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模具。該模具用于成形V法造型用的石膏模樣,模具包括:頂板(10);底板(20),底板(20)與頂板(10)相對設置;模壁(50),模壁(50)設置在頂板(10)與底板(20)之間,模壁(50)具有型腔;以及預埋針(40),預埋針(40)設置在頂板(10)上并穿設在型腔中,預埋針(40)用于形成石膏模樣的通氣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可以方便在模樣的成型過程中形成通氣孔,簡化工藝。
【專利說明】模具【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模型制造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模具。
【背景技術】
[0002]V法造型法由于在造型過程中使用干砂,容易起模且簡化了砂處理工藝,舊砂回收率高達95%以上,在鑄造業(yè)中已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應用。目前在制備V法造型用的模樣時大多采用木材或金屬作為原材料,在制備模樣的過程中,要在模樣上加工出直徑不大于2毫米、孔間距不大于50毫米的通氣孔,木材加工雖然相對簡單,但是我國的森林資源有限,木材在鑄造業(yè)中大量使用無疑會造成巨大浪費,而金屬表面加工不大于2毫米的孔又十分困難。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模具,可以方便在模樣的成型過程中形成通氣孔。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模具,模具用于成形V法造型用的石膏模樣,模具包括:頂板;底板,底板與頂板相對設置;模壁,模壁設置在頂板與底板之間,模壁具有型腔;以及預埋針,預埋針設置在頂板上并穿設在型腔中,預埋針用于形成石膏模樣的通氣孔。
[0005]進一步地,頂板具有均勻間隔布置的多個通孔;底板具有均勻間隔布置的多個定位孔,多個定位孔與多個通孔一一對應;預埋針可拆卸地穿設在相對應的通孔與定位孔中,并與底板垂直。
[0006]進一步地,預埋針的一端具有止擋部,止擋部與頂板背向型腔的側面止擋配合。
[0007]進一步地,預埋針的端部為T形結構或X形結構,T形結構或X形結構作為止擋部。
[0008]進一步地,模具還包括導向裝置,頂板沿導向裝置可運動地設置,以使預埋針保持與底板垂直。
[0009]進一步地,導向裝置包括至少一對導向桿,至少一對導向桿中的每對導向桿分別垂直于底板并沿頂板的對角方向布置。
[0010]進一步地,模壁包括圍設形成型腔的四個側板,四個側板之間的相對位置可調整地設置,以調節(jié)型腔的容積。
[0011]進一步地,模具還包括緊固組件,緊固組件包括:連接件,包括垂直連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別與四個側板中相鄰的兩個側板一一對應連接;以及緊固螺釘,緊固螺釘固定在第一段、第二段和兩個側板上。
[0012]進一步地,四個側板中的至少一個側板具有向遠離型腔方向延伸的突出部,突出部與四個側板中相鄰的側板圍設形成與型腔連通的澆口。
[0013]進一步地,突出部包括:第一折板段,第一折板段與相鄰的側板平行并向遠離型腔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折板段,第二折板段垂直固定連接在第一折板段的延伸端。
[0014]應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在頂板與底板之間設置預埋針,預埋針穿過型腔,當形成模樣的材料進入型腔中成型時,由于預埋針的阻擋,當預埋針拔出后,會圍繞預埋針形成通氣孔,通氣孔的形成過程較為簡單,且無需后續(xù)加工,省時省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6]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模具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18]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模具,用于制備V法造型用的石膏模樣,包括頂板10、底板20、模壁50以及預埋針40,在制備石膏模樣時,頂板10與底板20相對布置,模壁50設置在頂板10與底板20之間,模壁50具有用于成型的型腔,合模后頂板10和底板20將型腔封閉以制備符合要求的石膏模樣,預埋針40設置在頂壁上且貫穿型腔,將石膏漿料灌入型腔后,在初凝狀態(tài)下將預埋針40拔出,就會在初凝的石膏漿料上形成通孔,該通孔作為最終成型的石膏模樣的通氣孔,工藝簡單,無需后續(xù)加工,省時省力。采用石膏替代木材、金屬作為制備模樣的原材料,成型和加工都很容易,節(jié)約了木材,也省去了在金屬表面加工微小孔徑的困難。
[0019]預埋針40的材料要選擇不與石膏漿料發(fā)生反應、耐磨損、耐腐蝕、表面光滑且易于取出的金屬、塑料或復合材料中的一種。
