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浮島載體,更具體地說涉及污水生態(tài)處理和水體生態(tài)修復中使用 的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
背景技術:
在污水生態(tài)處理和水體生態(tài)修復技術中,生態(tài)浮島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構造一 個適應水微生物、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生境的載體成為整個技術的核心。目前,浮島載體種 類較多,研究的重點主要在浮島植物的種類及其對環(huán)境景觀的影響,而少有浮島結構的研 究,忽略了浮島結構對浮島植物可持續(xù)性萌芽繁衍的約束和根系的生長、對浮島植物倒覆、 對作為棲息水微生物載體、對水體污染物的攔截過濾作用、消浪、使用壽命以及材料對水體 的二次污染等方面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供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該生態(tài)浮 島體載用于污水生態(tài)處理和水體生態(tài)修復中使用時具有抗植物傾覆、可持續(xù)萌芽生長的特占-。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由上至下依次由上層扶植層、中層栽培層和底層承托 層三層結構組成,其中所述的上層扶植層聚乙烯網或不銹鋼絲網框架;所述的中層栽培層 由上至下依次由復合式彈性填料和鋼絲網框架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 上;所述的底層承托層由上至下依次復合式彈性填料、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構成,復合式 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鋼絲網框架固定在聚乙烯網上;其中中層與底層的間距為 上層與中層的間距的2 3倍,上、中、底三層四面外邊緣設置4 8根定位索,將三層聯(lián)為 一體。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上層扶植層由上至下依次 由不銹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組成。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上層扶植層和中層 栽培層之間設置有浮體材料,浮體材料的數量以達到生態(tài)浮島載體漂浮或懸浮為標準。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底層承托層設置有 2 4塊平衡體,平衡體與底層承托層組合構成一體;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平衡體 為中空圓柱體,圓柱體平均密度為1. 3 1. 6,可使浮島具有一定的配重,以消除中、下層材 料的浮力,防止材料的浮力造成浮島結構水下漂移,保持各層的相對空間位置,使浮島維持 整體的剛度。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均 勻填充在上層與中層以及中層與底層的空隙中。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為
3筋索和輻射狀絲條兩部分組合而成,其材質均為聚烯烴,具有較高的耐酸堿的穩(wěn)定性和抗 拉強度;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其抗拉強度> 30MPa ;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 的絲條d = 0. 35mm,其以d = 3 5mm的筋索為中心載體,呈輻射狀固定在筋索上,形成直 徑為150mm柱狀條形單元,在浮島上構成空間立體的網絡,起到固定植物根系作用,巨大的 比表面又作為水微生物棲息的載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是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采用三層結構,并且每層結構的構成不完全相同,此結構構 成一個穩(wěn)定的水生植物生長所需的體系,改變并穩(wěn)定了水生植物根系在水下生長的水力條 件,減少了水流流速對植物根系以及對河岸的沖蝕的影響,同時起到消浪和改善生境的效 果;二是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為中空網狀結構,采用無二次污染的材料,浮島各層之間用 彈性填料組合成空間網狀結構,彈性填料為微生物提供了棲息的載體和生存的條件,其中 空結構可以有效截留水體中的污染物,為附著在其上的微生物提供營養(yǎng);三是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的三層結構,為水生植物創(chuàng)造了生長條件,空間網狀結構充 分保證了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縱橫方向上自由地舒展,使得植物和浮島成為 一個牢固的整體,植物在浮島上可不受限制地萌芽、繁衍生長。由于三層立體空間網狀結 構,使浮島植物根系在浮島水下伸展很深,大大提高了大型植物抗傾覆和抗風的能力,同時 也為根生植物次年的萌芽提供了保障;四是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的結構為單元式獨立組合的穩(wěn)定結構,可以根據功能、處理 對象、水體、風力和水力條件組裝成任意形狀和造型,可與現場環(huán)境充分地協(xié)調。
