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控制模制裝置的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539965閱讀:430來源:國知局
      控制模制裝置的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控制模制裝置以通過吹制來成型熱塑材料制的容器的方法。



      背景技術(shù):

      本發(fā)明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控制模制裝置以通過吹制尤其通過拉伸-吹制預(yù)型件來成型熱塑材料制的容器的方法,模制裝置包括:

      -滑動架,其固定地承載模型底部并安裝成在固定的支承件中在取出成品容器的下部取出位置與模制容器的底座的上部模制位置之間活動;

      -第一致動部件,其用于使滑動架相對于其固定的支承件在下部取出位置與初始變位中間位置之間移動,在該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底部能夠被限制在位于接合位置的兩個半模之間;

      -第二致動部件,其用于使滑動架相對于其固定的支承件從初始變位中間位置移動直到上部模制位置,第二致動部件包括至少一個相對支承件固定的容置活塞的筒體,活塞將筒體分為下工作室和上室,活塞能夠在下部靜止位置與上部變位位置之間滑動,在上部變位位置,活塞通過對下工作室中的工作流體相對于上室中的壓力加壓而將滑動架推到其上部模制位置;

      -第三致動部件,其用于使滑動架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移動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

      該方法包括在滑動架已經(jīng)被活塞推到其上部模制位置后取出生成的成品容器的取出工序,在該取出工序的過程中,滑動架通過第三致動部件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移動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

      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已知這種模制裝置,模制裝置包括用以對容器特別是熱塑材料制的瓶子的基座實施所述“變位”操作的裝置。

      這種變位操作例如在文獻(xiàn)FR-2508004中提出,非限制性地參照該文獻(xiàn),可獲得該成型工藝更詳盡的情況。

      變位操作是制造容器時使用的一種成型工藝,例如對于某些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塑料瓶來說,力求獲得特定特征尤其是其底座的結(jié)構(gòu)剛度。

      該成型工藝尤其但非限制性地,用于制造進(jìn)行“熱”灌裝的容器例如瓶子,即用其溫度例如為60℃至95℃的待包裝液體進(jìn)行灌裝。該成型工藝可獲得形成薄膜的撓性底座,該撓性底座在通過容裝在密閉容器中的熱液體冷卻形成的壓降作用下變形。

      該工藝還可用于減少容器底座中的材料量,目的是減輕重量、降低成本和/或為了美觀。

      變位工藝在于,在成型過程中,移動用于模制容器底座的模型部分,其在下文中稱為“模型底部”,或者在前述文獻(xiàn)中稱為“底部模型”。這種移動在預(yù)型件或容器(形成的或成型的)的構(gòu)成材料尚具有適于變形的溫度期間進(jìn)行。這種移動可使模型底部拉制容器底座的構(gòu)成材料。因此,模型底部產(chǎn)生一個拳狀件,用以在成型過程中“變位”模制容器的底座,其中稱為變位操作。

      在公知的不使用變位操作的模制設(shè)備中,公知的是通過一個凸輪致動裝置,在排出容器的下部位置及模制位置之間移動模型底部。這種裝置尤其可快速和準(zhǔn)確地控制模型底部的移動。使用氣動作動筒則不能進(jìn)行這種快速作動。但是,凸輪致動裝置獲得足以進(jìn)行變位操作的作用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通過一第一凸輪致動裝置和一第二氣動致動裝置控制模型底部的移動,第一凸輪致動裝置可快速和準(zhǔn)確地定位模型底部,第二氣動致動裝置能夠以足以進(jìn)行變位操作的作用力使模型底部在其變位行程上移動。

      文獻(xiàn)FR-2508004的圖5至8示出該工藝的主要步驟,且示出熱塑性材料制的瓶子成型時實施的變位操作的實施例。

      與包括兩個半模和一個分離模型底部的常規(guī)模型相比,模型底部不通過接合的半模軸向固定不動,而適于通過致動部件在初始中間變位位置(低位)與最后上部模制位置(高位)之間軸向移動。

      圖5示出第一工序,模型底部向半模移動,以處于初始位置,在該初始位置,模型底部軸向縮進(jìn)定位成模腔的軸向尺寸(高度)大于成品容器主體的軸向尺寸。

      引入到模型中的預(yù)型件軸向延伸通過一個開口,開口通到與模型底部相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半模界定的模腔中,所述半模安裝成在分開位置與接合位置之間活動(如圖5所示)。