[0020]V法造型的石膏模樣要求通氣孔間距不大于50毫米,所以優(yōu)選地,預埋針40可拆卸地設置在頂板10上,可以根據需要調節(jié)相鄰兩個預埋針40之間的間距,進而調節(jié)通氣孔間距,適應性更強。具體為,頂板10具有多個通孔11,多個通孔11之間均勻間隔布置。通孔11的布置方式可以是圖1所示的陣列式,任意相鄰兩個通孔11之間的距離相同,例如為5毫米,這樣可以滿足孔間距為5毫米的倍數(shù)的要求。相應地,底板20上開設多個定位孔21,多個定位孔21與頂板10的多個通孔11 一一對應布置,每個預埋針40可以穿過相對應的通孔11以及定位孔21,實現(xiàn)對型腔的貫穿。定位孔21可以是盲孔,方便固定預埋針40。
[0021]當然,頂板10的通孔11以及底板20的定位孔21的布置方式不限于圖1中所示的陣列式,也可以是其他排布方式,應該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
[0022]V法造型的石膏模樣還要求通氣孔直徑的范圍在0.2毫米到2毫米之間,所以優(yōu)選地,頂板10的通孔11直徑以及底板20的定位孔21直徑均為2毫米,則小于2毫米的預埋針40也能插入型腔中,制備石膏模樣時可以根據需要更換直徑符合要求的預埋針40,提高模具的適用范圍。
[0023]預埋針40在石膏漿料初凝時要及時拔出型腔,而石膏漿料的初凝時間又比較短,所以,為了更加快捷方便地拔出預埋針40,優(yōu)選地,預埋針40的一端具有止擋部,用于與頂板10背向型腔的側面止擋配合。向型腔中穿設預埋針40時,止擋部擋在頂板10外,當需要拔出預埋針40時,只要向上提起頂板10,所有的預埋針40就會很快捷地被拔出來,省時省力。[0024]進一步優(yōu)選地,止擋部為可以防止預埋針40從頂板10上脫出的形狀,如T形或X形,只要其寬度大于頂板10上的通孔11即可。
[0025]預埋針40在型腔中要保證垂直于底板20才能形成符合要求的通氣孔,所以優(yōu)選地,頂板10上的任意一個通孔11與相對應的底板20上的定位孔21上下對正,即通孔11的中心與定位孔21的中心的連線垂直于底板20。同時為了保證預埋針40在拔出過程中始終保持垂直于底板20,模具還包括導向裝置,導向裝置具有垂直于底板20的滑道,當拔出預埋針40時,頂板10沿滑道運動,使預埋針40在整個拔出過程中始終垂直于底板20,以生成符合要求的通氣孔。
[0026]導向裝置可以是四個導向桿30,組裝時,四個導向桿30--對應地穿設在頂板10
的四個直角處并垂直固定在底板20上,導向桿30的外周面作為滑道,底板20可以設置安裝孔或安裝套來安裝導向桿30,或直接將導向桿30固定在底板20上,能夠確保安裝預埋針40時與底板20的垂直度。抬起頂板10時,頂板10沿著導向桿30向上運動,不會產生位置的偏移,能夠確保預埋針40始終垂直于底板20。
[0027]當然,這里導向裝置不限于四個導向桿30,最少只要一對沿頂板10的對角布置的導向桿30就可以起到導向和定位的作用,四個導向桿30只是使作用的效果更好。
[0028]為了使模具適應不同造型的模樣,優(yōu)選地,模壁50為可拆卸的結構,可以調節(jié)型腔的大小。具體地,模壁50包括四個側板51,四個側板51圍設形成型腔,通過調節(jié)四個側板51之間的相對位置可以調節(jié)型腔的大小。
[0029]四個側板51之間的相對固定通過緊固組件70實現(xiàn),優(yōu)選地,緊固組件70包括連接件71以及緊固螺釘72,連接件71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垂直固定連接形成L形結構,其中每個連接件71的第一段通過緊固螺釘72固定在一個側板51上,第二段通過另外的緊固螺釘72固定在相鄰的側板51上,使相鄰的兩個側板51相對固定,需要調節(jié)型腔時,只要將緊固螺釘72拆下就可以調節(jié)四個側板51之間的相對位置。
[0030]這里可以設計多組模壁50,每組模壁50包括形成一個完整型腔的四個側板51,各組模壁50的高度不一致,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高度的模壁50形成符合要求的型腔。
[0031]在石膏模樣成型過程中,需要從澆口 60向型腔內灌注石膏漿料,優(yōu)選地,澆口 60形成在型腔的周向,而不是形成在型腔的頂部,倒入混合好的石膏漿料時,從側面倒入型腔,減少直接從頂部倒入時對預埋針40的沖擊。具體地,四個側板51中的至少一個側板51具有一個突出部,該突出部向遠離型腔的方向延伸,在這個突出部與相鄰的側板51之間圍設形成了澆口 60,結構簡單便于操作。
[0032]結合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突出部包括形成在側板51 一端的第一折板段511和第二折板段512,其中第一折板段511與相鄰的側板51平行且向遠離型腔的方向延伸,第二折板段512與第一折板段511的延伸端垂直固定連接,使第一折板段511、第二折板段512以及相鄰的側板51之間圍設形成澆口 60。
[0033]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方案的模具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
[0034]實施例1
[0035]1、預埋針40材料選用不銹鋼,直徑為I毫米。
[0036]2、頂板10的通孔11間距為20毫米,底板20的定位孔21間距為20毫米。
[0037]3、將直徑I毫米的預埋針40先穿過頂板10的通孔11,然后下端插入底板20的對應的定位孔21中,將頂板10套在導向桿30上,然后根據模樣大小調節(jié)側板51,將型腔調節(jié)為長200毫米、寬200毫米、高200毫米的尺寸后固定四個側板51,然后合模。
