的驅動電動機22B(參見圖10),驅動電動機22B驅動圖像承載體22以圓周速度V1旋轉。<充電裝置>充電裝置24設置為面向圖像承載體22。當充電裝置24由旋轉的圖像承載體22驅動旋轉時,充電裝置24對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進行充電。<曝光裝置>曝光裝置26用光照射已由充電裝置24充電的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以形成靜電潛像。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曝光裝置26包括例如多個發(fā)光二極管(LED,未示出)。<旋轉式顯影裝置>旋轉式顯影裝置28包括旋轉軸28A以及圍繞旋轉軸28A布置的用于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青色)(C)和黑色(K)的顯影部分28Y、28M、28C和28K。旋轉式顯影裝置28圍繞旋轉軸28A沿箭頭C的方向旋轉。在旋轉式顯影裝置28中,每個顯影部分28Y、28M、28C和28K位于與圖像承載體22相對的位置。然后,旋轉式顯影裝置28將已由曝光裝置26形成在圖像承載體22上的靜電潛像順序地顯影成不同顏色的色調劑圖像。這些顯影部分28Y、28M、28C和28K收容相應顏色的顯影劑。<清潔裝置>清潔裝置46回收殘留在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上而沒有被將在后文中描述的轉印裝置14轉印到紙張介質P上的色調劑,或者從圖像承載體22的表面回收其他異物。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清潔裝置46是刮板型清潔器。<轉印裝置>下面將描述轉印裝置14,紙張介質P卷繞在轉印裝置14上并且轉印裝置14將已由圖像形成單元12形成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所卷繞的紙張介質P上。轉印裝置14包括轉印鼓30、前端夾持器32、后端夾持器34。轉印鼓30作為卷繞有紙張介質P的轉印體的實例,圖像承載體22上的色調劑圖像已轉印到該紙張介質P上。前端夾持器32作為夾持卷繞在轉印鼓30上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前端夾持部件的實例。后端夾持器34限制紙張介質P的后端的位置。轉印裝置14還包括:紙張傳感器36,其檢測從紙張傳感器36經過的紙張介質P;按壓輥38,其將紙張介質P按壓在轉印鼓30上;驅動電動機M1(參見圖7A和圖7B),其驅動轉印鼓30旋轉;以及電源48,其將轉印偏壓施加到轉印鼓30上,轉印偏壓是極性與色調劑的極性相反的電壓。<轉印鼓>設置為面向圖像承載體22的轉印鼓包括:旋轉軸30A;鼓形基體部分30B;以及可彈性變形的彈性層30C,其形成在基體部分30B的外周表面周圍。沿傳送紙張介質P的方向從彈性層30C的前端到后端,彈性層30C跟隨鼓形基體部分30B的外周面的形狀。轉印鼓30的即使最大尺寸的紙張介質P也不能卷繞到其上的部分是切口區(qū)域30D,切口區(qū)域30D是凹部的實例,并且在切口區(qū)域30D中不存在彈性層30C,從而彈性層30C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轉印鼓30和圖像承載體22的尺寸以及轉印鼓30與圖像承載體22之間的位置關系被確定為:當轉印鼓30的切口區(qū)域30D面向圖像承載體22時,轉印鼓30與圖像承載體22彼此不會接觸。在彈性層30C的外周表面上沒有附接諸如介電片等介電物質,因而將紙張介質P卷繞到轉印鼓30上不會影響對靜電吸引的利用。在轉印位置Tr處,主要利用圖像承載體22的靜電吸引來執(zhí)行對由轉印鼓30和圖像承載體22所夾持的紙張介質P的傳送。如圖7A和圖7B所示,在轉印鼓30的旋轉軸30A的端部安裝有齒輪30E,并且齒輪30E與安裝在驅動電動機M1的輸出軸上的齒輪30F嚙合,由齒輪30E驅動轉印鼓30旋轉。<紙張傳感器>如圖11所示,紙張傳感器36設置為面向轉印鼓30的外周表面。紙張傳感器36用紅外光照射在傳送的同時卷繞到轉印鼓30上的紙張介質P,并且利用反射光檢測紙張介質P的經過。紙張傳感器36沿傳送紙張介質P的方向設置在后端夾持器34的待機位置(將在后文中進行詳細描述)的上游(圖11所示的后端夾持器34的位置)并且位于將紙張介質P供給至轉印鼓30的紙張供給位置Pa的下游。<按壓輥>將紙張介質P按壓在轉印鼓30上的按壓輥38沿傳送紙張介質P的方向設置在轉印部分Tr的上游并且位于后端夾持器34的待機位置的下游。按壓輥38朝向或遠離轉印鼓30而移動(參見圖10中的箭頭D1和D2)。<前端夾持器>如圖5A和圖5B所示,夾持卷繞在轉印鼓30上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前端夾持器32安裝在轉印鼓30上,并且設置在切口區(qū)域30D中。圖5A是將轉印鼓30的外周面展開的展開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前端夾持器32移動以便在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夾持狀態(tài)(參見圖4B)與前端夾持器32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釋放狀態(tài)(參見圖4A)之間切換。