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燈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與前面透鏡共同構成燈室的燈體背面壁上設置發(fā)揮呼吸作用的空氣孔的車輛用燈具。
作為這類燈具的傳統(tǒng)技術,有一種圖9所示的汽車用前大燈,是用燈體1和前透鏡2構成封閉的燈室,在該燈室內(nèi),插有作為光源的燈泡4的反射器3受到譬如由2根對光螺釘和1個球節(jié)構成的對光機構(未圖示)的支撐,可作上下左右的傾斜動作。在燈體1的背面壁上高于和低于光源4的位置上設有空氣孔6a、6b,這些空氣孔使燈室內(nèi)與外部連通,以產(chǎn)生呼吸作用,避免在前透鏡2上結露。
即,隨著燈泡4的亮燈而產(chǎn)生的熱量使燈泡4的周圍產(chǎn)生箭頭A所示的對流。而且在燈泡4的周圍有較多上升氣流,燈室內(nèi)上部的壓力高于下部的壓力。因此,在壓力較高的燈室內(nèi)上部,溫熱的空氣從上空氣孔6a流出,同時在壓力較低的燈室內(nèi)下部,外部的空氣從下空氣孔6b流入,經(jīng)過空氣孔6a、6b實現(xiàn)的吸排氣作用、即呼吸作用,使對流A活性化,以防止結露。
然而,在反射器3和燈體1之間有間隙形成,未從上空氣孔6a排出的部分空氣(溫熱的空氣)通過反射器3與燈體1之間的間隙,并如箭頭B所示,形成向著下方的循環(huán)流。這樣,經(jīng)過空氣孔6a、6b實現(xiàn)的吸排氣量就會減少,對流A發(fā)生鈍化,使防止結露的效果降低。
鑒于傳統(tǒng)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阻止反射器背后的空氣循環(huán)而使經(jīng)過燈體上所設的空氣孔的呼吸作用活躍化、能有效地防止結露發(fā)生的車輛用燈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在技術方案1的車輛用燈具上,用燈體和前透鏡構成封閉的燈室,在所述燈室內(nèi),在離開燈體的位置設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時在所述燈體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設置協(xié)配合發(fā)揮呼吸作用的空氣孔,其特點是,在處于所述上下空氣孔之間位置上的燈體的內(nèi)側或反射器的外側設置阻止空氣在反射器背后與燈體之間間隙中上下方向流動的水平肋。
在燈室內(nèi),由于光源的亮燈發(fā)熱而產(chǎn)生對流,處于壓力升高的燈室內(nèi)上部的溫熱空氣從反射器上方經(jīng)空氣孔而流出到燈室外,同時,在燈室內(nèi)下部,外部的空氣經(jīng)下空氣孔而流入,通過這種經(jīng)過空氣孔實現(xiàn)的呼吸作用,使燈室內(nèi)的對流活性化,以防止結露。盡管燈室內(nèi)上部的溫熱空氣要從反射器的上方通過反射器的背后而向下方循環(huán),但水平肋阻止了該溫熱空氣的循環(huán)流,使經(jīng)過空氣孔實現(xiàn)的吸排氣量增加(呼吸作用活躍化),燈室內(nèi)對流毫不鈍化地被可靠地活性化,從而提高了防止結露發(fā)生的效果。
技術方案2是在技術方案1的車輛用燈具上,在所述燈體的下空氣孔的上方附近位置設有把從下空氣孔流入燈室內(nèi)的空氣引導到前方的第2水平肋。
從下空氣孔流入的外部空氣沿第2水平肋被引導到前方而到達反射器的前方,從而促進了燈室內(nèi)對流的活性化。
技術方案3是在技術方案1或2的車輛用燈具上,所述水平肋比反射器更向前方延伸。
燈室內(nèi)上部的溫熱空氣沿燈體內(nèi)側的循環(huán)受到阻止,呼吸作用活躍化,燈室內(nèi)的對流被進一步活性化。而且從下空氣孔流入的外部空氣沿第2水平肋而被可靠地引導到前方,進一步促進了燈室內(nèi)對流的活性化。
技術方案4是在技術方案1~3中任一個所述的車輛用燈具上,把所述水平肋設置在燈體上。
