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沖壓模具中整形翻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旋轉側翻邊機構。
背景技術:
鈑金件中經常會有如下圖所示局部負角的造型,采用沖壓模具來完成,但是由于其存在負角,必須采用側翻邊工藝及側翻邊斜楔機構來實現。
目前的技術方案為如下圖雙動斜楔模具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具體工作方式如下:
工作:料片放在側翻邊凸模1a上,上模座2a、驅動斜導板3a、斜楔上滑塊4a、側翻邊凹模5a、壓料芯6a一起向下運動,驅動斜導板3a與與從動斜導板12a最先接觸,斜楔配合,帶動斜楔滑車13a、側翻邊凸模6a、斜楔驅動座7a、限位塊8a沿導板9a方向向右上方運動至側翻邊凸模至預定位置,并同時壓縮回程氮氣缸10a。然后壓料芯6a壓住板料,斜楔上滑塊4a帶動側翻邊凸模6a沿著斜楔驅動座7a方向運動完成側翻邊。
回程:側翻邊完成后,上模座2a帶動驅動斜導板3a、斜楔上滑塊4a、側翻邊凹模5a、壓料芯6a一起向上運動,隨著驅動斜導板3a撤出從動斜導板4a,回程氮氣缸10a壓力釋放,推動斜楔滑車13a、側翻邊凸模6a、斜楔驅動座7a、限位塊8a沿導板9a方向向左下方運動回程至限位塊8a與下模座11a接觸限位為止,料片從凸模取出,完成工作及回程。
采用斜楔形式進行側翻邊,模具結構較為復雜,加工調試費力,且開發(fā)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采用斜楔形式進行側翻邊,模具結構較為復雜,加工調試費力,且開發(fā)成本較高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旋轉側翻邊機構,其安裝在模具的一側,旋轉側翻邊機構包括:凹模座,其固定在上模座的底部,所述凹模座上橫向的開設有一第一固定槽翻邊凹模,其為柱形結構,所述側翻邊凹模轉動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內,所述側翻邊凹模朝向料片的一側橫向的設有一V型缺口;凸模座,其固定在下模座的頂部,所述凸模座上橫向的開設有一第二固定槽;側翻邊凸模,其為柱形結構,所述側翻邊凸模轉動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槽內,沿所述側翻邊凸模朝向所述側翻邊凹模的一側向內切削形成一Z型斷面,所述Z型斷面包括頂部與所述V型缺口相配的V型凸起部和底部的水平定位部;氣缸,其設在所述側翻邊凹模的底部背向所述V型缺口的一側,所述氣缸的尾部固定在所述側翻邊凹模座上,所述氣缸的伸縮端與所述側翻邊凹模相連,所述氣缸驅動所述側翻邊凹模順時針轉動,所述V型缺口與所述V型凸起部壓緊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氣缸沿壓料方向傾斜布置,所述氣缸的尾部與所述凹模座轉動相連,所述氣缸的伸縮端與所述側翻邊凹模轉動相連。
優(yōu)選地,還包括橫向設在所述側翻邊凹模兩側的上限位板,在所述側翻邊凹模的兩側分別設有一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的兩側面圍成的夾角為所述側翻邊凹模的圓心角,所述下限位槽的寬度大于所述上限位板的寬度,所述上限位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模座上,所述上限位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上限位槽內。
優(yōu)選地,在在所述凸模座與所述水平部上平放有一蓋板;所述凹模座的底部固定有一上氮氣彈簧,所述上氮氣彈簧的伸縮端作用在所述蓋板上。
優(yōu)選地,還包括下氮氣彈簧,在所述凸模座頂部遠離所述側翻邊凸模的一側縱向的設有一安裝槽,所述下氮氣彈簧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所述下氮氣彈簧的伸縮端作用在所述蓋板的底部。
優(yōu)選地,還包括橫向設在所述側翻邊凸模兩側的下限位板,在所述側翻邊凹模的兩側分別設有一下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槽的寬度大于所述限位板的寬度,所述下限位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凸模座上,所述限位板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下限位槽內。
優(yōu)選地,所述圓心角具有預設角度。
優(yōu)選地,所述V型凸起兩側邊所成的夾角為銳角。