[0038]4、將配置好的石膏漿料由澆口 60倒入型腔內并輕微震動模具。
[0039]5、在石膏漿料初凝時將頂板10沿導向桿30向上提起,拔出預埋針40。
[0040]6、在石膏漿料定型后拆開四個側板51,取出石膏模樣。
[0041]實施例2
[0042]1、預埋針40材料選用不銹鋼,直徑為2毫米。
[0043]2、頂板10的通孔11間距為40毫米,底板20的定位孔21間距為40毫米。
[0044]3、將直徑2毫米的預埋針40先穿過頂板10的通孔11,然后下端插入底板20的對應的定位孔21中,將頂板10套在導向桿30上,然后根據模樣大小調節(jié)側板51,將型腔調節(jié)為長400毫米、寬300毫米、高150毫米的尺寸后固定四個側板51,然后合模。
[0045]4、將配置好的石膏漿料由澆口 60倒入型腔內并輕微震動模具。
[0046]5、在石膏漿料初凝時將頂板10沿導向桿30向上提起,拔出預埋針40。
[0047]6、在石膏漿料定型后拆開四個側板51,取出石膏模樣。
[0048]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
[0049]1、利用石膏漿料替代木材或金屬,節(jié)約資源且成型簡單,易于加工。
[0050]2、石膏模樣的通氣孔是在成型過程中形成,無需后續(xù)加工,省時省力。
[0051]3、型腔大小可以調整,適用范圍更廣。
[0052]4、澆口形成在型腔的周向,石膏漿料從側面灌入型腔,不會對預埋針造成沖擊,確保成型效果。
[005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用于成形V法造型用的石膏模樣,所述模具包括: 頂板(10); 底板(20),所述底板(20)與所述頂板(10)相對設置; 模壁(50 ),所述模壁(50 )設置在所述頂板(10 )與所述底板(20 )之間,所述模壁(50 )具有型腔;以及 預埋針(40),所述預埋針(40)設置在所述頂板(10)上并穿設在所述型腔中,所述預埋針(40 )用于形成所述石膏模樣的通氣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板(10 )具有均勻間隔布置的多個通孔(11); 所述底板(20)具有均勻間隔布置的多個定位孔(21),所述多個定位孔(21)與所述多個通孔(11)——對應; 所述預埋針(40)可拆卸地穿設在相對應的通孔(11)與定位孔(21)中,并與所述底板(20)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針(40)的一端具有止擋部,所述止擋部與所述頂板(10)背向所述型腔的側面止擋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針(40)的端部為T形結構或X形結構,所述T形結構或所述X形結構作為所述止擋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還包括導向裝置,所述頂板(10)沿所述導向裝置可運動地設置,以使所述預埋針(40)保持與所述底板(20)垂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至少一對導向桿(30),所述至少一對導向桿(30)中的每對導向桿(30)分別垂直于所述底板(20)并沿所述頂板(10)的對角方向布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壁(50)包括圍設形成所述型腔的四個側板(51),所述四個側板(51)之間的相對位置可調整地設置,以調節(jié)所述型腔的容積。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還包括緊固組件(70),所述緊固組件(70)包括: 連接件(71),包括垂直連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別與所述四個側板(51)中相鄰的兩個側板(51)—一對應連接;以及 緊固螺釘(72),所述緊固螺釘(72)固定在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兩個側板(51)上。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個側板(51)中的至少一個側板(51)具有向遠離所述型腔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四個側板(51)中相鄰的側板(52)圍設形成與所述型腔連通的澆口(60)。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包括: 第一折板段(511),所述第一折板段(511)與所述相鄰的側板(51)平行并向遠離所述型腔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折板段(512),所述第二折板段(512)垂直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折板段(511)的延伸端。
【文檔編號】B22C9/03GK103691878SQ20131074680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單忠德, 王永威, 戎文娟, 王振楠, 戰(zhàn)麗 申請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