在水平肋周圍區(qū)域,可能因水平肋的成形而產(chǎn)生氣孔,因此難以在對配光的形成有重大影響的反射器上形成水平肋,而在對配光的形成毫無影響的燈體上,即使由于氣孔的產(chǎn)生而使其形狀略有變化也無妨,故容易在其上形成水平肋。
技術方案5是在技術方案1~4中任一個所述的車輛用燈具上,在所述反射器上的所述上空氣孔的附近設置貫穿反射器的通氣孔。
由于光源周圍的部分溫熱空氣不是繞過反射器的上方到達反射器后方,而是通過該通氣孔到達反射器后方,并從上空氣孔流出到燈室外,故空氣的流出路徑縮短,這樣就增加了經(jīng)過空氣孔實現(xiàn)的吸排氣量(呼吸作用活躍化)。
對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汽車用前大燈的主視圖。
圖2是上述前大燈的水平剖視圖(沿圖1中Ⅱ-Ⅱ線的剖視圖)。
圖3是上述前大燈的縱向剖視圖(沿圖1中Ⅲ-Ⅲ線的剖視圖)。
圖4是上述前大燈的后視圖。
圖5是燈體的主視圖。
圖6是上述燈體的立體圖。
圖7是上述燈體的后視立體圖。
圖8是說明空氣孔呼吸作用的剖視圖(沿圖1、圖4中Ⅷ-Ⅷ線的剖視圖)。
圖9是傳統(tǒng)汽車用前大燈的縱向剖視圖。
以下結合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
圖1~圖8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前大燈的主視圖,圖2是該前大燈的水平剖視圖(沿圖1中Ⅱ-Ⅱ線的剖視圖),圖3是該前大燈的縱向剖視圖(沿圖1中Ⅲ-Ⅲ線的剖視圖),圖4是該前大燈的后視圖,圖5是燈體的主視圖,圖6是該燈體的立體圖,圖7是該燈體的后視立體圖,圖8是說明空氣孔呼吸作用的剖視圖(沿圖1、圖4中Ⅷ-Ⅷ線的剖視圖)。
在這些圖中,符號10是從前方傾斜并在側方開口的扁矩形的合成樹脂制燈體,在燈體10的前面開口部,裝有彎曲的透明前透鏡11,構成扁矩形的封閉燈室S。
在燈室S內(nèi),形成行駛光束和抗眩光束用的反射式燈單元20受對光機構支撐而可作傾斜動作,該對光機構由2根對光螺釘12、13和1個球節(jié)14構成。
燈單元20由施行了鍍鋁處理(鏡面處理)的拋物面狀合成樹脂制反射器22、插入固定于在該反射器22的后頂部形成的燈泡插孔23內(nèi)并作為光源的燈泡30、以及螺旋固定在燈泡插孔23內(nèi)并覆蓋燈泡30前方的控制配光用的燈罩40構成。
燈泡30是把行駛光束用的燈絲31a和抗眩光束用的燈絲31b一并容納于玻璃球內(nèi),當燈泡30固定在燈泡插孔23內(nèi)時,反射器22的焦點位于燈絲31a、31b間的大致中間位置,通過行駛光束用燈絲31a的發(fā)光形成行駛光束,通過抗眩光束用的燈絲31b的發(fā)光形成抗眩光束。
燈體10由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上伸出形成車體安裝固定用托架15的上側面壁10a、與該上側面壁10a平行延伸的下側面壁10b、以及處于這些上下側面壁10a、10b之間且向后方膨出的彎曲的背面壁10c構成。而且在燈體10的背面壁10c上設有更換燈泡用的開口部10d,燈泡30的燈泡座32從該開口部10d向后方伸出,在構成該開口部10d的圓筒部10e與燈泡座32之間夾裝著可伸縮的橡膠防護罩34,將燈體10的后方開口部(燈泡更換用開口部)10d封閉。
另外,燈單元20受可旋轉地支承在燈體10的背面壁10c的螺釘插孔10f、10g內(nèi)且向前方伸出的2根對光螺釘12、13和1個球節(jié)14的支承,可相對燈體10作傾斜動作。即,在凸出設置于反射器22的背面的托架22a、22a上嵌有與對光螺釘12、13螺紋結合的螺帽12a、13a,通過轉動對光螺釘12、13,使螺帽12a、13a沿對光螺釘12、13進退,以使燈單元20圍繞水平軸Lx和垂直軸Ly傾斜動作,可以在上下左右方向調(diào)節(jié)燈單元20的光軸L。
還有,在對光螺釘12、13的后端部連成一體地設有冠狀齒輪12b、13b,用螺絲刀轉動該冠狀齒輪12b、13b,就可以轉動對光螺釘12、13。
