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打印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打印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立體打印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腦輔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簡稱CAM)的進步,制造業(yè)發(fā)展了立體打印技術,能很迅速的將設計原始構想制造出來。立體打印技術實際上是一系列快速原型成型(Rapid Prototyping,簡稱RP)技術的統(tǒng)稱,其基本原理都是疊層制造,由快速原型機在X-Y平面內通過掃描形式形成工件的截面形狀,而在Z坐標間斷地作層面厚度的位移,最終形成立體物件。立體打印技術能無限制幾何形狀,而且越復雜的零件越顯示RP技術的卓越性,還可大大地節(jié)省人力與加工時間,在時間最短的要求下,將3D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簡稱CAD)軟件所設計的數(shù)字立體模型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不但摸得到,也可真實地感受得到它的幾何曲線,還可以試驗零件的裝配性、甚至進行可能的功能試驗。
[0003]—般而言,目前利用上述快速成型法形成立體物品的立體打印裝置,多是通過讀取一數(shù)字立體模型來據(jù)此建造關聯(lián)于此數(shù)字立體模型的立體物體。然而,立體打印裝置中用以承載建造基材的平臺易隨著時間而相比于水平面逐漸產生偏斜,而數(shù)字立體模型的坐標卻未隨之改變,使打印頭仍舊依據(jù)原來的平面坐標在平臺上堆疊建造基材,導致打印出來的立體物體與實際預期產生落差,因而降低立體打印裝置的打印品質及打印良率。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立體打印裝置,其中基座的水平可在其調整平臺的同一側進行手動調整。
[0005]本發(fā)明的立體打印裝置,其包括基座以及打印頭。基座包括調整平臺、第一調整機構、多個第二調整機構以及打印平臺。調整平臺包括調整側、上表面以及相對于上表面的下表面。第一調整機構包括第一調整軸、第一齒輪、第二齒輪以及連桿。第一調整軸貫穿調整平臺并適于沿著上表面的法線方向移動。第一齒輪設置于調整平臺下方并與第一調整軸嚙合以驅動第一調整軸沿著法線方向移動。第二齒輪設置于下表面并與第一齒輪嚙合以驅動第一齒輪旋轉。連桿連接第二齒輪以驅動第二齒輪旋轉。連桿平行于下表面且延伸至調整偵k第二調整機構沿調整側設置且適于沿法線方向移動。第一調整軸與第二調整機構呈非共線配置。打印平臺設置于調整平臺上方并與第一調整軸以及第二調整機構嵌合以隨著第一調整軸以及第二調整機構沿著法線方向移動。打印頭設置于基座上方以打印出立體物件在打印平臺上。
[0006]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調整機構還包括第一調整把手,可旋轉地設置于下表面并位于調整側。第一調整把手連接連桿以帶動連桿旋轉。
[0007]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打印平臺還包括承載面以及相對于承載面的背面。承載面朝向打印頭以承載立體物件。
[0008]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調整軸為螺柱,且第一齒輪包括螺紋孔以與螺柱嚙合。
[0009]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調整機構構包括第一彈性元件,套設于第一調整軸上并承靠于調整平臺以及打印平臺之間。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調整機構包括第二調整軸以及第二調整把手。第二調整軸與打印平臺的背面嵌合以帶動打印平臺隨著第二調整軸移動,且背面朝向調整平臺的上表面。第二調整把手與第二調整軸嵌合以帶動第二調整軸沿著法線方向移動。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調整軸為螺柱,各第二調整把手包括螺紋孔以與對應的螺柱嚙合。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調整機構還包括第二彈性元件,套設于對應的第二調整軸上且承靠于調整平臺以及打印平臺之間。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調整機構的數(shù)量為兩個。
[0014]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調整軸以及第二調整機構呈三角形配置,且第二調整機構沿平行于調整側的直線配置。
[0015]基于上述,立體打印裝置的基座利用第一調整機構以及第二調整機構來調整打印平臺的水平。各第二調整機構設置于調整平臺的調整側,并適于帶動打印平臺的對應部分沿著調整平臺的表面的法線方向移動。第一調整機構的第一調整軸與第二調整機構呈非共線配置,也就是說,第一調整軸并不與連接于第二調整機構之間的直線對齊,因而可與第二調整機構共同定義出平面。第一調整軸適于帶動打印平臺的一部分沿著調整平臺的表面的法線方向移動。第一調整機構的連桿延伸至調整側以帶動第一調整軸。如此配置,當打印平臺相比于水平面傾斜時,使用者可在調整平臺的同一側(調整側)調整打印平臺的水平,而無須移動到三個不同的位置(三點定義一平面)來調整打印平臺的水平。
[0016]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立體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0018]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基座的不意圖;
[0019]圖3是圖2的基座的部分構件不意圖;
[0020]圖4是圖2的基座的側視不意圖;
[0021 ]圖5是圖2的基座的另一側視不意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10:立體打印裝置;
[0024]20:立體物體;
[0025]100:基座;
[0026]110:調整平臺;
[0027]112:調整側;
[0028]114:上表面;
[0029]116:下表面;
[0030]120:第一調整機構;
[0031]122:第一調整軸;
[0032]124:第一齒輪;
[0033]126:第二齒輪;
[0034]127:第一彈性元件;
[0035]128:連桿;
[0036]129:第一調整把手;
[0037]130:第二調整機構;
[0038]132:第二調整軸;
[0039]134:第二調整把手;
[0040]136:第二彈性元件;
[0041]140:打印平臺;
[0042]142:承載面;
[0043]144:背面;
[0044]200:打印頭;
[0045]N1:法線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46]有關本發(fā)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并且,在下列各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
[0047]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立體打印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立體打印裝置10包括基座100以及打印頭200,且適于依據(jù)數(shù)字立體模型打印出立體物體20。數(shù)字立體模型可為立體數(shù)字圖像文件,并且,此立體數(shù)字圖像文件可例如通過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簡稱CAD)或動畫建模軟件等建構而成,并將此數(shù)字立體模型切割為多個橫截面信息,使立體打印裝置10可依據(jù)此數(shù)字立體模型信息的橫截面信息依序制作出多個的立體截面層堆疊在基座100上而形成立體物體20。
[0048]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基座的不意圖。圖3是圖2的基座的部分構件不意圖。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清楚的示出調整平臺110,圖3省略示出了打印平臺140,且調整平臺110以透視的方式呈現(xiàn)。請同時參照圖2以及圖3,基座100包括調整平臺110、第一調整機構120、多個第二調整機構130以及打印平臺140。調整平臺110包括調整側112、上表面114以及相對上表面114的下表面116。打印平臺140設置于調整平臺110上,并包括承載面142以及相對承載面142的背面144。打印平臺140的承載面142如圖1所示面向打印頭200,以承載立體物件20。打印平臺140的背面144如圖2所示朝向調整平臺110的上表面114。
[0049]第二調整機構130沿著調整側112配置,且各第二調整機構130適于沿上表面114的法線方向N1移動。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示出了兩個第二調整機構130,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制第二調整機構130的數(shù)量。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調整機構130如圖3所示沿著平行于調整側112的直線配置。
[0050]圖4是圖2的基座的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3以及圖4,第一調整機構120包括第一調整軸122、第一齒輪124、第二齒輪126、連桿128以及第一調整把手129。第一調整軸122貫穿調整平臺110并適于沿著上表面114的法線方向N1移動。詳細而言,第一調整機構120還包括第一彈性元件127,套設于第一調整軸122并承靠于調整平臺110及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