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發(fā)揮優(yōu)秀的雪上性能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0002] 下述專利文獻1提出了特定中央橫溝的傾斜角度以及溝深的充氣輪胎。該充氣輪 胎的中央橫溝維持陸地部的剛性并且發(fā)揮雪柱剪斷力,從而兼顧操縱穩(wěn)定性與雪上性能。
[0003] 然而,專利文獻1的充氣輪胎的中央橫溝連通于胎肩主溝的內側頂部與外側頂部 之間。對于這種輪胎而言,在雪上行駛時,胎肩主溝以及中央橫溝分別獨立地形成雪柱,從 而存在未充分地壓固各溝內的雪的趨勢。
[0004]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22424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5] 本發(fā)明是鑒于如上的實際情況而產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夠發(fā)揮優(yōu)秀的雪上 性能的充氣輪胎。
[0006]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在胎面部設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側沿輪胎周向連續(xù) 地鋸齒形地延伸的胎肩主溝、從上述胎肩主溝向輪胎軸向外側延伸的胎肩橫溝、以及從上 述胎肩主溝向輪胎軸向內側延伸的中央橫溝,該充氣輪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肩主溝包括 向輪胎軸向內側凸出的內側頂部,上述中央橫溝包括第1溝部、第2溝部、以及上述第1溝 部與上述第2溝部合流而成的合流部,上述中央橫溝的合流部與上述胎肩主溝的包括上述 內側頂部的位置連通,使上述胎肩橫溝向輪胎軸向內側延長而成的延長部與上述合流部的 至少一部分相交。
[0007]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為,上述胎肩主溝的輪胎軸向外側的溝緣具有在上 述內側頂部向輪胎軸向內側凸出的頂點,上述胎肩橫溝在與上述頂點錯開的位置與上述胎 肩主溝連通。
[0008]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為,上述合流部具有輪胎周向的溝寬,上述延長部與 上述合流部的上述溝寬的一半以下的部分相交。
[0009]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為,上述胎肩橫溝包括從上述胎肩主溝沿輪胎軸向 延伸的內側部、和與上述內側部相連并具有比上述內側部大的溝寬的外側部。
[0010]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為,上述內側部以及上述外側部相對于輪胎軸向具 有相互不同的角度,上述內側部與上述外側部相對于輪胎軸向的角度差為5~10°。
[0011]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為,輪胎赤道至上述胎肩主溝的中心線的距離為輪 胎赤道至上述胎面接地端的胎面半寬度的0. 4~0. 6倍。
[0012]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在胎面部設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側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地鋸齒 形地延伸的胎肩主溝、從胎肩主溝向輪胎軸向外側延伸的胎肩橫溝、以及從胎肩主溝向輪 胎軸向內側延伸的中央橫溝。
[0013] 胎肩主溝包括向輪胎軸向內側凸出的內側頂部。中央橫溝包括第1溝部、第2溝 部、以及第1溝部與第2溝部合流而成的合流部。中央橫溝的合流部與胎肩主溝的包括內 側頂部的位置連通。
[0014] 鋸齒形的胎肩主溝能夠通過行駛時的變形而將溝內的雪向內側頂部側強力地壓 縮。另一方面,由于在輪胎赤道側的陸地部作用有大的接地壓力,所以能夠將雪向輪胎軸向 外側推出。因此,中央橫溝有將第1溝部以及第2溝部內的雪向輪胎軸向外側引導的趨勢。 因此,相互連通的內側頂部以及合流部內的雪被強力地壓固,從而發(fā)揮大的雪柱剪斷力。
[0015] 使胎肩橫溝向輪胎軸向內側延長而成的延長部與中央橫溝的合流部的至少一部 分相交。這種胎肩主溝有利于進一步增大在內側頂部以及合流部形成的雪柱,進而發(fā)揮優(yōu) 秀的雪上性能。
【附圖說明】
[0016]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17] 圖2是圖1的中央陸地部的放大圖。
[0018] 圖3是圖2的中央橫溝的輪廓的放大圖。
[0019] 圖4是圖2的第1中央花紋塊的放大圖。
[0020] 圖5是圖2的第2中央花紋塊的放大圖。
[0021] 圖6是圖2的第3中央花紋塊的放大圖。
[0022] 圖7是胎肩陸地部的放大圖。