符號18是從燈體10的前面開口部沿前透鏡11的內(nèi)側設置的擴展反射器,該擴展反射器18上形成與燈單元20的反射器對應的開口部18a。另外,在擴展反射器18的表面施行與反射器22相同的鍍鋁處理(鏡面處理),這樣不僅可以遮住燈單元20的周邊部分,還可使燈室S內(nèi)部整體呈單一的鏡面色,美化前大燈的外觀。
符號50(50A、50B、50C)是設在燈體10的背面壁10c上的空氣孔,符號H(H1、H2、H3)是覆蓋空氣孔50(50A、50B、50C)的空氣通路外殼,外殼H(H1、H2、H3)內(nèi)形成分別與空氣孔50(50A、50B、50C)連通且與外部連通的迷宮狀空氣通路h(h1、h2、h3)。而且燈室S內(nèi)經(jīng)過這些空氣孔50及空氣通路h而與外部連通,以確保通氣,并發(fā)揮所謂呼吸作用,避免在前透鏡11上發(fā)生結露。
在燈體的背面壁10c上,形成更換燈泡用開口部10d,在與反射器22大致相仿的彎曲形狀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區(qū)域10c1的左右,形成設置對光機構和車體安裝固定用托架16用的平坦的對光機構設置用階梯部10c2、10c3,在對光機構設置用階梯部10c2的左側(從背面看的左側),形成其上伸出設有車體安裝用托架17的平坦的托架形成用階梯部10c4。而且,在燈體背面壁10c的彎曲的中央部區(qū)域10c1形成上空氣孔50A和空氣通路外殼H1,在右側的平坦的對光機構設置用階梯部10c3和左側的平坦的托架形成用階梯部10c4的下部區(qū)域形成下空氣孔50B、50C和空氣通路H2、H3。
上空氣孔50A是扁形的長孔,外殼H1則形成將空氣孔50A放大般的扁矩形,設在燈體背面壁中央?yún)^(qū)域10c1中燈泡更換用開口部10d上方附近上下寬度窄于左右寬度的區(qū)域。另外,下空氣孔50B、50C是豎形的長孔,外殼H2、H3形成將空氣孔50B、50C放大般的豎矩形,設在燈體背面壁的左右寬度窄于上下寬度的階梯部10c3、10c4上燈泡更換用開口部10d的下方位置。
由于燈泡30的亮燈發(fā)熱,在燈泡30的周圍產(chǎn)生如圖8箭頭C所示的對流,同時燈室S內(nèi)上部的壓力高于下部的壓力。因此,在燈泡30的周圍升溫的空氣從反射器22的前方繞到上方和后方,并從上空氣孔50A流出到燈室S外,同時燈室S外的空氣從下空氣孔50B、50C流入燈室S內(nèi),通過這樣的呼吸作用使對流C活性化,從而燈室內(nèi)不會發(fā)生結露。
另外,如圖8所示,在大致正對反射器22背面壁上的上空氣孔50A的位置上設有通氣孔60,反射器22內(nèi)側的溫熱空氣除了通過反射器22的上方而向空氣孔50A流動外,還通過通氣孔60向空氣孔50A流動。通過該通氣孔60的氣流的流路比通過反射器22上方的氣流的流路短,這樣就可以減少流路阻力,增加空氣孔50的吸排氣量,活躍呼吸作用。
又,空氣孔50(50A、50B、50C)為具有較大開口面積的長孔,可確保燈室S內(nèi)足夠的通氣。還由于在燈室S內(nèi)形成氣流,即,從靠近燈室左右方向端部的下方位置的下空氣孔50B、50C進入的空氣從燈室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方位置的上空氣孔50A排出,故在整個燈室S內(nèi)產(chǎn)生對流C,連在傳統(tǒng)技術中因對流不充分而容易產(chǎn)生結露的前透鏡11的角落部也不會發(fā)生結露。
另外,在燈體10的背面壁內(nèi)側,延伸形成阻止溫熱的空氣沿反射器22的背面壁而循環(huán)的水平肋70A。即,如圖2、5、6所示,在燈體背面壁內(nèi)側的上空氣孔50A和下空氣孔50B之間,形成越過燈體10的前面開口部而水平延伸到擴展反射器18附近位置的水平肋70A。形狀與反射器22的背面壁相仿的水平肋70的內(nèi)側邊緣部延伸到不妨礙反射器22傾斜動作的位置,使反射器22與燈體背面壁10c之間的間隙變狹窄。因此,盡管在燈室S內(nèi)升溫的空氣要從反射器22的上方沿反射器背面壁向下方流動,但由于該水平肋70A阻止了其流動,故反射器22上方的溫熱空氣不是沿反射器22的背面壁循環(huán),而是從上空氣孔50A排出,這樣就使經(jīng)過空氣孔50A、50、50C實現(xiàn)的吸排氣量增大,可以發(fā)揮活躍的呼吸作用。