      圖6示出第二工序,預(yù)型件由一個拉伸棒軸向拉伸,直至基本上到達(dá)模型底部的頂端部分。

      因此,模型底部仍處于其初始中間變位位置,預(yù)型件的軸向拉伸沿著大于容器(瓶子)高度的最大拉伸行程進(jìn)行,超程是初始中間變位位置與模型底部的最終模制位置之差。在該最終模制位置,模腔的軸向尺寸相當(dāng)于成品容器的軸向尺寸。

      這種拉伸操作與吹制操作結(jié)合地進(jìn)行,優(yōu)選之前分別進(jìn)行預(yù)吹制,以獲得雙軸向拉伸,即材料的雙軸向分子取向的拉伸,從而尤其提高容器底座的結(jié)構(gòu)剛度。

      該第二工序結(jié)束后,這里,容器底座仍未形成,材料仍具有變形溫度。因此,模型底部由相關(guān)聯(lián)的致動部件驅(qū)動,從初始位置向上軸向移動直至最終模制位置,如圖8所示。

      模型底部經(jīng)歷軸向變位行程,在此軸向變位過程中,所述模型底部通過朝容器內(nèi)部軸向推動底座來拉伸材料。

      但是,根據(jù)應(yīng)用情況,工藝予以變化,變位操作可在容器成型期間或之后進(jìn)行,容器以吹制壓力通過吹制操作最后成型。

      最后的吹制壓力可根據(jù)應(yīng)用情況,約達(dá)20巴至40巴,因此,這些壓力值通常視為高壓。

      因此,除了變位操作之外,容器的成型通常由為此而預(yù)先進(jìn)行熱調(diào)節(jié)的熱塑性材料制的預(yù)型件通過拉伸-吹制制成,一道或多道吹制工序包括在預(yù)型件內(nèi)注入加壓流體,該加壓流體通常是空氣。

      顯然,所作的說明是非限制性的,可提供各種實施變型或采取各種改進(jìn)措施,以進(jìn)行變位操作。

      為了在成型過程中進(jìn)行容器底座的這種變位操作,前述類型的裝置都裝備制造機(jī)的每個容器模制裝置。

      這種模制裝置包括致動部件,該致動部件用于有選擇地使模型底部在所述初始中間變位位置與最后模制位置之間移動。

      文獻(xiàn)FR-2945469提出這種適于進(jìn)行變位操作的模制裝置的致動部件的實施例。

      根據(jù)該文獻(xiàn),模型底部的致動部件由一個單作動筒構(gòu)成,該單作動筒通過壓縮空氣形成的加壓流體進(jìn)行工作。氣動作動筒由一個滑動架承載,該滑動架可使模型底部從下部排出位置移動到初始中間變位位置。然后,作動筒被致動以使模型底部在變位行程上移動。

      但是,根據(jù)該文獻(xiàn)的進(jìn)行變位的裝置,特別是由這種作動筒形成的致動部件,不完全令人滿意。

      實際上,這種裝置特別重,不能以無變位操作制成的容器的生產(chǎn)進(jìn)度批量制造容器。這種生產(chǎn)進(jìn)度的下降尤其是因為如此制成的滑動架很重。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人們提出一種裝有固定地承載底部的滑動架的模制裝置?;瑒蛹馨惭b成在固定支承件中在取出成品容器的下部取出位置與上部模制位置之間活動?;瑒蛹苣軌蛲ㄟ^平行地布置在固定的支承件與滑動架之間的三個致動部件移動。

      第二致動部件由一活塞構(gòu)成,活塞可以控制滑動架從初始變位中間位置滑動到上部模制位置?;钊蛹{在相對支承件固定的筒體中,活塞將筒體分為上室和下工作室。因此活塞安裝成在相對支承件固定的筒體中在下部靜止位置與上部變位位置之間滑動,在上部變位位置,活塞通過對下工作室的加壓將滑動架推到其上部模制位置。

      第三致動部件由凸輪控制裝置形成,其特別包括轉(zhuǎn)動安裝在滑動架上的凸輪隨動滾輪。這些第三致動部件可以使滑動架從其上部模制位置滑動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