后文中將描述前端夾持器32的細節(jié)。<后端夾持器>如圖5A和圖5B所示,后端夾持器34沿鼓軸線方向(轉印鼓30的軸線方向)延伸跨過轉印鼓30,并且后端夾持器34獨立于轉印鼓30而圍繞旋轉軸30A旋轉。如圖7A和圖7B所示,后端夾持器34包括:紙張限制部分34A,其沿鼓軸線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分34B,其保持紙張限制部分34A的兩端部。紙張限制部分34A阻止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移動。紙張限制部分34A由膜形成樹脂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彈性變形。樹脂材料的實例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亞胺和碳氟樹脂。保持部分34B沿著轉印鼓30的徑向(以下也簡稱為“鼓徑向”)延伸。后端夾持器34還包括楔形移動部件34C,楔形移動部件34C沿鼓軸線方向的移動導致紙張限制部分34A經由保持部分34B沿鼓徑向移動。如圖6A和圖6B所示,在旋轉軸30A上經由軸承34D安裝有齒輪34E,并且在齒輪34E上設置有沿鼓徑向延伸的支撐部分34F。每個保持部分34B設置為可以相對于相應的一個支撐部分34F沿鼓徑向移動。在每個保持部分34B與相應的支撐部分34F之間夾設有彈簧部件34G,彈簧部件34G沿徑向向內的方向推壓保持部分34B。后端夾持器34還包括止動部分34J,當已被彈簧部件34G沿徑向向內的方向推壓的保持部分34B抵靠在止動部分34J上時,止動部分34J限制保持部分34B的位置。在該構造中,當控制器20控制螺線管(未示出)以使楔形移動部件34C沿鼓軸線方向移動到保持部分34B與止動部分34J之間的空間內時,保持部分34B沿徑向向外的方向移動。通過此操作,紙張限制部分34A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紙張限制部分34A與彈性層30C分離以釋放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參見圖6A和圖7A)。另一方面,當控制器20控制螺線管(未示出)以使楔形移動部件34C沿鼓軸線方向移動并將楔形移動部件34C從保持部分34B與止動部分34J之間的空間抽出時,保持部分34B沿徑向向內的方向移動。根據此操作,紙張限制部分34A切換到限制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紙張限制部分34A使得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與彈性層30C接觸以使后端部分與彈性層齊平(參見圖6B和圖7B)。如圖7A和圖7B所示,設置有驅動電動機M2,驅動電動機M2驅動后端夾持器34圍繞旋轉軸30A旋轉,并且安裝在驅動電動機M2的輸出軸上的齒輪34H與齒輪34E之一嚙合。如上文所述,由于后端夾持器34設置為與轉印鼓30分離的個體,因此后端夾持器34相對于轉印鼓30的位置是可改變的。當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時,前端夾持器32不允許紙張介質P沿傳送方向移動并阻止紙張介質P遠離轉印鼓30而移動。另一方面,當后端夾持器34限制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時,后端夾持器34允許紙張介質P沿傳送方向移動但阻止紙張介質P遠離轉印鼓30而移動。<定影裝置>下面將描述將形成紙張介質P上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紙張介質P上的定影裝置16。如圖11所示,定影裝置16包括加熱輥16A和加壓輥16B。加熱輥16A包括熱源(未示出)并且旋轉力被傳遞至加熱輥16A。加壓輥16B與加熱輥16A壓力接觸。當加熱輥16A和加壓輥16B將保持色調劑圖像的紙張介質P咬合在二者之間并傳送紙張介質P時,色調劑圖像熔化并受壓并且由此定影在紙張介質P上。沿傳送紙張介質P的方向在定影裝置16的下游設置有排出輥44。排出輥44將其上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紙張介質P排出至形成在裝置主體10A的上表面上的排出部分42。<紙張供給單元>下面將描述將紙張介質P供給至轉印裝置14的紙張供給單元18。紙張供給單元18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10的裝置主體10A中的下部并且包括紙張收容部件18A、拾取輥18B、分離輥18C和前端傳感器18D。紙張收容部件18A收容紙張介質P。拾取輥18B從紙張收容部件18A拾取紙張介質P。分離輥18C將緊密貼合的紙張介質P彼此分離。前端傳感器18D檢測經過前端傳感器18D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紙張供給單元18還包括多個傳送輥18E。每頁紙張介質P由傳送輥18E沿著傳送路徑40傳送。通過這種方式,每頁紙張介質P沿著傳送路徑40從紙張收容部件18A被傳送至紙張供給位置Pa,該紙張供給位置Pa沿轉印鼓30的旋轉方向位于轉印位置Tr的上游。