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器及其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器及其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背板、設置在背板上的LED和設置在背板上的相互鄰接的反光器,反光器至少為兩個;反光器包括多個均與背板呈角度設置的反光板,多個反光板圍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棱臺狀的反光空間的底面中面積較小的為反光空間的上底面,面積較大的為反光空間的下底面,上底面與下底面相對;反光空間的下底面處為出光口,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為背板;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至少設置一個LED。通過設置反光器,形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能夠?qū)⒊錾浣禽^大的光線反射至出光口,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有效的節(jié)約了能源。通過均勻的反射,避免了燈影的問題,可以增大LED的間距,減少LED及其相應的電路板的數(shù)量,節(jié)約了成本。
【專利說明】顯示器及其背光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裝置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顯示器及其背光源。
【背景技術】
[0002]直下式背光源一般包括背板及設置在背板上的多個LED,一般LED顆數(shù)較多,導致相應的電路板使用較多,造成成本較高。然而,若減少LED的數(shù)量,LED之間的距離過大,會出現(xiàn)燈影問題。
[0003]與此同時,直下式背光源的LED通過折射式透鏡出射的光,雖然大部分直接射到擴散板上,但仍然有一部分出射角大的光線由于光程較大的原因在傳播中損失掉,浪費能源。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顯示器及其背光源。
[0005]一種背光源,包括背板、設置在背板上的LED和設置在背板上的相互鄰接的反光器,所述反光器至少為兩個;
[0006]所述反光器包括多個反光板,所述多個反光板均與所述背板呈角度設置,且所述多個反光板圍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所述棱臺狀的反光空間的底面中面積較小的為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所述棱臺的反光空間的底面中面積較大的為所述反光空間的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與所述下底面相對;
[0007]所述反光空間的下底面處為出光口,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為背板;
[0008]其中,反光空間內(nèi)至少設置一個所述LED,且所述LED位于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多個反光板與所述背板之間的夾角均為10°至30°。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設置與所述多個反光板連接的反光片,所述反光片開設有供所述LED穿過的通孔。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反光器通過雙面膠或螺釘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呈正方形,且所述反光空間呈正棱臺狀。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反光器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上順序排列,相鄰的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反光板相互連接。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基板和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于所述基板的一側(cè),所述基板與所述背板平行且固定連接;
[0015]所述支撐架位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兩個反光板的連接處,所述支撐板的端部形成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反光板抵接,以支撐所述反光板。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基板和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于所述基板的一側(cè),所述基板與所述背板平行且固定連接;
[0017]所述支撐架位于相鄰的四個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四個反光板的連接處,所述支撐板的端部形成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反光板抵接,以支撐所述反光板。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架還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與所述基板垂直連接,且所述加固板與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
[0019]一種顯示器,包括擴散板和所述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朝向所述擴散板。
[0020]上述顯示器及其背光源,通過設置反光器,形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能夠?qū)⒊錾浣禽^大的光線反射至出光口,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有效的節(jié)約了能源。通過均勻的反射,避免了燈影的問題,可以增大LED的間距,減少LED及其相應的電路板的數(shù)量,節(jié)約了成本。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一實施例背光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2]圖2為圖1所示背光源的出光原理圖;
[0023]圖3為傳統(tǒng)背光源的出光原理圖;
[0024]圖4為另一種傳統(tǒng)背光源的出光原理圖;
[0025]圖5為又一實施例背光源的示意圖;
[0026]圖6為又一實施例背光源的不意圖;
[0027]圖7為圖6所示背光源的第一支撐架的示意圖;
[0028]圖8為圖6所示背光源的第二支撐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顯示器及其背光源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顯示器及其背光源的首選實施例。但是,顯示器及其背光源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xiàn),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顯示器及其背光源的公開內(nèi)容更加透徹全面。
[0030]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顯示器及其背光源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1]如圖1、圖2所示,一實施方式的背光源10包括背板120、LED140和反光器160。LED140的數(shù)量為多個,LED140設置在背板120上。反光器160設置在背板120上,反光器160至少為兩個,且所述反光器160包括多個反光板162,多個反光板162均與背板120呈角度設置,且多個反光板162圍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
[0032]棱臺是指棱錐的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一個截面間的部分,兩個平行的面分別叫做上底面和下底面,其余的面叫做側(cè)面,其中本案中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并不是指空間上的位置關系,而是兩個平行的面中,面積較小的為上底面,面積較大的為下底面。
[0033]反光空間的下底面處為出光口,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為背板。反光器160的數(shù)量為多個,相鄰的反光器160的相鄰的反光板162相互連接。其中,至少一個LED140位于反光空間內(nèi),且LED140位于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