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過氣缸驅動側翻邊凹模順時針轉動,側翻邊凸模的V型缺口與側翻邊凹模V型凸起部壓緊配合,完成對料件的負角側翻邊,本方案中的旋轉側翻邊機構結構簡單,占用空間較小,制作成本較低,通過氣缸驅動即可完成側翻邊整形,調試方便,工作可靠。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雙動斜楔模具整形部分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旋轉側翻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剖視圖。
圖4為旋轉側翻邊機構初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旋轉側翻邊機構開始旋轉側翻邊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旋轉側翻邊機構旋轉側翻邊過程中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旋轉側翻邊機構旋轉側翻邊結束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旋轉側翻邊機構回程后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現有技術圖中:1a-側翻邊凸模 2a-上模座 3a-驅動斜導板 4a-斜楔上滑塊 5a-側翻邊凹模 6a-壓料芯 7a-斜楔驅動座 8a-限位塊 9a-導板 10a-回程氮氣缸 11a-下模座 12a-從動斜導板 13a-斜楔滑車
本實施例圖中:1-側翻邊凹模 2-凹模座 3-上限位板;4-固定軸5-氣缸;6-固定臂;7-活動臂;8-上氮氣彈簧;9-上調整鍵;10-上模座;11-側翻邊凸模 12-下限位板 13-凸模座 14-蓋板 15-下氮氣彈簧 16-下調整鍵 17-下模座 18-料片 19-壓料芯 20-上限位槽 21-下限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如圖2-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轉側翻邊機構,其安裝在模具的一側,本實施例中,旋轉側翻邊機構主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
其中,上部分主要包括:凹模座2,其固定在上模座10的底部,用于固定側翻邊凹模1;凹模座2上橫向的開設有用于安裝側翻邊凹模1的第一固定槽,在凹模座2與上模座10間還可安放一上調整鍵9,上調整鍵9用于調整凹模座2在上模座10上的左右位置;
側翻邊凹模1,其為柱形結構,側翻邊凹模1轉動安裝在第一固定槽內,側翻邊凹模1朝向料片18的一側橫向的設有一V型缺口,其用于壓緊料片的頂部,采用V型缺口出于針對負角側翻邊考慮。
下部分主要包括:凸模座13,其固定在下模座17的頂部,用于固定側翻邊凸模11,在凸模座13上橫向的開設有一用于安裝側翻邊凸模11的第二固定槽,在凸模座13與下模座17間還可安放一下調整鍵16,下調整鍵16用于調整凸模座13在下模座17上的左右位置。
側翻邊凸模11,其為柱形結構,側翻邊凸模11轉動安裝在第二固定槽內,沿側翻邊凸模11朝向側翻邊凹模1的一側向內切削形成一Z型斷面,Z型斷面包括頂部與V型缺口相配的V型凸起部和底部的水平定位部,V型凸起部用于與V型缺口配合,完成料片18側整形;其中,V型凸起兩側邊所成的夾角為銳角,以實現料件的負角整形,水平定位部用于定位V型凸起部,防止其側翻邊中發(fā)生運動。
驅動部分,驅動部分用于驅動旋轉側翻邊機構運動,完成負角側翻邊,其主要包括:氣缸5,其設在側翻邊凹模1的底部背向V型缺口的一側,用于驅動側翻邊凹模1轉動,氣缸5的尾部固定在凹模座2上,氣缸5的伸縮端與側翻邊凹模1相連,其中,氣缸5驅動側翻邊凹模1順時針轉動,V型缺口與所述V型凸起部壓緊配合,完成對料件的負角側翻邊,本方案中的側翻邊機構結構簡單,占用空間較小,制作成本較低,通過氣缸驅動即可完成側翻邊整形,調試方便,工作可靠。
本實施例中,氣缸5沿壓料方向傾斜布置,氣缸5的尾部與凹模座2轉動相連,氣缸5的伸縮端與側翻邊凹模1轉動相連,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軸4固定在凹模座2上,氣缸5尾部與固定軸4相連,尾部可繞著固定軸4旋轉,活動臂7固定在氣缸5伸縮端上可和氣缸5的伸縮端一起運動,固定臂6固定在側翻邊凹模1上,活動臂7與固定臂6相連,可互相轉動,也即氣缸的兩端均可轉動,與側翻邊凹模1同步運動,使得側翻邊工作過程更平穩(wěn),順暢。