<整體構造的操作>下面將描述整體構造的操作。首先,將已由個人計算機(未示出)等形成的圖像數據作為例如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的數據輸入至圖像信號處理器(未示出)中,然后對圖像數據進行圖像處理。將已經經過圖像處理的圖像數據轉換為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青色)(C)和黑色(K)的四色灰度數據,并輸出至曝光裝置26,由此開始圖像形成操作。當前端夾持器32隨轉印鼓30一起旋轉時,后端夾持器34在處于釋放狀態(tài)的同時在待機位置保持靜止而并不隨轉印鼓30一起旋轉。由充電裝置24對旋轉圖像承載體22的感光層22A進行充電。然后,曝光裝置26用光照射圖像承載體22,從而在圖像承載體22上形成基于圖像信息的用于第一色(例如黃色)的靜電潛像。同時,旋轉式顯影裝置28旋轉為使下述顯影部分位于與圖像承載體22相對的位置:該顯影部分包含與待形成在圖像承載體22上的靜電潛像相應的顏色的色調劑(如果相應的顏色是黃色,則該顯影部分是黃色顯影部分28Y)。在此之后,顯影部分28Y對圖像承載體22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以便在圖像承載體22上形成色調劑圖像。隨著圖像承載體22的旋轉,朝向轉印位置Tr傳送該色調劑圖像,色調劑圖像在轉印位置Tr處面向轉印鼓30。隨著圖像形成操作的開始,也開始紙張介質P的供給。具體地說,由分離輥18C將由拾取輥18B從紙張收容部件18A拾取的紙張P分離。由傳送輥18E將分離的紙張P傳送到傳送路徑40中。然后,前端傳感器18D檢測經過前端傳感器18D的每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并將檢測信號發(fā)送至控制器20。已接收到檢測信號的控制器20基于檢測信號控制紙張介質P的傳送,使得在前端夾持器32到達紙張供給位置Pa的同時,紙張介質P也到達紙張供給位置Pa(參見圖8A)。這里,在供給紙張介質P時,已由紙張尺寸傳感器(未示出)檢測到的有關紙張介質P的尺寸的信息被發(fā)送至控制器20。如圖8B所示,在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到達紙張供給位置Pa的同時,已處于釋放狀態(tài)的前端夾持器32切換到夾持狀態(tài)。由此由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然后,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夾持器32經過與靜止的后端夾持器34相對的位置。隨后,已經過后端夾持器34的前端夾持器32在夾持紙張介質P的同時朝向轉印位置Tr移動。這里,按壓輥38定位在接觸位置,按壓輥38在接觸位置與彈性層30C接觸并且將紙張介質P按壓在彈性層30C上,使得紙張介質P卷繞在轉印鼓30上從而與彈性層30C齊平。如圖8C所示,在被前端夾持器32夾持的同時已經過轉印位置Tr的紙張介質P因此在被前端夾持器32夾持的同時卷繞在轉印鼓30上。在圖像承載體22與轉印鼓30彼此面對的轉印位置Tr處,形成在圖像承載體22上的第一顏色(例如黃色)的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轉印鼓30上的紙張介質P上。通過清潔裝置46從圖像承載體22上回收轉印后殘留在圖像承載體22上的一部分色調劑(參見圖10)。其后,紙張傳感器36檢測經過紙張傳感器36的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已接收到來自紙張傳感器36的信號的控制器20向后端夾持器34和按壓輥38發(fā)送指令。已接收到指令的后端夾持器34從釋放狀態(tài)切換到限制狀態(tài)以限制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已接收到指令的按壓輥38從接觸位置移動到與紙張介質P分離的分離位置。已切換到限制狀態(tài)的后端夾持器34開始隨轉印鼓30一起旋轉。換言之,后端夾持器34的紙張限制部分34A以與轉印鼓30的圓周速度V2相同的速度移動。如圖8D所示,隨轉印鼓30一起旋轉的后端夾持器34在限制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的同時經過轉印位置Tr。同樣地,依照上述過程,重復地執(zhí)行與先于最后顏色(例如黑色)的第二顏色和隨后顏色(例如品紅色和藍綠色)的潛像的形成和顯影以及與潛像對應的色調劑圖像的轉印。如圖9A、9B和9C所示,在轉印最后顏色(例如黑色)的色調劑圖像的情況下,不同于轉印先于最后顏色的顏色的色調劑圖像的情況,前端夾持器32在轉印位置Tr處從夾持狀態(tài)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如圖9C和圖9D所示,當前端夾持器32釋放形成有多重色調劑圖像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時,紙張介質P的前端側與轉印鼓30分離。如圖11所示,前端側與轉印鼓30分離的紙張介質P被朝向定影裝置16傳送。隨著紙張介質P被進一步傳送,限制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的后端夾持器34到達待機位置。