另外,在燈體10的背面壁內(nèi)側的下空氣孔50B、50C正上方延伸形成把從空氣孔50B、50C流入的空氣引導到前方的第2水平肋70B、70C,即,水平肋70B、70C的形狀與反射器22的背面壁相仿,其伸出端不會妨礙反射器22,并越過燈體10的前面開口部而延伸到擴展反射器18的附近。因此,從下空氣孔50B、50C分別流入燈室S內(nèi)的外部空氣不會沿反射器22和燈體10之間的間隙向上方流動,而是被水平肋70B、70C引導到前方并流入反射器22的內(nèi)側。結果,燈室S內(nèi)的對流C被活性化,可提高防止結露的效果。
特別是,由于水平肋70B、70C越過反射器22而延伸到前透鏡11附近,故從下空氣孔50B、50C流入的外部空氣就被可靠地引導到前透鏡的背面一側,能夠可靠地防止前透鏡下部區(qū)域發(fā)生結露,而在傳統(tǒng)燈上這一區(qū)域是很容易結露的。
另外,為了防塵和防水,空氣孔50用貫穿燈體背面壁10c的筒狀立壁51構成。即,由于從燈體背面壁10c向后方伸出的筒狀立壁51的存在,水和灰塵不易進入立壁51內(nèi)的空氣孔50。而且在該立壁51內(nèi)容納著海綿狀防塵過濾器53,以進一步提高空氣孔50的防塵和防水效果。
另外,在立壁51的前端部設有扁孔50般延伸的防塵過濾器防脫落肋52,以防止立壁51內(nèi)的防塵過濾器53脫落到燈室S內(nèi)。還有,防脫落肋52沿空氣孔(長孔)50的長度方向延伸,使長孔的短徑方向寬度進一步縮小,能更可靠地防止防塵過濾器53脫落。
又,構成空氣孔50的立壁51的前端部51a向燈室S內(nèi)伸出,且立壁51向燈體后方的伸出量很少,這樣,覆蓋立壁51的空氣通路外殼H向后方的伸出量也可減少。
在燈體背面壁10c的立壁51周圍,形成下側壁局部切除、口徑比立壁51大一圈且高度高于立壁51的第2立壁54,在第2立壁54的周圍又形成下側壁局部切除且高度高于第2立壁54的矩形的第3立壁56。
立壁54、56的切口55、57均設于下側壁上,即使有水從切口55、57進入立壁54、56內(nèi),也可從切口55、57自然排水,水不會在立壁54、56內(nèi)積存。
第3立壁56的切口57設置在與第2立壁54的切口55上下錯開的位置,使從第3立壁56的切口57進入的水不易進入第2立壁54的切口55內(nèi)。
在第3立壁56的上側壁上經(jīng)過薄壁鉸鏈58連接著封閉第3立壁56的開口端部的擺動蓋59,在擺動蓋59的擺動頂端部形成可與設在第3立壁56的下側壁上的卡合孔56a卡合的卡合凸起59a。
而且,一旦在薄壁鉸鏈58位置上將擺動蓋59彎折,使卡合凸起59a與卡合孔56a卡合(凹凸連接扣卡合),第3立壁56的開口端部便被擺動蓋59封閉,形成經(jīng)過空氣孔50而與燈室S連通、同時經(jīng)過切口57而與外部連通的迷宮狀空氣通路h(h1、h2、h3)。另外,在擺動蓋59關閉的狀態(tài)下,防塵過濾器53被蓋59擠壓而保持在立壁51內(nèi),故防塵過濾器53在立壁51內(nèi)不會晃動。
如上所述,通過構成空氣通路外殼H的第2立壁54、第3立壁56、以及擺動蓋59形成分別使空氣孔50(50A、50B、50C)與外部連通的迷宮狀空氣通路h(h1、h2、h3)。
另外,在擺動蓋59的擺動頂端部附近設有橫向延伸的凸狀肋59b,可以順利地將擺動蓋59關閉。即,在將擺動蓋59關閉之際,如圖8的虛線所示,由于該凸狀肋59擋住操作人的手指腹,防止其滑動,故手指的推壓力作為擺動蓋59的彎折力而被有效傳遞,可使卡合凸起59a順利地與卡合孔56a卡合。
另外,前述實施例就可動型反射器的汽車用前大燈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前大燈,還廣泛適用于反射器脫離燈體而設置的其他車輛用燈具。
如上所述,采用技術方案1的車輛用燈具,在經(jīng)過空氣孔進行呼吸時,由于要從反射器的上方繞到反射器背后并向下方循環(huán)的溫熱空氣的循環(huán)流被水平肋阻止,故經(jīng)過空氣孔實現(xiàn)的呼吸作用活躍,使燈室內(nèi)的對流毫無鈍化地可靠地活性化,能可靠地防止燈室內(nèi)發(fā)生結露。