      在滑動架已經(jīng)被活塞推到其上部模制位置后取出成品容器的取出工序時,滑動架被控制向其下部取出位置,以便可以取出成品容器。第三致動部件一方為將滑動架帶到其下部取出位置要求的致動力應(yīng)盡可能小。

      實際上,公知地,第三致動部件包括安全裝置,該安全裝置用于避免滑動架滑動受阻時損壞模制裝置。例如,滾輪轉(zhuǎn)軸的隨動桿實施成在給滾輪施加的力太大時斷裂。由于該安全裝置,滾輪和其軸的壽命比較短。為了延長滾輪的期望壽命并因此節(jié)省更換材料和維修時間,力求減小取出工序時滾輪施加在滑動架上的致動力。

      另外,減小致動力也可節(jié)省能量。

      為了使要求的致動力最小,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認(rèn)為顯然應(yīng)在第三致動部件控制滑動架向其下部取出位置滑動前將活塞帶到其下部靜止位置。

      為此,降低下工作室中的壓力和/或增加上室中的壓力。當(dāng)下工作室中的壓力變得低于上室中的壓力時,活塞滑動直到其下部靜止位置。在此期間,滑動架通過彈性復(fù)位力保持在其上部模制位置。然后,與凸輪接觸的滾輪使滑動架抵抗彈性復(fù)位力滑動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在滑動過程中,滾輪在滑動架上施加確定的最大致動力,在下面的描述中,該力定義為“參考致動力”。

      用該方法實現(xiàn)取出工序首先被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看作是可以得到最小致動力。實際上滾輪只作用在滑動架上。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以用小于參考致動力的致動力實現(xiàn)取出工序的控制模制裝置的方法。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上述類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取出工序時,滑動架通過第三致動部件開始移動,而活塞還未來到其下部靜止位置,滑動架至少在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的其行程的最終部分上將活塞推向其下部靜止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

      -在取出工序時,滑動架開始移動,而活塞仍處于其上部變位位置;

      -滑動架在從其上部模制位置到其下部取出位置的其整個行程上將活塞推向其下部靜止位置;

      -在取出工序時,滑動架通過第三致動部件開始移動,而在下工作室中的工作流體壓力大于或等于上室中的壓力;

      -在取出工序時,當(dāng)壓力在下工作室與上室之間平衡時,滑動架開始移動;

      -第三致動部件由滑動架承載的凸輪隨動件和與凸輪隨動件配合的凸輪槽道形成;

      -第一致動部件包括彈性復(fù)位部件,彈性復(fù)位部件施加使滑動架向其上部模制位置復(fù)位的彈性復(fù)位力;

      -第一致動部件包括壓緊裝置,壓緊裝置能夠在滑動架上施加壓緊(armement)力以使滑動架抵抗彈性復(fù)位力在與變位行程反向的壓緊行程上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移動直到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

      -活塞相對于滑動架自由滑動,滑動架能夠在其下部取出位置與其上部模制位置之間滑動,而活塞保持固定。

      附圖說明

      在閱讀下面用于理解本發(fā)明并參照附圖進(jìn)行的詳細(xì)描述的過程中,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顯示出來,在附圖中:

      -圖1是透視圖,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形成的模制裝置,其中半模處于接合模制位置,模型底部處于上部模制位置;

      -圖2是沿圖4中的剖面2-2的截面圖,其中,半模處于分開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下部取出位置;

      -圖3是分解透視圖,示出一個半模、一個與半模相關(guān)聯(lián)的卡爪和一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模型支承件;

      -圖4是圖1所示模制裝置的俯視圖,其中,模制裝置處于與圖2所示狀態(tài)相應(yīng)的狀態(tài);

      -圖5是類似于圖2的截面圖,示出半模處于分開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上部模制位置;

      -圖6是類似于圖4的俯視圖,其中,半模處于接合位置;

      -圖7是類似于圖2的截面圖,其中,半模處于接合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上部模制位置;

      -圖8是類似于圖2的截面圖,其中,半模處于接合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初始變位中間位置;

      -圖9是類似于圖2的截面圖,其中,半模處于接合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上部模制位置,模型底部由活塞保持在該上部模制位置;

