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礦石烘干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礦石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礦石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礦石烘干機是一種礦石、石灰石、粘土、電石渣、石英砂等常用烘干設備,但是一般礦石烘干設備組件龐大且復雜、設備消耗量大,而且烘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礦石烘干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礦石烘干裝置,所述礦石烘干裝置包括支撐板、位于所方述支撐板下的滾輪裝置、位于所述滾輪裝置之間的收集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框體、位于所述框體內部的集料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左側的吹氣裝置、位于所述吹氣裝置下方的烘干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擋板裝置,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滾輪裝置包括支撐柱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柱上的滾輪,所述收集裝置包括固定框、位于所述固定框下方的緊固件、位于所述緊固件上方的連接桿及位于所述固定框上方的收料箱,所述框體上設有第一斜桿、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二通孔及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上方的第三通孔,所述集料裝置包括三角塊、位于所述三角塊右側的集料板、位于所述集料板右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一豎桿及位于所述集料板下方的第二斜桿,所述吹氣裝置包括吹氣管、設置于所述吹氣管上的第一風機及位于所述吹氣管內的第一過濾網,所述烘干裝置包括烘干管、設置于所述烘干管上的第二風機、設置于所述烘干管上的加熱框、位于所述加熱框內的加熱棒、位于所述加熱棒左右兩側的固定塊及位于所述烘干管左側的第二過濾網,所述第二過濾網呈空心的球體,所述第二過濾網與所述烘干管固定連接。
[0007]所述支撐柱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柱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的下端設有第一矩形槽,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中且與所述支撐柱軸轉連接。
[0008]所述固定框呈凹字型,所述固定框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內設有第一收容腔,所述固定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正下方。
[0009]所述收料箱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正下方。
[0010]所述連接桿呈長方體,所述連接桿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緊固件呈L型,所述緊固件的一端與所述連接桿的下端軸轉連接。
[0011]所述三角塊的橫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塊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的左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內設有通道。
[0012]所述集料板呈凹字型,所述集料板的上表面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集料板的右表面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0013]所述擋板裝置包括擋板、位于所述擋板下方的握持桿及位于所述握持桿右側的彈黃。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5]本發(fā)明礦石烘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快速的對礦石進行烘干,烘干效率高并且效果好,并且其體積小,占用面積小,可以節(jié)約空間,并且制造成本低,可以降低企業(yè)的成本,同時能夠對礦石進行收集,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礦石烘干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礦石烘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礦石烘干裝置包括支撐板1、位于所述支撐板I下方的滾輪裝置2、位于所述滾輪裝置2之間的收集裝置3、位于所述支撐板I上方的框體4、位于所述框體4內部的集料裝置5、位于所述框體4左側的吹氣裝置6、位于所述吹氣裝置6下方的烘干裝置7及設置于所述框體4上的擋板裝置8。
[0019]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I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I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I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通孔11呈長方體狀。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滾輪裝置2包括支撐柱21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柱21上的滾輪22。所述支撐柱21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柱21豎直放置,所述支撐柱21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21的下端設有第一矩形槽211,所述第一矩形槽211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22呈圓柱體,所述滾輪22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211中且與所述支撐柱2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滾輪22可以在所述第一矩形槽211中旋轉。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收集裝置3包括固定框31、位于所述固定框31下方的緊固件32、位于所述緊固件32上方的連接桿33及位于所述固定框31上方的收料箱34。所述固定框31呈凹字型,所述固定框31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31內設有第一收容腔311,所述第一收容腔311呈長方體狀,所述固定框3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正下方。所述收料箱34呈長方體,所述收料箱34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11中,所述收料箱3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收容腔311的底面接觸,所述收料箱3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正下方。所述連接桿33呈長方體,所述連接桿33豎直放置,所述連接桿33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緊固件32呈L型,所述緊固件32的一端與所述連接桿33的下端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緊固件32可以圍繞所述連接桿33旋轉,所述緊固件32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固定框31的下表面上,從而對所述固定框31起到支撐作用。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4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框體4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框體4上設有第一斜桿41、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二通孔42及位于所述第二通孔42上方的第三通孔43。所述第一斜桿4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桿41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41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41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4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框體4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所述第二通孔42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三通孔43呈圓柱體狀。
[0023]如圖1所示,所述集料裝置5包括三角塊51、位于所述三角塊51右側的集料板52、位于所述集料板52右側的第一橫桿53、位于所述第一橫桿53下方的第二橫桿54、位于所述第一橫桿53上方的第一豎桿55及位于所述集料板52下方的第二斜桿56。所述三角塊51的橫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塊51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5的左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51內設有通道511,所述通道511呈L型,所述通道511的一端與其左表面相通且對準所述第二通孔43,所述通道511的另一端與所述三角塊51的下表面相通。所述集料板52呈凹字型,所述集料板52的上表面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集料板52的右表面與所述框體5的右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5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5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53的左端與所述集料板5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53的右端與所述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