在待機位置處,后端夾持器34從限制狀態(tài)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以釋放紙張介質P的后端部分。已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的后端夾持器34停止在待機位置處。定影裝置16將已傳送至定影裝置16的紙張介質P上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紙張介質P上。隨著紙張介質P被進一步地傳送,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紙張介質P最終通過排出輥44被排出到排出部分42上。<相關部分的構造>下面描述前端夾持器32和其他部件。如圖1所示,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貼在面向切口區(qū)域30D的彈性層30C的傾斜面50上。前端夾持器32包括:夾持部件54,其通過旋轉來夾持或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基體部件56,其支撐夾持部件54并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夾持在基體部件56自身與夾持部件54之間;以及夾持操作部件60,其使夾持部件54旋轉。轉印裝置14還包括基體操作部件58,基體操作部件58作為使前端夾持器32的基體部件56沿轉印鼓30的旋轉方向(以下也簡稱為“鼓旋轉方向”)移動的移動部件的實例。<前端夾持器>夾持部件夾持部件54通過彎曲板材而形成,當沿鼓軸線方向觀察時,夾持部件54具有曲柄形狀,并且夾持部件54沿著鼓軸線方向延伸。夾持部件54包括頂板54A、徑向板54B和底板54C。頂板54A形成為沿著傾斜面50延伸并且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頂板54A的端部與徑向板54B的端部連接。徑向板54B具有軸孔62,軸孔62內插設有可旋轉地支撐夾持部件54的軸部件68。底板54C與徑向板54B的另一端連接,并且沿鼓旋轉方向延伸。在頂板54A的與紙張介質P接觸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64,突起64突出為使得紙張介質P的由夾持部件54夾持的前端部分抵靠突起64。換句話說,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通過抵靠突起64而定位,從而使紙張介質P的由頂板54A夾持的前端側被夾持面積(或被夾持區(qū)域)受到限制。這里,前端側被夾持面積是當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時在紙張介質P的前端側上被夾持在頂板54A與基體部件56之間的面積。簡而言之,前端側被夾持面積是紙張介質P的前端頁邊空白的不形成色調劑圖像的面積?;w部件如圖1和圖2所示,基體部件56包括插入部分56A,插入部分56A插入形成在夾持部件54的徑向板54B中的開口66內并且可旋轉地支撐軸部件68?;w部件56具有將紙張介質P夾持在其自身與夾持部件54的頂板54A之間的上表面56B。在上表面56B上形成有凹部72,突起64可以插入該凹部72內。上表面56B的邊緣與接觸表面56C鄰接,接觸表面56C沿鼓徑向延伸并且接觸表面56C的一部分與彈性層30C的端面74接觸?;w部件56由支撐部件(未示出)支撐,并且可以沿鼓旋轉方向移動。夾持操作部件夾持操作部件60包括凸輪60A、推壓彈簧60B和步進電動機60C(以下簡稱為“電動機60C”)。凸輪60A的外周表面從底板54C的鼓徑向上的外側與底板54C接觸。推壓彈簧60B朝向凸輪60A的外周表面推壓底板54C,并且電動機60C使凸輪60A旋轉。推壓彈簧60B的一個端部固定在頂板54A的側表面上,推壓彈簧60B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基體部件56的側表面上。在該構造中,夾持部件54定位在夾持狀態(tài)下(參見圖3A),在該夾持狀態(tài)下,夾持部件54借助推壓彈簧60B的推力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夾持在夾持部件54自身與基體部件56之間。當凸輪60A旋轉時,凸輪60A的外周表面按壓底板54C。結果,夾持部件54旋轉并且從夾持狀態(tài)切換到夾持部件54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釋放狀態(tài)(參見圖3C)。基體操作部件基體操作部件58包括凸輪58A、推壓彈簧58B和步進電動機58C(以下簡稱為“電動機58C”)。凸輪58A的外周表面與基體部件56的接觸表面56C接觸。推壓彈簧58B朝向凸輪58A的外周表面推壓接觸表面56C。電動機58C使凸輪58A旋轉。推壓彈簧58B的一個端部固定在凸輪58A的旋轉軸上,推壓彈簧58B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基體部件56的側表面上。在該構造中,通過凸輪58A的旋轉,基體部件56沿引導部件(未示出)移動以便在正常狀態(tài)(參見圖3A)與分離狀態(tài)(參見圖3B)之間切換。