      -圖10是類似于圖2的截面圖,其中,半模處于分開位置,而模型底部處于下部取出位置,活塞已經(jīng)被滑動架推向下部靜止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具有相同結(jié)構(gòu)或相似功能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圖標(biāo)記表示。

      在下面的描述中,非限制性地采用由后往前的縱向方向、由下而上的垂直方向、自左向右的橫向方向,這三個方向由附圖中的三面體“L,V,T”示出。這些方向與模制裝置的固定支承件有關(guān),在轉(zhuǎn)盤旋轉(zhuǎn)時,縱向方向正切于模制裝置的軌跡。

      圖1示出模制裝置10,其用于通過吹制尤其是通過拉伸-吹制利用預(yù)先加熱的預(yù)型件來批量成型熱塑材料制的容器。成品容器例如是瓶子。

      這種模制裝置10是吹制機(jī)的一部分,吹制機(jī)一般包括多個相同的模制裝置,這多個相同的模制裝置分布在一個轉(zhuǎn)盤(未示出)的周邊。因此,模制裝置10可以沿圓形軌跡相對吹制機(jī)安裝于其上的地面移動。

      模制裝置10包括吹制模型12。如圖2更詳細(xì)表示的,公知地,吹制模型12包括:

      -兩個半模14,有時稱為“模殼”,其承載有一個具有垂直軸線B的待制容器主體的型腔15;以及

      -一個模型底部16,其承載有所述容器的底座或底部的型腔17。

      模型底部16和半模14能夠根據(jù)待制成品容器的形狀予以更換。

      半模14通??刹鹦兜毓潭ㄔ谀P椭С屑?8或者模座中,如圖3所示。每個模型支承件18由一個機(jī)架20或托架承載,如圖1所示。機(jī)架20用于由轉(zhuǎn)盤承載。

      模型支承件18通過一個具有垂直軸線A的共用側(cè)鉸鏈22樞轉(zhuǎn)地安裝在機(jī)架20上,如圖4所示。因此,兩個半模14在如圖2、4和5所示的取出成品容器的分開位置與如圖6至10所示的模制容器的接合模制位置之間縱向活動。

      公知地,如圖3所示,每個模型支承件18由一個角鐵18A和一個模座18B形成,該角鐵具有鉸鏈22,該模座也稱為模殼座,其安裝在所述角鐵18A上。模座18B用于接納相關(guān)聯(lián)的半模14。模座18B通常具有可以調(diào)節(jié)半模14溫度的載熱流體回路。另外,模座18B以一個縱向間隙安裝在角鐵18A上,縱向間隙可兩個半模14在模制時借助于補償部件進(jìn)行有效接合,所述補償部件是公知的,下面不再予以詳述。半模14剛性地但可拆卸地固定在相關(guān)聯(lián)的模座18B中。

      在實施變型中,半模14還具有流體回路或其它加熱部件如電阻。

      為清楚起見,圖2和圖5-10僅示出了模座18B。

      參照圖2,模型底部16由一個滑動架24固定地承載,該滑動架垂直活動地安裝在一個相對于模制裝置10的機(jī)架20固定的支承件26中。因此,滑動架24和模型底部16形成一個整體組件?;瑒蛹?4具有中央柱形部分28,該中央柱形部分具有與型腔15的軸線B同軸的垂直軸線。

      固定的支承件26具有徑向限定一個圓柱形槽座的上端鐘形罩30,圓柱形槽座形成具有與型腔15共軸線B的筒體32。筒體32向上由鐘形罩30的一個上壁34限定,向下由一個水平下端蓋36閉合。

      端蓋36在中央由一個垂直滑動的固定導(dǎo)向托架(palier)38穿過,固定導(dǎo)向托架接納滑動架24的中央部分28。因此,托架38穿過筒體32。鐘形罩30在中央也由滑動架24的一個通道40垂直穿過,該通道軸向通到處于閉合位置的半模14的模腔之下。

      為了能夠更換模型底部16,滑動架24的上端具有鞍架(sellette)42,該鞍架用于使得模型底部16快速固定在滑動架24上。鞍架42布置在中央部分28的上端。鞍架42容置在固定支承件26的鐘形罩的上端通道40中。

      如下面將詳細(xì)解釋的,滑動架24因而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間垂直滑動:

      -取出成品容器的下部極限位置,如圖2所示,在該下部取出極限位置,模型底部16定位在半模14的型腔15之下;以及

      -模制容器底座的上部極限位置,如圖5、7、9和10所示,在該上部極限位置,模型底部16定位在半模14之間,以便完成成品容器的型腔15。

      在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一個定距套筒(entretoise)44插置在模型底部16與鞍架42之間,以便可以垂直地調(diào)節(jié)模型底部16相對于兩個半模14的位置。根據(jù)成品容器的高度,可以更換定距套筒44、甚至去除定距套筒44。

      另外,模制裝置10能夠進(jìn)行變位操作。為此,模型底部16應(yīng)能在處于閉合模制位置的兩個半模14之間垂直滑動。為此,半模14在閉合位置具有圓柱形垂直孔46,該圓柱形垂直孔向下通到與固定支承件26的通道40垂直的半模14的下表面47,向上通到由容器主體的型腔15界定的模腔。

      為了限制滑動架24在上部極限位置向上移動,可拆卸的止擋環(huán)48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支承件26的通道40的上端。

      止擋環(huán)48呈管狀。一個凸緣(collerette)50從止擋環(huán)48的上端邊緣向外徑向延伸。止擋環(huán)48的管狀部分接納在通道40中,以便徑向插置在鞍架42與通道40的圓柱形內(nèi)表面之間。止擋環(huán)48的下端環(huán)形邊緣形成一個上止擋面52,該上止擋面限制滑動架24在模型底部16的上部極限位置向上移動。

      為此,滑動架具有第一止動面54,該第一止動面面對著止擋面52垂直向上取向。第一止動面54由一個第一卡環(huán)56承載,該第一卡環(huán)從鞍架42的圓柱形圓周面向外徑向延伸。

      止擋環(huán)48的凸緣50位于通道40端部的水平上端邊緣58上。凸緣50的外廓與通道40的上邊緣58的外廓徑向?qū)R。

      止擋環(huán)48通過穿過凸緣50的螺釘(未示出)固定在固定支承件26的鐘形罩30上。因此,在無需任何變位操作時,能夠容易地拆卸凸緣50,如下面將更詳細(xì)解釋的。因此,上止擋面52由一個第一可拆卸元件這里是止擋環(huán)48承載,該止動環(huán)這里是通過螺釘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支承件26上。

      在拉伸-吹制操作時,公知地,半模14相對于模型底部16在閉合位置固定不動。這樣可以得到型腔的精確模制,避免在成品容器上在接合平面處出現(xiàn)材料隆起部分。

      在本發(fā)明的模制裝置10中,滑動架24應(yīng)能相對于處于閉合位置的半模14垂直滑動。為了相對于半模14精確定位模型底部16,使用兩個裝置。

      首先,半模14在固定支承件26上閉合。整個組件通過形狀互補元件的嵌裝鎖定在半模14與固定支承件26之間。

      尤其如圖2和3所示,每個半模14配有一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鎖緊卡爪60。每個卡爪60具有環(huán)形扇體形狀,該環(huán)形扇體形狀貼合相關(guān)聯(lián)的半模14的下表面47的形狀??ㄗ?0的上表面62貼靠在半模14的下表面47上,然后,卡爪60例如利用螺釘可拆卸地直接固定在半模14上。

      在未示出的本發(fā)明的實施變型中,鑒于半模14剛性固定在模座中,卡爪60固定在模座的下表面之下。鑒于半模14相對于相關(guān)聯(lián)的模座固定,每個卡爪通過模座固定在相關(guān)聯(lián)的半模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卡爪60永久性地固定在模制裝置上,每次更換模型不必拆卸卡爪60。

      每個卡爪60在朝向型腔15的軸線“B”徑向凹入的表面上具有一個環(huán)槽64,該環(huán)槽對著止擋環(huán)48的凸緣50開口,如圖2所示。環(huán)槽64在下面由一個向內(nèi)徑向凸起的凸邊緣66界定。

      當(dāng)半模14被控制在接合模制位置時,如圖7所示,卡爪60緊圍通道40的上端段。通道40在其外表面上具有接納卡爪60的凸邊緣66的環(huán)槽68。止擋環(huán)48的凸緣50和通道40的凸邊緣也接納在卡爪60的環(huán)槽64中。這些第一鎖緊部件可以使半模14相對于固定支承件26在閉合位置垂直地固定不動,也就是說,滑動架24本身被精確地引導(dǎo)在固定支承件26上滑動。