為了更好的完成對側翻邊凸模的限位,以防止其在工作過程中晃動,在上模座10與側翻邊凸模11的水平部上還平放有一蓋板14;相應的,凹模座2的底部固定有一上氮氣彈簧8,上氮氣彈簧8的伸縮端作用在蓋板14上,通過上氮氣彈簧8驅動蓋板14壓緊水平部,避免其在工作時側翻邊凸模11繼續(xù)轉動,選擇上氮氣彈簧8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方便卸料,工作完成后,上氮氣彈簧8回縮,可輕松實現蓋板14的取出,此時,蓋板14的壓緊作用不在,人工轉動側翻邊凸模,完成板料的下件。進一步改進地,還可采用一下氮氣彈簧,以期實現蓋板和側翻邊凸模的自動復位,其中,在凸模座13頂部遠離側翻邊凸模11的一側縱向的設有一安裝槽,下氮氣彈簧15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下氮氣彈簧15的伸縮端作用在蓋板14的底部,復位時,下氮氣彈簧15推動蓋板14的一側向上翹起,其另一側作用在側翻邊凸模11的水平部上,并驅動側翻邊凸模11轉動,完成側翻邊后板料的卸料。需要說明是,在本方案中,上限位彈簧8及下限位彈簧15與蓋板14接觸的伸縮端均為球形,以避免其作用蓋板時對蓋板表面造成損壞。
下半部分還包括橫向設在所述側翻邊凸模11兩側的下限位板12,下限位板12用于控制側翻邊凸模11不能在軸向轉動;其中,在所述側翻邊凸模的兩側分別設有一下限位槽21,各下限位槽21的寬度大于所述下限位板12的寬度,以確保其能完成卸料,下限位板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凸模座上,下限位板1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下限位槽21內。
相應的,上半部分還包括橫向設在側翻邊凹模兩側的上限位板3,在側翻邊凹模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上限位槽20,各上限位槽20的兩側面圍成的夾角為側翻邊凹模1的圓心角,在制作時,上限位槽20上兩側面圍成的圓心角具有預設角度,以期實現對側翻邊凹模1轉動角度的限制;其中,上限位槽20的寬度大于所述上限位板3的寬度,上限位板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凸模座13上,所述上限位板3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上限位槽20內,使用時,上限位板3與上限位槽20的頂部側面接觸時,為側翻邊工作時轉動最大角度,如圖7所示;上限位板與上下圍槽底部側面接觸時,為卸料狀態(tài),如圖5所示。
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側翻邊機構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初始狀態(tài):如圖4所示,上模座上氮氣彈簧8不受力為原始長度狀態(tài),氣缸5帶動側翻邊凹模1位于如圖4初始狀態(tài),此時上限位板3與側翻邊凹模1的上限位槽20右邊限位面接觸。下模下氮氣彈簧15推動蓋板14帶動側翻邊凸模11旋轉到側翻邊凸模11下限位槽上方限位面與下限位板接觸位置。此時將料片18放置在凸模座13上定位,壓料芯19壓住料片18。
下模復位狀態(tài):如圖5所示,隨著上模座10下行,上氮氣彈簧8對蓋板14施加壓力且下氮氣彈簧15壓縮,至側翻邊凸模11旋轉到側翻邊凸模11的下限位槽21下方限位面與下限位板12接觸位置,且蓋板14與凸模座13接觸,此時側翻邊凸模11頂部形面與凸模座13頂部形面平齊,且與料片18接觸,下模座17完成復位,然后壓料芯19壓住料片18。
旋轉側翻邊狀態(tài):如圖6-7所示,上模座10下行,側翻邊凹模1接觸料片18開始側翻邊,需保證側翻邊凹模1兩觸料點同時接觸料片18。上模座繼續(xù)下行,側翻邊凹模1在上模座力的作用下在旋凹模座2內旋轉并將料片18側翻邊成產品負角狀態(tài)。此過程中側翻邊凹模1的旋轉帶動固定臂6一起旋轉同時帶動活動臂7及氣缸5的伸縮端向外運動,上氮氣彈簧8繼續(xù)壓縮。至上限位槽20左邊限位面與上限位板3接觸,此時旋轉側翻邊結束,模具到底。
回程狀態(tài):如圖8所示,上模座10具上行,壓料板芯9上行,上氮氣彈簧8及下氮氣彈簧15壓力釋放恢復彈簧原長,下模座的下氮氣彈簧15將蓋板14頂起,帶動側翻邊凸模11在凸模座13內旋轉到側翻邊凸模11的下限位槽21上方限位面與下限位板12接觸位置,此時側翻邊凸模11翻邊處負角旋轉成非負角,保證側翻邊后帶負角的零件能從下模中順利取出。
氣缸5接入空氣將氣缸活塞收縮到原始狀態(tài),并帶動固定臂6及側翻邊凹模1旋轉到上限位槽20右邊限位面與上限位板3接觸,上模部分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
如此完成一個旋轉側翻邊過程。
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