在正常狀態(tài)下,接觸表面56C與端面74接觸。在分離狀態(tài)下,接觸表面56C因基體部件56沿鼓旋轉方向向下游移動而與端面74分離。后文中,將連同相關部分的操作一起描述控制器20如何控制電動機58C和電動機60C。分離部件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的分離部件69(參見圖3C)沿鼓旋轉方向設置在位于轉印位置(參見圖11)的下游且與轉印鼓30相對的位置處。如圖3C所示,當沿鼓軸線方向觀察時,每個分離部件69呈三角形,并且每個分離部件69在紙張分離側具有銳角頂端。螺線管(未示出)允許該頂端沿鼓徑向移動或旋轉(參見圖3D)。在該構造中,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包括以下步驟。在切口區(qū)域30D中,分離部件69的頂端旋轉以定位在比轉印鼓30的外周面更靠內的位置(如實線所示)。一旦頂端從紙張介質P的背面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接觸,分離部件69便將其自身從轉印鼓30退避到初始位置(如虛線所示)以便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相關部分的操作>如圖4A所示,用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58C使凸輪58A旋轉,以使基體部件56處于正常狀態(tài)。然后,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60C使凸輪60A旋轉,以使夾持部件54處于釋放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在紙張供給位置Pa(參見圖11)進入切口區(qū)域30D并且抵靠夾持部件54的突起64。然后,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60C使凸輪60A旋轉,以便將夾持部件54切換到如圖3A所示的夾持狀態(tài)。結果,由前端夾持器32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58C使凸輪58A旋轉,以便將基體部件56切換到如圖3B所示的夾持狀態(tài)。結果,紙張介質P的前端側遠離彈性層30C的端面74移動。然后,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60C使凸輪60A旋轉,以便將夾持部件54切換到如圖3C所示的釋放狀態(tài)。結果,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在與彈性層30C的端面74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被釋放,由此紙張介質P通過分離部件69與轉印鼓30分離。與將夾持部件54切換到釋放狀態(tài)而不移動基體部件56的情況相比,通過以這種方式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增大了位于紙張介質P的前端側中彈性層30C與分離部件69接觸的面積。當彈性層30C與分離部件69接觸的面積增大時,已通過靜電吸引而附著在轉印鼓30的表面上的紙張介質P不容易因分離部件69被彈性層30C的端面74損壞或因分離部件69鉤掛紙張介質P的量不足而滑離分離部件69。換句話說,即使與基體部件56不可移動的情況下相比由前端夾持器32夾持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區(qū)域(前端頁邊空白)較小,也可以抑制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不良。通過抑制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不良,使得在圖像承載體22與轉印鼓30之間傳送的紙張介質P不容易卡塞。[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下面將參考圖12至圖15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14和圖像形成設備10。以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將省略對這些部件的描述。如圖12所示,作為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100的前端夾持部件的實例的前端夾持器80包括夾持部件82、基體部件84和夾持操作部件88。夾持部件82通過旋轉來夾持或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w部件84支撐夾持部件82并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夾持在基體部件84自身與夾持部件82之間。夾持操作部件88使夾持部件82旋轉。轉印裝置100還包括基體操作部件86,基體操作部件86作為使前端夾持器80的基體部件84沿鼓徑向移動的移動部件的實例。