      在吹制操作和變位操作期間,在吹制流體壓力對半模14和模型底部16施加極強作用力的過程中,第一鎖緊部件可以使半模14相對于固定支承件26保持就位。

      為了進(jìn)行變位操作,模型底部16能夠在處于接合模制位置的兩個半模14之間,在稱為變位行程的定向行程上,從規(guī)定的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延伸到其上部模制位置。所述中間位置形成初始變位位置,在該初始變位位置,模型底部16布置在下部取出位置之上。

      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必須精確地確定以便使變位行程的長度適合于待成型容器的形狀。為此,滑動架24通過與下止擋面70的接觸,止動在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至少半模14之一具有一個下止擋面70,當(dāng)半模14處于接合模制位置時,下止擋面限制滑動架24在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向下移動,如圖8所示。

      為了使變位行程適合于成品容器的不同形狀,下止擋面70由一個可拆卸地固定在相關(guān)聯(lián)的半模14之下的第二可拆卸元件承載。在附圖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下止擋面70這里由卡爪60上表面的一部分形成。

      在實施變型中,下止擋面位于卡爪的上表面之下。因此,卡爪在上表面上具有锪窩。這樣可以根據(jù)成品容器的形狀和變位行程的長度改變滑動架的初始變位中間位置。

      模型底部16具有用于與下止擋面70接觸的止動面72。該止動面72形成從模型底部16徑向凸起地延伸的一個第二卡環(huán)74的下表面??ōh(huán)74圍繞模型底部16的通孔46接納在半模14下表面47上的形成的锪窩76中。該锪窩76可以釋放卡爪60的上表面62的形成下止擋面70的部分。

      滑動架24的移動受三個不同的致動部件控制。每個致動部件可以實施變位方法的一特定工序。

      第一致動部件可以使滑動架24在模型底部16的下部位置與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之間相對于其固定支承件26移動。

      第一致動部件包括彈性復(fù)位部件,該彈性復(fù)位部件施加使滑動架24向上部模制位置彈性復(fù)位的彈性復(fù)位作用力。彈性復(fù)位部件由機(jī)械或氣動彈簧78形成。

      下罩件80由具有垂直軸線的螺釘82的下端承載。螺釘82旋擰在固定支承件26的端蓋36之下,平行于滑動架24的導(dǎo)向部分28。因此,下罩件80形成彈簧78的一個固定支承點。

      縱向臂84從導(dǎo)向滑動架24下端段86延伸,該下端段位于導(dǎo)向部分28之下。臂84承載有滑動安裝在螺釘82上的套筒88。套筒88用于容置彈簧78。套筒88的上端面布置在下罩件80之上。

      彈簧78垂直插置在下罩件80與套筒88的上端面之間,用以施加使滑動架24向其上部模制位置彈性復(fù)位的垂直彈性復(fù)位力,彈簧支承在罩件80上。

      第一致動部件還包括壓緊裝置,該壓緊裝置對滑動架24施加壓緊力,以使滑動架抵抗彈性復(fù)位力在朝下的壓緊行程上從其上部模制位置向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移動。

      壓緊裝置由插置在固定支承件26與滑動架24之間的至少一個作動筒94形成。在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作動筒94垂直插置在端蓋36的下表面與從滑動架24的下端段86橫向延伸的第二臂96之間。

      作動筒94包括作動桿滑動安裝在其中的主體。作動筒94的主體比滑動的作動桿更重。因此,為了減輕滑動架24,作動筒94的主體固定于端蓋36,而作動筒94的滑動的作動桿的自由端固定于滑動架24。作動筒94的這種布置還可簡化作動筒94的氣動流體供給,因為作動筒94的主體位于一固定部分上,而不是位于滑動架上。

      因此,這些第一致動部件可以控制滑動架24首先通過彈簧78從其下部取出位置移動到其上部模制位置,然后通過作動筒94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移動到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

