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發(fā)明涉及各種用等排量的雙手動變量泵驅動雙液壓馬達,并分別作為左、右側行走驅動的動力源的行走機械及其行走操縱機構,特別涉及一種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
【背景技術】
:
[0002]由同一發(fā)動機以相同的速比驅動等排量的二個手動變量泵,再分別驅動二個液壓馬達,并將其作為左、右側行走驅動的動力源,在收割機等履帶牽引之行走機械中很常見。通常,用雙手操縱兩個操縱桿實現(xiàn)對行走速度和轉向的操控。為了在大多數(shù)時間,能只用一只手操控,于是便有了本解決方案。
【發(fā)明內容】
:
[0003]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所述行走裝置由同一發(fā)動機以相同的速比驅動等排量的二個變量泵,再分別驅動二個液壓馬達,并將其作為左、右側行走驅動的動力源;所述行走操縱機構由部件L和部件R組成的二個變量操作部件分別帶動雙變量泵之變量機構實現(xiàn)變量,另有速度操縱桿操控所述部件L和所述部件R,其特征在于:
[0004]所述部件L和所述部件R及所述速度操縱桿分別由轉動副以同一中心線擺動,所述速度操縱桿之中心線與所述擺動中心線正交并居中于所述部件L、部件R之間。
[0005]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06]所述速度操縱桿與一個轉向齒輪連成一體,所述部件L與部件R分別裝有大齒輪的一部分并相對布置,與所述轉向齒輪相哨合;
[0007]所述速度操縱桿的擺動通過轉向齒輪嚙合的大齒輪,帶動所述部件L與所述部件R作同角度的擺動;
[0008]所述轉向齒輪的轉動,通過轉向齒輪嚙合的大齒輪,帶動所述部件L與所述部件R作相反方向的擺動。
[0009]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10]所述轉向齒輪及嚙合的大齒輪均為傘齒輪。
[0011]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12]所述速度操縱桿與一個聯(lián)動套構成轉動副,所述部件L與所述部件R上分別裝有桿,這二桿為聯(lián)動套上的長槽所包含;
[0013]所述速度操縱桿的擺動,通過所述聯(lián)動套,帶動部件所述L與所述部件R作同角度的擺動;
[0014]所述聯(lián)動套的轉動,帶動所述部件L與所述部件R作相反方向的擺動。
[0015]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16]所述聯(lián)動套與一轉向操縱臂連接,所述操縱臂擺動中心線即所述聯(lián)動套與所述速度操縱桿配合構成的轉動副的中心線。
[0017]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18]所述轉向操縱臂與所述聯(lián)動套的連接構成轉動副,其轉動中心線與所述速度操縱桿的中心線正交;
[0019]所述轉向操縱臂中空,當轉向所述操縱臂向速度操縱桿轉動,其中空容積包含容速度操縱桿。
[0020]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21]所述轉向齒輪或所述聯(lián)動套由彈性元件提供平衡力,在轉向操縱力消失后,恢復轉向齒輪或聯(lián)動套對部件L、部件R均等的作用力。
[0022]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23]所述速度操縱桿在所述速度操縱桿擺動平面內擺動時,設有與其相配的止口對其定位。
[0024]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25]所述雙變量泵包括部件L和部件R 二個變量操作部件,分別與所述雙變量泵的變量信號的第一、第二輸入軸固定連接,且第一、第二輸入軸的軸線處同一直線上,當所述部件L、部件R前后擺動一個角度時,分別帶動第一、第二輸入軸轉動相同角度。
[0026]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27]所述雙變量泵的包括用以輸入兩個變量信號的第一、第二輸入軸,所述第一、第二輸入軸的軸線相互平行,所述部件L和部件R均與所述手動變量信號輸入軸之一相配合,所述部件L和部件R的其中之一與所述第一、第二輸入軸的其中之一固定連接,當所述部件L前后擺動一定角度時,所述第一輸入軸轉動同樣的角度;所述部件R與所述第一輸入軸作動配合,與所述第一輸入軸構成轉動副;所述第二輸入軸上也固定連接著一個第三擺動桿,所述第三擺動桿通過一個連桿與所述部件R連接,所述部件R、所述連桿、所述第三擺動桿及將第一輸入、第二輸入軸定位的泵體等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桿機構,當所述部件R擺動一定角度時,牽動連桿,帶動第三擺動桿擺動,使第二輸入軸也轉動相同的角度。
[0028]比較好的是,本發(fā)明揭示的行走裝置的行走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0029]所述雙變量泵的二個變量信號第一、第二輸入軸之軸線相互平行而處同一基準平面內,所述部件L、部件R之轉動軸之軸線與該基準平面平行,且所述部件L、部件R上分別裝有左、右撥叉,所述左、右撥叉之槽內分別含有左、右撥桿之一端,左、右撥桿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雙變量泵的第一、第二輸入軸固定連接;當所述雙變量泵均處零排量時,所述左、右撥桿之軸線與前述基準平面夾角相等;所述第一、第二輸入軸的軸心分別與相應的撥叉之中心平面的距離為al,a2,所述變量操作部件之轉動軸之軸線與所述左、右撥桿中心線所在之轉動平面的距離為bl,b2,須al/a2=bl/b2。
[0030]這樣,二操作部件的轉動角度相等時,前述雙變量泵之變量信號輸入軸之轉動角度也相等;這就為雙變量泵之變量信號輸入軸之軸線相互平行但與變量操作部件擺動中心線都垂直的布置情況,也提供了實現(xiàn)前述諸優(yōu)點的解決方案。
【附圖說明】
:
[0031]下面,參照附圖,對于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而言,從對本發(fā)明的詳細描述中,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顯而易見。
[0032]圖1 (I)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原理概圖;
[0033]圖1 (2)是圖1 (I)中的A-A剖視斷面示意圖;
[0034]圖2 (I)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之原理概圖;
[0035]圖2 (2)是圖2 (I)中的A-A剖視圖;
[0036]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之原理概圖;
[0037]圖4 (I)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之原理概圖;
[0038]圖4 (2)是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之另外一種實施方案的原理概圖。
[0039]附圖標記:
[0040]左泵1.1,2.1,3.1
[0041]右泵1.2,2.2,3.2
[0042]變量信號輸入軸1.1.1,1.2.1,2.1.1,2.2.1,3.1.1,3.2.1,4.1.1,4.2.1
[0043]部件L 1.3,2.3,3.3
[0044]部件R 1.4,2.4,3.4
[0045]大傘齒輪的局部1.3.1, 1.4.1
[0046]速度操縱桿1.5,2.5,
[0047]桿座1.5.1
[0048]桿身1.5.2
[0049]桿帽1.5.3
[0050]定位螺釘1.5.1.1
[0051]定位銷1.5.3.1
[0052]轉向傘齒輪1.6
[0053]弧狀面板1.7,2.11
[0054]定位齒條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