[0034]出射角較小的光線如圖2所示的光線1、光線2直接出射至出光口,出射角較大的光線如光線3通過棱臺狀的反光空間反射至出光口,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有效的節(jié)約了能源。本實施例的背光源10通過反光器160實現(xiàn)均勻的反射,避免了燈影的問題,因此,可以增大LED140的間距,減少LED140及其相應的電路板的數(shù)量,節(jié)約了成本。
[0035]傳統(tǒng)的直下式背光源20通過適當調(diào)節(jié)LED240間距達到出射光線分布均勻,從而完成出光均勻的視覺效果。同時參見圖3,傳統(tǒng)的直下式背光源20出光原理圖,除四邊外大部分出射光均為LED240發(fā)光后透過透鏡折射直接射出至擴散板,較少經(jīng)過反射結(jié)構(gòu)的反射。以圖3中間部分光線為例,LED240正上方亮度較強的光線Ia與相鄰LED240發(fā)出亮度較弱的光線2a和光線3a亮度之和相等,使背光源20各個區(qū)域亮度均勻化,其中光線2a和光線3a大致為光線Ia亮度的一半。
[0036]傳統(tǒng)的直下式背光源,因LED間距過大導致的燈影問題,分析原因如下,同時參見圖4,與本實施例的其他結(jié)構(gòu)相同但未設置反光器160的背光源30,由于LED340間距較大,發(fā)光亮度為光線Ib —半的光線2b和光線3b無法射到相鄰兩顆LED340之間的中間位置,導致相鄰兩顆LED340之間區(qū)域較暗,LED340正上方區(qū)域較亮,視覺效果上就會出現(xiàn)暗影現(xiàn)象。
[0037]本實施例的背光源10在相鄰LED140間,例如在X或者Y方向,添加了反光板162,以達到在增大LED140間距的情況下,視覺效果仍然均勻成像。同時參見圖2,以中間部分光線為例,出射角較大的光線3射到反光板162后發(fā)生反射,出射到原本亮度較低的相鄰LED140中間區(qū)域,增強了原本亮度較低的光線2,使得光線I與光線2和光線3亮度之和相等或相近,達到整體亮度均勻的目的。在一實施例中,反光板162與背板120之間的夾角為10°至30°,以達到視效最佳的目的。
[003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反光空間的上底面呈正方形,且反光空間呈正棱臺狀,反射效率最佳。在一實施例中,反光器160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上順序排列,例如在X和Y方向上順序排列,其反射無死角,進一步提高了視覺效果。
[0039]同時參見圖5,在一實施例中,一部分反光空間的上底面可以呈正方形,另一部分反光空間的上底面可以呈長方形。每個反光空間的LED140可以是一顆,也可以是多顆。LED140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亮度需要和上底面的面積設置。
[004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還可設置與反光板連接的反光片(圖中未示出),反光片開設有供LED140穿過的通孔。反光器160可以通過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雙面膠粘在背板120上,也可通過螺釘固定在背板120上。在其他實施例中,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也可以不設置反光片,反光空間的側(cè)面處的反光板162直接固定在背板120上。
[0041]同時參見圖6、圖7,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源10還可以包括第一支撐架180,第一支撐架180包括第一基板182和第一支撐板184,第一支撐板184垂直連接于第一基板182的一側(cè),第一基板182與背板120平行且固定連接。第一支撐架180位于相鄰的兩個反光器160的相鄰的兩個反光板162的連接處,第一支撐板184的端部形成第一支撐部1842,第一支撐部1842與反光板162抵接,以支撐反光板162。
[0042]同時參見圖6、圖8,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源10還可以包括第二支撐架190,第二支撐架190包括第二基板192和第二支撐板194,第二支撐板194垂直連接于第二基板192的一側(cè),第二基板192與背板120平行且固定連接。第二支撐架190位于相鄰的四個反光器160的相鄰的四個反光板162的連接處,第二支撐板194的端部形成第二支撐部1942,第二支撐部1942與反光板162抵接,以支撐反光板162。較佳地,第二支撐架190還可以包括加固板196,加固板196與第二基板192垂直連接,且加固板196與第二支撐板194垂直連接,由于第二支撐架190設置在四個反光器160之間,在X方向和Y方向均有空間,可以設置加固板196,以提高第二支撐架190的機械強度。
[0043]第一支撐架180和第二支撐架190既可起到支撐反光板162的作用,又固定了反光器160的位置,增加反光器160在Z方向的強度,減少塌陷風險。第一支撐架180和第二支撐架190可以通過雙面膠粘在背板120上,也可通過螺釘固定。
[0044]一實施方式的顯示器,包括擴散板和圖1、圖2,及圖5至圖8所示的背光源10,背光源10的出光口朝向擴散板。顯不器可以用于液晶電腦顯不面板、液晶電視面板、DVD顯示屏的面板等。
[0045]通過設置反光器160,形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能夠?qū)⒊錾浣禽^大的光線反射至出光口,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有效的節(jié)約了能源。通過均勻的反射,避免了燈影的問題,可以增大LED140的間距,減少LED140及其相應的電路板的數(shù)量,節(jié)約了成本。
[0046]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設置在背板上的LED和設置在背板上的相互鄰接的反光器,所述反光器至少為兩個; 所述反光器包括多個反光板,所述多個反光板均與所述背板呈角度設置,且所述多個反光板圍成棱臺狀的反光空間,所述棱臺狀的反光空間的底面中面積較小的為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所述棱臺的反光空間的底面中面積較大的為所述反光空間的下底面,所述上底面與所述下底面相對; 所述反光空間的下底面處為出光口,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為背板; 其中,反光空間內(nèi)至少設置一個所述LED,且所述LED位于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反光板與所述背板之間的夾角均為10°至30°。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處設置與所述多個反光板連接的反光片,所述反光片開設有供所述LED穿過的通孔。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器通過雙面膠或螺釘固定在所述背板上。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空間的上底面呈正方形,且所述反光空間呈正棱臺狀。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器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上順序排列,相鄰的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反光板相互連接。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基板和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于所述基板的一側(cè),所述基板與所述背板平行且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架位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兩個反光板的連接處,所述支撐板的端部形成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反光板抵接,以支撐所述反光板。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基板和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于所述基板的一側(cè),所述基板與所述背板平行且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架位于相鄰的四個所述反光器的相鄰的四個反光板的連接處,所述支撐板的端部形成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反光板抵接,以支撐所述反光板。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還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與所述基板垂直連接,且所述加固板與所述支撐板垂直連接。10.一種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擴散板和權(quán)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的出光口朝向所述擴散板。
【文檔編號】F21V17-12GK204268243SQ201420760596
【發(fā)明者】陳俐闖, 曾永志, 閆延超 [申請人]Tcl光電科技(惠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