      可以執(zhí)行變位操作的第二致動部件至少具有筒體32和容置在筒體32中的活塞98?;钊?8使筒體32分為上工作室99和下工作室100。

      下工作室100和上工作室99每個都包括至少一可以注入和/或排出工作流體的孔眼(未示出)。

      活塞98安裝成在筒體32中在下部靜止位置與上部位置之間垂直滑動,在所述下部靜止位置,活塞98置于下端蓋36上并且下工作室100具有最小容積,如圖2所示;在所述上部位置,活塞98位于鐘形罩30的上壁34附近并且下工作室100具有最大容積,如圖9所示。

      中央管102從活塞98的中央部分向上延伸。當(dāng)活塞98向上部位置移動時,管102的上端面104能夠作用于位于通道40中的滑動架24的下表面106。這里,下表面106由第一卡環(huán)56的下表面形成。

      當(dāng)工作流體以大大高于上工作室99中壓力的壓力注入到筒體32的下工作室100時,活塞98可以施加變位作用力,在變位定向行程上,該變位作用力將模型底部16從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推到其上部模制位置。變位行程反向于壓緊行程。

      下工作室100供以例如約40巴的高壓流體,而上工作室99充滿例如1巴的低壓流體,使得活塞98施加的變位作用力遠(yuǎn)大于作動筒94能夠施加的壓緊力、對模型底部施加的吹制壓應(yīng)力以及必要時伸長棒的作用力之和。因此,當(dāng)活塞98被致動而作動筒94仍工作時,滑動架24抵抗作動筒94的壓緊力移動到其上部模制位置。

      在這種設(shè)計中,筒體32相對固定支承件26固定。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滑動架來說,這可大大減輕滑動架24的重量。因此,容器的生產(chǎn)進(jìn)度可提高,而無需顯著增大吹制機(jī)的能量消耗。

      另外,活塞98相對于滑動架24自由滑動。換句話說,滑動架24可以在其下部取出位置與其上部模制位置之間滑動,而活塞98保持固定。這樣可以進(jìn)一步減輕滑動架24的質(zhì)量。

      第三致動部件用于在成型操作后將滑動架24帶到其下部取出位置。第三致動部件包括滑動架24承載的凸輪隨動件90。凸輪隨動件這里由圍繞橫軸轉(zhuǎn)動安裝在滑動架24的下端段86上的滾輪形成。

      凸輪隨動件90用于與圖2、5、7、8和10中用虛線表示的縱向凸輪槽道92配合。凸輪槽道92由相對承載模制裝置10的轉(zhuǎn)盤置于其上的地面固定不動的軌道下表面形成。因此,當(dāng)轉(zhuǎn)盤轉(zhuǎn)動時,凸輪隨動件90與凸輪槽道92接觸,以使滑動架24抵抗彈簧78的彈性復(fù)位力滑動到其取出成品容器的下部取出位置,如圖2所示。

      現(xiàn)在說明使用以變位操作成型容器的方法時模制裝置10的工作情況。

      所述方法在由所述模制裝置10先前獲得的成品容器取出之后立即開始。如圖2所示,因此滑動架24通過凸輪隨動件90與凸輪槽道92之間的接觸被控制在其下部取出位置?;钊?8和作動筒94停止工作,因此,活塞98處于其下部位置,作動筒94的操縱桿收起在作動筒94的主體中。半模14處于起分開取出位置,如圖4所示。

      在第一就位工序“E1”的過程中,如圖5所示,轉(zhuǎn)盤不斷旋轉(zhuǎn),帶動凸輪隨動件90沿凸輪槽道92移動。因此,滑動架24通過彈簧78向其上部模制位置彈性復(fù)位。滑動架24的第一止動面54與止擋環(huán)48的上止擋面52接觸,以使滑動架24止動在其上部模制位置。在滑動架24向上移動期間,半模14仍處于分開取出位置,如圖4所示,以便無論后面滑動架24的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如何,第二止動面72都在卡爪60的上止擋面70上方通過。如圖6所示,在一個預(yù)型件布置在半模14之間之后,半模14可以在其接合模制位置閉合,而滑動架24始終處于其上部模制位置,如圖7所示。這樣可以確保模型底部16的卡環(huán)74垂直地限制在兩個半模14之間的锪窩76中。轉(zhuǎn)盤繼續(xù)旋轉(zhuǎn),凸輪隨動件90脫離凸輪槽道92。

