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塑料粒子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小型塑料粒子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塑料粒子生產設備體型龐大,其主要適用于大規(guī)劃、大批量塑料粒子的生產,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只需要生產出少量的塑料粒子的工況,比如在塑料新品的研發(fā)階段,往往只需要生產出少部分粒子以供進行檢驗或實驗使用。此時,采用傳統(tǒng)的大型塑料粒子生產設備時生產塑料粒子時,不僅會浪費原材料,而且也會產生較大的能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型塑料粒子生產裝置,其適用于小批量塑料粒子的生產,其能在生產小批量塑料粒子時有效地降低能耗,同時,其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型塑料粒子生產裝置,包括由支架一懸空支設的攪拌桶、設置在攪拌桶右側下方的擠壓單元和設置在擠壓單元下部的切粒單元,攪拌桶頂部一側設置有進料口一,其頂部中央固定連接有減速電機一,攪拌桶右側壁下部設置有出料口,攪拌桶外側壁上纏繞地設置有加熱電阻絲;所述減速電機一驅動位于攪拌桶內部中心的攪拌軸,攪拌軸上設置有多組攪拌桿;所述擠壓單元包括工作倉、位于工作倉內部且可縱向地與其滑動配合的柱塞和固定設置在工作倉頂部的液壓缸,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由工作倉的頂部穿入工作倉內部并與柱塞的上端連接;所述工作倉由上部的直筒段和下部的漏斗段組成,所述直筒段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漏斗段的下端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條形下料部,所述條形下料部沿其長度方向間隔地設置有多個下料口;所述切粒單元包括由支架二支撐的殼體、位于殼體內部的一對相配合的切粒輥,一對切料輥均通過其兩端的短軸與殼體轉動連接,一對切料輥在殼體前側的短軸均穿過殼體且均在前端固定連接有皮帶輪,一對皮帶輪分別通過皮帶與固定設置在支架二左右兩側的兩個減速電機二驅動;所述殼體上部設置有與所述條形下料部相適應的進料部,條形下料部的下端與進料部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切料輥的外緣連續(xù)設置有環(huán)繞其圓心分布的切粒凹槽,所述切粒凹槽沿切料輥的長度方向延伸;兩個切粒凹槽之間的區(qū)域位于所述條形下料部的正下方;所述攪拌桶的出料口通過左高右低傾斜設置的連通管路與工作倉左側壁上部的預留的進料口二連通,所述柱塞的上端左側對應所述進料口二的位置固定連接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上部滑動地穿設于設置在所述工作倉頂部左側的滑槽。連通管路上還可以設置閘板,以方便控制下料。
在該技術方案,通過攪拌桶的設置,可以將生產塑料粒子用的原料加入攪拌桶進行充分攪拌,攪拌的同時通過加熱電阻絲進行加熱,使原料熔融。熔融后的混合料進入連通管路,連通管路的外表面也可以纏繞地設置有加熱電阻絲,通過加熱電阻絲,可以對連通管路中的混合料進行保溫,以方便后續(xù)擠壓作業(yè)。由于工作倉的直筒段橫截面為矩形,柱塞的橫截面必然也為矩形,設置在柱塞上的擋板在柱塞向下運動擠壓位于進料口二以下空間中的混合料時,擋板隨著柱塞一同下移,并將進料口二堵死,進而,能防止柱塞向下運動時混合料進入柱塞上部的空間當柱塞向上移動過程中,當柱塞的下表面離開進料口二的下端并向上繼續(xù)運動時,進料口二逐漸被打開,從而位于連通管路中的混合料可以自動流入工作倉底部,柱塞再次下移進,將位于進料口二以下的混合料通過條形下料部的下料口,成條形地進入兩個切粒輥之間的交界處,通過控制兩減速電機二相反向運轉,兩個個切粒輥上的切粒凹槽的端部均形成切開部,兩個切刀部相對運動時,將下落的塑料條通過兩個切粒輥上相配合的兩個切粒凹槽的端部將物料切成顆粒。其適用于小批量塑料粒子的生產,其能在生產小批量塑料粒子時有效地降低能耗,同時,其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進一步,為了減小摩擦力,所述切粒輥的兩端的短軸均通過軸承與固定設置在殼體上的軸承座連接。
