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排渣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干式排渣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排渣設備作為火力發(fā)電領域用于排除從渣井中排出的爐渣的設備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使用?,F(xiàn)在技術中,為了在將排除的爐渣進行降溫,公開了一些能夠對熱爐渣進行冷卻的設計,比如,通過在輸渣設備上增設噴水設備,將水噴到從渣井中排出致鋼帶上的爐渣,從而通過水來降低爐渣的溫度,這種方式通常會需要使用較多的水資源,最終可能導致水資源的浪費;為此,現(xiàn)有技術中又提出了另一種干式排渣設備,在排渣設備的箱體頂部開設有進風口,從而利用爐膛的負壓,使得外部的空氣可以從進風口處進入箱體,再沿箱體進入爐膛,這種設計一方面可以利用進入箱體的外面溫度較低的空氣與箱體內鋼帶上的熱爐渣進行熱交換,來降低爐渣的溫度,另一方面升溫后的熱空氣進行爐膛,不但補給了空氣,而且熱空氣本身不會導致爐膛的溫度降低,影響爐膛中煤料的燃燒效果。但是這種設計對爐渣冷卻效果不夠好,落入到儲渣倉的爐渣仍然具有較高的溫度?,F(xiàn)有技術中還公開了一種通過對鋼帶進行水冷的排渣設備,從而在運送爐渣過程中能夠起到對爐渣較好的降溫效果,但仍需要通過在箱體頂部設置進風口,通過引入外部的空氣對正在被運送的爐渣進行冷卻,雖然可以較好地進一步降低爐渣的溫度,但是,由于落在鋼帶上的爐渣已經(jīng)通過與鋼帶的熱傳遞,將一大部分熱量傳給了鋼帶得到了降低,此時外部進入的空氣與較低溫度的爐渣進行接觸,空氣的溫度無法得到較大的提高,從而導致進入爐膛后,對爐膛中正在燃燒的煤料的溫度影響較大,從而會導致煤料的燃燒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爐渣冷卻效果不好,燃燒效率低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干式排渣系統(tǒng),可以很好地降低爐渣溫度,且能夠保證爐膛中的煤料能夠得到充分燃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干式排渣系統(tǒng),包括
爐渣輸送箱體,其在爐渣走向的起始端設有與渣井的出渣口對接的入渣口,在爐渣走向的末端設有排渣口,所述入渣口和排渣口之間具有相互貫通的第一輸送段、第二輸送段和第三輸送段;
爐渣輸送裝置,其包括沿所述爐渣輸送箱體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輸送機構和第二輸送機構,用于將從所述渣井的出渣口排出的爐渣輸送至所述排渣口處后排出所述爐渣輸送箱體;
冷卻系統(tǒng),其包括設于所述第一輸送段的風冷系統(tǒng)和設于所述第二輸送段和第三輸送段的水冷系統(tǒng);
儲渣倉,其頂部設有接渣口,用于接收來自所述排渣口的爐渣。
作為優(yōu)選,所述入渣口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渣井的出渣口的橫截面為與所述矩形內切的圓形,以插接于所述入渣口內。
作為優(yōu)選,所述入渣口內設有爐渣破碎裝置,所述爐渣破碎裝置包括轉軸、第一破碎刀和第二破碎刀,所述轉軸的兩端轉動安裝于所述入渣口的相對的兩側內壁上,多個所述第一破碎刀沿所述轉軸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且沿所述轉軸的外壁形成環(huán)形刀組,每個所述環(huán)形刀組包括四個所述第一破碎刀;多個所述第二破碎刀分別安裝于所述入渣口與所述轉軸平行且相對的兩個內側壁上,且所述第二破碎刀與第一破碎刀交錯間隔分布。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輸送段包括互相貫通的第一水平段和向下傾斜段,所述第一輸送機構設于所述第一水平段內,所述向下傾斜段的傾斜底面上設有斜板;所述第二輸送段包括互相貫通的第二水平段、向上傾斜段和向下螺旋傾斜段,所述第二輸送機構設于所述第二水平段和向上傾斜段內,以將從向下傾斜段的末端落入的爐渣送入所述向下螺旋傾斜段,所述排渣口設于所述向下螺旋傾斜段的末端。
作為優(yōu)選,所述風冷系統(tǒng)包括入風口、風道和出風口,所述入風口設于所述排渣口的外側壁上,所述風道設于所述爐渣輸送箱體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呈螺旋狀環(huán)繞所述爐渣輸送箱體的內壁,所述出風口設于所述所述向下傾斜段的末端,并與鍋爐的爐膛連通。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冷系統(tǒng)包括水泵、儲水箱、第一進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進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所述第一進水口和第二進水口分別設于所述向上傾斜段的出渣端側壁上和向下螺旋傾斜段的進渣端的側壁上,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別設于所述向上傾斜段的進渣端的側壁上和向下螺旋傾斜段的出渣端的側壁上,所述第一水道設于所述向上傾斜段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圍繞內壁螺旋分布,所述第二水道設于向下螺旋傾斜段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旋向一致;所述第一進水口和第二進水口分別通過水管與所述水泵連通,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別通過水管與所述儲水箱連通,所述儲水箱與水泵連通。