[0023]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24]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25] 圖10是比較例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26] 附圖標記說明:
[0027] 2…胎面部;3…胎肩主溝;13···中央橫溝;7…胎肩橫溝;8…內側頂部;14…第1 溝部;15…第2溝部;16…合流部;19…延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8]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9]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以下,有時簡稱為"輪胎"。)1的胎面部2的 展開圖。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1例如適合用作適于不平整地面行駛的SUV用。
[0030] 如圖1所示,在輪胎1的胎面部2設置有一對胎肩主溝3、3。
[0031] 各胎肩主溝3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側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地鋸齒形地延伸。
[0032] "胎面接地端Te"是對于安裝于正規(guī)輪輞(未圖示)并且填充有正規(guī)內壓而且無 負荷的正規(guī)狀態(tài)的輪胎1加載正規(guī)載荷并以〇°外傾角接地于平面時的輪胎軸向最外側的 接地位置。
[0033] "正規(guī)輪輞"是在包括輪胎所依據(jù)的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按每個輪胎規(guī)定該規(guī)格 的輪輞,例如若為JATMA則為"標準輪輞",若為TRA則為"Design Rim",若為ETRT0則為 "Measuring Rim"。
[0034] "正規(guī)內壓"是在包括輪胎所依據(jù)的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按每個輪胎規(guī)定各規(guī)格 的空氣壓力,若為JATMA則為"最高空氣壓力",若為TRA則為表"TIRE LOAD U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所記載的最大值,若為 ETRTO 則為 " INFLATION PRESSURE"。
[0035] "正規(guī)載荷"是在包括輪胎所依據(jù)的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按每個輪胎規(guī)定各規(guī)格的 載荷,若為JATMA則為"最大負載能力",若為TRA則為表"TIRE LOAD U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所記載的最大值,若為 ETRTO 則為 "LOAD CAPACITY"。
[0036] 胎肩主溝3例如通過沿輪胎周向交替設置相對于輪胎周向傾斜的第1胎肩主溝部 5、和與第1胎肩主溝部5反向地傾斜的第2胎肩主溝部6而形成。第2胎肩主溝部6例如 具有比第1胎肩主溝部5小的輪胎周向的長度。
[0037] 胎肩主溝3具有向輪胎軸向內側凸出的多個內側頂部8、和向輪胎軸向外側凸出 的多個外側頂部9。內側頂部8與外側頂部9沿輪胎周向交替設置。
[0038] 第1胎肩主溝部5以及第2胎肩主溝部6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θ 1例如為5~ 25°,更優(yōu)選為10~20°。這種第1胎肩主溝部5以及第2胎肩主溝部6的溝緣提高輪胎 周向的摩擦力、雪路以及冰上的牽引性能。
[0039] 胎肩主溝3的溝寬W1例如為胎面寬度TW的2. 5%~5. 0%。這種胎肩主溝3均 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與濕地性能。胎面寬度TW為上述正規(guī)狀態(tài)的輪胎1的 胎面接地端Te、Te間的輪胎軸向的距離。
[0040] 在用于SUV的輪胎的情況下,胎肩主溝3的溝深例如為5~15mm。
[0041] 這種鋸齒形的胎肩主溝3在行駛時與胎面部2的變形對應地在其長度方向壓縮變 形。由此,在雪上行駛時,胎肩主溝3內的雪向內側頂部8側或者外側頂部9側被強力壓縮, 從而獲得硬雪柱。因此,在雪上行駛時,本實施方式的輪胎生成大的雪柱剪斷力。
[0042] 為了進一步發(fā)揮上述的效果,輪胎赤道C至胎肩主溝3的中心線3c的輪胎軸向 的距離L1,優(yōu)選在上述正規(guī)狀態(tài)的輪胎赤道C至上述胎面接地端Te的胎面半寬度TWh的 0. 4~0. 6倍的范圍內沿輪胎周向增減。
[0043] 在胎面部2劃分有一對胎肩主溝3、3之間的中央陸地部10、和各胎肩主溝3的胎 面接地端Te側的胎肩陸地部11。
[0044] 圖2表示中央陸地部10的放大圖。如圖2所示,中央陸地部10由沿輪胎周向隔 開設置的多個中央橫溝13劃分。
[0045] 圖3表示中央橫溝13的輪廓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