進一步,為了及時進行冷卻,還包括風機,所述殼體的下端設置有集料箱,所述風機的出風口與集料箱右側下端的進風口連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兩個切粒輥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兩個切粒輥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4是本發(fā)明中條形下料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攪拌桶,2、進料口一,3、減速電機一,4、出料口,5、攪拌軸,6、擠壓單元,7、切粒單元,8、工作倉,9、柱塞,10、液壓缸,11、直筒段,12、漏斗段,13、條形下料部,14、下料口,15、連通管路,16、進料口二,17、擋板,18、滑槽,19、支架二,20、殼體,21、切料輥,22、減速電機二,23、進料部,24、切粒凹槽,25、軸承座,26、集料箱,27、進風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小型塑料粒子生產裝置,包括由支架一懸空支設的攪拌桶1、設置在攪拌桶1右側下方的擠壓單元6和設置在擠壓單元6下部的切粒單元7,攪拌桶1頂部一側設置有進料口一2,其頂部中央固定連接有減速電機一3,攪拌桶1右側壁下部設置有出料口4,攪拌桶1外側壁上纏繞地設置有加熱電阻絲;所述減速電機一3驅動位于攪拌桶1內部中心的攪拌軸5,攪拌軸5上設置有多組攪拌桿;所述擠壓單元6包括工作倉8、位于工作倉8內部且可縱向地與其滑動配合的柱塞9和固定設置在工作倉8頂部的液壓缸10,所述液壓缸10的活塞桿由工作倉8的頂部穿入工作倉8內部并與柱塞9的上端連接;所述工作倉8由上部的直筒段11和下部的漏斗段12組成,所述直筒段11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漏斗段12的下端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條形下料部13,所述條形下料部13沿其長度方向間隔地設置有多個下料口14;所述切粒單元7包括由支架二19支撐的殼體20、位于殼體20內部的一對相配合的切粒輥21,一對切料輥21均通過其兩端的短軸與殼體20轉動連接,一對切料輥21在殼體前側的短軸均穿過殼體20且均在前端固定連接有皮帶輪,一對皮帶輪分別通過皮帶與固定設置在支架二19左右兩側的兩個減速電機二22驅動;所述殼體20上部設置有與所述條形下料部13相適應的進料部23,條形下料部13的下端與進料部23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切料輥21的外緣連續(xù)設置有環(huán)繞其圓心分布的切粒凹槽24,所述切粒凹槽24沿切料輥21的長度方向延伸;兩個切粒凹槽24之間的區(qū)域位于所述條形下料部13的正下方;所述攪拌桶1的出料口4通過左高右低傾斜設置的連通管路15與工作倉8左側壁上部的預留的進料口二16連通,所述柱塞9的上端左側對應所述進料口二16的位置固定連接有擋板17,所述擋板17的上部滑動地穿設于設置在所述工作倉8頂部左側的滑槽18。液壓缸10的動作由液壓站驅動,其為現(xiàn)有技術,可以通過人工手動操作控制液壓缸10的伸出與回縮。
通過攪拌桶的設置,可以將生產塑料粒子用的原料加入攪拌桶進行充分攪拌,攪拌的同時通過加熱電阻絲進行加熱,使原料熔融。熔融后的混合料進入連通管路,連通管路的外表面也可以纏繞地設置有加熱電阻絲,通過加熱電阻絲,可以對連通管路中的混合料進行保溫,以方便后續(xù)擠壓作業(yè)。由于工作倉的直筒段橫截面為矩形,柱塞的橫截面必然也為矩形,設置在柱塞上的擋板在柱塞向下運動擠壓位于進料口二以下空間中的混合料時,擋板隨著柱塞一同下移,并將進料口二堵死,進而,能防止柱塞向下運動時混合料進入柱塞上部的空間當柱塞向上移動過程中,當柱塞的下表面離開進料口二的下端并向上繼續(xù)運動時,進料口二逐漸被打開,從而位于連通管路中的混合料可以自動流入工作倉底部,柱塞再次下移進,將位于進料口二以下的混合料通過條形下料部的下料口,成條形地進入兩個切粒輥之間的交界處,通過控制兩減速電機二相反向運轉,兩個個切粒輥上的切粒凹槽的端部均形成切開部,兩個切刀部相對運動時,將下落的塑料條通過兩個切粒輥上相配合的兩個切粒凹槽的端部將物料切成顆粒。其適用于小批量塑料粒子的生產,其能在生產小批量塑料粒子時有效地降低能耗,同時,其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為了減小摩擦力,所述切粒輥21的兩端的短軸均通過軸承與固定設置在殼體20上的軸承座連接。
為了及時進行冷卻,還包括風機,所述殼體20的下端設置有集料箱26,所述風機的出風口與集料箱26右側下端的進風口27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