采用技術方案2,從下空氣孔流入的外部空氣被第2水平肋引導到燈室,故使燈室內(nèi)的對流活性化,能可靠地防止結露。
采用技術方案3,溫熱空氣沿燈體內(nèi)側的循環(huán)流被水平肋可靠地阻止,同時外部空氣被可靠地引導到反射器的前方,故燈室內(nèi)的對流進一步活性化,能可靠地防止結露。
另外,在前透鏡的下方區(qū)域容易因結露而發(fā)生污點,而采用技術方案2和3,由于從下空氣孔流入的外部空氣被第2水平肋引導到前透鏡下部區(qū)域,故可以防止在前透鏡下方區(qū)域發(fā)生過去容易發(fā)生的污點。
采用技術方案4,由于是在對配光的形成毫無影響的燈體上設置水平肋,故不會因反射器上的氣孔導致的變形引起配光紊亂。
采用技術方案5,光源周圍的溫熱空氣的流出路徑被縮短,這樣就使經(jīng)過空氣孔實現(xiàn)的吸排氣量增加(呼吸作用活躍化),故使燈室內(nèi)的對流更加活性化,能進一步可靠地防止燈室內(nèi)發(fā)生結露。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燈具,用燈體和前透鏡構成封閉的燈室,在所述燈室內(nèi),在離開燈體的位置設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時在所述燈體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設置配合發(fā)揮呼吸作用的空氣孔,其特征在于,在處于所述上下空氣孔之間位置上的燈體的內(nèi)側或反射器的外側設置阻止空氣在反射器背后與燈體之間間隙中上下方向流動的水平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燈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燈體的下空氣孔的上方附近位置設有把從下空氣孔流入燈室內(nèi)的空氣引導到前方的第2水平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肋比反射器更向前方延伸。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燈具,其特征在于,把所述水平肋設置在燈體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燈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器上的所述上空氣孔的附近設置貫穿反射器的通氣孔。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用燈具,用燈體和前透鏡構成封閉的燈室,在燈室內(nèi),在離開燈體的位置設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時在燈體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設置配合發(fā)揮呼吸作用的空氣孔,其特征在于,在處于上下空氣孔之間位置上的燈體的內(nèi)側或反射器的外側設置阻止空氣在反射器背后與燈體之間間隙中上下方向流動的水平肋。本發(fā)明可阻止溫熱的空氣通過反射器背后進行循環(huán),使經(jīng)過空氣孔進行的呼吸活躍化,有效地防止發(fā)生結露。
文檔編號F21S8/10GK1212217SQ9811886
公開日1999年3月31日 申請日期1998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9月4日
發(fā)明者蘆澤和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糸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