      在未示出的本發(fā)明的實施變型中,在半模14未到達(dá)其接合模制位置之前,作動筒94開始被致動。因此,滑動架24在半模14未到達(dá)接合模制位置前開始向其中間位置移動。有利地,這樣可以縮短該方法的實施時間。

      然后,預(yù)型件的吹制操作開始。

      然后,在吹制操作之前或吹制操作期間,開始第二壓緊工序“E2”。在所有情況下,第二壓緊工序“E2”在變形的預(yù)型件未到達(dá)處于上部模制位置的模型底部16之前進(jìn)行。

      如圖8所示,在第二壓緊工序“E2”的過程中,滑動架24通過致動作動筒94抵抗彈簧78的彈性復(fù)位力沿其壓緊行程向下移動。因此,滑動架24通過第二止動面72挨靠卡爪60的下止擋面70的接觸,在其初始變位中間位置固定不動。因此,模型底部16相對于半模14的型腔15垂直地向下縮進(jìn)。

      當(dāng)預(yù)型件通過吹制充分變形以貼合半模14的型腔15時,開始第三變位工序“E3”。如圖9所示,在該第三變位工序“E3”期間,滑動架24通過活塞98沿滑動架的變位行程快速推動,以便拉伸成型過程中的預(yù)型件的材料,以形成容器的底座。

      為此,下工作室100被施加壓力,以便使活塞98抵抗注入預(yù)型件的吹制流體的壓力以及抵抗作動筒94向上推動模型底部16。通過滑動架的第一止動面54與止擋環(huán)48的上止擋面52的接觸,滑動架24止動在其上部模制位置。

      只要容器中保持吹制流體壓力,下工作室100就保持施加壓力。

      最后,在取出成品容器的第四和最后工序“E4”,在兩個半模14在其分開位置打開之后,如圖4所示,滑動架24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移動到其下部取出位置,如圖2所示。通過凸輪隨動件90與凸輪槽道92的接觸控制滑動架24的移動。

      在該取出工序“E4”,第三致動部件,在這種情況下隨動件90,應(yīng)施加足夠的致動力,以使滑動架24抵抗彈簧78的彈性復(fù)位力滑動到其下部取出位置。

      另外,在該工序“E4”的過程中,還控制活塞98從其上部變位位置滑動到其下部靜止位置。這通過改變筒體的室100、99中的壓力部分實現(xiàn)。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取出工序“E4”,滑動架24通過第三致動部件開始移動,而活塞98還未到達(dá)其下部靜止位置,滑動架24至少在其直到下部取出位置的行程的最終部分上將活塞98推向其下部靜止位置。

      通過實施本發(fā)明的取出工序“E4”,可以注意到,完全出人意料的是,隨動件90為使滑動架24滑動而施加的最大致動力小于實施前面描述的實施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實施方式得到的參考致動力。

      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當(dāng)然希望看到致動力比參考最大致動力增加,因為將活塞98推到其下部靜止位置,滑動架24會導(dǎo)致下工作室100中存在的工作流體被強制排出。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的取出工序“E4”可以意外地得到比參考致動力小的最大致動力。

      優(yōu)選地,在活塞98還處于其上部變位位置時開始滑動架24向其下部取出位置的移動。實際上,可以注意到,當(dāng)滑動架24在從其上部模制位置直到其下部取出位置的其整個行程上將活塞98推向其下部靜止位置時,致動力更小。

      為此,在下工作室100中的工作流體壓力大于或等于上工作室99中的壓力時,滑動架24通過第三致動部件開始移動。因此,滑動架24的滑動導(dǎo)致下工作室中存在的工作流體被強制排出。

      優(yōu)選地,在兩個工作室100、99之間的壓力基本平衡時滑動架24開始移動。

      為了更迅速地平衡兩個工作室99、100之間的壓力,在下工作室100中壓力下降的同時增加上工作室99中的壓力。

      在該第四取出工序“E4”之后,滑動架24處于其下部取出位置,并且兩個半模14打開。取出成品容器,因此該方法可以重復(fù),以便進(jìn)行新的容器生產(chǎn)周期。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控制方法還可減小滾輪施加的最大致動力,因此可以延長滾輪的預(yù)期壽命,并減少使用模制裝置的每個周期的能量消耗。

      當(dāng)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