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熱交換領域,特別是關于一種換熱器的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0002]微通道換熱器主要由入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連通入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的扁管及設置于扁管間的翅片構成,在扁管中有供冷媒通過的微通道。冷媒通過入口集流管的入口端進入到集流管內,然后進入到微通道扁管內,在扁管內流動的過程中與外界的空氣發(fā)生熱交換。在理想的情況下,冷媒應均勻的分配到每個扁管的微通道內,以保證換熱器的最佳運行效率。然而實際使用中,特別是集流管豎直設置的換熱器中,換熱器入口的冷媒狀態(tài)為氣液兩相態(tài),由于氣、液相冷媒的密度相差較大,在豎直的集流管中冷媒受到重力作用會產生氣液分離現(xiàn)象,這會造成冷媒在扁管中的分配不均,冷媒進入集流管后,由于集流管及扁管阻力的影響,也會造成冷媒在扁管中的分配不均,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換熱器進行改進。
【
【發(fā)明內容】
】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器,其能夠提高換熱介質在扁管中的分配均勻性,而且能夠降低生產成本。
[0004]為達成前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連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具有流通通道的扁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組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段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段的扁管為多排并排排列間隔設置并在這部分扁管組中相鄰的扁管之間設置有翅片,所述第一段扁管組在連通第一集流管的這一端的相鄰扁管的間距小于第二段扁管組之間的間距,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小于第二集流管的長度。
[000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扁管組的第一段的相鄰扁管之間沒有翅片,所述扁管組的第一段扁管與扁管組的第二段扁管為一組扁管經彎折或扭轉而成。
[000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扁管組的第二段是自扁管組的第一段以平行扁管寬度方向的軸線為軸彎折預定角度,所述預定角度為大于0度小于150度。
[000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軸線與第二集流管的軸線在空間上成預定夾角,所述預定夾角為大于0度小于150度。
[0008]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為水平方向設置,所述第二集流管為豎直方向設置,所述扁管組的第二段是自扁管組的第一段以平行扁管寬度方向的軸線為軸垂直彎折形成。
[0009]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扁管組的第一段垂直第一集流管與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扁管組的第二段垂直第二集流管與第二集流管連通。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軸線相互平行設置,所述扁管組的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形成彎折或扭轉的連接段。
[001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扁管組的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的連接段包括自扁管組的第一段以平行扁管寬度方向的軸線為軸彎折的第一折彎段和自第一折彎段以平行扁管寬度方向的軸線為軸向遠離扁管組第一段的方向彎折形成的第二折彎段。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換熱器為至少兩層的換熱器,其還至少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相互連通,所述第三集流管與第四集流管通過扁管連通。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三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通過設置有穿孔的墊板相互連通。
[001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其扁管包括貫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與第一集流管連通的第一段和貫穿第二集流管的管壁與第二集流管連通的第二段,相鄰扁管的第一段之間的間距與第二段之間的間距不同,第一集流管的長度與第二集流管的長度不同,能夠縮短其中一個集流管的長度,較短的集流管能夠提高換熱介質在集流管內分配的均勻性,而且縮短集流管,可以減少分配管的使用,而且能夠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其中一個扁管的示意圖(其中扁管的流通孔沒有畫出)。
[0017]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中的扁管的排布示意圖(其中扁管的流通孔沒有畫出)。
[0018]圖4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換熱介質流動方向示意圖。
[0019]圖5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6是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7是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8是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發(fā)明至少一個實現(xiàn)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xiàn)的“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實施例”并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相互排斥的實施例。
[0024]為向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有效地介紹本發(fā)明的工作本質使其透徹地理解本發(fā)明,在接下來的描述中陳述了許多特定細節(jié),而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jié)時,本發(fā)明仍可實現(xiàn)。另一方面,為避免混淆本發(fā)明的目的,一些熟知的容易理解的方法或過程,在下面的描述中并未詳細敘述。
[0025]請參閱圖1所示,其顯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連接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扁管組3、設置于扁管組3的相鄰扁管30之間的散熱翅片4以及位于最外側翅片4外的邊板5。
[0026]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為供換熱介質流入的集流管,該第一集流管1包括圓筒形管壁(未標號),在圓筒形管壁的兩端設置有端蓋(未標號),圓筒形管壁與端蓋共同形成供換熱介質流動的收容空間,在第一集流管1的圓筒形管壁上開設有若干貫穿圓筒形管壁的相互平行的狹槽(未標號)。入口管6貫穿第一集流管的端蓋與第一集流管1的收容空間連通,換熱介質通過該入口管6進入第一集流管1的收容空間內。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集流管1的形狀也可以不是圓筒形,而是其他形狀,例如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是截面為上端是半圓形下端是矩形的筒狀結構。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集流管還可以是截面是方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形狀的筒狀結構。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集流管1內設置與入口管6連通的分配換熱介質的分配管以及將第一集流管分隔成不同腔室的隔板等結構,此處不再一一圖示舉例說明。
[0027]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2為供換熱介質流出的集流管,該第二集流管2包括圓筒形管壁(未標號),在圓筒形管壁的兩端設置有端蓋(未標號),圓筒形管壁與端蓋共同形成供換熱介質流動的收容空間,在第二集流管2的圓筒形管壁上開設有若干貫穿圓筒形管壁的相互平行的狹槽(未標號)。出口管7貫穿第二集流管2的端蓋與第二集流管2的收容空間連通,換熱介質通過該出口管7從第二集流管2的收容空間內流出。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二集流管2的形狀也可以不是圓筒形,而是其他形狀,例如截面是方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形狀的筒狀結構。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集流管2內設置將第二集流管分隔成不同腔室的隔板等結構,此處不再一一圖示舉例說明。
[0028]如圖1所示,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與第二集流管2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成一定角度的夾角α。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為水平方向,第二集流管2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為豎直方向,也即第一集流管1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與第二集流管2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的夾角ct為90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的軸線與第二集流管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能第一集流管的軸線與第二集流管的軸線不在同一平面,這樣第一集流管的軸線與第二集流管的軸線在空間上形成異面的夾角。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與第二集流管2的縱長方向的中心軸線的夾角α的角度范圍可以為大于0度小于等于150度。
[0029]請參閱圖2所示,其顯示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的換熱器的扁管組3中的單個扁管30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中未示出扁管30的流通通道。所述扁管30為一個截面大致為矩形的扁平管體,在管體內設置有若干流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