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對具有較高溫度的爐渣先進行風冷,不但使得爐渣得到一定程度的冷卻,而且提高了冷卻風的溫度,使其進行爐膛后在補足爐膛空氣的同時不會導致過多地降低爐膛爐料的溫度;另一方面通過對風冷之后的爐渣進行水冷,進一步對具有相對較高溫度的爐渣進行冷卻,而分為五段的爐渣輸送箱體增加了爐渣輸送的長度,從而可以起到對爐渣進行充分降溫的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的干式排渣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的干式排渣系統(tǒng)的入渣口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的干式排渣系統(tǒng)的第一破碎刀和轉軸連接的軸向視圖。
1-渣井;2-第一輸送機構;3-第一水平段;4-向下傾斜段;5-斜板;6-入渣口;
7-出風口;8-第二水平段;9-向上傾斜段;10-第二輸送機構;11-向下螺旋傾斜段;12-儲水箱;13-第一進水口;14-第二進水口;15-儲渣倉;16-水泵;
17-第一出水口;18-轉軸;19-第一破碎刀;20-第二破碎刀;21-入風口;
22-第二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干式排渣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包括爐渣輸送箱體、爐渣輸送裝置、冷卻系統(tǒng)和儲渣倉15,爐渣輸送箱體其在爐渣走向的起始端設有與渣井的出渣口對接的入渣口6,在爐渣走向的末端設有排渣口,入渣口6和排渣口之間具有相互貫通的第一輸送段、第二輸送段和第三輸送段。爐渣輸送裝置,包括沿爐渣輸送箱體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輸送機構2和第二輸送機構10,用于將從渣井的出渣口排出的爐渣輸送至排渣口處后排出爐渣輸送箱體。冷卻系統(tǒng)包括設于第一輸送段的風冷系統(tǒng)和設于第二輸送段和第三輸送段的水冷系統(tǒng)。儲渣倉15的頂部設有接渣口,用于接收來自排渣口的爐渣。
本實施例中,入渣口6的橫截面為矩形,渣井1的出渣口的橫截面為與矩形內切的圓形,以插接于入渣口6內。
本實施例中,入渣口6內設有爐渣破碎裝置,繼續(xù)結合圖1,爐渣破碎裝置包括轉軸18、第一破碎刀19和第二破碎刀20,轉軸18的兩端分別轉動安裝于入渣口6的相對的兩側內壁上,多個第一破碎刀19沿轉軸18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如圖2所示,且沿轉軸18的外壁形成如圖3所示的環(huán)形刀組,每個環(huán)形刀組包括四個第一破碎刀19;多個第二破碎刀20分別安裝于入渣口6與轉軸18平行且相對的兩個內側壁上,且第二破碎刀20與第一破碎刀19交錯間隔分布。
本實施例中,第一輸送段包括互相貫通的第一水平段3和向下傾斜段4,第一輸送機構2設于第一水平段3內,向下傾斜段4的傾斜底面上設有斜板5,使爐渣從第一輸送機構2直接沿斜板5落下,第二輸送段包括互相貫通的第二水平段8、向上傾斜段9和向下螺旋傾斜段11,第二輸送機構設于第二水平段8和向上傾斜段9內,以將從向下傾斜段4的末端落入的爐渣送入向下螺旋傾斜段11,排渣口設于向下螺旋傾斜段11的末端。
本實施例中,風冷系統(tǒng)包括入風口21、風道(圖中未示出)和出風口7,入風口21設于排渣口的外側壁上,風道設于爐渣輸送箱體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呈螺旋狀環(huán)繞爐渣輸送箱體的內壁,出風口7設于向下傾斜段4的末端,并與鍋爐的爐膛連通。
本實施例中,水冷系統(tǒng)包括水泵16、儲水箱12、第一進水口13、第一出水口17、第二進水口14、第二出水口22、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圖中未示出),第一進水口13和第二進水口17分別設于向上傾斜段9的出渣端側壁上和向下螺旋傾斜段11的進渣端的側壁上,第一出水口17和第二出水口22分別設于向上傾斜段9的進渣端的側壁上和向下螺旋傾斜段11的出渣端的側壁上,第一水道設于向上傾斜段9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圍繞內壁螺旋分布,第二水道設于向下螺旋傾斜段11的內壁和外壁之間且旋向一致;第一進水口13和第二進水口14分別通過水管與水泵16連通,第一出水口17和第二出水口22分別與儲水箱12連通,儲水箱12與水泵16連通。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fā)明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發(fā)明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