轉印裝置100還具有分離部件102(參見圖15),分離部件102插入轉印鼓30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之間以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前端夾持器>夾持部件夾持部件82通過彎曲板材而形成,當沿鼓軸線方向觀察時,夾持部件82具有單個彎折部分,并且夾持部件82沿著鼓軸線方向延伸。夾持部件82包括頂板82A和徑向板82B。頂板82A形成為與傾斜面50接續(xù)并且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頂板82A的端部與徑向板82B的端部連接。徑向板82B具有軸孔92,軸孔92內插設有可旋轉地支撐夾持部件82的軸部件90。在頂板82A的與紙張介質P接觸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98,突起98突出為使得紙張介質P的由夾持部件82夾持的前端部分抵靠突起98?;w部件基體部件84包括插入部分84A,插入部分84A插入形成在夾持部件82的徑向板82B中的開口(未示出)內并且可旋轉地支撐軸部件90?;w部件84具有將紙張介質P夾持在其自身與夾持部件82的頂板82A之間的上表面84B。在上表面84B上形成有凹部94,突起98可以插入該凹部94內。上表面84B的邊緣與接觸表面84C鄰接,接觸表面84C沿鼓徑向延伸并且接觸表面84C的至少一部分與彈性層30C的端面74接觸。沿鼓旋轉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底表面84D位于與上表面84B相對的一側。前端夾持器80包括支撐部件96,支撐部件96支撐基體部件84,以使基體部件84可以沿鼓徑向移動。夾持操作部件夾持操作部件88包括凸輪88A、推壓彈簧88B和步進電動機88C(以下簡稱為“電動機88C”)。凸輪88A的外周表面在徑向板82B的鼓旋轉方向上的下游側上與徑向板82B接觸。推壓彈簧88B朝向凸輪88A的外周表面推壓徑向板82B,并且電動機88C使凸輪88A旋轉。推壓彈簧88B的一個端部固定在頂板82A的側表面上,推壓彈簧88B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基體部件84的側表面上。在該構造中,通過凸輪88A的旋轉,夾持部件82在夾持狀態(tài)(參見圖13A)與釋放狀態(tài)(參見圖14A)之間切換,在夾持狀態(tài)下,夾持部件82將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夾持在夾持部件82自身與基體部件84之間,而在釋放狀態(tài)下,夾持部件82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基體操作部件基體操作部件86包括凸輪86A、推壓彈簧86B和步進電動機86C(以下簡稱為“電動機86C”)。凸輪86A的外周表面與基體部件84的底表面84D接觸。推壓彈簧86B朝向凸輪86A的外周表面推壓底表面84D。電動機86C使凸輪86A旋轉。推壓彈簧86B的一個端部固定在凸輪86A的旋轉軸上,推壓彈簧86B的另一個端部固定在基體部件84的側表面上。在該構造中,通過凸輪86A的旋轉,基體部件84在正常狀態(tài)(參見圖13A)與突出狀態(tài)(參見圖13B)之間切換。在正常狀態(tài)下,上表面84B定位為與傾斜面50接續(xù)和齊平。在突出狀態(tài)下,上表面84B因基體部件84沿鼓徑向向外移動而突出到傾斜面50的上方。后文中,將連同相關部分的操作一起描述控制器20如何控制電動機86C和電動機88C。分離部件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的分離部件102(參見圖15)沿鼓旋轉方向設置在轉印位置(參見圖11)的下游且與轉印鼓30相對的位置處。如圖14B和圖15所示,每個分離部件102具有當沿鼓軸線方向觀察時呈直線狀的分離表面102A。分離部件102具有板形形狀并且沿鼓軸線方向間隔地布置。當處于釋放狀態(tài)的前端夾持器32經過與分離部件102相對的位置時,使分離部件102穿過形成在夾持部件82的頂板82A中的凹部104。<相關部分的操作>對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夾持包括以下步驟。首先,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在紙張供給位置Pa(參見圖11)進入切口區(qū)域30D并且抵靠夾持部件82的突起98。然后,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88C使凸輪88A旋轉,以便將夾持部件82從釋放狀態(tài)切換到如圖13A所示的夾持狀態(tài)。結果,由前端夾持器80夾持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86C使凸輪86A旋轉,以便將基體部件84從正常狀態(tài)切換到如圖13B所示的突出狀態(tài)。結果,紙張介質P的前端側與彈性層30C的傾斜面50分離。然后,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88C使凸輪88A旋轉,以便將夾持部件82切換到如圖14A所示的釋放狀態(tài)。