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該充氣輪胎在保持高的濕地性能的同時均衡增強耐磨 性。
【背景技術】
[0002] 近年來對極好的濕地性能的充氣輪胎有很高的需求。為了增強充氣輪胎的濕地性 能,有人建議在胎面上形成具有更大體積的主凹槽和橫向凹槽。
[0003] 然而,如果充氣輪胎被構造成具有這樣的胎面花紋,例如該花紋的剛度減小而導 致耐磨性降低的問題會出現(xiàn)。
[0004] 現(xiàn)有技術公開物
[0005] 專利公報
[0006] 專利公報 I :JP2〇l2_l 163〇6Α
【發(fā)明內容】
[0007]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8] 本發(fā)明考慮到上述問題,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充氣輪胎,該充氣輪胎通過改善 與每個著陸部分交叉形成的橫向凹槽以在保持高濕地性能的同時均衡增強耐磨性。
[0009] 問題的解決方案
[0010]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面,充氣輪胎的胎面包含:第一胎面邊緣;多個主凹槽,每個主凹 槽在輪胎圓周方向上連續(xù)地延伸;多個著陸部分,著陸部分與主凹槽毗鄰;和橫向凹槽,橫 向凹槽與著陸部分交叉。著陸部分包含:第一著陸部分,該第一著陸部分具有第一胎面邊 緣;第二著陸部分,該第二著陸部分與第一著陸部分的內側相鄰;和第三著陸部分,該第三 著陸部分與第二著陸部分的內側相鄰。橫向凹槽包含分別設置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著陸部 分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橫向凹槽。每個橫向凹槽包含:外部,該外部從第一胎面邊緣側的著 陸外周延伸;和刀槽花紋部,該刀槽花紋部被連接到外部并且背離第一胎面邊緣側向另一 著陸外周延伸。橫向凹槽滿足以下公式⑴和(2)。
[0011] A1>A2>A3 (1)
[0012] B1〈B2〈B3 (2)
[0013] 參照標號表示如下:
[0014] Al~A3分別表示第一至第三橫向凹槽的外部的輪胎軸向長度。
[0015] Bl~B3分別表示第一至第三橫向凹槽的刀槽花紋的輪胎軸向長度。
[0016] 對于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第一胎面邊緣優(yōu)選被給定指定方向,以便在安裝時被定 位在車輛外側。
[0017]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第一橫向凹槽的刀槽花紋部和第二橫向凹槽的外部優(yōu)選 地當連接到第一著陸部分和第二著陸部分之間的主凹槽時平滑過渡;并且第二橫向凹槽的 刀槽花紋部和第三橫向凹槽的外部優(yōu)選地當連接到第二著陸部分和第三著陸部分之間的 主凹槽時平滑過渡。
[0018]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第一橫向凹槽的總數(shù)優(yōu)選與第二橫向凹槽的總數(shù)相同并 且大于第三橫向凹槽的總數(shù)。
[0019]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第一橫向凹槽相對于輪胎軸向方向的角度(Θ 1)、第二 橫向凹槽相對于輪胎軸向方向的角度(Θ 2)和第三橫向凹槽相對于輪胎軸向方向的角度 (Θ 3)優(yōu)選滿足以下公式(3)。
[0020] Θ 1< θ 2< Θ 3 ⑶
[0021]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具有第二胎面邊緣,該第二胎面邊緣被給定指定方向,以便在 安裝時被定位在車輛內側。著陸部分包含具有第二胎面邊緣的第四著陸部分。第四著陸部 分優(yōu)選具有:內肩耳凹槽,該內肩耳凹槽在輪胎軸向方向上從第二胎面邊緣向內延伸并且 具有在第四著陸部分內終止的內端部;和內肩刀槽花紋,該內肩刀槽花紋將內肩耳凹槽的 內端部連接到第四著陸部分的第二胎面邊緣側的著陸外周。
[0022]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內肩耳凹槽優(yōu)選具有連接桿,該連接桿從凹槽底部升高。
[0023] 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第五著陸部分形成在第三著陸部分和第四著陸部分之 間。第一耳凹槽形成在第三著陸部分中,以從第二胎面邊緣側的著陸外周朝向第一胎面邊 緣延伸并且在第三著陸部分內終止。第二耳凹槽形成在第五著陸部分中,以從第一胎面邊 緣側的著陸外周朝向第二胎面邊緣延伸并且在第五著陸部分內終止。當連接到第三著陸部 分和第五著陸部分之間的主凹槽時,第一耳凹槽和第二耳凹槽平滑過渡。
[0024] 發(fā)明的效果:
[0025]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設置有:具有第一胎面邊緣的第一著陸部分;與第一著陸部分 的內側相鄰的第二著陸部分;和與第二著陸部分的內側相鄰的第三著陸部分。第一、第二和 第三著陸部分分別設置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橫向凹槽。每個橫向凹槽包含:外部,該外部從 第一胎面邊緣側的著陸外周延伸;和刀槽花紋部,該刀槽花紋部被連接到外部并且背離第 一胎面邊緣側向另一著陸外周延伸。這樣的橫向凹槽將水從外部的內側排出到主凹槽,從 而提高濕地性能。另外,刀槽花紋部保持每個著陸部分的高圓周剛度,從而增強耐磨性。此 外,因為刀槽花紋部吸取地面和著陸部分的接地面之間的水簾,因此增強排水能力。
[0026] 每個橫向凹槽滿足以下公式(1)和(2)。
[0027] A1>A2>A3 (1)
[0028] B1〈B2〈B3 (2)
[0029] 在上述公式中,Al~A3分別表示第一至第三橫向凹槽的外部的輪胎軸向長度, Bl~B3分別表示第一至第三橫向凹槽的刀槽花紋部的輪胎軸向長度。
[0030] -般而言,當車輛直線行駛時,在胎面邊緣側的著陸部分的接地面壓力比內部著 陸部分的接地面壓力低。為了防止著陸部分中不同的磨損程度,它們的輪胎圓周剛度需要 基于接地面壓力的分布來設定。因此,外部的輪胎軸向長度被設定為從第一著陸部分朝向 第三著陸部分逐漸減小,因此輪胎圓周剛度從第一著陸部分朝向第三著陸部分增大。通過 這樣的設定,使磨損程度在第一至第三著陸部分中幾乎均勻。
[0031] 然而,當外部的輪胎軸向長度從第一著陸部分朝向第三著陸部分減小時,排水能 力在第一著陸部分側下降。當?shù)恫刍y部的輪胎軸向長度從第一著陸部分朝向第三著陸部 分逐漸增大時,在第一著陸部分側吸取水簾的能力增加,因此增強排水能力。
[0032]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被構造成具有第一至第三著陸部分,該第一至第三 著陸部分形成具有橫向凹槽的花紋。每個橫向凹槽包含外部和刀槽花紋部,并且這些著陸 部分的外部和刀槽花紋部的輪胎軸向長度被分別指定。通過這樣的設定,在輪胎圓周剛度 從第一著陸部分朝向第三著陸部分逐漸增大的同時,每個著陸部分的接地面高效地排水。 因此,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實現(xiàn)均衡增強耐磨性和濕地性能。
【附圖說明】
[0033]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胎面的展開圖;
[0034] 圖2是圖1中X-X線的截面圖;
[0035] 圖3是圖1所示的車輛外側的胎面的放大圖;
[0036] 圖4是圖1所示的車輛內側的胎面的放大圖;
[0037] 圖5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胎面的展開圖;并且
[0038] 圖6是根據(jù)又一實施例的胎面的展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 以下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0040] 圖1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充氣輪胎1的胎面2的展開圖。例如,本實施例 的充氣輪胎1(以下可簡稱為"輪胎")優(yōu)選安裝在客車上。
[0041] 如圖1所示,胎面2具有不均勻的胎面花紋,當輪胎被安裝在車輛上時,該胎面花 紋在指定方向上被定位。胎面2具有第一胎面邊緣(To)和第二胎面邊緣(Ti),該第一胎面 邊緣(To)在安裝時被定位在車輛的外側,該第二胎面邊緣被定位在車輛內側。例如,在車 輛上安裝的方向在輪胎側壁(未顯示)上用字母等表示。
[0042] 當在正常情況下正常負載被施加于輪胎1上,即輪胎被安裝在正常輪輞上并且在 正常充氣壓力下充滿空氣而在其上沒有施加負載時,并且當輪胎以零度的外傾角接觸到平 坦表面時,上述胎面邊緣(To、Ti)被確定為輪胎軸向最外接地面位置。在正常情況下,輪胎 的胎面邊緣(To、Ti)之間的輪胎軸向距離被確定為胎面接地面寬度(TW)。除非另作說明, 輪胎組件的測量結果等是在輪胎處于正常情況下得到的。
[0043] "正常輪輞"表示用規(guī)格體系為每個輪胎指定的輪輞,該規(guī)格體系包含輪胎標準: 例如,通過JATMA指定為"正常輪輞"、通過TRA指定為"設計輪輞"和通過ETRTO指定為"測 量輪輞"。
[0044] "正常充氣壓力"表示通過包含輪胎標準的規(guī)格體系為每個輪胎指定的氣壓。例 如,通過JATM指定為"最大空氣壓力"、通過TRA指定為表"各種冷充氣壓力下的輪胎負載 限制"中列出的最大值和通過ETRTO指定為"充氣壓力"。當輪胎1是客車時,正常充氣壓 力被設定為180kPa。
[0045] "正常負載"表示包含輪胎標準的規(guī)格體系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