圖1為本發(fā)明的單元結構正面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上層結構平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中層結構平面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底層結構平面示意圖。附圖中部件說明1-聚乙烯網2-鋼絲網框架3-復合式彈性填料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2、3、4對本發(fā)明技術內容作說明如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由上至下依次由上 層扶植層、中層栽培層和底層承托層三層結構組成;所述的中層栽培層由上至下依次由復 合式彈性填料和鋼絲網框架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鋼絲網框架對植 物起到固定根系的作用,同時也為植物的繁殖提供了生長基礎,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為 筋索和輻射狀絲條兩部分組合而成,其材質均為聚烯烴,具有較高的耐酸堿的穩(wěn)定性和抗 拉強度,其抗拉強度為35MPa,所述的絲條d = 0. 35mm,其以d = 4mm的筋索為中心載體,呈 輻射狀固定在筋索上,形成直徑為150mm柱狀條形單元,在浮島上構成空間立體的網絡,起到固定植物根系作用,巨大的比表面又作為水微生物棲息的載體;所述的底層承托層由上 至下依次復合式彈性填料、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 架上,鋼絲網框架固定在聚乙烯網上,其以鋼絲網框架為支撐,水生植物發(fā)達的根系在此區(qū) 域內可以任意繁殖,不會受到水生動物的破壞,同時此區(qū)域內好氧厭氧交替的環(huán)境保證了 硝化、反硝化過程的順利進行。此外,植物的根系可伸展到此層,提高了植物的抗風和抗倒 伏的能力;其中中層與底層的間距為上層與中層的間距的2. 5倍,此種間隙正是滿足了絕 大部分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的需要上、中、底三層四面外邊緣設置6根定位索,將三層聯(lián)為一 體。 其中所述的上層扶植層由上至下依次由不銹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組成,聚乙烯 網為植物初期的成長起到了扶植的作用,提高水生植物幼苗的成活率,鋼絲網框架充分保 證了浮島載體的形狀、提高其抗風浪以及承載污染物的能力;所述的上層扶植層和中層栽 培層之間設置有浮體材料,浮體材料的數量以達到生態(tài)浮島載體漂浮或懸浮為標準,保證 單元浮島可漂浮或可懸浮;所述的底層承托層設置有2塊平衡體,平衡體與底層承托層組 合構成一體,主要作用是使浮島載體各層保持相對空間位置,所述的平衡體為中空圓柱體, 圓柱體平均密度為1. 5,可使浮島具有一定的配重,以消除中、下層材料的浮力,防止材料的 浮力造成浮島結構水下漂移,保持各層的相對空間位置,使浮島維持整體的剛度。
權利要求
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由上至下依次由上層扶植層、中層栽培層和底層承托層三層結構組成,其中所述的上層扶植層聚乙烯網或不銹鋼絲網框架;所述的中層栽培層由上至下依次由復合式彈性填料和鋼絲網框架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所述的底層承托層由上至下依次復合式彈性填料、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鋼絲網框架固定在聚乙烯網上;其中中層與底層的間距為上層與中層的間距的2~3倍,上、中、底三層四面外邊緣設置4~8根定位索,將三層聯(lián)為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層扶植層由上至下依次 由不銹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層扶植層和中層栽培層 之間設置有浮體材料,浮體材料的數量以達到生態(tài)浮島載體漂浮或懸浮為標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層承托層設置有2 4 塊平衡體,平衡體與底層承托層組合構成一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體為中空圓柱體,圓 柱體平均密度為1.3 1.6。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均勻填充 在上層與中層以及中層與底層的空隙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為筋 索和輻射狀絲條兩部分組合而成,其材質均為聚烯烴。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的抗拉強 度彡30MPa。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生態(tài)浮島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式彈性填料的絲條 d = 0. 35mm,絲條以d = 3 5mm的筋索為中心載體,呈輻射狀固定在筋索上,形成直徑為 150mm柱狀條形單元,在浮島上構成空間立體的網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生態(tài)浮島載體,該生態(tài)浮島體載用于污水生態(tài)處理和水體生態(tài)修復中使用時具有抗植物傾覆、可持續(xù)萌芽生長的特點;該生態(tài)浮島載體由上至下依次由上層扶植層、中層栽培層和底層承托層三層結構組成,其中所述的上層扶植層聚乙烯網或不銹鋼絲網框架;所述的中層栽培層由上至下依次由復合式彈性填料和鋼絲網框架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所述的底層承托層由上至下依次復合式彈性填料、鋼絲網框架和聚乙烯網構成,復合式彈性填料固定在鋼絲網框架上,鋼絲網框架固定在聚乙烯網上;其中中層與底層的間距為上層與中層的間距的2~3倍,上、中、底三層四面外邊緣設置4~8根定位索,將三層聯(lián)為一體。
文檔編號C02F3/34GK101955259SQ20091026051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11日
發(fā)明者佘步存, 梅凱, 王青翔, 許亞萍, 郝新浦, 陳思 申請人:南京博威環(huán)??萍加邢挢熑喂?南京工業(yè)大學