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專用防滑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輪胎,特別是一種汽車專用防滑輪胎。
背景技術:
為防止汽車在冰雪地面或沙漠表面因打滑而無法前行,眾人多采用二種方法—— 防滑鏈(金屬材料制成)和防滑套(用非金屬材料諸如塑料,橡膠等制成),防滑鏈只適用于雪地,而冰面往往難以勝任,而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棘爪狀輪胎表面防滑套(本人于 2011年1月19日獲批此項專利)雖然能完全具有在冰層表面行進的功能,但制造工藝要比現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復雜,且材料成本也高。而本發(fā)明則是將防滑裝置和汽車輪胎直接結構成一體,只要改變鋸齒狀防滑楔鉤的齒頂方向就可實現在冰面(含沙面)或一般路面行駛的功能,所用材料基本上是鋼板和橡膠遠比防滑套所用材料成本低,且工藝也簡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正是針對現汽車輪胎表面防滑裝置所存在的問題,而特提供了一種汽車專用防滑輪胎,也就是將原須分別多家制造然后組合裝配的產品,現在基本上就由輪胎制造商一家生產即可完成,而且工藝簡單,成本低,很容易大批量生產。本發(fā)明“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其上主要有特制模壓成型的輪胎和鋸齒狀防滑楔鉤兩主要部件組成,防滑楔鉤在輪胎表面上的布局和數量是因輪胎的周長和寬度不同而各異,為了固定鋸齒狀防滑楔鉤,特將輪胎的表面壓注成相應的凹凸溝槽狀,溝槽的內表面尺寸和鋸齒狀防滑楔鉤的外表面尺寸是過渡配合鋸齒狀防滑楔鉤另一端通過軸套與兩頭壓埋在輪胎內的軸相連接,在外力的的作用下防滑楔鉤既能牢固地定位,同時也能被撬動。當車行進在冰雪路面時防滑楔鉤的齒頂向上,易于楔入到冰層內(含沙面)以增加阻力,迫使輪胎不能打滑,而當汽車行駛在一般路面時可用蓋錐之類的工具將其撬起并沿軸旋轉180 度,讓鋸齒狀防滑楔鉤的齒頂向下,且埋壓在預制好的輪胎表面的溝槽內,以使安裝有鋸齒狀防滑楔鉤的汽車和一般汽車一樣可照常行進。
四
圖1是本發(fā)明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的局部剖主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的局部剖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的局部剖的左側視圖。圖1中1、輪胎;2、輪胎局部剖;3、鋸齒狀防滑楔鉤剖視圖;4、軸;5、鋸齒狀防滑楔鉤的旋轉套;6、鋸齒狀防滑楔鉤旋轉180°后的假想位置圖;7、鋸齒狀防滑楔鉤的向視圖;8、輪輞;9、輪轂。圖2中10、鋸齒狀防滑楔鉤的俯視圖;11、鋸齒狀防滑楔鉤反轉180°后的俯視圖;12、兩頭固定在輪胎內的軸;13、鋸齒狀防滑楔鉤的俯視圖。
圖3中14、鋸齒狀防滑楔鉤的左側向視圖。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汽車專用防滑輪胎作進一步說明圖1中在輪胎(1)外環(huán)頂面根據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外形,預模壓成與其相適應的凹凸溝槽狀,這些溝槽的內表面和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外表面為過渡配合,當汽車行進在冰面時,將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齒頂向上,由于制造防滑楔鉤材料的硬度和剛性都較強再加上汽車本身重量所以鋸齒狀防滑狀楔鉤C3)的齒頂端就很容易楔入冰層(含沙面),因而就極大地增加了輪胎表面和冰面的磨擦力,從而克服了輪胎在冰面因打滑而不能前行的困難。而當汽車越過了冰雪路面后,為減少阻力,可用蓋錐之類的工具將防滑楔鉤撬起并沿軸(4)旋轉180°,使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頂端沖下,由于在加工輪胎胎面時已充分考慮到齒的高度和寬度,所以決不會出現楔鉤的鋸齒頂端札穿輪胎內胎的現象發(fā)生,正由于將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頂端收入到輪胎(1)內,所以此時的輪胎就和運行在一般路面上的汽車輪胎一樣可正常行駛。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其上主要有鋸齒狀防滑楔鉤C3)和具有與鋸齒狀防滑楔鉤 (3)相適應的凹凸溝槽的輪胎(1)所組成。其特征是鋸齒狀防滑楔鉤(3)的外表面尺寸和與其相配合的輪胎(1)上的凹凸溝槽的內表面尺寸是過渡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其特片是鋸齒狀防滑楔鉤C3)—端是尖銳的鋸齒而另一端通過旋轉套(5)與二頭壓埋在輪胎內的軸(4)相連接,并可沿軸(4) 旋轉180度,使齒頂端埋壓在輪胎(1)表面的溝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其特征是鋸齒狀防滑楔鉤C3)在輪胎表面的布局和數量由輪胎的周長和寬度的大小來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鋸齒狀防滑楔鉤C3)所用的材料可以是金屬也可以是工程塑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汽車專用防滑輪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方便、防滑效果好的汽車專用防滑輪胎,其上主要有鋸齒狀防滑楔鉤和與防滑楔鉤相連結的軸以及與鋸齒狀防滑楔鉤外形相適應的輪胎凹凸溝槽構成。鋸齒狀防滑楔鉤的齒頂端可沖上也可旋轉180度沖下,當汽車在冰面行走時齒頂端沖上,在一般路面行走時齒頂端沖下,從而保證汽車既可以在冰雪路面(含在沙漠表面)也可在正常路面行駛。
文檔編號B60C11/14GK102180066SQ201110104470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麥永光 申請人:麥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