如圖14B所示,隨著轉印鼓30繼續(xù)旋轉并且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經過與分離部件102相對的位置,分離部件102的分離表面102A從紙張介質P的前端與紙張介質P接觸,由此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如上文所述,基體操作部件86使基體部件84沿鼓徑向移動。與基體部件不可移動的情況相比,這增大了與彈性層30C分離的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的面積。另外,由于使用分離部件102將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分離,因此更有效地執(zhí)行了紙張介質P與轉印鼓30的分離。其他操作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同。[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將參考圖16A至圖16B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14和圖像形成設備19。將以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將省略對這些部件的描述。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控制器20控制使圖像承載體22和轉印鼓30旋轉的驅動部件,使得至少當前端夾持器80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P時,圖像承載體22以比轉印鼓30更快的圓周速度旋轉。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圖像承載體22恒定地以比轉印鼓更快的圓周速度旋轉。具體地說,控制器20控制驅動電動機22B(參見圖10)和驅動電動機M1(參見圖7A和圖7B),驅動電動機22B使圖像承載體22旋轉,驅動電動機M1使轉印鼓30旋轉。通過該控制,如圖16A所示,當前端夾持器80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時,紙張介質P在彈性層30C的基面110與傾斜面50之間的邊界附近抬起從而與彈性層30C分離并垂下。另外,控制器20控制電動機86C使凸輪86A旋轉,以便將基體部件84從正常狀態(tài)切換到如圖16B所示的突出狀態(tài)。通過以這種方式使圖像承載體22以比轉印鼓30更快的圓周速度旋轉,與圖像承載體22以與轉印鼓30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的情況不同,紙張分離期間紙張介質P的速度變化不會影響圖像轉印期間的圖像質量。因此,使紙張介質P更有效地與轉印鼓30分離。其他操作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同。盡管已基于具體示例性實施例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顯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發(fā)明不限于所述示例性實施例,并且可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實現各種其他示例性實施例。盡管未在上文中描述,例如,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情況相同,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當前端夾持器釋放紙張介質P的前端部分時,圖像承載體可以以比轉印鼓快的圓周速度旋轉。通過這樣的速度設定,使紙張介質P有效地與轉印鼓分離。盡管在示例性實施例中,使基體部件沿著鼓旋轉方向或鼓徑向移動,但是也可以使基體部件沿著當沿鼓軸線方向觀察時朝向鼓徑向而傾斜的方向移動。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使基體部件56沿鼓旋轉方向移動以便將基體部件56設置在鼓旋轉方向的下游。換句話說,使基體部件56沿弧線移動。然而,也可以使基體部件56沿直線移動以便將基體部件56設置在鼓旋轉方向的下游。為了解釋和說明起見,已經提供了對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其意圖不在于窮舉或將本發(fā)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多種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因此使得本技術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所適用的各種實施例并預見到適合于特定應用的各種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內容來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